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東漢班超投筆從戎,三國有徐庶棄武從文,現代有魯迅棄醫從文。魯迅的棄醫從文,改變了魯迅的人生軌跡,成就了一代文學宗師。本文將深度分析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經過和前因後果,與大家一起分享。
魯迅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選自魯迅《吶喊》
本為殷實富裕之家,家道中落,加之父親染病,久病不起,家庭經濟困頓。
魯迅的祖上是殷實富裕之家。因為他的祖父周介孚是科舉進士出身,做過晚清的地方知縣,做過京官。但是因為一場變故,科舉賄賂案,致使官場失敗,周家從此進入衰敗期。
周樹人的父親周伯宜也因科舉賄賂案,原來的秀才身份被革除,精神上受到打擊,鬱鬱寡歡,憂鬱易怒,肝氣鬱結。總之是肝上得了重疾,這年魯迅13歲。加之魯迅父親脾氣暴躁,飲酒無節制,直接加重病情。
魯迅父親的看病之路竟然長達4年時間。當時,請了當地有名的中醫給魯迅父親治病。
這點魯迅在他的作品《吶喊》中有說明: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魯迅故居
1893-1896年,四年時間,一直是在看病,可想而知,對於這個家庭是一個多大的打擊。 出入當鋪,是拿家裡的金銀首飾或值錢物品去兌換錢財,然後拿錢去抓藥。四年時候,家裡有多少值錢的東西,估計都已經當的差不多了吧。這一方面說明魯迅家裡起初真的是富裕小康之家,因為家裡有值錢的物件,才有四年去當鋪兌錢的經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看病,花去了家裡很多錢,致使家庭經濟進入困境。
魯迅16歲那年,父親周伯宜(37歲)因病英年早逝,現實很殘酷,擺在魯迅面前的路很難走。18歲,他選擇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9歲又輾轉至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21歲畢業,畢業後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臺醫學專門學校(24歲)。
魯迅學醫的初衷是什麼?魯迅父親的病逝,引起魯迅對中醫的憎惡,以及學習西醫治病救人的渴望。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裡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選自魯迅《吶喊》
因為魯迅親自目睹了父親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經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這個經歷是刻骨銘心的。於是他想通過學醫,來救治病人,尤其是救治像自己父親那樣被耽誤病情的人們。 在戰爭時候,可以做軍醫,救死扶傷,那也不失為是一種高尚職業了。
他為什麼選擇學習西醫?因為他的父親的病被一個中醫看了4年,卻沒有治好,他認為這個中醫就是庸醫,就是騙子,他對中醫非常失望,曾經說過一句很過激的話:
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引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選自魯迅《吶喊》
魯迅說中醫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顯然是過激言論,多年之後,魯迅曾經對這個言論也做了更正。 但是那時候,他認為學習西醫是最好的選擇,所以,魯迅在取得赴日留學的機會後,1904年果斷選擇了仙臺醫專學校學習。在那裡,他學習了解剖學,生物學,認識了日本老師藤野老師。
1904年8月,時年24歲的魯迅進日本仙臺醫專學習。
在日本仙臺學醫期間,因為課堂電影事件,直接影響了魯迅先生的之前的學醫救人理念,思路改變,這也也改變了他的人生抉擇。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選自魯迅《吶喊》
那時的日本已經有了電影,在課堂課餘之時,教室裡播放了關於槍斃中國人犯的實事影片。那時候,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打敗了俄國,日軍抓獲了幫俄國做偵探的中國人,要砍頭示眾,圍觀和喝彩的有很多中國人。
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選自魯迅《吶喊》
魯迅看到了國人的麻木不仁,國人精神的愚昧,社會的沉淪。 這樣的國民必定會被外國侵略者所欺辱,踐踏,國民的愛國意識和自強意識,社會責任感,沒有覺醒。所以,當時的中國一盤散沙。萬馬齊喑究可哀!
救治病人的肉體,不如喚醒民眾意識的覺醒,不如改變民眾的精神,思潮。
魯迅所構思的文藝運動,就是拯救民眾靈魂甦醒的一劑良藥!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而14世紀—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大運動。在藝術中尋找現實主義和人類情感,提倡人文主義,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促進人民的覺醒,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這次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歐洲,影響極大。
歐洲如此,那時的中國也需要一場新文化運動,需要愛國文人的積極參與。
由此可見,棄醫從文,是魯迅思想的第二次轉折,這也為他以後的人生發展指明了道路。
魯迅劇照
1906年,魯迅26歲,魯迅與朱安結婚。6月,復赴日本東京研究文藝,終止學醫。
魯迅組織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準備創辦文藝雜誌,文藝救國。可惜,由於條件艱苦,資金嚴重不足,剩餘的幾個人也因為要解決現實的溫飽問題而各奔東西,魯迅的文藝美夢湮滅!
於是,魯迅陷入了苦悶和反思。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短處,或許自己還不足夠成熟,還不具備這個擔當吧。所以,在他的小說中說到: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為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看來,雖有一腔熱血,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時機並不成熟。
先要生存,才能生活。先有物質基礎,才能再談上層建築吧。
於是,痛定思痛,魯迅暫時選擇放棄了文藝創作,蟄伏,蓄積力量,後圖發展。
魯迅
1906年,26歲,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1907年,27歲,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誌,名曰《新生》,以費墟未印,為《河南》雜誌撰文。
1908年,28歲。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日本加入「光復會」,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1909年,29歲,回國,任浙江師範學堂生物學化學教師。
1910年,30歲,任紹興中學教員。
1911年,31歲,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
1912年,32歲,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抵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1913年,33歲,公餘校《嵇康集》。
1914年,34歲,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1915年,35歲,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刻《百喻經》成。
1916年,36歲,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像及墓誌拓本。
1917年,37歲,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勳復闢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38歲,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抨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革命之急先鋒。
以上魯迅的經歷,選自 許壽裳《魯迅先生年譜》。許壽裳,魯迅同鄉,親密摯友。
從1906終止學醫,到1918年魯迅發表成名之作,中間有12年時間,這期間,他先後做過雜誌,加入革命團隊光復會,翻譯過域外小說,當過教師,做過校長,任職教育部部員,教育司科長,編輯《後漢書》,校準《嵇康集》,研究佛經,刻經,墓誌拓本......等等,事務繁雜,文藝領域涉獵廣泛,這為魯迅以後創作小說積累了深厚基礎,厚積薄發,一鳴驚人,隨後魯迅的驚世之作《狂人日記》問世。
1915年9月,陳獨秀《新青年》創刊,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1918年魯迅受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問世,文思泉湧,如滔滔江河,綿延不絕。開啟了他高掛創作模式。
《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裡程碑,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他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
通過一個患有「迫害狂」精神病患者的視角,揭露了舊社會的吃人的封建禮教,慘無人道的封建家長制度,對當時黑暗的封建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控訴。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未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選自魯迅《狂人日記》
紅樓夢
這與紅樓夢中的描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似荒誕不經的情節描述和心理描寫,實則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封建禮教吃人本質,是徹底的反封建思潮。作者的構思之妙,嘆為觀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自《狂人日記》之後,魯迅的作品源源不斷發表,《阿Q正傳》,《孔乙己》《故鄉》等名作問世,收錄於《吶喊》,之後的《彷徨》,散文《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尤為出名,《華蓋集》,《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等,對民國社會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和揭露,終成文學宗師。
他的作品,極大影響了當時中國人的思潮,為黑暗中前行的中國人指明了方向。
魯迅通過自己的文章,對當時的社會發出了強有力的吶喊!激勵那些寂寞奔馳的猛士,喚醒民眾的覺醒!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往期文章推薦
我是十裡春風喜相逢,喜歡文化歷史,歡迎關注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