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老的橋,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四大古橋。中國人造橋歷史久遠,造橋技術更是世界聞名,隨著2018年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當今世界裡程數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被譽為橋梁界的「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其建成也標誌著「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
過去幾年,國內的橋梁建設已經成績斐然,除了國內自己的橋,中國人在海外製造的橋梁也越來越多,一座座「中國智造」的橋屢屢刷新著世界橋梁史,追溯我國橋梁史,每一步的跨越和前進都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之光,中國四大古橋,作為中國古橋梁建設的典型代表作品,更是如此。
一、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它是世界上現存年代第二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始建於隋,由當時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趙州橋依然挺立未倒,足以檢驗出它高超的建造水平和技巧。因其建築結構獨特,設計合乎科學原理,橋體雄偉壯觀,趙州橋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橋」。
單孔設計打破了以往多孔設計的傳統,解決了橋墩過多帶來的弊端;拱形技藝的巧妙設計使得橋面變得更為平坦,同時節省了用料且更方便施工;把以往橋梁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敞肩拱,不但減少了洪水對橋身的衝擊,減輕了橋身重量,提高了橋身的安全性,還增加了拱橋造型的美觀度,可謂一舉多得,其巧妙之處令人驚嘆。
除了建造工藝上的卓越表現,趙州橋的藝術價值也極高。橋身結構勻稱,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橋上的石欄石板雕刻得古樸美觀,「中間行車馬、兩旁走行人」的理念設計也沿用至今。
二、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是與趙州橋齊名的宋代古橋,人稱「北趙州,南洛陽「,它是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關於這座橋的故事有很多,現在還流傳在洛陽鎮上。這座跨海石橋的建立非常不易,建橋前後花費了6年時間、1400萬銀兩,建橋工作的主持者也很有名,是宋代大書法家、詩人蔡襄。為了紀念這一偉大功績,人們在橋頭還為其建造了」蔡襄祠「,蔡襄親自提筆寫下的」萬安橋記「被譽為文、書、鐫"三絕",聞名於世,至今還保護在這裡。
洛陽橋的建造和設計是中國古代勞動者智慧和力量的結晶,面對波濤滾滾的洛陽江水,其首創的「筏型橋基」、「種蠣固基法」成功的解決洛陽橋穩固性的問題,也為世界橋梁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一,洛陽橋首創了筏形基礎,由於水勢險惡,橋基無法採用傳統的打樁工藝,因而另闢蹊徑,創造了新的奠基工藝宋代的建築師和橋工們利用落潮的時間,沿預定橋梁線路,用船裝載大石塊拋入水底,形成一水底石堤作為橋基。洛陽橋還首創將橋墩兩端都築成尖劈形,不僅分開上遊江流的衝擊力,而且分開下遊潮汐的衝擊力,達到了減少阻力和保護橋墩的目的。
第二,洛陽橋利用了潮汐的漲落浮運和架設石樑。洛陽橋面的大石樑重達數十噸,要把這樣重的大石樑在水面上懸空架設,這在古代沒有大型起重設備的條件下,是很困難的但宋代橋工卻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利用潮汐的水面落差,在漲潮時用船把石樑載至兩個橋墩之間,並固定在要安放的位置上方,落潮時石樑便自動架設在預定位置上,順利完成了石樑的架設作業。
第三,洛陽橋利用了牡蠣膠固橋墩。要把橋墩上的石塊連結在一起,這在沒有速凝水泥的古代幾乎是沒有辦法的。但洛陽橋在建造時卻巧妙地利用牡蠣的生長特性,神奇般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在橋墩上養殖牡蠣,把橋墩上的石塊膠結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整體,防止被衝散,提高了橋墩的堅固性和耐久性這一做法,堪稱是一項傑出的科學發明為了保護橋基和橋墩,在橋位標誌範圍內禁止採牡蠣這在當地成為一條法律,並為歷代所沿用。
洛陽橋整座橋全部用當地產的花崗石建成,飛梁遙跨海西東,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它建成後,成為泉州與內地交通的重要孔道。人們去舟而徙,易危為安,故洛陽橋有萬安濟眾之譽在洛陽橋建成的影響下,福建一帶,特別是閩南地區掀起了一個建橋的熱潮,先後建造了數十座大中型石樑橋。
地處沿海地區,洛陽橋上的裝飾元素也別具特色。據說洛陽橋原有46座橋墩,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非常宏偉壯觀,這些石雕石塔濃縮了宗教、歷史、美學、民俗等諸多因素,見證了洛陽橋興衰沉浮的滄桑歷史。
第三、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裡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除了當年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發生在這裡,作為一座古橋,它本身也是中國古橋梁中的一顆明珠。盧溝橋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在金代,這裡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該橋曾於元、明兩代重新修繕,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因洪水泛濫,衝毀此橋。橋的東北邊的十二丈重新修築,即今東邊算起的第一、第二兩孔是重修的,其餘各孔則是金代的原始建築。橋全長212.2米,寬9.3米,計入兩端橋堍總長約266.5米。全橋共有11個橋孔,各孔的跨徑和高度均不相等。採用兩邊橋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漸增大的韻律設計建築法,形成了優美的橋型。早在金代,此橋就被列為「京師八景」之一。
盧溝橋橋頭立有石制華表,橋面兩旁有石欄杆,欄杆上雕刻著很多石獅子,這些石獅子足有500個之多,它們分別是金、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各個時期的修補,融匯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徵,兼職是一座自金代以來歷朝石雕藝術的博物館。
著名的」盧溝曉月「也是盧溝橋的美景,古時候,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明月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所以「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時,康熙帝下令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的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帝親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第四、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有民謠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湧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
中國四大古橋不僅在橋梁結構上精妙無比,在藝術文化上也有重要價值。它們為中國和人類橋梁建設提供了範本和優秀借鑑,也留給了我們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非常值得去看一看哦!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