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評論員 張明芳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多達7.82億人次出遊,花了6497.1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擁擠的人潮中,景區開啟「人從眾」模式,讓人感嘆到底是景區不夠用還是假期不夠用?「打卡式旅遊」登上微博熱搜,也引發人們的深思:旅遊的意義就是為了拍照發朋友圈?
今年「十一」黃金周,「人從眾」式扎堆出遊再次受到關注。部分熱點景區紛紛「爆棚」,酒店漲價入住難,飛機高鐵一票難求。一位遊客為了「打卡」西湖音樂噴泉,提前5個小時就在排隊等候。音樂噴泉結束後遊客稱自己只看到了人頭,噴泉是通過別人的手機才看到的。趵突泉看不到泉,西湖看不到湖,外灘看不到灘……「花錢買罪受」的旅遊,讓休假的質量大打折扣。
不可否認,假期「集中式」出遊,在滿足人民群眾休假需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假日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景區、賓館、餐飲、交通、治安等方面出現集中短缺現象也逐漸暴露。尤其是在熱點景區人滿為患現象尤其嚴重。數據顯示,全國5A景區只有250多家,優質資源稀缺,熱點景區極易出現「人從眾」的現象。
除了旅遊景區承載力之外,「人從眾」現象的出現也與國民休假制度的執行力不足息息相關。對於大眾來說,公共假期、雙休以及帶薪年假等,我國已形成了較完備的休假制度體系,但是公眾仍缺少彈性、靈活、自主的休假安排。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優化休假安排,激發旅遊消費需求。要求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在穩定全國統一的既有節假日前提下,各單位和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帶薪休假與本地傳統節日、地方特色活動相結合,安排錯峰休假、鼓勵彈性作息,這樣的制度安排也是為了保障公眾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旅遊服務。但是執行力度還很不盡如人意,也使得「十一」黃金周成為適合全家出遊最為合適的機會。
因此,如何保障休假制度的執行落實落地,讓公眾有更多彈性自主錯峰出遊的機會,是改變景區「人從眾」現象,提高公眾休假質量的基礎條件。
此外,旅遊服務業也應轉變發展路徑,降低旅遊成本,例如票價優惠等,培育公眾錯峰出行的意識。同時,為了減少「人從眾」現象,緩解「打卡式旅遊」的痛點,景點可以通過開通預約系統、增設維持秩序人員的方式,增強對客流的控制程度;也可以開發更多類似景點,或者依託網紅景點,完善和優化周邊區域的旅遊環境和設施,來增加旅遊資源供給。
如今,居民消費需求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服務轉變,對旅遊業的相關各方來說,如何提高服務意識,加快創新腳步,增強供給力度,讓旅遊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使公眾的休閒旅遊更有品質,是旅遊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