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進神奇的南極,當冰蓋之巔升起五星紅旗……」10月30日上午10時,包括江西醫生王徵在內的281名科考隊員,揮別親人與故土,登上雪龍船駛向煙波碧海,開啟了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之旅。而一箱箱南昌瓦罐煨湯也已早早地運上了雪龍船,國家極地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西在醫療、後勤等方面為極地科考作出了傑出貢獻。本報特派記者在現場全程記錄報導。
南昌民間瓦罐湯隨雪龍號前往南極
江西醫生王徵
第31次南極科考隊正式開拔
當天上午,在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上,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舉辦了簡短的出徵儀式。10時許,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授發第31次科考隊隊旗,並下達出徵令,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伍正式開拔。
記者了解到,考察隊由281名隊員組成,「雪龍」號船執行一船三站的南極考察工作。在科學考察方面,考察隊計劃在長城站進行測繪、生態、地球物理等觀測項目;在中山站進行生態環境、遙感等考察;在崑崙站進行深冰芯鑽探、冰雪觀測、天文、地磁等考察;在南大洋開展水文、氣象、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考察。長城站和中山站還將在越冬期間開展氣象、高空大氣物理、海冰、GPS觀測等項目。
本次考察,「雪龍」號船按計劃經由澳大利亞到達中山站,再經南極羅斯海,到達紐西蘭補給後,二次回到中山站,完成預定任務後,經由澳大利亞回國,總航程約3萬海裡,歷時163天。
王徵是我省第12名南極醫生
本報記者在碼頭見到了我省7年來第12名前往南極執行醫療保健任務的江西醫生王徵,以及其前來送行的家人。
王徵對記者表示,雖然遠離了親人和家鄉,但一定會盡心盡力做好工作,為極地考察奉獻自己的力量。作為一名骨科醫生,王徵先後進行了4周訓練,其中以急症外科急救為主,熟練掌握處理急症醫療技術、普通外科常見急症手術技術等多項技術。
王徵的媽媽告訴記者:「王徵是獨生子,得知他被派往南極工作的消息後,最開始雖然有些捨不得,但我明白這是為國家作貢獻,我為兒子感到驕傲!」而王徵的妻子拿著相機不停地拍下丈夫的身影。
王徵來自上饒的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爺爺、父親都是傑出的醫學人士。其父親王振邦生前是上饒一位著名的醫生,口碑極好。
將在南極現場研究南昌靚湯
與往年不一樣的是,此次南極考察出現江西元素——南昌瓦罐煨湯。
6個品種的瓦罐煨湯,營養價值各不一樣,例如豬心花生米湯,經文火煨熟後,其蛋白質和脂肪都可保持很好的營養價值,少量脂肪可有利於增加能量,抵抗寒冷。
而王徵將會對瓦罐煨湯在南極的情況做現場研究,包括在現場研究瓦罐湯的營養價值和可口程度。這也是他去南極接受的另一項特殊任務。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中山站站長崔鵬惠說:「我們將會按課題組的要求,對該湯進行現場品嘗與研究、提出改進意見,期待今後在南極考察中大量使用,我們一定會安排王醫生完成南昌瓦罐煨湯現場研究,為我國下一次南極考察提供最好的野外湯品。」
自加熱瓦罐煨湯在南極易保存
即將出現在南極的這批瓦罐湯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南昌瓦罐煨湯。江西至淳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振衛說,在保證原有南昌瓦罐煨湯風味的基礎上,結合了南方北方人的口感習慣,同時保證了原材料的本味。
「而瓦罐煨湯自加熱的創意,完全是我個人經常出差,偏愛家鄉的瓦罐煨湯,外地瓦罐煨湯技術參差不齊,自己祖輩又一直從事這個生產,從而萌發一種能否把只有在家才能喝到的瓦罐煨湯,通過煨制後,不用火、不用電就能隨身攜帶加熱的想法。有了這個想法後,我就四處尋找加熱方法、保鮮技術,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聯合南昌大學、江西省科學院等院校單位,終於研發出了可以方便攜帶的自加熱瓦罐煨湯。」他說。
其表示,瓦罐煨湯自加熱技術在南極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罐頭產品的保鮮本身就是個成熟工藝,常溫下都能保存,何況南極猶如一個天然冰箱。
江西醫療保障起到了很大作用
從2009年開始,江西中國南極考察醫療保健團隊承擔了8次南極醫保任務,領頭人是預防醫學教授餘萬霰。這位江西首位南極科學家於2009年赴南極,深入現場研究南極考察隊員的食品問題,回國後他擔任了國家重點項目——南極考察隊員營養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以他為第一起草人編制完成了國家行業標準——《極地考察人員營養與食品保障標準》。
國家極地研究中心站務管理處處長陳永詳,曾經擔任過南極中山站、長城站的站長,對南極工作科考十分了解。他說:「在餘萬霰教授的組織和推薦下,江西專家對醫療保障起到一個很好的推進作用,我們南極考察到現在為止,保持了零死亡率的紀錄,江西醫療保障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們非常感謝。」
他說:「其中很重要的是南昌跟我們合作建立了遠程醫療系統,這對整個南極考察的硬體支撐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把醫院搬到南極去,遠程醫療的硬體支撐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當中餘教授進行了很重要的推動。」
文/圖 江南都市報特派記者劉國偉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