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流傳到今天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可是現代人都在抱怨過年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有很多人都感嘆一點過年的感覺都沒有。實際上在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中國春節傳統的飲食習俗都已經被人們遺忘了,在古代的時候初一到初七都有特定的習俗,你還記得幾個呢?
大年初一一定要吃餃子,這項習俗並不是僅僅出現在北方,而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因為餃子寓意非常的好,在古代的時候餃子代表著招財進寶,在新年的第1天家家戶戶都希望能夠有一個好的兆頭,都希望在新的一年當中能夠賺取更多的金錢。
大年初二的時候一定要吃麵條。民間的習俗也是非常講究的,做麵條的面基本上都是前一天包餃子,剩下來的為了不浪費會做麵條吃,什麼樣的麵條都可以,但是按照傳統一定要用冷水過一遍,因此很多家庭都會選擇是打滷面。
大年初三的時候一定要吃合子,有傳統的韭菜合子也有北方人非常喜歡的酸菜合子,據說合子代表著團圓,從大年初三開始,有一些遠方的親戚會過來拜訪,所以吃合子也是代表著對親戚的一種歡迎。
大年初四的時候一定要吃烙餅炒雞蛋。在民間的傳統文化當中,大年初四就到了迎接灶神的日子,從這天開始在很多人的心中新年就已經算是過去了,這天不僅要在屋子裡面吃和烙餅炒雞蛋,同時儘量不要外出,因為要呆在家裡面恭請灶王爺回宮。
大年初五的時候要再次吃一頓餃子。這個時候吃餃子為的不是餃子所帶來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為了包餃子的這個動作,全家人每一個人都要親手包一個餃子,因為在包餃子的過程當中要把開的口子一個個捏住,意味著將小人的嘴全部都閉上,在新的一年不會遇到口舌糾紛。
大年初6的時候沒有飲食上的特殊要求,這一天在民間被稱作是送窮的日子,要把窮神給送走,所以有很多家庭都會吃前幾天的剩菜,將所有剩下的東西全部都吃乾淨。大年初7的時候則一定要吃麵條。這種麵條代表著纏腿面,因為初七過後很多人開始繼續上班工作,遠方的親戚也要走了,而在外地打工的人員也要離開家裡面,為了挽留住這些人同時也為了表達自己的思念,家裡面一定要吃一頓纏腿麵條。
中國春節傳統飲食習俗,初一到初七都有,你還記得幾個呢?沒想到在古代的時候春節的習俗竟然這麼多,而且每一項都有特定的寓意,現在的人基本上都已經忘光了,大家怎樣看待這些吃食上的習俗?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哦。(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