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琢磨,認為避開書法的江湖氣,做好以下兩點是關鍵:
一是要從字上下功夫。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臨帖了。凡是那些成名成家的書法大家,無不都是從堅持臨帖中磨練出來的。
一方面,因為臨帖解決了書法源頭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臨帖就是我們書法創作的源頭活水。
另一方面,臨帖是書法規矩的體現。所謂書法,書是寫字,法就是寫字時要有規矩。從古流傳的碑帖、字帖,裡面就是森嚴的法度,這是我們書法避免江湖氣的最重要一點。
舉兩個例子,近現代的書法大家林散之和啟功先生,都是堅持臨帖的高手。林散之先生自敘從十七歲開始每天清晨練習寸楷100個,寫完才擱筆,這種習慣一直堅持到暮年,40歲以前沒有一天落下,40歲以後偶有沒寫的情況。啟功先生也有堅持書法臨帖日課的習慣,在厚厚的《啟功書法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落款註明「堅淨居日課」的臨寫作品,這些作品既有原帖的面貌,又具有啟體書法的獨特風神。
兩位老先生能在書法上取得一定地位,與他們的堅持臨帖,用功臨帖是分不開的,也就很好地避開了江湖氣。
二是要從字外下功夫。這裡說的字外功夫,就是要多讀書,因為讀多書心就會沉靜下來,寫字的時候心靜下來,自然就能避免濃重的江湖氣息了。
我在參加一個書法學習班的時候,每次上課的第一件事是檢查一周的詩詞背誦情況,剛開始不理解,為什麼要背詩詞呢?
到後來逐漸理解了書法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之後,才發現在書法的學習之路上,必要的詩詞閱讀和背誦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了解書法文化,這就是字外的功夫。
一個氣定神閒、不慌不忙的人,練習書法又怎麼會不避開江湖氣呢?
很多人都講,書法要寫好,必須要有豐厚的人文學養。回顧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基本上都是大學問家,比如王安石、王陽明、蘇軾等等,其中蘇軾又最為典型。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深深刻畫了蘇軾讀書之苦和用功。堅持讀書,孕育的深厚文化修養和造詣,造就了蘇軾特有的文人氣質,使得其書法藝術能夠位列「宋四家」之首,開一代「尚意」書風。
總之,學法學習要進步,一是多臨帖多練習,二是多讀書提升人文修養。
附上四幅老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