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一場以「風景與書」為主題的獨特展覽在上海明珠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邀請陳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王冬齡、徐冰、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等7位中外藝術家,圍繞這一母題展開精彩而多元的當代探索與創造。
此次展覽共展出當代版畫、油畫、裝置、藝術家手工書、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200餘件精彩之作,從「書籍之為藝術」(Books as art)的獨特視角出發,以自然和心靈的風景為底色,在新年開啟一場關乎書籍與藝術、時光與記憶的獨特旅程。「風景」與「書」是貫穿此次展覽的顯性議題,隱藏在其中或立於之外的「人」則是靈魂所在。
踏入展覽序廳,首先所看到的是藝術家陳丹青創作的油畫作品《被書帖包圍的文徵明》。他用三聯布面油畫形式描摹王羲之書帖與文徵明山水畫冊,畫中有書,書中有景,景中有人,引用與再現層層疊疊。雖然於藝術家本人而言,在畫布上描摹畫冊,只是單純提出「為什麼要畫」這個問題。然而這種圖像引用卻關聯起傳統與當代,構建起風景與書與人的關係思考,詩意且耐人尋味。
序廳裡隨之展開的,是日本藝術家清川阿莎美的「我們的故事」系列手工書創作。藝術家用色彩與線條在字裡行間穿針引線,通過刺繡將情節、記憶交織纏繞,使情感嫣然浮現於紙面,借通感之美喚起人們內心的故事。其敏銳而細膩的表達,令文本與圖像交互轉換,在書頁上呈現獨屬於自己的心靈風景。
自然風景經由人的文字書寫、圖像創作,被傾注情感、映照神思,成為超越視覺經驗的人之心中意象。對於藝術家徐冰而言,「中國的繪畫是一種符號的結果」,所以他可以用立體材料來重構傳統山水畫,將其從紙本水墨的傳統媒介中分離。徐冰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的裝置作品《背後的故事:溪山風雨圖》以元代王蒙山水圖冊十開中之三幅為摹本,在空氣中調配光,可以說是一種「光的繪畫」。畫面存在於空影之中,「像風景的靈魂在與古人神交」。展覽中,徐冰的另外兩件作品《天書》《芥子園山水卷》也均為與古代傳統對話、與風景和書籍相關的創作,同時展現了藝術家當代的思辨與藝術語言。
展覽的第二部分主要展出藝術家嚴善錞、楊小京、周小英的作品,涉及「西湖畔刷印的書籍」「西湖閨媛和名人的文獻」「西湖風景」三大子題。風景與書與人在此間交織於以「西湖」為代表的中國人文勝景,穿梭於從五代至今上下千年的悠長時空維度。其中嚴善錞的版畫作品,與近現代刷印的西湖風景遙相對話;楊小京的繪畫創作,本身便與古代書籍相關;周小英的題跋,更直接綴於書頁之上。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與思考討論了「書籍之為藝術」的議題。
自2017年底開館至今,明珠美術館自主策劃舉辦了多場廣受好評的國際展覽,2020年的開年大展「風景與書」作為兩周年慶典展,追本溯源,尤為特別。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及策展人李丹丹說:「明珠美術館策劃舉辦這場會古通今、散發著濃鬱書卷氣的展覽,以踐行開館以來一貫秉承的試圖打破藝術門類間藩籬與時空桎梏的策展理念,力圖用人文與思想之光照亮最經典與最前沿的藝術創作。我們希望通過策劃舉辦這樣一個獨特的展覽以及展期內的一系列高水準學術講座,引發人們對於書籍的藝術與歷史、文本與圖像、傳統與當代關係等議題的重新發掘與思考。」
中國與西方美術史專家範景中應邀擔任「風景與書」展覽的學術主持,他評價道:「這是一次特殊的展覽,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創舉,它古今融貫,又古又今,又藝術又文獻。我們的文明史是書籍的歷史,是藝術的歷史,也是我們生活的大地應該不斷美麗、不斷風景化的歷史。」
明珠美術館以建立「無牆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為理想,期望匯聚全球一流的藝術與創意資源,用藝術與文化為城市賦能。此次「風景與書」展覽期間,明珠美術館特邀範景中、白謙慎、胡曉明、呂澎、大衛·皮爾森(David Pearson)、楊光輝、萬木春、董捷等30餘位專家學者,從展覽主題引發延伸、深度挖掘,帶來內容豐富、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高水準系列公益講座。此次展覽及相關活動獲得上海圖書館、中國美術學院的特別支持,也是聯動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的積極實踐。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顏維琦)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