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與書丨我們的文明史是書籍、藝術的歷史

2020-09-22 藝術野瘋狂

編輯丨藝術野瘋狂

設計丨張涵

「這是一次特殊的展覽,它古今融貫,又古又今,又藝術又文獻。學術的含量甚至潛入展覽的題目當中。它是指向藝術、指向歷史的。我們的文明史是書籍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我們生活的大地應該不斷美麗、不斷風景化的歷史。」——範景中

由中國美術學院範景中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策劃的「風景與書」大展,於滬上為觀眾呈現了一部動人的「西湖志」——圍繞著西湖風景和西湖文獻,展覽共展出陳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王冬齡、徐冰、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7位參展藝術家創作的書法、題跋、版畫、油畫、刺繡書籍等藝術作品200餘件,貫穿了古今當下西湖畔的名士佳人、情思才緒;交織著雕版孤槧、書畫題跋、裝置藝術等表現形式;訴說起作為藝術與文化符號的湖光山色與紙墨煙華。

這場會古通今、散發著濃鬱書卷氣的展覽,試圖打破藝術門類間藩籬與時空桎梏的策展理念,力圖用人文與思想之光照亮最經典與最前沿的藝術創作,引發人們對於書籍的藝術與歷史、文本與圖像、傳統與當代關係等議題的重新發掘與思考。

前言

文丨範景中

《風景與書》展覽的內容包含三個部分:一、西湖風景;二、西湖閨媛和名人的文獻;三、西湖畔刷印的書籍。我們將看到,是西湖這片景色把這三部分聯結在一起,西湖既是背景也是主角。

丨嚴善錞 西湖 茶坊嶺 04 紙本油墨 銅版畫

丨嚴善錞 富春 01 布面亞力克 綜合材料

參展的三位藝術家都生活在西湖周圍,是真正的「西湖長」。首先是嚴善錞先生,他在十年前就以西湖風景畫在美術界獲得好評,批評家認為他把二十四詩品的風調流韻帶到了湖上。此次的出品則是與近現代刷印的西湖風景進行對話。作者深刻地研究過銅版和石版的印刷術,對於磨版、刻畫、腐蝕、洗版、調墨、上墨、擦版、泡紙、上機、對位、調壓、印製等等工序均有精湛的掌握。身為一位哲思型的藝術家,他也深思了本雅明關於藝術的靈韻[Aura]消失在機械複製時代的理論,因此,他即使在版畫——這種被稱為複數藝術的製作中,依然洋溢著人的靈性與親在感,尤其是他近期的平版畫,每一版次的印刷都體現了特殊的手感和痕跡。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必將會激發大家對版畫這種古老傳統的重新認識。

丨楊小京 西湖十景之花港觀魚 布面綜合材料

與嚴善錞關注近現代印刷術不同,楊小京女士的作品則與古代書籍有關。她在研究美術史期間,一直關心早期的書冊制度如何影響了人們的作畫和看畫,以及古人所謂的「讀畫」。這讓她把觀看風景轉換成閱讀風景:一片風景是個連續統[continuum],我們要描繪它,最好是把它先離散為一些詞語去閱讀,換言之,先把我們對風景的一般印象進行分節,為它編碼,為它命名,所謂的西湖十景,就是這種分節的產物。古人的手卷要分節地閱讀,甚至立軸也需要投射進分節的眼光。正是這種分節的眼光豐富了風景詩的內容,眼前不僅有景,更重要的是要景中有詩,這是中國文明中的一個重要特色。因此楊小京作品的創意九十緊緊把握住風景與詩書聯繫的分節點。

丨周小英 題跋畢琛畫《柳如是像》

丨周小英 題跋張蘭思編《柳如是遺集》稿本

周小英女士的工作方式則非常簡單,不過,她是戰戰兢兢的簡單。「簡單」,是她日復一日地寫字,只是做些古人所謂「居敬」的日課;「戰戰兢兢」,是她書寫的材料不是古書就是古畫。在這古書的功用日漸從閱讀轉向欣賞的年月,她一方面站在舊傳統一邊,以校勘為任,另一方面,她決心讓校勘題跋也成為欣賞的對象,成為藝術。由於這種取向,她的展品中關涉到一些西湖名人的文獻,例如蘇東坡、黃小松、龔定庵,更重要的是一些女性人物,從北宋的朝雲,她是蘇東坡的知音,到道光年間的沈善寶,她是當時閨秀詩人的領袖,更引人矚目的,還有撰寫了《湖上草》的柳如是,由此,我們把秦淮八豔都請出在西湖的背景中一一登場,這是八豔第一次共現展場,也是這次展覽中最有故事可講的內容。

丨周小英 題跋葉衍蘭編《秦淮八豔圖詠》(局部)

恰好此次展覽正逢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而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又都與書籍相關,真是因緣際會。這也順勢地回應了「書籍之為藝術」的主題。中國刻書以宋代藝術水平最高,杭州刻書又在宋代甲於天下,這使我們藉機能夠展示一些西湖畔出品的珍貴古籍。

丨王冬齡《柳如是題跋》,周小英題跋(局部) 紙本水墨 寫本

丨陳丹青 被書帖包圍的文徵明(局部) 布面油畫

書籍藝術在當代也有嶄新的突破,其中的代表人物王冬齡、陳丹青、徐冰和青川阿莎美(按年齡排序)都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們的作品在國際上有廣泛的影響,其深刻的學術意義一直被人評論、挖掘,他們參展的作品拉開了這次展覽的序幕,意義不同凡響。而上海圖書館和幾位收藏家惠借珍品,更是錦上添花,耀人眼目。

丨徐冰《天書》,周小英題跋 紙本水墨 活字本

丨青川阿莎美 我們的故事 系列 《人生論》列夫託爾斯泰 書 繡花線

這是一次特殊的展覽,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創舉,它古今融貫,又古又今,又藝術又文獻。學術的含量甚至潛入展覽的題目當中。近年來,關於風景的研究日漸高漲,僅僅譯著就有《風景與權力》[Landscape and Power ]、《風景與記憶》[Landscape and Memory ]、《風景與認同》[landscape and Identity ]。然而本次展覽與這些著作不同,它是指向藝術、指向歷史的。我們的文明史是書籍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我們生活的大地應該不斷美麗的、不斷風景化的歷史,這次展覽就是表達這個主旨。


本書為上海明珠美術館展覽同名圖錄,並幫助觀者深入了解相關藝術家的創作心路與創作理念,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特將其結集出版為《風景與書》圖冊,內容包括:(一)全部展覽作品高清彩圖和中英文著錄信息;(二)範景中、李丹丹撰寫的兩篇導讀;(三)唐冠科撰寫的兩篇萬字長文,中英對照,詳細研究介紹了嚴善錞的版畫藝術;(四)徐冰、嚴善錞、楊小京等藝術家撰寫的創作手記,尤以楊小京為最,發表手記多達13篇;(五)範景中、周小英創作的40餘件古書畫題跋之釋文,以及其中秘笈善本的版本介紹。

▎實拍書影 ▎













藝術野瘋狂 正在熱推

對影:兩個城市的藝術比較

主辦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文化旅遊發展委員會

協辦單位:重慶九龍半島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成都藍頂美術館

開幕式:2020年6月18日,13:40

展覽時間:2020年6月18日至7月12日

展覽地點:102藝術基地A館(重慶市九龍坡區黃桷坪)

策展人:丁奮起

展覽執行:王樂佳

參展藝術家

重慶:

曹鍾偉、侯寶川、焦興濤、梁益君、羅振鴻、羅中立、龐茂琨、孫珂、孫可卿、王朝剛 、翁凱旋、曾令香、張杰、張釗瀛、趙曉東

成都:

俸正泉、郭晉、郭燕、韓易非、 何多苓、吉磊、羅發輝、羅敏、師進滇、舒昊、唐可、張發志、趙能智、周春芽、鄭德龍


謝禮恆 著,定價68元,特惠38元。掃碼即可購。


相關焦點

  • 上海明珠美術館舉辦「風景與書」展覽
    然而這種圖像引用卻關聯起傳統與當代,構建起風景與書與人的關係思考,詩意且耐人尋味。  序廳裡隨之展開的,是日本藝術家清川阿莎美的「我們的故事」系列手工書創作。藝術家用色彩與線條在字裡行間穿針引線,通過刺繡將情節、記憶交織纏繞,使情感嫣然浮現於紙面,借通感之美喚起人們內心的故事。其敏銳而細膩的表達,令文本與圖像交互轉換,在書頁上呈現獨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 薦書丨犍陀羅文明史-「享書社」
    #犍陀羅文明史犍陀羅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裡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犍陀羅文明。本書共十章,主要分三部分內容:*,希臘巴克特裡亞時代的歷史及與中國的關係,以此為背景審視中亞及新疆以及佛教文明中的希臘化元素。第二,貴霜帝國的歷史和藝術。利用文獻、考古證據梳理貴霜從丘就卻到*後消亡的歷史,對我們理解絲綢之路、佛教的重新醞釀都具有重要價值。尤其是迦膩色伽,在中國中古史上留下了很多記憶,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方面的事情。
  • 明珠美術館兩周年慶典展「風景與書」盛大開幕
    「風景與書」展覽開幕式現場此次展覽共展出當代版畫、油畫、裝置、藝術家手工書、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200餘件精彩之作,從「書籍之為藝術」(Books as art)的獨特視角出發,以自然和心靈的風景為底色,在新年開啟一場關乎書籍與藝術、時光與記憶的獨特旅程,引發未來創造之思考。
  • 世界讀書日書單推薦丨5本豆瓣高分書籍帶你「雲遊歐洲」
    正值世界讀書日,維京為大家準備了5本豆瓣高分書籍,從繪畫、音樂、風景、歷史和愛情故事等方方面面帶領大家「雲遊歐洲」。書中不僅講了小澤從半點英語不懂到成為世界著名指揮家的經歷。兩位音樂愛好者從貝多芬一路談到馬勒,我們也可以在其中一窺各個音樂大家的生平軼事。
  • 「從暢銷到經典書,要了解一個行業至少讀三本以上書籍。」丨選書
    ,它存在我們生命中,是遺失不了的。」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封面丨謝丹儒那麼,讀什麼書好呢?或者,換句話說,該怎麼選書才是當務之急。那麼,該怎麼選書呢?​憑藉我多年的讀書經驗,無書可讀倒不至於,但挑戰一本新書,若非需要,還是挺不情願的。不過,還好我也慢慢的能夠總結出一些挑書的經驗來:「看相關領域的經典書籍,看行業內大咖的最新著作,以及及時了解當下最熱資訊,根據資訊去判斷一本新書是否值得一讀。
  • 一年讀了那麼多書,最不該錯過的是這20本丨未讀2020年度之書
    而「未讀」作為做書的一方,在2020年裡,我們的編輯們傾心澆灌出了133種圖書,我們自然也十分期待得到讀者的回聲。所以,前不久,我們發起了一次投票,聽一聽讀者心中的「年度最佳」。今年的這份書單,是「未讀2020年度之書」。
  • 書籍不只是文本承載體 更是人類文化歷史文物
    ■ 俞曉群 《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超越文本的書》,原名《書為歷史》(Book as History)。他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書籍史專家,曾擔任英國國立藝術圖書館收藏部主任、英國目錄學協會主席。著有《書籍歷史中的來源研究指南》《牛津裝幀設計》《英國書籍裝幀風格》。在他的著作中,西方學者的方法與風度盡顯無遺。那是什麼呢?就是溫和、說理和尊重。《泰晤士報》說,當書籍的未來亟待探討時,這本書及時出現了。《圖書館》雜誌說,所有圖書館都該收藏這本書,並列為館長必讀。
  • 《法國文明史》闡述法蘭西文明歷史演變
    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一部詳細而完整地闡述了法蘭西文明和文化的歷史演變,容納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小百科全書——法國文明史(上下冊)近日出版發行,主要從事中法文學、中法文化和文明史的比較研究。長期從事翻譯工作,曾任巴黎上訴法院翻譯。這是一部關於法國歷史和文明史的經典著作。自1958年出版以來,多次再版,先後被譯成英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波蘭文、匈牙利文和日文等多種語言。本書的敘述起於中世紀,止於20世紀,容納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和科學技術等領域,一個豐富又自由、浪漫又嚴謹的法國被呈現到了讀者面前。
  • 巴黎聖母院大火之後,讓我們了解一下《法國文明史》
    圖說:《法國文明史》 主辦方供圖西方著作有《希姆博爾斯卡詩集》《法國文明史》《近代中國的金融風潮》《黑屋中的小美人》《新知史》系列等。《名家講經典》套裝由《紅樓夢人物論》《馬瑞芳講聊齋》《黃霖講金瓶梅》《齊裕琨講水滸》《劉蔭柏講西遊》組合而成,是行業內頂尖學者聯袂打造的、面向大眾的古典名著解讀類著作。
  • 書展裡的書看不過來?關於歷史類的書籍,我們推薦這些
    書展裡各式書籍種類繁多,琳琅滿目,讀者們難免會感到應接不暇。「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的小編結合自己的實地走訪以及出版社的相關推薦,特意從中選取了一部分歷史類的新書,推薦給讀者,排名不分先後。《英國史》,[英]西蒙·沙瑪 著,彭靈、劉巍、翁家若 譯,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
  • 不礙雲山丨書牆一面,仰望人類群星閃耀時
    ——唐·趙彥昭《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應制 》每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與一座城市進一步相處時,或許探尋自身與城市的浩瀚歷史之間的關係,是優質的解決方案。史蒂芬·茨維格曾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描述了人類歷史上堪稱壯麗瞬間的十四個歷史事件,每個都無一例外由不起眼的開端導致了最後的潰敗與成就。
  • 一套非常適合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入門讀物《藝術點亮文明——漫遊...
    藝術和文明,從來都不是割裂的,人類藝術幾乎與人類文明共生。對於我們的孩子們來說,透過藝術來了解世界文明,也不失為一種明鑑。今天,要給孩子們推薦的正是這樣一套非常適合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入門讀物——《藝術點亮文明——漫遊世界文明史》。
  • 書單 ▏茶人必讀的8本茶葉歷史書籍
    書中闡明了茶的起源、茶葉生產的演變、制茶技術的發展與傳播、中外茶學、茶與醫藥、茶與文化、茶葉經濟政策、茶葉對外貿易、中國茶葉今昔等,共15章48個專題。對茶業歷史做了全方位的研究,填補了茶史研究中的空缺。
  • 從書籍歷史入手,了解書的發展
    最早的書籍書籍是指裝訂成冊的圖書和文字,在狹義的理解上就是帶有文字和圖像的紙張的結合。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古代的時候是沒有紙張的,那麼在沒有紙張產生之前我們就沒有書籍了嗎?當然不是,對於書籍的發展,我們最早能夠追溯到在古時候我們在石頭、木頭、陶器、青銅器、棕櫚樹葉、骨製品、白樺樹皮等物上刻畫出文字。
  • 我們祖國傳統文化之書籍的演變史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偉大、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不僅產生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還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典籍。
  • 愷蒂讀《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一紙一書,前世來生
    但他的論據卻不只是對紙質書的「手感」情懷,他回到歷史的縱深處,提出了「書籍超越文本」的概念。在他看來,雖然書籍所要傳遞的內容,特別是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等,可以用更容易更新的電子文本代替,電子報刊可能更優於紙質報刊,人們也能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各類文學名著,但是,書籍並不只是文本的載體,書籍自存在以來,就是人類物質文化承傳的一部分,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實體,這種特徵,是電子文本無法代替的。
  • 紙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史
    「紙是一個宇宙,如果不去看它,又怎麼理解我們這個宇宙?」紙是人類最為倚重的傳統知識載體,人類通過紙上記錄的文字來探索歷史和傳承文明,紙的發明為人類精神領域的延伸提供媒介。正如蕭伯納所說:「造紙一事,尤為重要,即謂歐洲文藝復興之得力於此,亦不為過也。」
  • 「365星計劃」封面人物丨閆亮:用藝術來創造不一樣的自己
    「 探索並關注未知,嘗試用藝術創作的形式來表現未知與已知更深層意義上的聯繫!」.參展經歷2020 第七屆四川省青年美術作品展丨四川美術館丨成都2019 第八屆大學生藝術博覽會(廣州)丨南豐國際會展中心丨廣州2019 第二十三屆全國版畫作品展丨中國版畫博物館丨深圳2019 首屆 「 大美四川 」 美術作品展丨溫江美術館丨成都2019 四川美術網青年藝術家公益推薦計劃丨四川美術網丨成都
  • 書籍廣告:曾經亮麗的書業風景
    在圖書出版業的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如何讓書籍廣告更精彩、更有效,出版家、編輯家、廣告人都應該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中國現代出版史上曾經亮麗的風景——書刊廣告,就很值得我們回眸和借鑑。 上個世紀的前50年,在艱難困苦中的中國民族出版業逐步成長,出現了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世界書局等為代表的現代書業企業。
  • 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專訪:今天我們的書怎麼了?
    從訪談中我們能感受到呂老師對工作的熱情,對自然的敬重,還有對細節的執著。設計是什麼?設計就是藝術乘以工藝,甚至能達到平方值。設計師要怎麼做?設計師要一步一腳印,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記者:呂老師最近有什麼項目跟計劃?有關工作室的。呂敬人:我是做書的,不是很大的都是很小很小的,所以談不上項目,都是一本一本書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