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意外真的你不知哪個會先來。現在正在席捲全國的新型肺炎病毒,據報導有多名患者不幸辭世,武漢已被封城。臨近春節,又有多少人因此不能團聚。
除夕,是我們中華民族迎接新年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特別是年夜飯,對於我們每個家庭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能讓我們團聚,還讓我們彼此增加了感情。
但年夜飯,去哪兒吃,在哪兒過?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折射出人們的生活觀。
除夕,在飯店過
「大哥,咱爸今年沒了,咱媽一個人也力不從心了。我看今年的年夜飯,就在盤古酒店過吧。我包了雅間。咱們一大家子就在那兒過吧。你和咱媽說一聲。」盧老四電話中那令人不容商量的口吻似向盧老大告知一聲。
「聽你的。」盧老大唯唯諾諾道。
盧老大轉告給盧老太時,盧老太小聲嘀咕道「幹嘛要去飯店呢?」
「去飯店省事呀,你歲數大了,做不動飯了,你看誰給做飯呀?兒媳婦你不好使喚,那小一輩的更別指望,在家都不做呢?」盧老大擺出理由。
「省心是省心了,團圓是團圓了,可飯店沒有家的味道呀。」盧老大囁嚅道。
很多人會覺得去酒店吃年夜飯沒有家的味道,但我我卻覺得,除夕夜,不管在家還是在飯店,只要家人能夠在身邊,大家圍坐在一張桌子前,嘮嘮家常,談談心事,這就是家的味道,這就是過年的味道。
除夕,婆婆在我家過
鄰居小,推著自行車往前走著,車筐裡裝滿了年貨,有水果有乾貨,車後座馱著一大塊排骨。車把上還掛著條大魚。看樣子剛採購回來,「小美,買了這麼一條大魚呀?」我問道,「咦,你不是不愛吃魚嗎?」
「恩,我給我婆婆買的。她剛出醫院,這又臨近過年了,我提議,就在我家過吧。」
「真是好兒媳。」我誇讚道。
「沒辦法,我公公前幾年沒的。小姑子又嫁到外地了。婆婆太孤單了。」
「你婆婆不也住這個小區嗎?她回自己家不是方便些?」
「她今年八十多了,病才剛好,再爬樓梯吃不消了,就讓她來我們家住著,過起年再看婆婆自己的意思。」
臘月二十九,我見小美發了幾張圖在微信朋友圈,裡面有大紅的燈籠高高掛,婆婆的笑容甜如蜜。我不由在心裡稱讚,小美真的是人美心更美,無形中也給自己的女兒做了榜樣。
除夕夜,給孤單的人以陪伴,給孤獨的人以溫暖,辭舊迎新,在新的一年中創造美好生活。
除夕,在兄弟家過
小楊嫁給小王第六年時,小王的父母就過世了。剛開始頭二年,兄弟三家子除夕和大年初一都在老大家過。
小楊對小王說:「雖然咱爸媽沒了,老話講長兄如父。但咱們也不能每年讓大哥大嫂張羅著,人家也累呢。不如以後除夕就在咱們家過吧。」
「行是行,可媳婦就讓你受累了。」小王心疼道。
「沒事,一年不就這一次嗎?再說了,他們都說我做飯好吃。你大侄子不還說哪兒的餃子也沒我三嬸做的好吃。」
其實,小楊每到年底回媽媽家,她媽媽就嘮叼:「要不三十來媽家,你那麼小的一個家,那九口人能待下嗎?你一個人還做九個人的飯,一桌子的菜,別把你累壞了。」
」媽,沒事的,小王給我打下手呢。」
「那小王兄弟三個,他排行老小,按理說,老大家不去,還有老二吧。怎麼也輪不到你們吧?」小楊媽有些忿然。
「他二哥又不會做飯,他二嫂又給人家打工,三十白天又不放假 。再說了,我十年都熬過來了,也不在乎這幾年。況且他大哥的孩子今年都26歲了,過幾年就結婚了。一結婚,他大哥一家子過除夕了,誰還再來我家?到時我想讓人家來,人家未必能來呢。」一番話,說得小楊母親啞口無言。
生活就是這樣,人與人之間多些包容,多些理解。特別是親人之間,更應該多些關懷。比如文中第一個故事,盧老太太那麼多的子女,完全可以大家商量著分工協作,在家過個祥和溫馨的除夕夜。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輕時覺得,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現在覺得,我們自己在的地方就是家。
除夕夜,讓我們與身邊的人一起過吧。辭但迎新之際,有親人陪伴,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關注@用心說 閱讀更多人生故事
文/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