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深圳大芬油畫村發展的第30個年頭。從1989年起步,大芬油畫村的商業油畫曾聞名海外,曾經佔到歐美市場的70%。如今的大芬,正以原創油畫為核心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形成文化繁榮、產業融合的獨特優勢。
圖為雙年展期間,中外藝術家走進甘坑客家小鎮寫生交流。
大芬美術產業協會會長周峰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芬油畫產業經歷多個發展階段,其發展趨勢與社會大環境密切相關。從早期專門出口,2008年走內銷進行轉型,到現在走家庭大宗市場,是一個由單一到多元,由低端到高附加值,由賣產品到賣體驗的升級過程。
「發展到今天,大芬油畫村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承接起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方面的引領作用和排頭兵作用,發揮大芬油畫村的基礎優勢,在未來打造國際藝術產業中心,國際藝術社區。」在周峰看來,實現大芬油畫村下一步轉型發展的目標,最重要是具有國際化視野,擁有更多元化的人才。
在雙年展期間,中外藝術家走進甘坑客家小鎮寫生交流。
從2018年11月30日開幕至今,以「開放與融合」為主題的首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已持續開展一個多月,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肯定,參觀者絡繹不絕。周峰表示,雙年展的舉辦正契合了這一點,為幫助大芬更好地進行國際連結、引進人才建立起良好的平臺,也為大芬本土藝術家和產業界從業者從國際視角看大芬提供了很多新思路。雙年展搭建的平臺不僅給海內外藝術家提供了學習交流、思想碰撞的契機,而且產生了實實在在的資源對接和產業合作,為大芬油畫產業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在雙年展期間,中外藝術家走進甘坑客家小鎮寫生交流。
據周峰介紹,參展和參觀雙年展的一些海外藝術家目前已表達了落戶大芬油畫村國際藝術社區的意向,一些藝術家還與大芬就版權授權進行積極的洽談,有意共同開發衍生產品,這將為大芬村帶來更多的人才資源,推動大芬國際原創藝術產業化發展。
圖為首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大芬美術館展出。
大芬油畫村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歷史由來已久,在早期,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和大芬村知名度的提高,一批畫工、畫師和畫商在這裡進行大批量的油畫複製與銷售,形成全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交易基地,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2005年前後,歐美市場70%的油畫來自大芬。周峰稱,當時主要出口產品為複製臨摹,但目前在外貿出口中,低附加值、低成本的競爭優勢一去不復返,未來大芬出現更輝煌的出口成績,一定是來自原創藝術家,結合大芬優質的產業鏈配套,形成更高附加值的市場,進一步帶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雙年展將成為一個新的節點,新的轉折點和新的起點。
圖為大芬本土畫家麥祖尚參展作品《塘圍墟之陽光下的市場》。
今天,大芬原創勢力已日漸壯大,產業鏈優勢越來越明顯。在大芬油畫村約0.4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域面積內,聚集著大小畫廊及門店1200餘家,知名企業60多家,村內聚集油畫從業人員8000餘人,形成以油畫及相關產品生產、交易為主,國畫、書法、篆刻、刺繡等中國傳統文化產品、工藝品為輔,裝裱、配框、畫材、物流等配套服務齊全的完整產業鏈和多元藝術形態。大芬還以「網際網路+」模式線上線下全面發展,大芬畫商中開通網際網路營銷平臺的達到60%以上,部分小規模畫廊甚至在網上發起眾籌和個性化定製業務,進一步打通了與全球的互聯互通。
圖為大芬本土畫家石湧參展作品《最後的歸宿》。
在原創人才方面,大芬現有原創畫家近300人,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32人,省級美術家協會會員76 人,市級美術家協會會員150餘人。在國內重量級展覽中,大芬身影出現得越來越頻繁。近五年來,大芬原創畫家的美術作品有百餘幅入選國家、省級美術展。本屆雙年展上,14位大芬畫家的作品入選,與來自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位畫家作品一起亮相。其中,麥祖尚、石湧都是從2004年就來大芬發展的職業畫家。
圖為首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大芬美術館展出。
談及參加雙年展的收穫,石湧表示,國內外藝術家在繪畫思維和概念上有差異,國外藝術家想像力、創造力豐富,把繪畫與影視、廣告結合等方面都走得比較遠。國內很多畫家也有好想法、好技法,創作元素、構圖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石湧稱,我們在雙年展這個平臺上互相交流,給我很大的衝擊,希望在以後的創作中從他們身上借鑑更多。石湧希望下一屆雙年展上能有更多、更新、更好的作品,期待有更多機會與國外藝術大咖切磋交流。
圖為首屆深圳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在大芬美術館展出。
近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往來越來越密切。大芬油畫村積極主動走出國門,不斷對外輸出高端油畫,展現文化自信、文化自立的中國精神和魅力。大芬管理辦副主任、大芬美術館副館長梁劍表示,舉辦雙年展,就是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合全球各地文化精華,加深各個國家、民族對這個時代更多的思考和參與,展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經濟日報 記者:楊陽騰 責編:張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