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幫扶「扶」出新變化
——寧縣稅務局幫扶春榮鎮萬源村工作紀實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蘇海琴 通訊員 李建強
「自從縣稅務局到村上幫扶後,村上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產業發展情況,都發生了巨變,現如今,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說起精準幫扶為村上帶來的變化,寧縣春榮鎮萬源村村支書梁佔明笑著說。
春榮鎮萬源村靠近子午嶺山區,境內塬地少山地多,受自然地理條件制,村上經濟發展緩慢,貧困人口一度佔總人口的41.6%,2013年村上摸排出建檔立卡貧困戶99戶469人,屬於全縣60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2017年9月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和寧縣稅務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用心用情的幫扶下,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目前的3戶17人,貧困率下降至6.8%。
精準識別分類定舉措
「萬源村貧困面大,村上有近一半的群眾是貧困群眾,脫貧任務難度大。」談起剛來萬源村時,駐村第一書記陳曉軍感慨道。
只有把群眾的底子摸好,才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贏得主動權,因此,到村後,陳曉軍帶領縣稅務局幫扶幹部首先挨家挨戶對所幫扶的15戶貧困戶進行摸底調查。
「我們列出幫扶『菜單』,群眾缺什麼我們就按照他們的需求為他們『上菜』,目的就是要保證每一位貧困群眾都能脫貧『摘帽』。」陳曉軍說。
去年年初,寧縣稅務局通過多次召開幫扶工作專題會議,討論制定了《萬源村脫貧攻堅規劃(2018-2020年)》和年度幫扶工作計劃,多次幫扶幹部與貧困戶面對面對接,制定完善「一戶一策」脫貧方案,並按照上級「精準識別,精準分類,精準施策,精準到人」的要求,對全村13戶未脫貧戶按照「一類強扶、二類強訓、三類強推、四類強保」的目標要求,深入農戶,排查摸底,精準識別分類。
此外,還組織幫扶幹部分組入戶,加強對「一戶一策」措施方案補充完善,去年9月份幫助13戶貧困戶落實各類獎補358300元。
建好基礎設施聚民心
萬源村新村部2017年建成後,讓村上的辦公場所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由於受經費影響,村上辦公區的電源卻一直未能接通,嚴重影響了村上業務活動的正常開展。
了解到這一現狀後,去年寧縣稅務局多方籌資1.8萬元為村委會接通了電源,並捐贈了兩臺電腦和一臺印表機,解決了村上因無電而無法正常辦公實際困難。同時,去年還籌資1萬多元幫助村部先後接通了自來水、網線,新建了旱廁所、安裝了舞臺背景牆字幕、購置了會議視頻電視、音響、籃球架等基礎設施、為辦公樓外窗加裝了鋁合金防護欄……讓村部面貌煥然一新。
距離村部不到200米遠的幸福互助院目前已陸續搬進了3戶五保老人,去年冬季,縣稅務局幫扶幹部親自幫忙接通了互助院的自來水,並為每位老人送去了生火爐子、米麵油等生活物品。
此外,今年剛開春,幫扶幹部還幫助五保老人在互助院門前開墾了0.8畝的土地,幫助他們種蔬菜。
「現在的幫扶幹部就和親人一樣,有了幫扶幹部的貼心照顧,我們住在這裡也安心了不少。」75歲的五保老人楊茂付讚不絕口。
抓好產業「短板」促發展
今年64歲的巴孝氣,家裡6口人,長期以來,家裡只能靠種地為生。去年幫扶幹部考慮他有過養牛的經歷,就積極動員他養牛,並幫助他購買了2頭基礎母牛,去年他家裡靠養牛就收入了1萬多元。
此外,幫扶幹部還動員他加入到村上的紅芳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不但定期上門開展養牛技術指導,還幫助他提供銷售市場服務。
為了幫助萬塬村塬積極發展產業,考慮到村集體經濟現狀比較薄弱,2017年縣稅務局幫助村上建立了28畝海升模式蘋果園一處,去年村上將互助資金40萬入股到海升集團,按照16.8%分紅,年收益67200元。
去年,寧縣稅務局還聯合國投公司投資15萬流轉土地300畝,幫助萬源村成立了春榮合力花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預計三年後收入6萬元,盛產期預計收入10萬元。合作社還大力推行「331+」產業模式,目前入社社員已達到76戶,其中貧困戶13戶,入股資金152600元,並投資寧縣聚農集團,按照每年16.8%分紅率保底分紅。在稅務局幫扶幹部的帶動下,目前萬源村養牛、養羊戶達到152戶,貧困戶實現產業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