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書店的模式是否可複製?

2020-12-06 樂居財經

整理:贏才商學院

圖片/銀座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

2019年4月,大陸首家門店選在了杭州天目裡店,與江南布衣合作。大陸第二店進駐了上海新網紅打卡地「上生·新所」園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2020年4月9日,蔦屋書店確定落戶成都TOD項目,這也將是蔦屋書店在中國西南區域的首店。

蔦屋書店一經引入便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蔦屋書店為什麼如此成功?是跨界店鋪還是百貨業態?「生活方式提案」的模式到底是什麼?店面設計和店內陳列怎麼學……不管是親身考察過該書店的同行,還是對經營模式感興趣的同行,都有著諸多的好奇。

2020年4月,贏才商學院聯合加得商業共同推出《「鳥瞰」蔦屋書店》系列線上活動。從日本的消費環境、消費人群的深度研究、書店的設計與貨品陳列到盈利模式的分析,講解蔦屋書店的運營秘密,感興趣的同行掃下方二維碼即可收聽。

背 景

不管是欣賞一幅畫,研讀一本書,還是欣賞一段音樂,都需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了解背景不僅能讓我們快速拉近時代感受,更讓我們深度掌握作品的深遠意義。而學習一門課,了解一種經營模式則更甚。

因此,學習蔦屋書店的經營,不得不了解其創立及發展的歷史。

圖片/增田社長 來源/網絡

社長/創辦人

增田宗昭,20世紀50年代出生,50年代被稱為「團塊世代」,正是日本二戰後嬰兒潮,是日本近代第一個出生高峰(第二個是70年代,團塊世代到了適育年齡)。這個時代出生的人,70年代大學畢業,遇上日本經濟增長期;80年代日本消費市場開始繁榮,成為了消費者主力;90年代,成為高收入人群,他們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品牌成為消費的主要構成,直到日本泡沫經濟破裂。而增田社長出身於關西地區大地主家,是日本社會有錢有品味有夢想的一代人。

1983年,增田社長在大阪枚方市開了第一家蔦屋書店,希望將這個店鋪藉由音樂、電影和書籍打造成向當下年輕人傳遞生活風格的能量基地。

書店發展歷程

蔦屋書店的發展也經歷過「書店-書籍+咖啡-百貨」的過程。

1983年,增田社長在大阪創立了TSUTAYA一號店,業務包括音像製品租賃和賣書。2000年,在涉谷八公口開出了以Tsutaya為名號的音樂唱片旗艦店,裡面有一層是圖書。2003年,TSUTAYA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書籍+咖啡」的模式,讓消費者可以在讀書的同時享受咖啡。同年,開展T-Point會員制度。2009年,創立CCC集團(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2011年,開出蔦屋書店代官山店,瞄準50歲以上有時間有品位有消費力的人群。2015年「蔦屋家電」正式成立。日本消費動向

日本收入差距不大,階層消費扁平化。消費者已經從80年代的品牌消費過度到2010年的品類消費,即不注重品牌,注重這個貨品本身,偏好自我價值觀消費,這也就造成了品類與商品細分化。

於是生活方式型的消費社會形成,即擁有相同的消費基礎,但根據自我價值的訴求,選擇的商品和服務有所不同。所以蔦屋書店的成功離不開它所處的消費社會以及紮實的MD (「以最優化的商品組合進行賣場製作」的一系列行動)基礎。以項目形式來舉例,日本因為「單品主義」的流行,發展出國內商業沒有的時尚大樓、車站大樓等商業形式。

CCC集團

蔦屋書店的母公司,匯集了蔦屋書店、T-Point卡業務及文化、版權業務。集團目前的主要盈利來自兩部分:蔦屋書店帶來的零售利潤、T-Point帶來的銷售分成利潤。

其中,文化版權業務是因為日本社會整體版權意識很高,因此音樂、動漫、影視、書籍等領域都較成熟的產品生產體系和收益體系。而T-Point會員制度於2003年展開。CCC集團陸續與餐飲、加油站、便利店、銀行及電信行業結成異業聯盟,會員只要在任一合作店家消費,都可以累積點數。通過積分,會員可以換取商品或虛擬貨幣。而CCC集團則通過積分了解會員的特徵,進一步分析消費需求。目前T-Point可以在全日本168家公司、64萬家店鋪進行消費,會員數量達5,800萬名,是日本兩大積分體系之一,覆蓋衣食住行的線下消費。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日本股市崩盤,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地價房價腰斬,公司倒閉,國民負資產,家庭破滅,日本社會進入「失去的30年」。泡沫經濟前後出生的這一代年輕人畢業即面臨失業、生活成本高,工作多年難以提職加薪,不敢消費、不敢結婚生子,不貸款買房,生活只需滿足最低消費,成為低欲望的一代。

但隨著日本新生人口的減少,T-Point會員也減少。從存款數據圖上看,全日本有1750萬億日元存款,50歲以上的人士,佔據了53.5%的財富。而年輕人賺錢越來越難,而老年人有錢不知道去哪花。增田社長決定不能只靠年輕人市場,必須要把50歲以上的世代也要拉到Tsutaya裡面來,於是代官山店應運而生。

生活方式提案

蔦屋書店所遵循的理念是「生活提案」,即以「書」為基礎,與不同物品進行組合,讓顧客從一本書連結到一個商品,甚至一種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書店內的書本不按品類陳列,而是通過一個個場景相互獨立。在烹飪的場景下,不僅有烹飪書籍、視頻教程、食材香料、烹飪工具,還有一個菜系的發展歷史,一個食材的前世今生,一道菜的製作方法,通過原文書、圖集、音樂、產品及美食製作體驗的過程,向消費者展示別處的生活方式,帶來幸福與滿足的信息。

代官山蔦屋書店

作為「全世界最美的書店」之一的代官山蔦屋書店,火爆不僅僅是因為顏值,因為商業涵蓋了多個品類業態,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商業綜合體。

圖片/代官山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概念

以「森裡中的圖書館」為主題,面向成人而建立的綜合型書店。

代官山蔦屋書店由三座建築物連貫構成,橫亙其中的雜誌大道(Magazine Street)全長55米,由三棟建築物做分隔,並藉由此來區分六個書籍類別,這六個類別分別是:美食、旅遊、汽車、藝術、建築設計及文學。

在書店內同時設有可以享用咖啡的座位穿插其中。另外,在3號館的一樓也設有星巴克咖啡為客人服務。

同時在蔦屋書店的每一個空間,你都可以自由攜帶書籍到喜歡的位置閱讀。

平面設計

圖片/代官山蔦屋書店平面圖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主視覺設計

代官山蔦屋書店白色外牆的大寫字母T的設計概念來自著名設計師Klein Dytham。同時,書店還邀請了日本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負責店內的視覺設計,池貝知子擔任創意總監。

原研哉的設計被被稱為「看似空無一物,卻可容納百川」,擁有極致的美感。

But More Than Books

代官山蔦屋書店除了書籍,這裡還有豐富的電影和音樂館藏,精美的文具,有美食餐廳,貼心的旅遊指導和寵物看管服務,以及電動自行車專賣。

電影:這裡擁有全日本最豐富的館藏電影資源,從日本到全世界,從最新到經典乃至市面難尋的電影都可以在這裡租借或購買。音樂:館藏包含爵士、古典以及60到80年代的搖滾樂和流行樂,CD總收藏超過12萬張,顧客可以將其拿到座位愜意地試聽,並在此享用咖啡。文具:商品從多功能用筆、高級鋼筆到羽毛筆一應俱全。更貼心的是當天下單即可完成的文具繡線服務,是送禮首選。寵物看管:店內設有寵物保健顧問以滿足寵物看管的日常需求,同時銷售多樣的系列優質狗糧,並且設有獸醫診所(貓狗)、美容美髮、狗狗託兒所和寵物旅館過夜住宿。電動自行車專賣店motovelo:應日本國民經濟快速上升與電動自行車日益普及而誕生的風格店鋪。Motovelo店內除了銷售電動自行車以外,還提供自行車量身定製服務,如兒童座椅的安裝、施華洛世奇水晶裝飾等等,滿足客戶的各種生活需求。專家型店鋪導購

門店的運營人員不僅僅是銷售商品的人,更是所銷售品類領域的專家,比如攝影器材的接待員曾從事過照相館店長,對攝影器材很有心得,可以為客戶推薦不同拍攝風格對應需要的攝影器材以及穿搭。比如電影禮賓接待員會為你介紹最適合個人風格的電影。

停車場

為什麼特別提到停車場,因為在日本,買車不貴,停車費卻很高。而代官山位於東京澀谷區,附近皆為東京中高階級的住宅區,周邊的停車價格大概是500日元/小時(約33元人民幣)。面對老年人且高收入的消費群,在寸土寸金的地界中,書店沒有使用機械式的升降立體車庫,而是設置了普通露天的120停車位,由於停車場的綠化比例高,同時也有「東京最refresh的停車場」之美稱,帶給消費者開闊舒適的體驗,當然1200日元/小時(約80元人民幣)也很美麗。同時,書店還給城中的哈雷摩託車俱樂部發送贈券,吸引他們來代官山聚會,這就直接符合了客群描繪。

雖然本著為創造給老齡社會的消費者,但因為其舒適性,代官山蔦屋書店也成為了:Multi-Class(多階層)與Multi-Cluster(多族群)的交流場所。針對高齡人口去做生意,最後成為覆蓋全人口去做生意。

圖片/代官山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關於蔦屋書店,短短一篇文章無法參透個中緣由,其獨特之處及成功之道,也許在於經營者富有遠見的決策及講究細節的執行力。最後,推薦感興趣的小夥伴閱讀增田宗昭社長的《知的資本論》,希望能帶大家更多啟發。

文字參考:

> 贏才商學院&加得商業《「鳥瞰」蔦屋書店》系列線上分享

>蔦屋書店官方網站

>文化力研究所 | 增田宗昭的提案力:為了「怦然心動」的未來生活

>阿西的筆記 | 比蔦屋書店更牛逼的,是它背後的母公司

>營創實驗室 | 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相關焦點

  • 6000萬會員數據,造就日本蔦屋書店基業長青
    有人稱它為「全球最美的書店」,有人談論它以圖書為核心的多元經營,還有人研究它提出的「生活方式提案者」的運營模式。而這一切的基礎,都離不開蔦屋書店6000萬會員的數據體系。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叫增田宗昭,他在2003年建立起了T-card會員積分體系。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近日,一則「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落戶中國杭州」的消息引起關注。蔦屋書店不僅是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是亞洲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書店之一。,之所以不可替代,其根本原因是它背後的會員體系,無法模仿、無法複製和無法被取代。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作者:未酉寅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1986年,蔦屋書店開始連鎖化,如7-11一樣慢慢成為日本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存在。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田宗昭開始在日本各地開設不同風格的蔦屋書店,不同地區的店面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如今蔦屋書店在全球已經有了1400餘家分店,但每一個門店的定位、設計和功能都不盡相同。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不過,也存在有爭議的場景設計——天目裡蔦屋書店的用餐區,高達兩層的書架牆和通往二層餐廳的木質樓梯第一時間成為人們拍照、打卡最多的「景點」,也因此招來讀者和網友的質疑:書,是否淪為了餐廳的「背景」。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 攝於2018年相比之下,上海蔦屋所處的歷史建築中,室內的木質樓梯、金屬雕花欄杆、裝飾壁爐、柯林斯柱裝飾以及長廊式的空間格局,都使書店自帶了鮮明特點。
  • 播客 | 蔦屋、誠品和書店背後的經濟學
    這個24小時都亮著燈的書店是不少人心中的文藝指明燈,但最終還是成了時代的眼淚。隨著電子書的誕生、零售模式和消費模式的改變,實體書店看起來是個「只虧不賺」的情懷生意。但現實或許不能一概而論。當下,實體書店業正積極向複合商業體轉型,越來越多購物中心納入書店業態,日本蔦屋書店計劃進中國並開出超過1000家……本期「貝望錄」,我們聊了聊那些「網紅」書店、實體書店生意,以及商業地產在近幾年的演變。
  • 全球最美書店的三個心法——《蔦屋經營哲學》的思考
    三、蔦屋來中國能複製成功嗎?最近幾年言幾又、誠品書店、西西弗、單向空間等新型書店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比如:1993年誕生的西西弗書店,僅2018年就新增門店83家,且大多數門店不到一年就實現盈利。
  • 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你學不會
    被譽為「全世界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從建築設計,到室內的複合功能,都已是實體書店推崇的樣板,而由表及裡,蔦屋和背後的 CCC 公司,真正想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與商業的融合。在蔦屋書店之前,我們也許都不會想到書店和唱片店可以是一回事,兩者之間還有交集。
  • 揭秘蔦屋書店、la kagu,如何顛覆傳統零售模式?
    它的誕生直接顛覆了傳統零售業的商業模式,從80年代就已經在踐行如今我們才開始討論的新零售、會員制經營、複合式商業、體驗式消費等。實踐證明,在實體書店和紙質書蕭條年代,蔦屋書店奇蹟成為倖存者,而且還擁有超1400家分店,每月銷售額都達到上億,佔據日本市場90%份額。
  • 從蔦屋書店,看日本新零售
    代官山.蔦屋書店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認為,蔦屋書店是出售書中所表現的生活提案,而非書籍本身。蔦屋書店所做的就是讓書店成為一個通過書籍進行提案的場所,書店成為了一個編輯的空間,為此,蔦屋書店做了很多顛覆性的變革。
  • 「編輯」生活的蔦屋書店!
    《蔦屋經營哲學》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首先它是博客中挑選出來的,所以像是在讀一個人寫的日記,不覺得枯燥還很願意繼續往下翻;其次,也因為是博客,所以是作者同時也是蔦屋書店企劃人增田宗昭平日對構建書店、打理書店的反思和總結,不像某些為了出版一本很有「理論性」的戰略書那樣內容全是端著的。
  • 中國書店人要向蔦屋書店學什麼?
    2017至2018年,筆者先後走訪了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信義蔦屋書店以及日本4座城市的11家蔦屋書店。站在20餘年書業從業經歷的書店人視角,實地考察、置身於蔦屋所營造的文化和商業空間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蔦屋書店如何打造以書為核心、多元化的生活解決方案。觀照當下,蔦屋書店對空間設計的精準把握,值得國內實體書店學習、借鑑。
  • 「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落戶西安邁科中心
    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要來西安了!邁科攜手蔦屋書店即將刷新城市文藝生活方式!1.文化風向標直指邁科中心蔦屋書店的運營公司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200家門店,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旗下的「代官山 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不僅開創了書店新型商業模式,更是文化的風向標。
  • 科普一下,日本蔦屋書店~~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書店面臨倒閉。而蔦(niao)屋書店不僅活下來,營業額也已超過紀伊國屋、淳久堂等大型書店,擁有1400多家店鋪,一躍成為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 如今提起蔦屋書店,很多人都聯想到的是T-site獨特的設計理念、代官山店舒適的顧客體驗以及「全球最美書店」的響亮名號,但企業經營顯然不會只有優雅閒適這一層表象。
  • 蔦屋書店來上海了 首店將開在上生·新所
    對上海的文藝青年來說這是一則好消息:蔦屋書店(需求面積:1500-3000平方米)終於要在上海開店了!     贏商網獲悉,蔦屋書店將上海首店選址於百年歷史保護建築上生·新所,新店將擁有兩層空間,有望在明年開業。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
    天目裡蔦屋書店想不成為「網紅」估計很難,但與那些已有的所謂「網紅書店」相比,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書店內確實有很多人拍照,但拍場景的為多,自拍的還是非常少的。天目裡蔦屋確實沒有可以設置那些可供自拍打卡的場景,如果有,也需要相關人士來發掘吧。蔦屋雖然張貼了禁止拍照的提示,但也用文字註明了不要拍攝圖書的內容。
  • 蔦屋來中國,真的能讓「急凍」的單體書店賺錢嗎?
    書店老闆驚魂未甫、撤退無門時,增田宗昭來到中國上演了一場「反轉殺」。以杭州、成都、上海3家店為支點,蔦屋想撬動的是「中期計劃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的超級夢想。這次,增田宗昭想證明的不是書店複合模式的生命力,他想解答另一個疑惑:開一家蔦屋這樣扛打的書店,憑什麼不能自己幹,非要加盟?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打一個比方,整個蔦屋書店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大家看得到的硬體和店內布置是浮在海面上的那部分,這一部分可能只佔蔦屋書店的20%。而隱藏在水面下那80%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蔦屋書店。我們看到的蔦屋書店,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 「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將落戶成都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別琹婧、賈宜超):日前,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與日本蔦(niǎo)屋書店在疫情期間完成「雲籤約」,未來成都的蔦屋書店,不僅給成都再添一個「網紅」打卡地,也將是新的商業中心和生活中心。在成都地鐵沿線的綜合體大樓裡,有一間意識超前的綜合體書店,書店有大面的落地窗,寬敞而明亮。在這裡,你可以選擇買本書度過一個下午;也可以坐著喝咖啡;或者什麼都不做,聽聽歌看看雜誌……這樣一幅畫面,將隨著「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落戶成都,而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