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名剎天寧寺的冷暖人生

2020-12-15 綠楊夜話

華幹林

「瓶水冷而知天寒,揚州一地之盛衰可以覘國運」,這是近代文史大家錢穆先生對揚州歷史的評說。

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是人類改天換地的三百年,世界遭遇了「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在世界發生驚人變化的時刻,康雍乾三代君王卻表現出同樣驚人的麻木和極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絕開放,囿於傳統,固步自封。特別是蔑視科學,限制工商,集權政治,禁錮思想的做法,嚴重製約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康乾盛世餘暉散盡,中國無可奈何地墮入了百年沉淪。如果說河工失修,漕運不通,鹽政改制,商業衰落等因素,已使揚州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風光,那麼鹹豐兵火的摧殘,則使這座千年古城一落千丈。在清兵與太平軍的交戰中,揚州一批具有歷史裡程碑意義的文物建築大多毀於兵火,天寧寺也在這次劫難中化為灰燼。

此時,揚州的文人墨客依然在吟詩作賦,但在他們的筆下,已很難覓見天寧寺的蹤影,偶有提及,也是婉轉低迴,一唱三嘆。

這是同治年間,一位叫顏訓的書生留下的詩句:

故壘高低路不分,好樓臺處盡屯軍。

原頭碧血三生草,堂下青山半沒雲。

廢院逢僧談浩劫,荒臺有佛臥斜曛。

承平風景心堪醉,排日傳花宴使君。

及至同治年間,揚州才開始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一位叫方濬頤的人來到揚州擔任兩淮鹽運使,天寧寺得以重建。

方濬頤,字子箴,號夢園,安徽省定遠人,道光甲辰考取進士,同治八年授兩淮鹽運使。這是一位有著高度文化使命感的官員,來到揚州,他見到曾經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此時卻滿目瘡痍,蕪城之痛,再度重現。於是他奔走呼號,募集資金,先後重修了平山堂、天寧寺等重要文物古蹟,至今,在揚州平山堂仍可見到方濬頤親筆所書的匾額。

然而,大清王朝的頹勢已定,無可挽回。儘管天寧寺也曾一度中興,有「一廟五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之宏偉廟貌,但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天寧寺終於香火了斷,禪風散盡。兵荒馬亂的民國年間,此處更淪為充滿腥風血雨的兵營馬廄。抗日戰爭初期,日軍侵佔上海後,前線受傷的中國士兵四十多人,轉駐天寧寺治療。不料日軍侵佔揚州時,於1937年12月底關閉天寧寺所有廟門,寺內傷員連同寺僧共五十多人全部慘遭殺害……

曾經冠蓋如雲的天寧寺御馬頭,此時寒水自碧,孤舟橫斜:「閒情悵觸對船娘,燕影新蒲草閣涼。楊柳至今猶帶性,波斯城綠已無香。

1949年之後的天寧寺,既沒有了莊嚴佛像,也沒有了伽藍鐘磬,此處完全變成了一個大雜院。解放初,在寺內開辦過軍區幹部學校、文藝學校、展覽館、招待所。揚州日報、治淮指揮部等機關單位,也曾入駐天寧寺。

揚州「大家庭,小日子」主題作家王敏女士曾在《天寧大院裡的鄰居們》一文中寫道:

那是七十年代中期,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號召,揚州地區治淮指揮部駐紮到了天寧禪寺內,一棟居民樓、一排平房,家屬院的十幾戶人家共著一口水井成了朝夕相處的鄰居。那時年少,我們這輩人中,年齡最大的也就二十出頭,我還只是個十五六歲的黃毛丫頭哩。那時單純,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簡單直白。早上端著個飯碗出門,東隔壁的小方站在石墩旁漱口,就著一嘴的牙膏沫子招呼我"姐姐早",還輪不到我回話呢,西隔壁胖成彌勒佛的夏大夫捧著個比我臉還大的悶缽來了,一邊呼拉呼拉的扒著飯,一邊大聲的應著"早早早,姑娘們早啊!"一天的好心情就從鄰居們此起彼伏的招呼聲中開始了……

天寧寺,晨鐘暮鼓的莊嚴氣象,化成了世俗市井的人間煙火。

上世紀三十年代天寧寺

但王敏筆下提及那個「治淮指揮部」卻是值得書表的一段歷史。

康乾兩代君主南巡,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治理黃淮水患,保證漕運通暢。至今,天寧寺中尚立有乾隆御碑,其碑文曰:「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揚州扼江淮之要衝,又在運河與長江交匯處,故而朝廷格外重視,因為只要控制住揚州,就握住了王朝的命脈之樞。毫無疑問,康乾兩代的治河保漕工程是相當成功的,漕運通暢,不僅成就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鼎盛,而且將揚州帶進了城市發展的第三次輝煌。

但是晚清以來,國運日蹙,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晚清政府,苦撐危局,根本無暇治理黃淮,而導致黃河再度奪淮,大量泥沙臃進運河,導致運河淤塞,不能通航。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在淮安成立,不久,指揮部從淮安遷駐揚州。

相應地,揚州專區也成立了治淮指揮部,先在機關大院,七十年代初曾易址於天寧寺內。歷史竟然如此巧合,天寧寺,這座當年康乾兩代君主南巡揚威,視察河工的駐蹕之所,又成了揚州治理淮河的指揮中心。為還原當年的歷史真實,在寫作本文的過程中,我專程採訪了當年揚州地區治淮幹部王建平老先生。

這位曾擔任過揚州地區治淮指揮部宣傳科長的老革命,談到當年的治淮工程,90歲的老人仍然異常興奮,那段轟轟烈烈的崢嶸歲月仿佛又浮現在眼前。在天寧寺工作的那段時間,正是治淮重點工程——三陽河工程的決戰階段,近百公裡的工地上,一處處工棚,便是一座座堡壘,一面面旗幟,就是一團團火焰。高郵團、寶應團、興化團、泰興團、泰縣團、靖江團、儀徵團……十萬民工,十萬鐵軍,他們在蘇中大地擺開戰場,在工程機械極其落後的情況下,硬是用人挑肩擔小車推,完成了三陽河的貫通工程。三陽河,不僅是當時偉大的治淮工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為後來南水北調的水道奠定了揚州段基礎。

天寧寺,你那些因戰火而毀滅的佛像九天有靈,當為你能夠見證這段光榮的歷史而合十點讚!

上世紀八十年代,千年古剎天寧寺獲得新生,政府耗巨資進行了大修。大修後的天寧寺佔地908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藏經樓,兩側有廊房92間。整個建築布局對稱,整肅莊嚴。

今天走進天寧寺,雖無香菸繚繞,亦無鐘鼓之聲,但廟宇堂堂,綠樹森森,置身其中,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每逢周日,民間文物交流活動,使這座莊嚴梵宇洋溢著濃濃的世俗氣息。

從揚州走出當今佛教大師星雲長老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其實,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

乾隆皇帝當年在天寧寺有詩句曰:

又何加富要惟教,

即境思之只憫然。

是啊,人只要常懷憐憫之心,利他之心,又何必拘泥於禮佛拜佛?

禪謁語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來源 海西頭)

相關焦點

  • 旅遊:揚州天寧寺——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值得一去
    揚州天寧寺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但它的歷史到底始於何時,眾說紛紜。其中一個版本相傳為東晉謝安別墅, 同時代的尼泊爾高僧佛馱跋陀羅在此翻譯華嚴經, 至今尚存華嚴閣。現為揚州佛教文化博物館。寺廟本身剩下的各種制式建築都不多了,現在相當於是利用遺址來做了一個佛教文化紀念館。
  • 「小故宮」裡寫春秋—揚州天寧寺的歷史變遷
    揚州天寧寺,始建於東晉,本為東晉太傅謝安的別墅,宋大中祥符五年(812)改名為興教院,政和二年(1112)賜名"天寧禪寺"。元未,寺圮;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仍然天寧禪寺,沿稱至今。清代被列為揚州八大名剎之一,民間譽為「「一廟五門天下少,兩廊十殿世間稀」。
  • 「天寧寺」也有「分身」的存在
    由於它的始建歷史起源以及社會地位,使得人們在提起「天寧寺」的時候,常州的這座成為了最著名的一座「天寧寺」。我國有許多寺廟,重名的並不鮮見,可是為什麼只有天寧寺最多,據不完全統計,至今香火旺盛的天寧寺就有好幾十座。可見天寧寺的「分身」並不少。先不說遠的,在同屬一個江蘇省,就有好幾座天寧寺。南通和揚州也分別有天寧寺,只是被本地其它名剎的光芒給掩蓋了,以至於在江蘇,人們提到天寧寺,肯定聯想到的是常州天寧寺,已經成為了常州的特色歷史文化之一。
  • 江蘇揚州:1922年的天寧寺和大明寺
    1922年的天寧寺大殿。天寧寺始建於東晉,相傳為謝安別墅,後由其子司空謝琰請準舍宅為寺,清朝被列為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駐蹕於此天寧寺大殿前景 揚州 1922天寧寺石造五具足。五具足是指佛前之供養器具。
  • 【千年名剎】常州天寧寺 「龍城象教」
    常州天寧寺是我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常州天寧寺雄踞常州東門外,前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後倚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是常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剎。其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
  • 林黛玉在揚州是否還存「故居」——關於揚州的紅樓夢遺蹟
    天寧寺大門校刊處——天寧寺及其行宮天寧寺及其行宮位於揚州北護城河的豐樂上街。清代天寧寺雄居揚州八大名寺之首,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曾先後巡幸,使得這座廟宇聲名顯赫,而曹寅受命在此刊刻《全唐詩》也讓這座佛教名剎與《紅樓夢》有了深厚淵源。
  • 曾經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首,如今大殿內卻沒有佛像,你去過嗎?
    北京的天寧寺,是老北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寺院。在山東也有天寧寺。揚州的天寧寺是什麼樣呢?帶著好奇心我們走進寺院。天寧寺的整體布局和傳統寺院沒有太大區別,以中軸線為中心,在中軸線上分布逐層遞進的各座殿宇,寺院中第一個殿是山門殿,然後是天王殿,天王殿中一般供有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陀菩薩;後面是大雄寶殿。
  • 揚州:GDP江蘇第7,旅遊收入1000多億,天寧寺西園,曾是乾隆行宮
    到揚州來,沿著乾隆皇帝的足跡,遊覽揚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乾隆皇帝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浩浩蕩蕩,來到了揚州。古代揚州和益州,也就是今天的成都,是長江流域兩個商業中心城市,可見揚州商業之發達,所以揚州鹽商富甲天下,像江春,就曾為乾隆皇帝,在瘦西湖建造了一座白塔。個園,也是鹽商的宅邸。揚州市,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
  • 打卡揚州丨這裡是中國大運河遺產點,珍藏著《四庫全書》
    天寧寺,位於揚州城北護城河邊。歷史上的天寧寺,雄居江淮地區八大名剎之首,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達到極盛,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諸寺之冠」。天寧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唐詩》、《佩文韻府》等中國文化史上的經典典籍均在此刊刻。堪稱中華文化瑰寶,珍藏七部《四庫全書》之一的「文匯閣」,歷史上就座落於天寧寺內。
  • 馮其庸去世「紅學」痛失一大家 曾數次來揚建議揚州保留天寧寺
    作為和《紅樓夢》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揚州,馮其庸也來過數十次,並幾次出席在揚舉行的中國國際《紅樓夢》學術研討會。他認定「紅樓宴」就是淮揚菜的觀點,一直延續至今。  生前多次來到揚州  建議揚州保留天寧寺  紅學家的研究,揚州是繞不過的城市,馮其庸也是如此。在揚州舉行的多次《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只要有可能,馮其庸都會前來。
  • 江蘇揚州高旻寺 千年禪香香不斷古剎春秋禪意深
    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它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全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1983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正式將高旻寺列為全國重點寺觀之一。相傳高旻寺創建於隋代,屢興屢廢,且數易其名,清初重建為行宮。康熙四十二年(1730),康熙第四次南巡揚州時,曾登臨寺內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故書額賜名為「高旻寺」。
  • 運河文化丨依水而行,賞揚州運河之美!
    與大運河「同齡」的江蘇揚州,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揚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韻揚州、水潤揚州,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從古邗溝故道開始,依水而走,一起領略揚州運河的風採!揚州古邗溝與揚州瘦西湖相連,作為國家5A級景區,瘦西湖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與揚州瘦西湖相連的還有揚州北護城河,揚州天寧寺行宮(含重寧寺)就位於河北岸。
  • 常州天寧寺佛學院
    天寧寺使建於唐貞觀、永徽    年間(627-655年),據記  載,天寧寺的創始人是唐朝    高僧法融禪師,法融(594- 657年),是禪宗牛頭派的     創始人。唐貞觀、永徽年間, 法    融常來弘法、化緣、募糧, 並在這裡「築室十數楹」,供僧人樓身,這就是    天寧寺的開端。
  • 誕生於揚州天寧寺的詩歌寶藏 《全唐詩》:集詩歌雕版之大成
    推薦人:韋明鏵  揚州文化學者  推薦語:  唐代詩歌集大成之作,揚州雕版印刷的典範。卷帙浩繁,內容宏富,共計收錄唐代詩人二千餘人詩作將近五萬首,為唐詩集大成之作。寫、刻、校、印精良,人稱「康版」,是揚州雕版印刷史上的精品力作。  唐代經濟繁榮、社會昌明、百姓生活富足。
  • 傳奇古剎天寧寺
    明永樂年間重建寺院,宣德十年(1435年)改稱「天寧寺」,正統年間改稱「廣善戒壇」。清代再次改稱「天寧寺」。天寧寺是北京現存始建年代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只有始建於西晉的潭柘寺、始建於十六國後趙時期的紅螺寺,其始建年代比天寧寺更久遠些。
  • 常州:天寧寺 中國禪宗四大叢林之一
    導讀:常州天寧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有東南第一叢林之稱。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寧波天童寺並稱為中國禪宗四大叢林。觀光指數:★★★推薦等級:★★★歷史典故天寧寺有東南第一叢林」、「一郡梵剎之冠」的稱譽。位於常州市內紅梅公園南面,天寧區羅漢路1號(近紅梅路),是常州的主要旅遊景點,屬天寧風景名勝區版塊。
  • 探訪《四庫全書》「博物之曰」走進天寧寺
    活動現場 林倩雯 攝揚州網訊(記者 林倩雯)昨日上午,「博物之曰」走進天寧寺,很多參加活動的小朋友看到這套3萬餘冊的原大、原色、原樣仿製版《四庫全書》,感覺十分震撼,志願者老師「趁熱打鐵」向小朋友們講解起「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等成語,大家獲益匪淺
  • 海口天寧寺曾經的輝煌與黯淡
    說起海口天寧寺,莫說外地人,就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甚至大多數的海口人,都不知道海口有個天寧寺,更不知道這座如今殘存於路邊草叢中破敗不堪的天寧寺,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是何等的輝煌。那時的天寧寺號稱海南第一寺院,瓊州的許多名人逸士都在此寺留有史跡,而最著名的,當屬貶瓊的南宋宰相李綱,和唯一到過海南的皇帝——元文宗圖帖睦爾。前者謁寺留詩,後者撥款擴寺。
  • 常州天寧寺6月3日恢復開放!
    時隔五個月,常州天寧寺終於開放了!除了恢復開放以外,還發布一些列優惠政策。1.自開放起一個月內,常州市民憑有效身份證免費入寺遊玩(登塔半價)。常州天寧寺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屬於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東南亞第一叢林之稱。常州天寧寺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和寧波天童寺並稱為中國禪宗四大叢林。常州天寧寺的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常州天寧寺寶塔始建於2002年4月,在2007年4月30日開光。
  • 嶺南佛光 | 廣東十大歷史名剎(九)
    中國境內天寧寺有多處,百度百科上天寧寺詞條多達25個,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山西、江蘇、浙江等地,大多興建於明以前,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嶺南地區只有一處天寧寺,位於湛江雷州,也稱「天寧禪寺」。唐代時,天寧寺與南華寺、雲門寺並稱嶺南三大名剎。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古哲題唐宋時期,嶺南地區、包括現今的海南是朝廷貶謫流放之地,天寧寺所處的雷州恰是貶謫路線的途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