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風俗習慣你還記得幾個?

2020-12-21 佳佳育兒經ok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農曆意義上春天的到來。從古到今人們對春節特別重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的習俗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現在有許多人認為現在的春節缺少傳統文化,年味太淡,春節正在成為除「十一」以外的第二個可以用來休息、娛樂或者旅遊的長假。能夠與春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搭上邊的,只剩下一頓沒有差異的年夜飯和形式上的走親訪友,有不少青年人熱衷過各種「洋年」、「洋節」。可見民俗是有時代性的,不同的時代帶給民俗不同的變化,我們既要繼承和保護原有的文化傳統,同時要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的變化,才能使民俗在創造和更新中繼承和延續。對於春節的民俗習慣你還記得多少?

春節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炮仗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春節大年初三

餓鬼日:到了大年初三,舊習稱為「餓鬼日」,這天忌探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共聚過年,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兇煞。

穀子生日: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以為如有犯者,會導致穀物減產。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春節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春節大年初五

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路頭神: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路頭又稱「五路神」。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春節大年初六

正式開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窮鬼: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挹肥: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春節大年初七

吃素麵線:在臺灣地區,大年初七稱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這一天要吃素麵線。華人慶生日,多有吃麵線的習慣,長長的面線就是代表富貴長壽,所以,初七吃麵線,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

補天穿:說是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大雨成災。於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補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相關焦點

  • 你們都還記得家鄉的大年初一有哪些風俗習慣嗎
    可是,我們在外面漂泊了這麼就,你們都還記得家鄉的大年初一有哪些風俗習慣嗎?這些可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啊,得讓我們的後代也要記住,這樣,才能證明我們的祖輩曾經在這世上活生生的來過,不能忘記他們。我至今還記得我母親每年都重複的一句話: 初一不出門,初二拜新靈。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年初一不能走親戚,也不能出遠門,否則就不吉利。
  • 中國春節傳統飲食習俗,初一到初七都有,你還記得幾個呢?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流傳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可是現代人都在抱怨過年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有很多人都感嘆一點過年的感覺都沒有。實際上在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中國春節傳統的飲食習俗都已經被人們遺忘了,在古代的時候初一到初七都有特定的習俗,你還記得幾個呢?
  • 大年初一到初七吃什麼好春節這些食物寓意好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吃什麼?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伴隨著拜年,吃吃喝喝不斷,你知道,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都吃什麼嗎?有哪些講究?下面來了解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一吃什麼。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吃什麼?間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下面小編為您詳細介紹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吃什麼。
  • 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你知道幾個?
    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你知道幾個?2018說過去就過去了,如今已經是一月份的中旬,離過年已經不遠了,現在正是忙著置辦年貨的時候,還有進行大掃除。過年的日子裡,從初一到初七每天在飲食上都是有不同的講究,不知道有多少家庭還在延續這種傳統呢?在南方,每次過年都是大魚大肉的,而且除夕的菜一定是吃不完的,非要剩下一些,留到後面幾天吃,象徵著年年有餘。不過近幾年來,大家都比較講究,不再一味的大魚大肉,也會加很多素菜,份量也不會做得太多,因為剩菜吃多了是不好的。
  • 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吃飯大有講究,你家今天吃的啥?
    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吃飯大有講究,你家今天吃的啥?有句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這應該是北方的傳統,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吃的飯都是有講究的,而且每天吃的都不一樣。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按照這個傳統吃,在新的一年就會順順利利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從初一到初七每天都要吃什麼?初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最好是除夕夜剩下的餃子。這代表著上一年有剩餘,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餃子,也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要交好運。這是北方的傳統,不過在近幾年也有不少的南方人加入到了吃餃子的行列中。
  • 古天樂自曝:被媽媽騙大年初一到初七不能洗澡
    在這個春節,小編便與大家聊聊春節習俗,保證讓你大開眼界。在小編所在的地方,春節吃的非常豐盛,上的菜叫「陝南八大件」,八大件不是八個菜,而是16個菜,也就是8個涼菜8個熱菜,這16個菜中有8個素菜8個葷菜,每個菜都不重樣,按照習俗先一次性上完8個涼菜,涼菜吃得差不多時再慢慢一個一個地上熱菜,大冷天的吃涼菜,在我們這裡,每個人都已經習慣了,而外地人來這裡過春節都表示難以接受;說完春節的飯菜,再說拜年風俗,我們這裡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拜年要買禮物,唯獨我們家族不一樣
  • 「農曆七月七,牛郎會織女」七夕節的風俗習慣你們還記得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七夕節的風俗習慣,如果想了解更多農村的話題,請記得關注我。你的每一次點讚、收藏、分享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關心和支持。時間過得可真快,轉眼之間一年又過去了一半。翻看日曆一看,2019年七夕節是8月7日,星期三,農曆七月初七。
  • 大年初一到十五的禁忌大全,這些風俗你都知道嗎?
    狗年大吉HAPPY 2018'S NEW YEAR大年初一習俗,你知道的有哪些呢?吃餃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 春節期間,老祖宗留下的大年初一到初七的講究,傳統文化謹記心中
    春節期間,老祖宗留下的大年初一到初七的講究,傳統文化謹記心中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吹響,我們也即將迎來中華兒女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歷史悠久,對中華兒女意義深遠。它不僅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民俗習慣而且還是本民族飲食娛樂活動的狂歡式的展示。春節,即農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年初一。它和大年初二到初七都屬於我們中華兒女慶賀新年的時間段,我們的老祖宗們也留下了很多關於它們的習俗講究。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大年初一的7個「禁忌」,看看你犯了幾個?
    其實全國各地對新年都有著每個地方不同的風俗習慣,不管我們是否認同,都要保證尊重別人。有些風俗在別人看來,確實有些離譜,但是這也是祖祖輩輩這麼傳下來的,想拋棄是很難的。那麼,大年初一到底有些什麼禁忌,看看你今天犯了幾個?
  • 中國農曆新年飲食:初一到初七吃什麼?
    在這個舉國同慶、歡天喜地的節日裡,初一到初七吃什麼呢? 5、麵條——長面,也叫長壽麵,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麵,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6、雞湯——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7、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 大年初七稱為「人日」民間有個習俗叫「燻天」各地也都有特殊風俗
    眼看著春節的假期就這樣結束了,到了初七,人們也逐漸開始走上工作崗位。不過在中國古代的神話裡面,初七卻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傳說女媧創世的時候,從大年初一開始,依次創造了世間的萬物,而人類,正是在初七這一天被女媧創造出來的。
  • 新年新氣象,從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啥禁忌和講究?你都了解嗎?
    新年新氣象,從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啥禁忌和講究?你都了解嗎?馬上就要過年了,這幾天過年的氣息越來越濃,很多人家都開始置辦年貨了。因為春節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不管你離家多遠,都一定會趕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
  • 大年初一至初七的傳統飲食,只用第一種常吃,其他都吃得少!
    大年初一至初七的傳統飲食,只用第一種常吃,其他都吃得少!文/甜甜美食每一天春節是我們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而且春節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也是任何節日都不能替代的。每年只要過了臘八節之後。就已經不如到過年的狀態了。但是真真正正地過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計算的。那麼,大年初一至初七,最傳統的飲食都會吃些什麼呢?明天有一句諺語也是形容初一到初七的飲食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第一,這句諺語。讓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吧。第一天:初一餃子。
  • 民間習俗: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飲食習俗,原來我們丟失了太多的傳統
    大年初一:湯圓餃子,食物是有南北之分的,南方人大年初一大多是吃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團團圓圓!有的地方也把湯圓稱之為元寶!而北方人,則是吃餃子為主,因為北方喜好麵食,對於餃子情有獨鍾,取更年交子,來年好運的兆頭!大年初二:麵條,初二吃的麵條也有講究,有些地方必須用初一吃餃子剩下的麵團來做,筆者是南方的,家裡並沒有這樣的要求,只要是麵條就行。
  • 春節過年的習俗,大年初一到初七需要注意什麼?小夥伴知道嗎?
    那麼小夥伴們,你們知道大年初一到初七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嗎?還記得嗎?大年初一是拜年的習俗,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這個應該是還沒有工作或者是還在上學的孩子們的最愛,大年初一有這不能掃除的習俗,因為到了這一天不管家裡再怎麼髒都不會打掃,或者是倒垃圾。
  • 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是一首傳承了幾千年的春節歌謠,也是民間過年習俗的深刻體現。當大年三十兒的鐘聲敲過之後,大年初一就踏著吉祥與祝福遠道而來。大年初一作為新年的第一天,總會給人們帶來曙光與希望。
  • 春節已至,初一到初七都有啥講究?不妨留意,為一整年開個好頭
    春節已至,初一到初七都有啥講究?不妨留意,為一整年開個好頭新的一年,新的開始。近段時間咱們國家都籠罩在過年的氛圍當中,春節作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不僅在曆法上寓意著新的輪迴,在人們的心中也是夢想和願望的重新起航,故而一年開個好頭至關重要。
  • 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說法,這些老傳統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
    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說法,這些老傳統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正月初一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聚財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 2018年大年初一到初七有什麼習俗要注意!
    2018年大年初一到初七有什麼習俗要注意!時間:2018-02-16 00:1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年大年初一到初七有什麼習俗要注意! 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