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波是河南曲劇界的老前輩,是曲劇藝壇上非常有聲望的一位演員,他一生中出演過上百部劇目,比如:《祭塔》、《祭江》、《雙官誥》、《丁郎認父》、《花庭會》、《六月雪》、《三上轎》、《汗衫記》、《蔡鳴鳳辭店》、《獅子樓》、《陳三兩爬堂》、《紅樓夢》、《長臺關》、《白毛女》等等。這些戲有的至今依舊是劇團的保留劇目,頗受廣大戲迷觀眾喜愛。
1914年春,李金波在河南省禹州市方崗村的一戶貧苦家庭出生,他的父親是村裡的一名鐵匠。李金波從小聰慧好學,酷愛戲曲,八、九歲就在家鄉演過「越調」。當時曲劇開始興起,他又被這種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曲子迷住了,並立志獻身曲劇藝術。但是,由於家庭貧困,最終未能如願,他在輟學後便跟父學打鐵。後來,洛陽的曲劇名角朱天水來禹州演出《壓塔》,李金波被名家的表演藝術深深吸引,他一邊細心觀看演出,學習唱腔,一邊並向關應超、徐文彬、陳萬順等人求教。經過勤學苦練,再加上自身有一副好嗓子,19歲便登臺演出《壓塔》(扮演白素貞),當時轟動了四鄰八鄉,他的名字像長了翅膀,飛快地傳揚出去。到20歲時,他正式「掛牌」登臺演戲,隨之轟動豫西、豫南等地。
李金波登上曲劇舞臺,正值曲劇處於萌芽時期,他的舞臺藝術活動,豐富了早期曲劇藝術史的內容。李堂波曾先後和陳萬順、劉喜、任俊傑、賈治國等人搭班,組織劇社,並常被推選為帶頭人,帶領大家到各地演出,為發展曲劇藝術不辭辛勞,勤懇工作。並且還經常勉勵同伴:「大家在外流浪多年,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戲班,以後總算是有家了。咱們要有福同享,有苦同受。別說吃糠咽菜,就是拄棍要飯,也要把劇團辦下去」。在苦難的歲月裡,李金波就是這樣領著大家克服困難,堅持演出。
當然,曲劇藝術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40年大部分地區淪陷,劇團面臨著解體的風險。李金波和大家四處奔走,在路途上對著青天大地發誓:「即使餓死也不當亡國奴!」這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把大家緊緊團結在一起,經受著戰亂的考驗。1943年李金波和白永玲又組織了「抗建劇團」,演出了宣傳抗日的《長臺關》。抗日戰爭勝利後,李金波率領劇團回到了久別的家鄉,噙著熱淚為父老鄉親們演出。心想:「中國人有出頭之日了,曲劇以後也會繁榮發展下去。」不料想,當時在省內擔任要職的國民黨劉茂恩,誣衊曲劇有傷風化,並以此為藉口,蠻橫下令全省取諦曲劇,致使無數曲劇藝人流離失所,生活毫無著落。李金流對此表示極大的憤慨。他勇敢地帶領劇團到當時的省會開封,以「南平調」的名義進行演出,博得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最終取得了鬥爭的勝利,迫使劉茂恩收回了禁令。
解放後,李金波帶領「新生劇社」到西安為歸國志願軍進行慰問演出。之後,他演出的《貧郎恨》、《祭江》以及導演的《花庭會》等分別獲得了一等獎。1954年,他帶領的「新生曲劇社」改名為「鄭州市曲劇團」,1960年又改為「河南省曲劇團」。可以說,李金波在推動曲劇藝術發展方面功不可沒。
李金波發展了河南曲劇早期(男扮女裝)的旦角戲,從表演、唱腔、服裝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改進。他的表演講究真實,準確而又簡練。他在舞臺上的每個手勢和眼神,都有明確的目的性。他的音色純淨、柔和。他的唱腔穩妥、樸實、舒展、大方,其中閃板用得比較多。在演唱技巧上強調吐字清晰,行腔委婉。他對發聲技巧也很重視,常研究呼吸和共鳴的關係。
在早期的演唱中,其鼻腔共鳴用得很出色。他的音域較寬,真假嗓結合得很好,聲區的轉換,在音色和音量上都很協調自然。
老年時的李金波,作為劇團的顧問,他常協助領導開展業務活動,特別是在對培養年輕一代演員方面,他更是盡心盡力,大家一致稱他為:「曲劇藝苑裡的辛勤老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