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有的說這是作者的幻想和希望,不是實指某個具體的地方,也就是說,它是類似於海市蜃樓的虛無縹緲的東西。應該說,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
關於《桃花源記》的創作原型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先後有30多個地方在「據理力爭」。例如,有的說桃源在貴州銅仁,有的卻說在雲南壩美村,因為那裡方圓30平方千米,四周群山環繞,地勢險要,村中人員進出大多選擇村頭和村尾的兩個水洞。這裡的自然環境很像《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有的說在江西康王谷。因為據宋《南康軍圖記·記遊集》記載:秦滅六國後,楚康王熊繹被秦國大將王翦追殺,逃進谷中,頓時雷雨大作,阻斷追兵,康王才得以逃脫。從此深居谷中。此說與《桃花源記》中「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頗為相似。還有的說在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其理由是,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發表了《桃花源記旁證》一文,質疑公認的「南方武陵說」。他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或洛水上遊,不在南方的武陵。」有的說在北京市與天津市交界處的盤山(即北京市平谷縣和河北省薊縣的盤山)。
原因是,三國時的田疇曾在這裡避難並建立過特殊形式的社會,陶淵明慕其為人,曾來過這裡,尋訪其事跡。王瑤先生在編注《陶淵明集》時,也有類似的注釋:「《三國志》記田疇入盤山之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其事與《桃花源記》相近似,是陶淵明社會理想的寄託。」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稱盤山為「桃花源」。
目前,安徽黟縣赤嶺村的桃花源也炒得比較熱,其依據也是安徽黟縣「桃花源」的所在地赤嶺村的地理環境與《桃花源記》中的描寫極為相似。比如要進入村子,人們必須沿著一條溪流到漁亭,穿過絕壁下桃源洞,方能達到盆地。而且,內中情景,也多與陶文相似。另外,赤嶺村還是陶淵明次子陶俟之後一脈的遷居地,陶氏一脈已在此地悠閒自在、安寧恬靜地生活了千年之久。
關於「桃花源」的原型問題,至今還沒有定論。你覺得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