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贏才商學院
圖片/銀座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
2019年4月,大陸首家門店選在了杭州天目裡店,與江南布衣合作。大陸第二店進駐了上海新網紅打卡地「上生·新所」園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2020年4月9日,蔦屋書店確定落戶成都TOD項目,這也將是蔦屋書店在中國西南區域的首店。
蔦屋書店一經引入便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蔦屋書店為什麼如此成功?是跨界店鋪還是百貨業態?「生活方式提案」的模式到底是什麼?店面設計和店內陳列怎麼學……不管是親身考察過該書店的同行,還是對經營模式感興趣的同行,都有著諸多的好奇。
2020年4月,贏才商學院聯合加得商業共同推出《「鳥瞰」蔦屋書店》系列線上活動。從日本的消費環境、消費人群的深度研究、書店的設計與貨品陳列到盈利模式的分析,講解蔦屋書店的運營秘密,感興趣的同行掃下方二維碼即可收聽。
背 景
不管是欣賞一幅畫,研讀一本書,還是欣賞一段音樂,都需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了解背景不僅能讓我們快速拉近時代感受,更讓我們深度掌握作品的深遠意義。而學習一門課,了解一種經營模式則更甚。
因此,學習蔦屋書店的經營,不得不了解其創立及發展的歷史。
圖片/增田社長 來源/網絡
社長/創辦人
增田宗昭,20世紀50年代出生,50年代被稱為「團塊世代」,正是日本二戰後嬰兒潮,是日本近代第一個出生高峰(第二個是70年代,團塊世代到了適育年齡)。這個時代出生的人,70年代大學畢業,遇上日本經濟增長期;80年代日本消費市場開始繁榮,成為了消費者主力;90年代,成為高收入人群,他們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品牌成為消費的主要構成,直到日本泡沫經濟破裂。而增田社長出身於關西地區大地主家,是日本社會有錢有品味有夢想的一代人。
1983年,增田社長在大阪枚方市開了第一家蔦屋書店,希望將這個店鋪藉由音樂、電影和書籍打造成向當下年輕人傳遞生活風格的能量基地。
書店發展歷程
蔦屋書店的發展也經歷過「書店-書籍+咖啡-百貨」的過程。
1983年,增田社長在大阪創立了TSUTAYA一號店,業務包括音像製品租賃和賣書。2000年,在涉谷八公口開出了以Tsutaya為名號的音樂唱片旗艦店,裡面有一層是圖書。2003年,TSUTAYA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書籍+咖啡」的模式,讓消費者可以在讀書的同時享受咖啡。同年,開展T-Point會員制度。2009年,創立CCC集團(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2011年,開出蔦屋書店代官山店,瞄準50歲以上有時間有品位有消費力的人群。2015年「蔦屋家電」正式成立。日本消費動向
日本收入差距不大,階層消費扁平化。消費者已經從80年代的品牌消費過度到2010年的品類消費,即不注重品牌,注重這個貨品本身,偏好自我價值觀消費,這也就造成了品類與商品細分化。
於是生活方式型的消費社會形成,即擁有相同的消費基礎,但根據自我價值的訴求,選擇的商品和服務有所不同。所以蔦屋書店的成功離不開它所處的消費社會以及紮實的MD (「以最優化的商品組合進行賣場製作」的一系列行動)基礎。以項目形式來舉例,日本因為「單品主義」的流行,發展出國內商業沒有的時尚大樓、車站大樓等商業形式。
CCC集團
蔦屋書店的母公司,匯集了蔦屋書店、T-Point卡業務及文化、版權業務。集團目前的主要盈利來自兩部分:蔦屋書店帶來的零售利潤、T-Point帶來的銷售分成利潤。
其中,文化版權業務是因為日本社會整體版權意識很高,因此音樂、動漫、影視、書籍等領域都較成熟的產品生產體系和收益體系。而T-Point會員制度於2003年展開。CCC集團陸續與餐飲、加油站、便利店、銀行及電信行業結成異業聯盟,會員只要在任一合作店家消費,都可以累積點數。通過積分,會員可以換取商品或虛擬貨幣。而CCC集團則通過積分了解會員的特徵,進一步分析消費需求。目前T-Point可以在全日本168家公司、64萬家店鋪進行消費,會員數量達5,800萬名,是日本兩大積分體系之一,覆蓋衣食住行的線下消費。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日本股市崩盤,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地價房價腰斬,公司倒閉,國民負資產,家庭破滅,日本社會進入「失去的30年」。泡沫經濟前後出生的這一代年輕人畢業即面臨失業、生活成本高,工作多年難以提職加薪,不敢消費、不敢結婚生子,不貸款買房,生活只需滿足最低消費,成為低欲望的一代。
但隨著日本新生人口的減少,T-Point會員也減少。從存款數據圖上看,全日本有1750萬億日元存款,50歲以上的人士,佔據了53.5%的財富。而年輕人賺錢越來越難,而老年人有錢不知道去哪花。增田社長決定不能只靠年輕人市場,必須要把50歲以上的世代也要拉到Tsutaya裡面來,於是代官山店應運而生。
生活方式提案
蔦屋書店所遵循的理念是「生活提案」,即以「書」為基礎,與不同物品進行組合,讓顧客從一本書連結到一個商品,甚至一種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書店內的書本不按品類陳列,而是通過一個個場景相互獨立。在烹飪的場景下,不僅有烹飪書籍、視頻教程、食材香料、烹飪工具,還有一個菜系的發展歷史,一個食材的前世今生,一道菜的製作方法,通過原文書、圖集、音樂、產品及美食製作體驗的過程,向消費者展示別處的生活方式,帶來幸福與滿足的信息。
代官山蔦屋書店
作為「全世界最美的書店」之一的代官山蔦屋書店,火爆不僅僅是因為顏值,因為商業涵蓋了多個品類業態,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商業綜合體。
圖片/代官山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概念
以「森裡中的圖書館」為主題,面向成人而建立的綜合型書店。
代官山蔦屋書店由三座建築物連貫構成,橫亙其中的雜誌大道(Magazine Street)全長55米,由三棟建築物做分隔,並藉由此來區分六個書籍類別,這六個類別分別是:美食、旅遊、汽車、藝術、建築設計及文學。
在書店內同時設有可以享用咖啡的座位穿插其中。另外,在3號館的一樓也設有星巴克咖啡為客人服務。
同時在蔦屋書店的每一個空間,你都可以自由攜帶書籍到喜歡的位置閱讀。
平面設計
圖片/代官山蔦屋書店平面圖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主視覺設計
代官山蔦屋書店白色外牆的大寫字母T的設計概念來自著名設計師Klein Dytham。同時,書店還邀請了日本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負責店內的視覺設計,池貝知子擔任創意總監。
原研哉的設計被被稱為「看似空無一物,卻可容納百川」,擁有極致的美感。
But More Than Books
代官山蔦屋書店除了書籍,這裡還有豐富的電影和音樂館藏,精美的文具,有美食餐廳,貼心的旅遊指導和寵物看管服務,以及電動自行車專賣。
電影:這裡擁有全日本最豐富的館藏電影資源,從日本到全世界,從最新到經典乃至市面難尋的電影都可以在這裡租借或購買。音樂:館藏包含爵士、古典以及60到80年代的搖滾樂和流行樂,CD總收藏超過12萬張,顧客可以將其拿到座位愜意地試聽,並在此享用咖啡。文具:商品從多功能用筆、高級鋼筆到羽毛筆一應俱全。更貼心的是當天下單即可完成的文具繡線服務,是送禮首選。寵物看管:店內設有寵物保健顧問以滿足寵物看管的日常需求,同時銷售多樣的系列優質狗糧,並且設有獸醫診所(貓狗)、美容美髮、狗狗託兒所和寵物旅館過夜住宿。電動自行車專賣店motovelo:應日本國民經濟快速上升與電動自行車日益普及而誕生的風格店鋪。Motovelo店內除了銷售電動自行車以外,還提供自行車量身定製服務,如兒童座椅的安裝、施華洛世奇水晶裝飾等等,滿足客戶的各種生活需求。專家型店鋪導購
門店的運營人員不僅僅是銷售商品的人,更是所銷售品類領域的專家,比如攝影器材的接待員曾從事過照相館店長,對攝影器材很有心得,可以為客戶推薦不同拍攝風格對應需要的攝影器材以及穿搭。比如電影禮賓接待員會為你介紹最適合個人風格的電影。
停車場
為什麼特別提到停車場,因為在日本,買車不貴,停車費卻很高。而代官山位於東京澀谷區,附近皆為東京中高階級的住宅區,周邊的停車價格大概是500日元/小時(約33元人民幣)。面對老年人且高收入的消費群,在寸土寸金的地界中,書店沒有使用機械式的升降立體車庫,而是設置了普通露天的120停車位,由於停車場的綠化比例高,同時也有「東京最refresh的停車場」之美稱,帶給消費者開闊舒適的體驗,當然1200日元/小時(約80元人民幣)也很美麗。同時,書店還給城中的哈雷摩託車俱樂部發送贈券,吸引他們來代官山聚會,這就直接符合了客群描繪。
雖然本著為創造給老齡社會的消費者,但因為其舒適性,代官山蔦屋書店也成為了:Multi-Class(多階層)與Multi-Cluster(多族群)的交流場所。針對高齡人口去做生意,最後成為覆蓋全人口去做生意。
圖片/代官山蔦屋書店 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關於蔦屋書店,短短一篇文章無法參透個中緣由,其獨特之處及成功之道,也許在於經營者富有遠見的決策及講究細節的執行力。最後,推薦感興趣的小夥伴閱讀增田宗昭社長的《知的資本論》,希望能帶大家更多啟發。
文字參考:
> 贏才商學院&加得商業《「鳥瞰」蔦屋書店》系列線上分享
>蔦屋書店官方網站
>文化力研究所 | 增田宗昭的提案力:為了「怦然心動」的未來生活
>阿西的筆記 | 比蔦屋書店更牛逼的,是它背後的母公司
>營創實驗室 | 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