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故事趣聞點擊上方次元平行時代關注↑↑↑↑↑
大道無門,以智頓入。每天一個主題,讓中國人每天都驚醒一點。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次元平行時代第395期
崇洋媚外?交流方便?
其實是因為香港電視劇?!
在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裡,有這樣一個怪現象,那就是在職場裡工作的人都會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
給自己起英文名字其實是上英文課的時候就會做的,英文課的第一課就是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
關於這個英文名字,有人大喊,這些人都是賣國賊,都是狗賊,不要做中國人,不要臉,是崇洋媚外。
還有一種聲音,認為起英文名是方便和外國人交流,因為中國人的名字用英文來念,實在是分不清誰是誰,一個公司幾十個姓王的。
大家都有大家的道理,但是,大家想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沒有:中國人從封閉到開放,究竟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英文名的?而中國人流行的,是不是英文名呢?
有趣的事情就在這裡!根據各種各樣的考察,我們發現,其實中國人起英文名,是跟香港電視劇學習的。
中國人起的不是英文名,而是洋名
實際上,中國人起英文名,是學來的,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中國人起的名字裡,有很多並不是英文名,甚至不是英文能夠讀出來的名字。我們用了法國人的名字,德國人的名字等等,有一些裝逼的女孩子會起法國人的名字,而讀音卻是英國人的,當然,老外是不會笑話你的,因為美國老外自己也不知道。
比如說「伊莎貝拉」,這個是一個來自古代卡斯提爾的名字,追訴到更久,和日耳曼人的名字完全不搭界,但是有一定的拉丁色彩,顯然,伊莎貝拉不是一個英文名。
還有很多人分不清HELEN和HELENE,前者是英文讀法:「海倫」,後者是法文讀法:「伊蓮娜」,但是你對老美應該說自己叫海倫,而不是伊蓮娜,有些人裝逼叫自己伊蓮娜,結果老美卻海倫海倫地叫,真是裝逼不成成傻逼。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歐美很流行的一些名字,中國人卻不太會用,這從一方面印證了起英文名字多少有一點裝逼的意思在裡面,比如說PETER ,SIMON,JOHN,特別是JOHN,很少有中國人起這個偉大使徒的名字。
中國人起英文名是和香港電視劇學的
這是為什麼?實際上一個道理很簡單,我們中國人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還處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實際上對於職業化,對於職場,還完全停留在單位制的概念上。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前,中國同樣沒有完全開放市場,也沒有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
也就是說,中國人開始組織資本主義化的公司,至少在1992年的時代,還是一窮二白的,什麼都不會,那麼自然就需要學。可是當時根本沒有可能跑到外國去學習,所以對於中國人而言,能夠學習的東西,主要來自媒體,特別是當時流行的香港電視劇。
中國的職場,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香港的職場,無論是組織形式,還是勾心鬥角的文化,當然,作為這種模仿的副產品,中國的公司,無論涉外不涉外,很多人都會給自己起一個英文名字,因為香港的白領需要英文名字,他們是經常和英國人交流的,他們的英文名甚至是寫在身份證上的。
封閉的辦公環境,等級制但是等級制並不明顯的職場結構,臃腫,形式感強,執行力奇差無比的公司形態,這些都是香港電視劇帶給中國職場的。雖然中國的職場裡有一些日本的元素,也有一些美國的元素,但是毫無疑問,中國現在的職場模仿的就是中國人最看不起的香港人。
這也決定了中國大部分職場的發展是不健康的。
在中國的周圍,日本人,韓國人,都不起英文名,如果影響中國的是日本的職場,那麼我相信現在中國很少會有人用英文名。
次元平行時代
煩躁都市的一片寧靜地,茫然人生的救贖所。每天更新,年中無休。點擊左側二維碼關注。有各位的支持,我們將做得更好。
聯繫郵箱:zhuanqi@aliyun.com
聯繫電話:021—65106187
廣告聯繫QQ:47057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