作為一種半寄生性的小喬木,檀香隸檀香科檀香屬,其樹高可達8至15米,胸徑大者約20至30釐米,小者僅3至5釐米。檀香主產於印度東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東南亞、澳大利亞、斐濟等溼熱地區。其中又以產自印度的「老山檀」為上乘之品。印度檀香木的特點是其色白中偏黃,油質大,散發的香味恆久。而澳大利亞、印尼等地所產檀香其質地、色澤、香度較前者略有遜色,被稱為「柔佛巴魯檀」。
檀香樹不僅生長極其緩慢,通常要數十年才能成材,而且非常嬌貴,在幼苗期往往還必須寄生於鳳凰樹、紅豆樹、相思樹等植物上才能成活。由於其產量有限,加之人們對它的需求又大,所以從古至今,檀香樹它一直都是即珍稀又昂貴的木材,被譽為「木中的皇族」。
我國利用檀香的歷史及其悠久,當在1500年左右。檀香木一般用於佛像雕刻及其他工藝品的製作、藥用或提取檀香油。在收藏或欣賞檀香木及檀香木雕刻藝術品時應把握其以下特徵:
其一,檀香木質地堅硬、細膩、光滑、手感好,氣幹密度為0.87至0.97克/立方釐米,紋理通直或微呈波形,生長輪明顯或不甚明顯。其色澤一般呈黃褐色或深褐色,時間長了則顏色稍深,光澤好,但其包漿略遜於紫檀或黃花梨。
其二,檀香木香氣醇厚,經久不散。時間長久的檀香木,其香氣雖不甚明顯,但用刀片刮削,仍香氣濃鬱,與香樟、香楠刺鼻的濃香相比略顯清淡、自然。當然,一些用人工香精浸泡或噴灑的木材,用以冒充檀香木者除外。
檀香木是指檀香的芯材部分,並不包括檀香的邊材(沒有香氣,多呈白色)。多數新砍伐的檀香木,近聞之,常帶有刺鼻的香味和特殊的腥氣,所以制香時往往要先擱置一段時間,待氣息沉穩醇和之後再使用。比如存放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檀香,這時檀香木的香味已經非常溫潤、醇和,可謂極品檀香中的極品。
其三,對市場上冒充檀香木的木材要格外警惕。目前國際市場上多有用檀香屬其它木材或不同科屬但外表近似檀香木,或用有香味的木材來冒充檀香木的。我國已發現,有些廠家以白色椴木、柏木、黃芸香、樺木、陸均松等,經過除色、染色然後用人工香精浸泡、噴灑來冒充檀香木而大量製成扇、佛像、佛珠及其它雕刻品。然而,檀香屬的其它木材其質量是無法與產於印度及印尼的檀香相比的。
其四,檀香是中藥材。作為中藥材,檀香歷來為醫家所重視,謂之「辛,溫;歸脾、胃、心、肺經;行心溫中,開胃止痛」。外敷可以消炎去腫,滋潤肌膚;燻燒可殺菌消毒,驅瘟闢疫。能治療喉嚨痛、粉刺、抗感染、抗氣喘。有調理敏感膚質,防止肌膚老化的功效。去邪、去燥、殺菌、防黴、防蟲、防蛀。具有安撫神經,輔助冥思、提神靜心之功效。從檀香木中提取的檀香油在醫藥上也有廣泛的用途,具有清涼、收斂、強心、滋補、潤滑皮膚等多重功效,可用來治療膽汁病,膀胱炎、淋病以及腹痛、發熱、嘔吐等病症,對龜裂、富貴手、黑斑、蚊蟲咬傷等症特別有效,古來就是對治皮膚病的重要藥品。
檀香木的分類方法有兩種:即按地域分和按屬性分。作為前者,是作為歷史上檀香木貿易商的慣用分類法而存在。而後一種方法則更為科學。
按前一種方法,檀香木有老山香(印度產)、新山香(澳大利亞產)、地門香(印尼及東帝汶產)和雪梨香(澳大利亞或南太平洋島國產)之別。而按後一種方法,檀香屬植物的種及變種約70個。主要有檀香、裴濟檀香、新喀裡多尼亞檀香、大花澳洲檀香、小笠原檀香、巴布亞檀香、傘花澳洲檀香、大溪地檀香、鉤葉澳洲檀香、密花澳洲檀香、智利檀香、大果澳洲檀香、欖綠夏威夷檀香、亮葉夏威夷檀香、垂枝威夷檀香、濱海威夷檀香等。實際上進入檀香木貿易領域的僅有檀香、裴濟檀香及產於澳大利亞的一兩種檀香。
目前進入中國市場的檀香木特別是產於印度的檀香木已很少見,見諸於市場的多是印尼、巴新或非洲產檀香木。而且,這幾種檀香的價格差異較大。比如,印度產老山香往往是非洲產檀香木市場價的八到十倍。 張世科 張世科 張世科張世科張世科張世科張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