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考古研究 傳承歷史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9月30日上午,西北大學在長安校區召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重要講話精神專題會議。與會學者再次觀看了習近平總書記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重要講話的新聞報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謀劃未來考古學科建設的思路舉措,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努力把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更好地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對如何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4點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考古、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研究學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在發言中說,我們一定要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鼓舞下,深入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徑。把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現出來,更好地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郭立宏表示,西北大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考古學學科建設:一是要抓住機遇,承擔更大的使命、做好更強的擔當、發揮更大的作為和作用;二是要做好我校一流學科的戰略定位和規劃,落到實處,把目標變成行動;三是要深化改革,調整學科鏈、優化研究方向、搭建團隊、建設研究平臺;四是要做好我校雙一流建設工作,做出示範和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了中國考古的偉大成就,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一論斷對於中國考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賦予了中國考古學人更多科學探索的使命、遺產保護擔當、傳承弘揚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工作的重要講話,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考古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內涵豐厚、意義深遠、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為新時代我國考古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凝聚了奮鬥力量,注入了強大信心和精神動力。」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在發言中談到,近三十年來,西北大學考古學構建形成了以考古學、文物保護技術及文化遺產管理「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形成了以周秦漢唐和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為重心的研究特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西北大學考古學科也將繼續踐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理念,進行考古學的整體研究,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為提升國際話語權作出更大貢獻。

  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在64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把探索中華文明形成、發展與闡釋不同文明交流互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與學科特色,為國家培養了3000餘名專業人才,湧現出了王建新教授和中亞考古隊等一批先進典型,在科學評估中獲得了A+的成績。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馬健表示,對於西北大學的考古學科來說,既要立足長安,開展以中國國家文化為主的考古學研究,也要放眼西域,開展中國和合文化研究,不斷加強考古學學科建設。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溫睿在發言中說,總書記的講話深刻揭示了考古工作的意義,明確了考古工作的定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徵程上,需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堅定不移走出一條中國道路,而在這條道路上飛奔,離不開「四個自信」的精神動力。考古學研究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考古學研究,就是要系統、科學地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不斷裂的文明進程,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在當前美國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甚囂塵上的國際形勢下,考古工作對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文明對話,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促進各國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而在這個過程中,考古工作通過揭示歷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通、繁榮,為今天國與國的交往提供歷史經驗、歷史借鑑和歷史教訓。

  陝西省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趙榮教授在發言中說,在新時代背景下考古學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意義,人文社科各學科專業應共同闡釋考古學,在新技術的支撐下,科學、規範、綜合地完善學科建設。藝術學院教授尹夏清表示,總書記的講話站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指明了考古工作的重大意義。我們要踐行總書記「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要求,切實推進對中華民族融合和共同發展的認識,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的學術支持。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趙叢蒼表示,學習講話之後,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新時代考古學的新使命是凝練文明基因,構建價值體系,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作為考古人非常慶幸身處這樣的偉大時代,見證並推動國家的考古學科繁榮,這是學科的幸運、研究者的幸運,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西北大學考古學科要持續加強中亞考古、南亞考古,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牢記囑託,改革開拓,不辱使命,改革前行。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韓志斌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韓志斌表示,現實問題研究需要考古學作支撐。學術界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盧山冰、席會東,文化遺產學院李偉、歷史學院教授王善軍,藝術學院教授嶽鈺,絲綢之路考古中心教授史翔等與會人員也進行了專題發言。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田明綱以及社科處處長馬朝琦參加會議,會議由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主持,西北大學社科處承辦。

相關焦點

  • 紅辣椒網評:以中國氣派考古工作增強文化自信
    文章強調,「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探究民族精魂。站在「兩個一百年」承前啟後的歷史交匯期,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 泛巴區域巴文化歷史研究成果展開展:傳承巴人文明 增強文化自信
    泛巴區域巴文化歷史研究成果展開展:傳承巴人文明 增強文化自信 原標題:泛巴區域巴文化歷史研究成果展開展:傳承巴人文明
  • 傳承傳統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近日,上虞鄉賢文化政協委員會客廳走進杭州上虞商會,開展以「傳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為主題的專題講座活動。  會議傳達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精神,並邀請虞籍鄉賢馮海軍從傳統曆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理論等方面內容,作了一堂精彩國學文化講座,受到在杭虞籍鄉賢代表和大家的一致好評。
  • 松江區:講好歷史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金羊網評:讓考古與文化自信相得益彰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一、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認識考古和歷史研究  越是偉大的時代,就越重視對歷史的總結和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研究,始終強調要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歷史和歷史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國泰民安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山河破碎的慘痛教訓。
  • 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中國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是個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東方文明大國,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就是與數千年中華文明史深刻「對話」,在「對話」中了解演進過程、認識發展規律、發掘文化沉積、感悟文明脈搏,進而在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文明的過程中吸取精神營養、汲取前行力量。
  • 高翔: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一、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認識考古和歷史研究越是偉大的時代,就越重視對歷史的總結和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研究,始終強調要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待歷史和歷史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國泰民安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山河破碎的慘痛教訓。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基礎和出發點。
  • 以考古為依託涵育文化自信
    【光明論壇】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可見考古學之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文化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傳承中華文明 增強文化自信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加強甲骨文研究,注重甲骨文識別,對於保護、展示、傳承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對於發展現代文明、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他表示,研究好、保護好、利用好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河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注重歷史與考古相結合 不斷...
    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學會、省社科院等單位的專家代表,以及鄭傑祥、孫英民、趙海濤、方燕明、王星光、李玉潔、魏興濤、張立東、郜向平、魏繼印、侯衛東等專家學者,圍繞二里頭文化對探索文明起源的貢獻、二里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二里頭與夏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從學術與政府層面如何推動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提出了不少富有見地的觀點和建議
  • 保護傳承敦煌文化 增強中華文化自信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
  •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注重歷史與考古相結合 不斷推動夏文化研究向縱深發展
    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學會、省社科院等單位的專家代表,圍繞二里頭文化對探索文明起源的貢獻、二里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二里頭與夏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從學術與政府層面如何推動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提出了不少富有見地的觀點和建議。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一、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價值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遺存的保護是考古學研究的前提,考古學研究是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學術基礎;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劉玉珠: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一、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大價值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遺存的保護是考古學研究的前提,考古學研究是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的學術基礎;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工作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走進新時代 文化新傳承】增強文化自信,文藝大有可為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特別推出「走進新時代文化新傳承」系列評論,從「堅定文化自信」「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重視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藝創新」「加強文藝隊伍建設」等不同角度,對十九大報告進行相關解讀,以饗讀者。作者:閆 偉「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 增強師生文化自信 ——27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
    10月11日,「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專家代表進校園暨設計創新文化論壇」在福建工程學院舉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建強、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副會長李甲棧、國家一級美術師郭東健等27位藝術大師走進福建工程學院,和師生們交流互動,共同推進傳統文化的校園傳承。
  • 倡議書: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文化自信
    傳統節日需要的是保留著最初最本質的情懷,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洗,傳統文化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們有責任!三、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文化自信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傳承的土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化自信始終把56個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張 蕊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上海市市長龔正出席儀式並見證合作協議的籤署,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上海市副市長陳通分別代表雙方籤署了《國家文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進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合作協議》(圖片來源:人民網)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