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文藝創作特別是庭院戲劇演出市場日益繁榮,眾多演出單位及劇場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的原創本土劇目,講好昆明故事、雲南故事,推動文旅融合,開創昆明文藝事業新局面。
在昆明眾多類型的文藝創作繁榮的大背景下,庭院戲劇作為新銳力量不斷崛起,呈現出獨特景觀。這些分布在昆明不同角落的庭院小劇場,用各具特色的庭院戲劇演出,讓繁忙的都市人穿越到有趣的戲劇烏託邦,潤澤人心。與普通的大劇場演出相比,它們更接地氣,觀劇感受更加直觀親切,將休閒娛樂與文藝演出融合,演員與觀眾能實現更好的交流。
沐浴著昆明的藍天暖陽,坐在沉澱了老昆明記憶的庭院之中賞戲,古典情境與現代戲劇時空交錯,庭院之美與戲劇之美相融,為觀者帶來別致的觀劇感受。
實驗劇《聞一多》演繹1946年發生在昆明的曲折故事
馬家大院 看民國老宅與民國戲劇的對話
如果說在成都有寬窄巷子,在上海有新天地,那麼在昆明就有昆明老街。昆明老街是國內唯一以整個街區作為一個統一地名命名的街區項目,是昆明城中最後遺留的歷史街區。馬家大院就坐落在這裡。
市區內保存最完整的白族民居經典建築
馬家大院原是護國元老、滇軍名將、昆明第一任市長馬鉁的宅院,始建於1923年。
馬鉁是大理洱源人,他的居所自然也充滿了其家鄉的味道。走入院中,兩層木樓房四合相通,中間一個200平方米的青石板天井,擺放著花草、石水缸,屋角還有4個小天井。建築集木雕、石刻等工藝為一體,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經典建築。如果僅從大門和倒座的布局和結構看,這座大院又有昆明「一顆印」民房的特點——大門開在正房對面倒座的中軸線上。
演員對話,同時也是向臺下觀眾傾訴
近百年的時光沉澱使得馬家大院別具味道。也正因為經歷了時間的衝刷,人們在這獨特的實景環境中觀看庭院劇更具真實感,更能引發共情。
大院就是舞臺 觀眾亦是劇中人
馬家大院,承接了一出出動人心弦的戲劇大作,《雷雨》便是其中卓越的一部。
馬家大院仿佛一直在等待這部由中國戲劇界至尊曹禺先生創作的話劇降臨,大院的青石板、雕梁畫棟的四梁八柱,都與《雷雨》中的周公館氣質相近。發現其淵源的國家一級編劇楊耀紅,以導演的視覺將這部在中國戲劇舞臺上演繹了80多年的名作,與昆明的百年老宅緊密相融。
在這裡,舞臺可以說是無限的。馬家大院的話劇是實景體驗式的,院落裡,處處都與《雷雨》劇情相融,亭臺樓閣無處不是故事發生的地方,演員們身著民國時期的服飾,和身邊的演員對話,同時也是向臺下觀眾傾訴。
整場劇目裡,觀眾不再只是話劇的觀看者,而化作了《雷雨》當中的一員,和整個故事中的人物發生聯繫,仿佛時空穿越置身於民國時代。
亭臺樓閣無處不是故事發生的地方
在這裡,人們領略著來自民國時期的家族大戲,體味著戲臺上演員們傾力呈現的一個個人物的悲喜變化。演員們的表演,把衝出宅院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生活引向無邊暗夜的景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表演團隊還設計了一場人造雨,劇情進入高潮時,一陣突如其來的「雷雨」從天而降,滴在馬家大院的青石板上,使得整場戲都活了起來,讓沉浸在悲傷氛圍的觀眾們愈發深陷劇中,不能自拔。
這樣的觀感,讓這個最多能容納150人的小劇院長時間一票難求,《雷雨》也已經成為馬家大院的招牌大劇,是經典劇目走近普羅大眾的成功嘗試。
「看馬家大院版實景體驗話劇《雷雨》,已模糊了臺上臺下的界限,觀眾就是情不自禁參演的劇中人。明知是戲,情感卻難以出離,跟隨劇情掬淚嘆息,忍不住與劇中人的情感糾纏在一起。」這是觀眾在馬家大院看完《雷雨》的評價。從魯媽回歸,到周萍懺悔,再到四鳳毒誓,觀眾被劇中人物們不可扭轉的悽慘命運引動愛恨,而後又引發人們的強烈深思。
現在,馬家大院引入了更多的戲劇,實景體驗話劇《昆明老宅》、崑曲《牡丹亭》都在不定期上演,票價在120—480元之間。據了解,目前馬家大院固定節目為每周三「大嘴爸爸」嶽立的評書演出專場《大嘴款昆明》。
蓮花池庭院劇場 蘇式建築裡傳唱昆明故事
在昆明學府路的蓮花池畔,隱藏著一座蓮花池庭院劇場。之前對「大隱隱於市」沒有一個具象的概念,看到這裡,才知道什麼叫做「大隱」。在這方古樸典雅的庭院中,傳唱著昆明的故事。
一曲《圓圓曲》 仿佛曆史重現
蓮花池又稱「龍池」「冷泉」,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唐代,早在明洪武年間就被列為「滇陽六景」之一,有「龍池躍金」的美譽。在老昆明人的記憶當中,當年蓮花池周邊林木參天,池中碧波蕩漾,一池蓮花在花開時節更是花紅葉碧,美不勝收,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拂樓臺」的滇中勝景。蓮花池庭院劇場就坐落在蓮花池畔,不同於雲南的傳統風格建築,它更像蘇式建築一般,有迂迴的長廊,有小橋流水,有翠竹與依依楊柳……
蓮花池庭院劇場坐落在蓮花池畔
關於這座蓮花池庭院,流傳著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的故事。300多年前,投靠滿清的西南王吳三桂鎮守昆明,仿照江南景觀,為陳圓圓在蓮花池畔修建了行宮「安阜園」。經歷了國破家亡的陳圓圓只求幹戈寧靜,在園裡安寧終老。可惜,吳三桂起兵叛清,兵敗被殺,陳圓圓聞訊遂投蓮花池自盡。後人哀惋一代美人的遭遇,在園前廊柱留下一副對聯「商山葬玉墳三尺,過客尋香泣數行」。
在蓮花池庭院劇場傳唱《圓圓曲》,融情入景、情景和諧
在蓮花池庭院劇場傳唱《圓圓曲》,可謂融情入景、情景相諧,令觀眾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劇目《圓圓曲》以1644年的甲申之變為背景,以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愛情傳說構成全劇的敘事情節,把吳三桂、陳圓圓從初識、定情、被掠到團圓的悲歡離合,做了生動的描繪與渲染。在這座庭院觀看此劇,仿佛曆史重現,自有戲隨人而走、人因景入戲的感受。
《聯大往事》演繹中國教育史傳奇
除在庭院室外的演出之外,情景劇《聯大往事》最近在蓮花池庭院劇場內火熱上演。1938年4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成立。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多的大學,卻在國人的心目中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在這裡,大師雲集,梅貽琦、胡適、沈從文……《聯大往事》以西南聯大遷入昆明為背景,演繹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特殊時代背景下中國教育界大師們的風骨及文字背後的精神境界和民族大義。
除了梅貽琦夫人、林徽因這樣的真實名人,《聯大往事》也塑造了高教授、杜教授、教務長馮教授以及男女主角何弘毅、陸辛夷等典型性的人物。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眾多聯大師生真實的影子,他們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構成了《聯大往事》一劇的主體脈絡。
情景劇《聯大往事》在蓮花池庭院劇場火熱上演
現場,師生們在炮彈轟炸中互幫互助,甚至還有校園中的愛情。師生們或談古詩,或學物理,或談古論今,或臧否時事,但在國難面前,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甚至有數以百計的青年學子投入到戰爭前線,為此付出寶貴的生命。
整場演出中,演員根據劇情需要四處走動,庭院四周都有不同的場景,燈光打向不同的角落,給人以不同的感覺。一次次的警報聲、在鐵皮頂教室下的學習、男女主角的生死離別……觀眾不管坐在哪個角落,都可以清晰看到演員們的動作表演、神態表情,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個年代,讓人熱血沸騰、不禁落淚。
古樸典雅的庭院中,傳唱著昆明的故事
除了《圓圓曲》《聯大往事》兩個劇目以外,蓮花池庭院劇場還有京劇《霸王別姬》、崑曲《牡丹亭》、古琴音樂會《南宋遺音》、庭院劇《蘭羽戀》等劇目上演。想要到此觀看劇目的市民遊客,可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威文化」查看票價及演出信息。
南強街88號劇場 大笑一場 忘記煩惱
「南強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昆明老城內僅有的兩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走進南強街巷,院落文化與城市商業動靜結合,青色的瓦、古老的四合院、打磨得光滑的青石板路,配上精緻的小店、醇香的咖啡、美味的食物,將街區的繁華一一顯影。隨著2014年昆明南強巷重修完成,「南強街88號劇場」出現在大眾視野。
南強街88號是典型的「一顆印」式建築,古色古香
南強街88號是典型的「一顆印」式建築,這種由漢、彝先民共同創造的建築形式,是最早在昆明流行起來的「特色品牌」。2014年年底,一群喜歡戲劇的人把這座院落改造成特色庭院劇場,致力於傳播昆明本土滇劇文化,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昆明本土原創戲劇孵化平臺。
88號劇場與昆明其他庭院劇場的不同,在於它有更多的「紅色」元素,紅色講壇、紅色劇場、黨員驛站等黨建元素在這裡隨處可見。在88號劇場最早上演的先鋒庭院話劇《平凡》,通過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以潤物細無聲、久久為功的力量,弘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紅色」力量紮根到每一位居民的心中。
南強街88號劇場演繹的劇目輕鬆詼諧
繼《平凡》之後,第二部先鋒庭院劇《初心》又在這裡上演。昆明人對雲南方言版「貓和老鼠」——大洋芋和小米渣一定不陌生,《初心》正是由「大洋芋和小米渣」的班底「開心蒙太奇」創作的。《初心》延續了《平凡》的雲南方言演繹特色,輕鬆詼諧,貼近現實又不乏正能量。
如果你想像中的黨建話劇是枯燥乏味的,那看了88號劇場的黨建先鋒庭院劇,你一定會改變看法。方言話劇《初心》通過在一個叫「要得」的小餐館上演的一幕幕普通的生活場景,講述一對在大城市打拼的閨蜜,因追求不同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現場,閨蜜「朱惠菲」諧音「豬會飛」,劇中人不同階段的不同穿著、語言等都讓人捧腹大笑。如果不開心,那麼來這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改變。
南強街88號劇場至今累計成功演出2300場
88號劇場自2014年10月開始排演話劇,至今已成功累計演出2300場,包括話劇《問心》、青年先鋒話劇《鼠輩》《高興》、獨幕戲劇《老爺太太回來了》、庭院歷史話劇《明滅·滇都斜陽》等劇目,以及88號劇場「定點名角專場」系列的省京劇院副院長「朱福京劇專場」、省滇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陳亞萍滇劇賞析會」等演出。
88號劇場負責人介紹,88號劇場算是昆明創建較早的劇場,很多遊客起初並沒有觀劇的習慣,只是把88號劇場作為一個景點來遊覽,但看過演出之後就愛上了戲劇。戲劇相對接近老百姓的生活,且都是真人參與演出,跟電影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戲劇的獨特魅力。
88號劇場「黨建話劇」多為各單位包場預訂,如果想要預訂可通過電話諮詢;如果市民遊客想要觀劇,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昆明南強街巷」關注商業劇的演出時間和價格。
盤龍區鹽隆祠 庭院滇韻實驗劇《錢南園》上演「滇雲風骨」
伴隨著電閃雷鳴,一聲吶喊,關於昆明的名人故事上演了。
10月15日晚,在盤龍區鹽隆祠內,一場以廉政為主題的庭院滇韻實驗劇——《錢南園》上演。
劇目《錢南園》塑造錢灃(號南園)「滇雲風骨、滇中完人」的人物藝術形象
鹽隆祠:最具江浙戲臺韻味的昆明古建築
鹽隆祠位於白塔路和尚義街交叉口,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由雲南鹽商集資興建,作為鹽商同業公會的會址。民國時期的鹽行也曾設在這裡,故拓東路在歷史上曾被稱為「鹽行街」 。
鹽隆祠坐北朝南,由戲樓、前殿、前殿東西廂房、大殿、大殿東西廂房、耳房等建築組成。鹽隆祠建築較好地保存了當時昆明地區古建築結構特徵,各建築構件雕刻精美細緻,外簷彩繪部分貼金,工藝檔次較高,也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風格彩繪。其中古戲臺最具有江浙戲臺之韻味,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戲臺上木雕極為精湛細膩,在昆明古建築中亦不多見。
現代話劇與傳統滇劇聲腔演唱結合
劇目由「法場救友」「惜別慈母」「陰謀設計」「盤查銀庫」「微服暗訪」「瘦馬情緣」「生死抉擇」「水落石出」8個戲劇情節構成,創新地用傳統滇劇聲腔與現代話劇相融合的表現手法,極力塑造錢灃(號南園)「滇雲風骨、滇中完人」的人物藝術形象。
錢灃初入政壇,朝廷內外貪腐成風,他一反官場明哲保身之風,不懼強權、秉公執法、彈劾貪汙,名聲大噪。劇目從錢南園在法場將朋友浦霖救下展開,引出彈劾調查山東銀庫虧空一案。在調查過程中,錢南園抵擋住利益誘惑,不畏生命威脅,深入調查,終於讓罪人伏法,體現其恪盡職守、為官清廉。
鹽隆祠庭院裡坐滿觀眾,演員們從臺上和臺下觀眾身旁紛紛出場,燈光、聲效、字幕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將觀眾們融入劇情裡,框定在庭院中。「惜別慈母」之時深受感染,面對「陰謀設計」高度緊張,「水落石出」時大快人心。
劇目以文藝作品倡導風清氣正的社會主旋律。特定的演出環境,現代話劇與傳統滇劇聲腔演唱相結合的表現手法,讓昆明歷史文化再放異彩。
8個情節帶領觀眾融入劇情
《錢南園》演出由昆明市委宣傳部、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盤龍區委宣傳部、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昆明市新潮文化經營有限公司出品。2019年,多部門聯合新潮文化深入挖掘昆明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汲取滇劇《瘦馬御史》藝術精華,打造了庭院滇韻實驗劇《錢南園》。
讓歷史名人走進尋常百姓心裡
錢灃(1740—1795),字東注,一字約甫,號南園,雲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官至御史。他的一生,既以敢於屢屢彈劾貪官汙吏而馳譽全國,也以詩書畫楹聯聞名於世。1996年,昆明市滇劇團根據錢南園的生平事跡,創作排演了滇劇《瘦馬御史》,導演、主演及多位主創人員在全國和省級文藝演出中屢獲大獎,為昆明市的滇劇藝術作出巨大貢獻,為滇劇發展史樹立起一塊豐碑。
談起創作該劇的初心,主演楊明說,這部《錢南園》的前身是《瘦馬御史》。「這些經典劇目拿完獎以後就裝進倉庫裡了,我覺得太可惜了。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知道我們雲南有一些什麼名人,我們創作的劇有《聶耳》《聞一多》《李公僕》《錢南園》等,慢慢地積累,將來會打造一個昆明名人劇場,講述屬於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故事。」楊明說。
據了解,早在1996年,楊明就參演了《瘦馬御史》,對於錢南園的生平很了解,但為了更好地把握這一角色,楊明細細研究錢南園的自傳和詩集,努力在劇中還原錢南園的風骨氣節。
楊明說:「《錢南園》這部劇主要沿著錢南園的情感線,通過展現他的家鄉情、母子情、朋友之情、愛情及對對手的憎恨之情等情感來詮釋錢南園本身的特性,使人物豐滿。」
觀眾白瑩是第一次看這部劇,看完後她說:「情節和表演讓我很驚豔,滇劇和話劇融合在一起後觀眾看起來就不吃力了,演員臺詞完全聽得懂,有時候唱詞部分聽起來難一些,但也有字幕可以參考。我覺得這部劇很好地弘揚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值得一看。」
目前,《錢南園》已經上演了30多場,每場時長80分鐘,有忠實的粉絲幾乎每場都會到場觀看,還和主演團隊們進行合影。
聞一多公園晉氏宅院 以庭院京韻實驗劇再現西南聯大精神
隨著一聲「聞先生來了」,一位身穿灰色長衫、腳踩黑色布鞋、戴著眼鏡的高大男子快步走進院子,笑呵呵地走上講臺,先點燃菸斗,再以目光逡巡坐在庭院裡的學生們,開始上關於端午節的一堂課……開場的一幕就深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讓觀眾馬上走近了「聞先生」。
10月16日,庭院京韻實驗劇——《聞一多》在昆明市聞一多公園晉氏宅院內上演。該劇巧妙運用了庭院劇的形式,以沉浸式的演出將整部劇融合進歷史遺蹟中,讓觀眾身臨其境,最大限度地還原和感受故事情節,讓演出更具真實感、代入感。
庭院京韻實驗劇——《聞一多》
演出地——聞一多舊居及晉氏宅院均是老昆明典型的「一顆印」式建築,除了記載著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光輝歲月,也承載著眾多老昆明人的歷史記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觀眾在其中穿過歷史煙雲,穿越到那個時代,情不自禁地置身於故事之中。
小小的庭院內,從「剪須言志」「情暖聞家」,到「拍案而起」「生死相依」,再到「公祭演講」「迎接光明」,實驗劇《聞一多》將人物、情節貫穿在鮮活的故事中,以此演繹在不平靜的1946年發生在昆明的曲折故事,與觀眾共同回顧聞一多先生與學生、與家人、與對手、與兄弟、與敵人愛憎分明的情感主線,緬懷革命鬥士情深意長、大義凜然和不畏強權的民族品格,贏得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演員精湛的表演讓觀眾情不自禁地置身於故事之中
該劇的另一大特點,是在傳統音樂話劇的基礎上,融入了國粹京劇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天雨流芳》執行主編、作家楊亞倫觀看該劇後曾表示:「一個小院、一盞紅燭蠟燭、一袋米、11位演員,精彩演繹了聞一多短暫的47年人生。他人生中最後的8年獻給了昆明,這種紅燭精神在當代看來仍是令人鼓舞與振奮的。」
庭院京韻實驗劇——《聞一多》由昆明市委宣傳部和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盤龍區委宣傳部、盤龍區委統戰部、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與昆明市新潮文化經營有限公司聯合打造。該劇自面世以來,開展了多場惠民演出和單位專場演出,讓居民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時感受歷史文化和名人精神。
編輯:熊少宇 審核:劉光華
文章來源:都市時報一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