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看戲劇泰鬥如何研究,近代戲曲文化

2020-12-13 史記新傳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近代戲劇學家對戲劇形式的貢獻

戲劇學家產生的理論背景近代三大戲劇學家一王國維、吳梅和齊如山,或對古代戲劇形式進行理論上的概括、總結,或在實踐上直接推動戲曲的戲劇化進程,都有許多重要貢獻。三大戲劇學家的產生不是孤立的,這就是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和「五四」前後關於中國戲劇形式的論爭。

近代早期,楊恩壽的《詞餘叢話》《續詞餘叢話》,雖然受到李笠翁的影響,比明末以前的戲劇觀念有所發展,但從他對清代戲曲的評論看,總體上仍舊不過是把戲劇看成是「曲」的傳統觀念的餘緒。其主要可取之處,與比他稍前的李調元的《曲話》、焦循的《劇說》一樣,表現在對中國戲劇史上一些具體劇目、事物的考證上。

齊如山先生著作節選

光緒二十二年(1897),晚清著名教育家、《天演論》的作者嚴復,在天津《國聞報》上發表《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一文,提出戲曲小說是「使民開化的重要工具」,開晚清戲曲改良風氣之先。緊接著,梁啓超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把戲曲、小說的地位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中國戲劇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良運動。從表面上看,這場改良運動的特點是極其重視戲劇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以往人們津津樂道的,也僅止此而已。但從實質上來說,僅把戲劇作為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工具,只不過是古老的「載道」傳統和「高臺教化」傳統在近代的翻板。

嚴復故居

筆者竊以為晚清戲劇改良運動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兩點:第一,以先進的西方戲劇文化為參照,從而使中國劇壇開始具有世界眼光。當時鼓吹戲劇改良的文章,幾乎無一不是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立論的。當時外國文化的引進,使人們的眼界大為開闊,一些激進的思想家呼籲提高戲劇以及演員的地位的呼聲,已突破了狹隘的儒家戲劇觀。與此相聯繫,人們已開始思考:傳統的戲劇,能否象歐、美、日本的戲劇一樣,承擔起振奮民族精神的大任?若不能,則戲曲在形式上應當參照外國戲劇,進行改良。

在上述觀點中,以溫和的改良派較易為人接受。所以激進派和復古派中的一些人,後來有向溫和派靠攏的趨勢。如原來頗激進的歐陽予倩、鄭振鐸等,後都轉入溫和派,前者還參加了傳統戲曲的編導和演出。原來猛烈攻擊「文明戲」的宋春舫,後來提出「歌劇(指戲曲)對社會之影響,不如白話劇遠甚」,主張戲曲與話劇並存,體現出當時戲劇觀念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無論何種觀點,都自覺或被迫以西方戲劇文化為借鑑、為參照,各種觀點互相碰撞、交鋒,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宋春舫著作封面圖

王國維論戲劇形式

王國維是近代著名的學術大師,他的生平和在戲劇理論上的貢獻已為世人所熟知,這裡強調的是他對戲劇形式的論述和建樹。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號靜安,又號觀堂,浙江海寧人。幼入私塾,是清末諸生,國學根底很深。

22歲時到上海,在康有為、梁啓超主編的《時務報》當校對,開始接受西方文化。1901年遊學日本,又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1907一1912年間,從事詞曲和戲曲史研究。且看他戲曲理論著作的發表時間這位近代乾嘉學派的集大成者,為何如此執著於戲劇的研究呢?這除了戲劇在近代地位日漸提高之外,還另有原因。

梁啓超雕像

請看王國維自己的回答:「餘所以有志於戲曲者,又自有故。吾中國文學之最不振者,莫若戲曲。元之雜劇,明之傳奇,存於今日者,尚以百數,其中之文字,雖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結構,雖欲不謂至幼稚至拙劣,不可得也。國朝之作者,雖略有進步,然比諸西洋之名劇,相去尚不能以道裡計,此餘所以自忘其不敏,而獨志於是也。」

可見,王國維研究戲曲的出發點,與近代戲劇革新的大潮是完全一致的。他邁出的第一步,就抓住了中西戲劇文化比較這個關鍵所在,因而他對中國戲劇形式的論述,就具有世界眼光。王國維對戲曲史的研究和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完全突破了「曲本位」的傳統藩籬,而代之以嶄新的戲劇觀念。

王國維頭部雕像

王國維指出,中國戲劇的形式特點是「以歌舞演故事」。不言而喻,這是參照了西方戲劇形式以後對戲曲下的定義。由於這個定義的科學性和高度概括性,直到現在還被許多人引用。王國維指出,中國的戲劇雖然起源很早,但正式形成卻在宋金以後。他認為,朱金以前的滑稽戲、雜戲,實際上還都沒有擺脫競技、遊戲的性質,而這樣的條件,只有戲曲才能達到,這就是說,中國戲劇的正式形成以戲曲的出現為標誌。

吳梅論戲劇形式

吳梅的簡歷及創作情況已見前文。本節談他在戲劇理論上的貢獻,重點談他對戲劇形式的論述。吳梅開始從事戲劇研究的時間並不晚於王國維,而持續時間之長卻達三十多年。這從他主要著作的發表時間可以看出來,文學史家浦江清先生這樣評價王國維和吳梅對戲曲理論的貢獻,近世對於戲曲一門學問,最有研究者推王靜安先生與吳先生兩人。

王靜安先生著作封面

靜安先生在歷史考證方面,開戲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戲曲本身之研究,還當推瞿安先生獨步的確,吳梅以畢生精力從事曲學,不僅在制曲、譜曲、度曲、演曲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詣,而且已經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稱吳梅是近代第一位曲學大師,誠不為過。這套體系的主要特徵,就是推重場上之曲。

所謂「場上曲」,亦即「戲中之曲」「曲」應該服務於戲,並融化於戲中。這裡強調的也就是「曲」的戲劇化。通觀吳梅的全部著作,不難看出他的這一體系。筆者認為,這同時也是吳梅在戲劇形式方面的最重要的貢獻。可見,吳梅已大略看出,我國古代戲曲一直由是向戲劇化方面發展的。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論》

相關焦點

  • 汪笑儂先生,中國近代戲曲研究泰鬥
    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汪笑儂先生和他的著作汪笑儂自幼好讀書,成年後長於文學,能寫詩文,善畫畫。在戲曲方面,他集編、導、演於一身。從結構方面看,汪笑儂的作品,完全打破了傳奇、崑曲講求故事曲折完整的舊路子,成為真正的戲曲腳本。
  • 左鵬軍:傳統與變革——近代戲曲新論
    儘管中國近代戲劇史上三大戲劇部類的文化經歷、發展趨向呈現出既密切相關又各不相同的複雜面貌,但都為近代戲劇的發展變革、中國戲劇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過渡轉換作出了重要貢獻,因而應當在整個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佔有一席突出的地位。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建立京劇學,要從藝術學,尤其是戲劇(戲曲)學談起。戲劇、戲曲與京劇在現有的學科劃分中,藝術學下面的「戲劇戲曲學」,有點不倫不類,它反映了戲曲研究的複雜性和現狀的尷尬。王國維並未有意識地做中西比較,但無疑,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戲曲」的運用,是以西方drama為參照的結果。「戲曲」概念的釐定,強化了中國傳統戲劇的民族特徵、藝術特點,但也應當指出,「中國戲曲特徵不斷被強化,而同時我們的研究視界則呈萎化之態。視界的萎化又制約了我們對中國戲曲理論的研究只能是小理論,它的普遍性、涵蓋力就有限。」
  • 林瑞武:請近代福州名人「上臺」
    作為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曹禺劇本獎獲得者、國家一級編劇,林瑞武長期關注近代福州名人,比如林覺民、黃乃裳、林紓、林旭等,努力挖掘主人公觸動人心的故事,將他們搬上舞臺。將福州名人立在舞臺上林瑞武與戲劇結緣,是在半個世紀前。
  • 嘿,看過戲嗎?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之一的戲曲是受什麼影響形成的?
    作為傳統文化發燒愛好者的諸曉白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和大家一塊聊聊戲劇、漢服、茶藝等傳統文化,曉白會不斷的在整理學習中和大家一塊進步的哦!歡迎各位同好們過來交流指正!今天曉白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戲曲的起源吧~喜歡的朋友或者覺得曉白說的有欠缺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哈,曉白會與大家共同成長~首先,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呢?
  • 喧囂中的陌生客:淺析在世界大環境影響下的近代中國戲劇
    中國戲劇在被西方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並且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不被西方文化完全操控,很多人也為此付出了努力。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戲劇對西方現代戲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今,中國戲劇儼然成為世界戲劇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優秀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這段艱難探索的過程中,又是什麼使中國戲劇走上了現在這條道路呢?
  • 戲劇戲曲研究結碩果!《鄭傳寅文集》出版座談會在武大舉行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夏萍符琳9月25日,《鄭傳寅文集》出版座談會在武漢大學人文館藝術學院舉辦,來自文化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參與座談會。《鄭傳寅文集》出版座談會(攝影:方正毅)在座談會上,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沈壯海,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回顧了鄭傳寅教授歷年來的教學成果。
  • 李莉薇:近代日本對京劇的接受與研究
    目 錄緒論第一章 近代日本對京劇的接受與研究的文化背景第一節 近代以前中國戲曲在日本的傳播第二節 近代日本學術觀念的轉型同時也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近代以降日本對京劇的研究與接受」的結項成果。博士畢業後,我一直堅持對論文進行日常性的維護,不停地修修改改。雖然也還有很多未能滿足的地方,但也覺得是時候出版了。博士論文能收入廣東中華文化王季思學術基金、黃天驥學術基金叢書出版,是老師們給我的一個很大的榮譽。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它的現代化與探索
    張庚是王國維之後,中國當代戲劇學術泰鬥。他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第一代領導人之一,作為副院長一直工作到1986年。作為學術的領頭人,他奮鬥終生,與郭漢城等前輩,帶出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的幾代學人,樹立了一代良好的學風。張庚先生的《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的命題,是他在回顧研究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戲劇運動的基礎上,於1939年提出來的。
  • 黃竹三老師與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寫在…
    1988年9月,我第一次踏進古城平陽,進入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師從所長黃竹三先生,做戲曲文物的研究生。初見黃師,印象最深的是高高的個頭,和藹可親,完全一副北方漢子的模樣。我知悉黃師為廣東人,卻長久在山西教書育人,或許天緣註定他的事業就在北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不久,又知悉黃師之師,是廣東中山大學的泰鬥級人物王季思先生(即王起)。
  • 古典戲曲 戲曲研究 戲曲起源
    從原始社會的歌舞形式到如今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以生活為基礎,加入豐富的舞蹈、文學、音樂、美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元素,構成了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活躍在中國的舞臺上。
  • 戲曲既是中國傳統戲劇,也是中國民族戲劇
    本文乃作者梅姐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戲曲概念和定義的本質一扮演故事戲曲的概念似乎很簡單。有一個很流行的提法: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或者說戲曲就是中國民族戲劇。
  • 湯顯祖是戲劇導演和戲劇服裝設計師!——湯顯祖戲劇文化研究又出新...
    江西撫州幾位專家學者試圖從湯顯祖所處年代服飾發展概況、《臨川四夢》戲劇原作服飾唱詞、形制等級、製作工藝、色彩、圖案和風格、情感表達、美學、符號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視角,作了些考述、闡釋和思考,填補了該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必將推動湯顯祖研究向縱深發展,推動戲服文旅產業發展,助力江西撫州打造「中國戲都」。
  • 西方近代以來的戲劇欣賞卻有著不一樣的感知環境,聞名古希臘戲劇
    葉秀山先生曾這樣說:&39;內心的視覺&34;應當說,中國戲曲、中國傳統文化所長期置身的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村社文化與感官環境特別擅長發揚這種以最&34;的&34;為基點進行形象的豐富與再創造的優點——這正是今天許多人所言戲曲&34;的古典精神最主要的體現,而戲曲中&34;的因素也便在總體平衡溝通的感官層面顯出特別的意義來
  • 評論:戲曲地域文化研究離不開傳播學視角
    戲曲地域文化研究離不開傳播學、接受美學視角  進入21世紀以來,戲曲地域文化研究最顯著也是最值得肯定的特點,是學者開始關注現實地域文化生態對當下戲曲發展的影響。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各地學者懷著傳承戲曲藝術的強烈使命感,採用文獻爬梳和田野調研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從歷史發展中研究劇種聲腔賴以發生繁盛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從戲曲現實生存狀況中發現問題,思考如何在當下社會創建適合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文化生態。
  • 俄羅斯漢學家謝洛娃醉心研究中國戲劇
    傳說當時有一位名叫俞二娘的女子看了《牡丹亭》之後,感慨自己與杜麗娘命運相似,悲傷而死。可見湯顯祖對「情」的捍衛在中國戲劇創作史上的分量。《紅樓夢》等後世著作中對《牡丹亭》的討論,也足見這部作品的影響。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講述了青年男女衝破禁錮、為愛而死的故事,但湯顯祖比莎士比亞更進一步,「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福州這位劇作家,請近代福州名人「登上舞臺」!
    ▲林瑞武暢談創作舞臺劇本的故事將福州名人立在舞臺上林瑞武與戲劇結緣,是在半個世紀前。他先是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後來考入福建省藝校首屆編劇大專班、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理論研究班,得到當時國內一批最優秀的戲曲、文學、美學等方面專家的授業解惑。
  • 《中國近代地方戲曲劇本叢刊》(第二輯)出版
    總覽近代戲曲,劇本文獻汗牛充棟,聲腔劇種不啻數百,書鋪書坊林立叢雜,耗資耗時各趨所好,各種抄本、刻本、坊刻本、石印本、影印本不可勝計。這批文獻形態較多,收藏分散,搜集不易,難以窺豹。本叢刊的編輯即是對清中晚期至民國初近代地方戲曲文獻的全面整理,以求為戲曲研究者、愛好者提供第一手的文獻資料,是研究近代戲曲的一項重要工作。
  • 社交與教化:上海市民與戲劇文化
    上海市民戲劇文化公共空間的建構既是適應環境的結果,更是近代戲劇藝術自覺和文化自醒的表徵。  近代上海戲劇文化是隨著移民群體的大量湧入和上海娛樂空間的商業化建構而迅速豐富和繁榮起來的。上海成為近現代戲曲活動在南方的中心,有「梨園之盛,甲於天下」(黃式權:《淞南夢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1頁)一說。  戲劇文化在近代上海的中心地位不僅表現在戲劇演出市場的活躍,更體現在戲劇文化空間的市民化轉型,這種轉型以戲劇功能從社交到教化的轉變為顯著表徵。
  • 戲曲現代戲創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如何更深入地認識戲曲藝術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戲曲現代戲創作研究中,進而推動戲曲現代戲的發展,依然是可以期待的。在戲曲現代戲創作中如何更好地將民族文化、民族風格、民族精神融入到現代生活的表現中,以提升民族性,依然是學術研究所應該著力關注的。 二是所謂「現代性」當然包括形式的現代感,但這裡主要是指精神內涵的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