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棄醫從文,筆耕不輟,終成一代文學宗師

2020-09-11 十裡春風喜相逢

古有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三國有徐庶棄武從文,現代有魯迅棄醫從文。魯迅的棄醫從文,改變了魯迅的人生軌跡,成就了一代文學宗師。本文將深度分析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經過和前因後果,與大家一起分享。

魯迅


魯迅當初為何選擇學醫?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選自魯迅《吶喊》

本為殷實富裕之家,家道中落,加之父親染病,久病不起,家庭經濟困頓。

魯迅的祖上是殷實富裕之家。因為他的祖父周介孚是科舉進士出身,做過晚清的地方知縣,做過京官。但是因為一場變故,科舉賄賂案,致使官場失敗,周家從此進入衰敗期。

周樹人的父親周伯宜也因科舉賄賂案,原來的秀才身份被革除,精神上受到打擊,鬱鬱寡歡,憂鬱易怒,肝氣鬱結。總之是肝上得了重疾,這年魯迅13歲。加之魯迅父親脾氣暴躁,飲酒無節制,直接加重病情。

魯迅父親的看病之路竟然長達4年時間。當時,請了當地有名的中醫給魯迅父親治病。

這點魯迅在他的作品《吶喊》中有說明: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魯迅故居

1893-1896年,四年時間,一直是在看病,可想而知,對於這個家庭是一個多大的打擊。 出入當鋪,是拿家裡的金銀首飾或值錢物品去兌換錢財,然後拿錢去抓藥。四年時候,家裡有多少值錢的東西,估計都已經當的差不多了吧。這一方面說明魯迅家裡起初真的是富裕小康之家,因為家裡有值錢的物件,才有四年去當鋪兌錢的經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看病,花去了家裡很多錢,致使家庭經濟進入困境。

魯迅16歲那年,父親周伯宜(37歲)因病英年早逝,現實很殘酷,擺在魯迅面前的路很難走。18歲,他選擇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9歲又輾轉至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21歲畢業,畢業後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臺醫學專門學校(24歲)。

魯迅學醫的初衷是什麼?魯迅父親的病逝,引起魯迅對中醫的憎惡,以及學習西醫治病救人的渴望。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裡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選自魯迅《吶喊》

因為魯迅親自目睹了父親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經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這個經歷是刻骨銘心的。於是他想通過學醫,來救治病人尤其是救治像自己父親那樣被耽誤病情的人們。 在戰爭時候,可以做軍醫,救死扶傷,那也不失為是一種高尚職業了。

他為什麼選擇學習西醫?因為他的父親的病被一個中醫看了4年,卻沒有治好,他認為這個中醫就是庸醫,就是騙子,他對中醫非常失望,曾經說過一句很過激的話:

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引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選自魯迅《吶喊》


魯迅說中醫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顯然是過激言論多年之後,魯迅曾經對這個言論也做了更正。 但是那時候,他認為學習西醫是最好的選擇,所以,魯迅在取得赴日留學的機會後,1904年果斷選擇了仙臺醫專學校學習。在那裡,他學習了解剖學,生物學,認識了日本老師藤野老師

魯迅為何選擇學醫,但是又放棄了學醫?看魯迅的人生抉擇

1904年8月,時年24歲的魯迅進日本仙臺醫專學習。

在日本仙臺學醫期間,因為課堂電影事件,直接影響了魯迅先生的之前的學醫救人理念,思路改變,這也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抉擇。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選自魯迅《吶喊》

那時的日本已經有了電影,在課堂課餘之時,教室裡播放了關於槍斃中國人犯的實事影片。那時候,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打敗了俄國,日軍抓獲了幫俄國做偵探的中國人,要砍頭示眾,圍觀和喝彩的有很多中國人。

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選自魯迅《吶喊》



魯迅看到了國人的麻木不仁,國人精神的愚昧,社會的沉淪。 這樣的國民必定會被外國侵略者所欺辱,踐踏,國民的愛國意識和自強意識,社會責任感,沒有覺醒。所以,當時的中國一盤散沙。萬馬齊喑究可哀!

救治病人的肉體,不如喚醒民眾意識的覺醒,不如改變民眾的精神,思潮。

魯迅所構思的文藝運動,就是拯救民眾靈魂甦醒的一劑良藥!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而14世紀—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大運動。在藝術中尋找現實主義和人類情感,提倡人文主義,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促進人民的覺醒,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這次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歐洲,影響極大。

歐洲如此,那時的中國也需要一場新文化運動,需要愛國文人的積極參與。

由此可見,棄醫從文,是魯迅思想的第二次轉折,這也為他以後的人生發展指明了道路。

魯迅東京從文,滿腔熱血,壯志未酬,《新生》為何破產?


魯迅劇照


1906年,魯迅26歲,魯迅與朱安結婚。6月,復赴日本東京研究文藝,終止學醫。

魯迅組織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準備創辦文藝雜誌,文藝救國。可惜,由於條件艱苦,資金嚴重不足,剩餘的幾個人也因為要解決現實的溫飽問題而各奔東西,魯迅的文藝美夢湮滅!

於是,魯迅陷入了苦悶和反思。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短處,或許自己還不足夠成熟,還不具備這個擔當吧。所以,在他的小說中說到: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看來,雖有一腔熱血,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時機並不成熟。

先要生存,才能生活。先有物質基礎,才能再談上層建築吧。

於是,痛定思痛,魯迅暫時選擇放棄了文藝創作,蟄伏,蓄積力量,後圖發展。

1906年-1918年,這12年間,魯迅經歷了什麼?


魯迅


1906年,26歲,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27歲,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墟未印,為《河南》雜誌撰文。

1908年,28歲。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日本加入「光復會」,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29歲,回國,任浙江師範學堂生物學化學教師。

1910年,30歲,任紹興中學教員。

1911年,31歲,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

1912年,32歲,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抵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33歲,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34歲,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1915年,35歲,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刻《百喻經》成。

1916年,36歲,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像及墓誌拓本。

1917年,37歲,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勳復闢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38歲,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抨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革命之急先鋒。

以上魯迅的經歷,選自 許壽裳《魯迅先生年譜》。許壽裳,魯迅同鄉,親密摯友。

從1906終止學醫,到1918年魯迅發表成名之作,中間有12年時間,這期間,他先後做過雜誌,加入革命團隊光復會,翻譯過域外小說,當過教師,做過校長,任職教育部部員,教育司科長,編輯《後漢書》,校準《嵇康集》,研究佛經,刻經,墓誌拓本......等等,事務繁雜,文藝領域涉獵廣泛,這為魯迅以後創作小說積累了深厚基礎,厚積薄發,一鳴驚人,隨後魯迅的驚世之作《狂人日記》問世。

4. 1918年,魯迅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之後文思泉湧,如滔滔江河,綿延不絕,寫作之路,暢行無阻,終成一代文學宗師。

1915年9月,陳獨秀《新青年》創刊,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1918年魯迅受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問世,文思泉湧,如滔滔江河,綿延不絕。開啟了他高掛創作模式。

《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裡程碑,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他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

通過一個患有「迫害狂」精神病患者的視角,揭露了舊社會的吃人的封建禮教,慘無人道的封建家長制度,對當時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控訴。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未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選自魯迅《狂人日記》


紅樓夢

這與紅樓夢中的描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似荒誕不經的情節描述和心理描寫,實則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封建禮教吃人本質,是徹底的反封建思潮。作者的構思之妙,嘆為觀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自《狂人日記》之後,魯迅的作品源源不斷發表,《阿Q正傳》,《孔乙己》《故鄉》等名作問世,收錄於《吶喊》,之後的《彷徨》,散文《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尤為出名,《華蓋集》,《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等,對民國社會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和揭露,終成文學宗師。

他的作品,極大影響了當時中國人的思潮,為黑暗中前行的中國人指明了方向。

魯迅通過自己的文章,對當時的社會發出了強有力的吶喊!激勵那些寂寞奔馳的猛士,喚醒民眾的覺醒!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往期文章推薦

我是十裡春風喜相逢,喜歡文化歷史,歡迎關注留言,謝謝!

相關焦點

  • 棄醫從文,文藝救國,吶喊過彷徨過,他終成一代文壇大宗師
    古有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三國徐庶棄武從文,現代有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魯迅的棄醫從文,改變了魯迅的人生軌跡,成就了一代文學大宗師。本文將深度分析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經過和前因後果,與大家一起分享魯迅先生的文海縱橫史。
  • 李時珍「棄文從醫」成神醫,魯迅「棄醫從文」一代大文豪
    我特別的佩服那時的魯迅先生,他的思想總是對於當時的國家有太多太多的眷戀的,也是因為這樣的他在對待中國的這些問題想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自己的國家的。當時魯迅的家庭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對於魯迅的教育是十分的嚴厲的,在他自己的文章中有許多關於自己童年的文章,也是在其中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 傷醫事件想到了棄醫從文的大家
    據調查,八成醫生或有轉行的念頭。大批醫生萌生轉行想法固然是目前國內醫療界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同時,這也反映出行業內存在的一些問題,一些弊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究。也曾經有些人,放棄了醫生這一「初始職業」,涉足其他領域並終有成就。一起來盤點一下都有哪些「大家」曾棄醫轉行。
  • 一代文人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為何要做出這個決定?
    先關注,後閱讀,確認過眼神,你是最可愛的人一代文人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為何要做出這個決定?某個app作為咱們國家知名的社交平臺,專業解惑的平臺,有兩個人是從來沒人黑的。要知道做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在那裡十分講究批判精神。
  • [關於魯迅的資料]棄醫從文
    [關於魯迅的資料]棄醫從文 2011-11-11 17:44 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
  •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
    棄醫從文魯迅,原名周樹人 (1881年——1936年),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
  • 在日本學得好好的,魯迅為什麼要棄醫從文?這正是魯迅偉大的原因
    何況還有不少日本同學認為中國人天生愚笨,魯迅的成績極有可能是藤野先生事先洩露了考題,魯迅對此極為憤慨,也更加對醫學產生了逆反心理。這是他棄醫從文的一個很大的原因。雖然魯迅在日本受到了屈辱的對待,但如果他沒有對文學的興趣,也不太可能從事文學創作。也許他會棄醫,但他會選擇其他道路而不是寫作。所以很多魯迅的研究者認為,魯迅絕對不是看了一個幻燈片就決定了從文之路,而是他心裡早就有了從文的志向。魯迅1904年在仙臺醫專時寫給蔣抑卮的信中,便十分清晰地表達了自己對醫學的厭煩和對文藝的留戀。
  • 棄醫從文救國的魯迅,喜愛的印章有哪些!
    魯迅先生,我們從小學課本上就讀到過他的文章。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驚醒國人精神。從手術刀到筆桿子,是一代文豪,著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的隱情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人生中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說起魯迅先生有的人頭腦中肯定會想到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歷吧。
  • 魯迅棄醫從文的兩大原因,第一個被人追捧,第二個你我都經歷過!
    魯迅棄醫從文的兩大原因,第一個被人追捧,第二個你我都經歷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其中更是人物輩出,有的留下的是千古美名,有的留下的則是千古罵名。至於前人功與過,只有後人評說。我們知道當時魯迅先生曾前往日本參加醫學研討,在會上,魯迅先生倍受打擊,看透了改變民族的根本是思想而非身體上的,於是毅然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國人,終成一代巨匠。但是其實魯迅先生棄醫從文還有另一個原因,他的同學鈴木曾爆出魯迅先生的醫學成績大都不及格,解刨學僅有59.3分。所以多次掛科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看來學醫真的不容易啊,連魯迅先生都掛科了。
  • 棄醫從文的文學大家們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故事,相信讀過他的散文名作《藤野先生》的讀者都很熟悉了。魯迅留學日本,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期間,一次上課看幻燈片時,看到了令他為之震驚、羞愧的場面:一些中國人麻木地欣賞著同胞被殺。這件事強烈地刺激了他:做一名作家用文章喚醒精神麻木的國人,遠遠勝過做一名醫生醫治好國人的生理疾病。於是他毅然做出了這個改寫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大抉擇。
  • 魯迅「棄醫從文」不為人知的因素
    編者按:魯迅為何棄醫從文?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因素影響他作出這一決定?且聽魯迅研究專家張映勤先生為讀者剝絲抽繭,一一道來。本書系作者研究魯迅的隨筆集,內容涉及多年來魯迅研究中不被人注意的話題,如:魯迅、周作人兄弟反目問題,朱安出售魯迅藏書風波,魯迅為什麼不回紹興,「棄醫從文」新解,魯迅為什麼離開北京,魯迅的仕途、文憑與學歷、職務與職稱等,許多內容系魯研界多年忽視的問題。作者從新的角度,以平實的語言力圖走近真實的魯迅。文 | 張映勤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 《一代宗師》:熬得三秋,終成一代宗師
    《一代宗師》:熬得三秋,終成一代宗師 王家衛的長鏡頭和臺詞還是經典,同理梁朝偉的髮型和眼神!真是帥到背影都能殺人了!不過最驚豔的還是對章子怡飾演的宮二的塑造,一句「在我最美的時候遇見你,是我的幸運,但是我卻沒有時間了。」真是一身正氣,有血有肉。
  • 魯迅為什麼會選擇「棄醫從文」?談我眼中的魯迅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學的方向。」,脾氣倔強的人;但後來得知魯迅先生的個子並不高時,對他的尊敬卻更進了一步。此時的魯迅先生已是肺病晚期,但他的手裡仍拿著一根煙,臉上露出淺淺的笑容,毫無倦怠之色。在與青年人交談時,親切的像一個老師。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魯迅先生吧,和藹可親,不露鋒芒。
  • 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為什麼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目的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和民族的出路。
  • 魯迅給我的感受(2)——思想為筆,棄醫從文!
    在談到國學大師魯迅的時候我的文筆也有所振動,因為他的思想如果不經歷一些事一些人你是完全體會不到的,有些文章的內容並不是說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可以說棄醫從文改變了其人生軌跡,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包括我。
  • 魯迅:他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
    你的每一個贊,都是小編努力的動力魯迅: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叫做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五四運動的參與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魯迅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小編記得還有一個以魯迅命名的的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由此可見,魯迅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的影響。魯迅:棄醫從文,你知道原因嗎?
  • 因父母病逝,而決心學醫的魯迅先生,又為何棄醫從文?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相比都不會陌生。無論是在中小學的課本之上,還是在文學歷史的收藏之中,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也許有人會認為,魯迅先生就是天才,他所寫的文章就是他自身的才華的展現,是獨一無二的天才人物。
  • 古有魯迅棄醫從文,今有他們棄醫從藝,除了許嵩,這些人你認識嗎
    古有魯迅棄醫從文,魯迅覺得醫術只能拯救人的身體,文學可以醫治人的思想。而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思想。魯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學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民性。而在時代發展的今天,許多明星也曾是醫學出身,而後棄醫從藝,除了許嵩,這些人你都認識嗎?
  • 魯迅「棄醫從文」真是因為「幻燈事件」嗎
    年春,魯迅從弘文學院速成班畢業,秋季,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1906年,又是春天,魯迅放棄了醫學,離開仙臺,回到東京,開始了他的終生不渝的文學之旅。這就是「棄醫從文」事件。然而,在魯迅生平事跡中,「棄醫從文」事件的起因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成為魯迅生平的一個公案。引發「棄醫從文」的「幻燈事件」,是記憶錯位?其實,從魯迅本人的記述來看,本來並不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