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聰明而敏銳,他自稱早慧似乎是有根據的

2020-12-13 蕭家老大a

萬曆皇帝聰明而敏銳,他自稱早慧似乎是有根據的

自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通過向各地徵收礦稅銀的方式,增加內庫的內帑。在此以前,內庫主要收入為金花銀,即依靠南直隸地區的田賦。不過,內庫所有收支最終仍由戶部負責,並對皇帝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幹預和管理。礦稅銀除補貼內帑用於宮廷膳食以外,更多則用於國家開支,尤其是邊鎮用錢。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一月初四日,甘肅巡撫田樂上疏,因河西地區邊疆用兵,需數十萬錢糧,請撥內帑,朱翊鈞批覆同意。

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十二月十二日,戶部因京師庫銀減少,邊餉告急,奏請撥內帑,朱翊鈞雖然責怪戶部未提前做好庫銀儲備,並且不要因為有內帑而有恃無恐,但是,仍迅速撥發內府庫銀救急。

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四月,戶部更是因北部邊疆兵餉告急,請撥內帑百萬兩,朱翊鈞最顧及邊情,所以,同意照數撥用。

另外,含礦稅銀的內帑也用於國家救災,如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三月初九日,因河南饑荒,撥內帑三萬三千兩用於賑災。

學校為養士基地,「人才所系」。為了培養新的人才,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朱翊鈞命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次年三月,張居正進呈《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提出選用提學官和整頓學校的十八條方案。朱翊鈞以為「深切時弊」,下詔命「各官著實遵行」,並大量裁減府、州、縣學的學生數。

在明代,「科舉必由學校」。人口不斷增加,學校招生人數反而減少,不但與社會發展大勢背道而馳,對於那些追求功名利祿者更是當頭一棒。朱翊鈞還根據張居正的建議,詔毀天下書院,迫害士人,實行文化專制。這些都是倒退行為,所以,一開始就遭到激烈反對,難以貫徹執行。

張居正本人更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謂他「千慮一失,在汰郡縣諸生」,成為後來慘敗的禍根之一。

朱翊鈞是明代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四十八年之久。朱翊鈞在位期間,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近三十年「萬事不理」。

他的主要特徵:貪酒、貪色、貪財而又貪權,始終「魁柄獨持」,可謂操權有術,從這一點說,他不是一個庸人。但是,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他即位於十六世紀七十年代初,終於十七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正是整個世界處於翻天覆地的大變動時期。中國封建社會也已經發展到晚期,「天崩地裂」,新的生產關係開始萌芽,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也同樣處於由古代社會向著近代社會轉型的劇變前夜。

在這個歷史的大變動中,由於幾千年中國封建制度的頑症根深蒂固,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心理病態,非但未能使中國跟上世界新潮流,迎來新時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裡把明朝推向絕境,加快了其終結的歷史進程。

《明史》評論:「神宗衝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而當時的朝鮮使臣卻對神宗評價頗高,許篈這樣稱讚神宗皇帝:「今日臣等望見天威甚邇,龍顏壯大,語聲鏗鏘。」朝鮮使臣對萬曆皇帝執政前期的勤政,是極為稱道的:「因聞皇上講學之勤,三六九日,則無不視朝,其餘日則雖寒暑之極,不輟經筵。四書則方講孟子,綱目至於唐紀,日出坐殿,則講官立講。講迄,各陳時務。又書額字,書敬畏二字以賜閣老,又以責難陳善四字,賜經筵官,以正己率屬四字,賜六部尚書,虛心好問,而聖學日進於高明。下懷盡達,而庶政無不修,至午乃罷,仍賜宴於講臣,寵禮優渥雲。嗚呼!聖年才至十二,而君德已著如此。若於後日長進不已,則四海萬姓之得受其福者。」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評價:「神宗親政以後,獨攬大權,怠於政事而耽於享樂,日益揮霍侈靡,不知遏止。」

崔瑞德《劍橋中國明代史》評論:「萬曆皇帝聰明而敏銳;他自稱早慧似乎是有根據的。他博覽群書;甚至在他最後的日子裡,在他已深居宮廷幾十年,並已完全和他的官吏們疏遠了時,按照他時代的標準,他仍然博聞廣識。」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萬曆皇帝「小時了了」:生於崎嶇,童年早慧,少年勤政
    >本文摘自《暮日耀光:張居正與明代中後期政局》韋慶遠 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5月童年的萬曆本來是一個聰明早慧或有疑曰,這些官方記載,無非是史臣諛君之言,不足為信,但若參以當時一些有機會接近他,甚至有意對其登基後的表現進行了解的中外人士反映,特別是從他嗣位初期三四年內的言行活動進行觀察,都可以得出這樣的印象,即童年時期的萬曆不失為了了,他曾經比較注意學習,也一度關心治理國政,起碼夠上一個中上質稟的稚齡皇帝。當時外藩專門進行的情報工作也證明了這一點。
  • 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說法是有根據的,看看萬曆年間發生的種種事情
    大家都知道大明王朝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數十年不上朝,那他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怠政的呢?他怠政的程度有多麼嚴重呢?在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十月初五,禮部主事盧洪春顯得格外憂心仲忡。因為在二十天前,皇帝朱翊鈞多次不上朝,下詔說頭暈得厲害,必須罷朝。聯繫到自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連祭拜祖宗太廟都要遣人代行,作為禮部主事的盧洪春覺得要對皇帝講講禮了。大明帝國之治,禮儀為先。
  • 萬曆皇帝朱翊君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人物是距現在400多年前的一個人物,明朝的萬曆皇帝,這個皇帝的名字叫朱翊君。名字很有意思,翊有輔佐的意思,這當然是朱元璋留下的規矩,他給他二十幾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後代都留下了多少個字,所有兒子每一代用什麼字都是有規定的。
  • 為明朝續命的張居正,權傾朝野,為什麼他死後卻被萬曆皇帝清算?
    張居正何等聰明,為什麼其死後會被清算,他難道沒有事先考慮到?張居正可以說是大明最頂級的政治家、改革家,聰明絕頂那自不必說。但張居正出身並非大富大貴,家庭條件也只能說是尚可,他的父親張文明也只是個秀才。然而,張居正卻可以憑藉他的才華和水平,一步步爬到了權力的頂峰,直達那個最高點,甚至萬曆皇帝都唯他馬首是瞻。只是張居正的結局不太好,不僅權勢被一擼到底,連家都被抄了,險些遭到掘墳鞭屍。那麼為什麼如此聰明的張居正,死後會被人清算呢?
  • 歷史的悲歌:張居正和他的「萬曆新政」
    《明史》記載:「居正性沉深機,警多智數,毅然有獨任之志。」2歲時,一天他的堂叔正在讀《孟子》,看到他在旁邊,便逗他說:孩子,都誇你聰明,你要是認得「王曰」這倆字,才真的是天才。過了幾天,堂叔讀書的時候,居正又來了,指著書本大聲念道「王曰」,他叔叔很吃驚。神童,果然是神童。
  • 甄嬛傳:為什麼朧月公主,會被稱為早慧的大魔王
    皇后驚慌,但宜修就是宜修,聰明的她在慌亂中引用了武則天計陷王皇后的典故。皇上聽了,表情似乎有所鬆動,但之後又反駁宜修。這時,宜修初步目的已經達成了,她要讓皇上在心理有所鬆動,雖然後面有所反駁,但皇帝疑心以起。
  • 54年前,萬曆皇帝被公開示眾,屍骨遭焚毀,最終骨灰不剩
    而萬曆年代呢?它竟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怎麼在民間如此熟知?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又稱明神宗。他生於1563年,朱翊鈞是個極其早慧的孩子,做事周全,10歲就當上皇帝了,在位足足48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長,發生的事情也不少,萬曆年代自然也深入人心了。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近三十年不上朝還能牢牢掌握皇權?憑的是什麼?
    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並不是說他對朝政不聞不問,他是個聰明的人,對時局看得很清楚。當時文官集團勢力太大,而且非常團結,作為皇帝,很多事情無法做出決策,而是被文官集團把持著。為了不讓自己被架空,他牢牢抓住皇權,只要權力不旁落他人之手,那些文官再怎麼折騰也翻不了天。
  • 中國作家協會推薦《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先生從歷史上平平淡淡的萬曆年事件入手,以獨到有趣的筆觸點明明代官場的潛規則,明代滅亡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這本書不是對萬曆年歷史的平鋪直敘,而是先生經過思考和沉澱後產生的文字。然而,我更關注的是書中一些特點鮮明的人物。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而萬曆帝與孝端後則有出入。因為人死後入葬,不可能故意擺成一腿彎曲一腿直伸狀。顯然,萬曆帝的葬式不是原狀,而應該是向右側臥,這樣出現晃動屍體必然倒向左側,所以萬曆帝左腿直伸。 而且根據棺槨入葬情況分析,萬曆帝的棺槨確實有過碰撞的記載。
  • 明朝滅亡都怨萬曆皇帝嗎?大家都誤會了,他其實是難得的聖君
    所以說,有沒有皇帝,其實沒有很大的影響。畢竟皇帝也不會太注意幾個小老百姓的死活。說不定沒有了皇帝,老百姓活得更加安逸,還不用交稅。當然啦,乾隆皇帝說明朝毀滅於萬曆皇帝之手,也也不是瞎咧咧,是有一定理由的,因為萬曆皇帝確實很少上朝,不理朝政,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 百家講壇主講方志遠《萬曆興亡錄》新書首發
    萬曆皇帝究竟能否承擔這樣的罵名?萬曆時代如何從繁華奔放,最終走向衰落敗亡?與會的專家對萬曆時代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以及種種好玩有趣、乖張悖謬、悲壯忠烈之事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一位聰穎早慧卻怠政弛綱的帝王。明神宗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十歲繼位,主政的四十八年佔了明朝全部國運的六分之一,卻長年晏處深宮,創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紀錄,堪稱"超級宅男"。
  • 萬曆皇帝:怯懦學生,孤僻帝王,皇帝原來不自由
    他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說起帝王家的不自由,萬曆皇帝大概很有發言權。一、人形圖章,皇帝的工作很單一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9歲,還是個孩子。他爹隆慶皇帝不放心,臨終前還安排了三位顧命大臣幫助小皇帝處理朝政。這三位就是高拱、高儀和張居正三位內閣大學士。
  • 萬曆皇帝為何有著逆反心理?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這個孩子十分聰明,知道眼前這個「長鬍子老頭」的厲害和重要。總是很謙卑地稱他為「先生」或「張先生」,在下御札時,也不多提其名,只寫「諭元輔」。在兩宮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在小皇帝的配合下,張居正將明代改革推向了歷史最高水平,影響極其深遠。這個小皇帝秉性善良,情商極高。張居正負責皇帝經筵,有一天,講完經史後,小皇帝忽然問起:「建文帝果是出逃了嗎?」
  • 他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無心爭奪皇位,為何仍不得善終
    一說起萬曆皇帝的兒子,大家或許會想起不受寵,繼位後僅一個月就去世的朱常洛,又或是深受寵愛,萬曆為了他差點易儲的朱常洵。不過,他們都不是今天的主人公。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他也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無心爭奪皇位,卻還是沒能善終。 萬曆一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只有一個,是周端妃為他生的,就是第五子朱常浩。
  • 打開萬曆皇帝棺材,發現他數十年不上朝原因,讓人唏噓不已
    打開萬曆皇帝棺材,發現他數十年不上朝原因,讓人唏噓不已。說起明朝,就不能不提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一直以來,萬曆前期跟後期的鮮明對比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前期的萬曆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支持張居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後來的萬曆卻是個長年累月不上朝的皇帝,而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才會讓萬曆前後產生了如此強烈的反差?第一種說法是,張居正死後明朝沒有人主持大局,萬曆也就失去了上朝的興趣。
  • 萬曆皇帝:「從此君王不早朝」只是片面描寫,實際上政績卓越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秘萬曆皇帝的真實面目。其實說起萬曆皇帝大家都還是嗤之以鼻的,畢竟史冊中的記載有其歷史依據,但是要告訴大家的是,書是人寫的,一旦有人的參與,那麼這個歷史現象就很有可能不是歷史真相,畢竟人是會思考的高級動物。
  • 看到什麼,迷信的萬曆皇帝長嘆一聲:「此乃天意也」
    1586年,萬曆寵愛的鄭貴妃生下兒子朱常洵 。由於萬曆對王恭妃和鄭貴妃的待遇不同,長達幾十年的" 國本之爭 "由此揭開了帷幕。 還在常洵出生以前,首輔申時行 就曾建議萬曆早立太子。但萬曆不願把自己不喜歡的女人生的兒子立為帝位的合法繼承人,便以皇長子年齡尚小為藉口推託過去。
  • 雜談明朝萬曆皇帝批閱奏摺的事事非非
    皇帝通過這本奏摺的樣式、字體大小以及行文方式體會百官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是彈劾某人,或是匯報受災情況,皇帝根據各官員匯報情況在早朝之上有重點地安排工作的推進。萬曆皇帝把內閣大學士轉送過來的奏摺用硃筆批寫一些比如「如擬」、「知曉了」等意思的詞語就算完成任務了。畢竟萬曆皇帝還小,用如此簡單的批寫奏摺方式也就是走走形式而已,體現一下皇帝的權威,然後再有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硃筆代勞。
  • 「梃擊案」是不是鄭貴妃指使的不重要,萬曆皇帝「相信」就行
    根據史書萬曆皇帝是包庇了殺太子的寵妃也就是鄭貴妃,自古以來後宮嬪妃一旦殺害皇子,就會被處死,但是面對」寵妃和不得喜愛的兒子」。萬曆皇帝毫不猶豫就站到了寵妃那邊。為什麼萬曆皇帝對自己的兒子這麼「殘忍」?皇帝覺得太子朱常洛是自己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