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近代戲劇學家對戲劇形式的貢獻
戲劇學家產生的理論背景近代三大戲劇學家一王國維、吳梅和齊如山,或對古代戲劇形式進行理論上的概括、總結,或在實踐上直接推動戲曲的戲劇化進程,都有許多重要貢獻。三大戲劇學家的產生不是孤立的,這就是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和「五四」前後關於中國戲劇形式的論爭。
近代早期,楊恩壽的《詞餘叢話》和《續詞餘叢話》,雖然受到李笠翁的影響,比明末以前的戲劇觀念有所發展,但從他對清代戲曲的評論看,總體上仍舊不過是把戲劇看成是「曲」的傳統觀念的餘緒。其主要可取之處,與比他稍前的李調元的《曲話》、焦循的《劇說》一樣,表現在對中國戲劇史上一些具體劇目、事物的考證上。
光緒二十二年(1897),晚清著名教育家、《天演論》的作者嚴復,在天津《國聞報》上發表《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一文,提出戲曲小說是「使民開化的重要工具」,開晚清戲曲改良風氣之先。緊接著,梁啓超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把戲曲、小說的地位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中國戲劇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良運動。從表面上看,這場改良運動的特點是極其重視戲劇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以往人們津津樂道的,也僅止此而已。但從實質上來說,僅把戲劇作為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工具,只不過是古老的「載道」傳統和「高臺教化」傳統在近代的翻板。
筆者竊以為晚清戲劇改良運動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兩點:第一,以先進的西方戲劇文化為參照,從而使中國劇壇開始具有世界眼光。當時鼓吹戲劇改良的文章,幾乎無一不是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立論的。當時外國文化的引進,使人們的眼界大為開闊,一些激進的思想家呼籲提高戲劇以及演員的地位的呼聲,已突破了狹隘的儒家戲劇觀。與此相聯繫,人們已開始思考:傳統的戲劇,能否象歐、美、日本的戲劇一樣,承擔起振奮民族精神的大任?若不能,則戲曲在形式上應當參照外國戲劇,進行改良。
在上述觀點中,以溫和的改良派較易為人接受。所以激進派和復古派中的一些人,後來有向溫和派靠攏的趨勢。如原來頗激進的歐陽予倩、鄭振鐸等,後都轉入溫和派,前者還參加了傳統戲曲的編導和演出。原來猛烈攻擊「文明戲」的宋春舫,後來提出「歌劇(指戲曲)對社會之影響,不如白話劇遠甚」,主張戲曲與話劇並存,體現出當時戲劇觀念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無論何種觀點,都自覺或被迫以西方戲劇文化為借鑑、為參照,各種觀點互相碰撞、交鋒,迸發出思想的火花。
王國維論戲劇形式
王國維是近代著名的學術大師,他的生平和在戲劇理論上的貢獻已為世人所熟知,這裡強調的是他對戲劇形式的論述和建樹。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號靜安,又號觀堂,浙江海寧人。幼入私塾,是清末諸生,國學根底很深。
22歲時到上海,在康有為、梁啓超主編的《時務報》當校對,開始接受西方文化。1901年遊學日本,又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1907一1912年間,從事詞曲和戲曲史研究。且看他戲曲理論著作的發表時間這位近代乾嘉學派的集大成者,為何如此執著於戲劇的研究呢?這除了戲劇在近代地位日漸提高之外,還另有原因。
請看王國維自己的回答:「餘所以有志於戲曲者,又自有故。吾中國文學之最不振者,莫若戲曲。元之雜劇,明之傳奇,存於今日者,尚以百數,其中之文字,雖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結構,雖欲不謂至幼稚至拙劣,不可得也。國朝之作者,雖略有進步,然比諸西洋之名劇,相去尚不能以道裡計,此餘所以自忘其不敏,而獨志於是也。」
可見,王國維研究戲曲的出發點,與近代戲劇革新的大潮是完全一致的。他邁出的第一步,就抓住了中西戲劇文化比較這個關鍵所在,因而他對中國戲劇形式的論述,就具有世界眼光。王國維對戲曲史的研究和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完全突破了「曲本位」的傳統藩籬,而代之以嶄新的戲劇觀念。
王國維指出,中國戲劇的形式特點是「以歌舞演故事」。不言而喻,這是參照了西方戲劇形式以後對戲曲下的定義。由於這個定義的科學性和高度概括性,直到現在還被許多人引用。王國維指出,中國的戲劇雖然起源很早,但正式形成卻在宋金以後。他認為,朱金以前的滑稽戲、雜戲,實際上還都沒有擺脫競技、遊戲的性質,而這樣的條件,只有戲曲才能達到,這就是說,中國戲劇的正式形成以戲曲的出現為標誌。
吳梅論戲劇形式
吳梅的簡歷及創作情況已見前文。本節談他在戲劇理論上的貢獻,重點談他對戲劇形式的論述。吳梅開始從事戲劇研究的時間並不晚於王國維,而持續時間之長卻達三十多年。這從他主要著作的發表時間可以看出來,文學史家浦江清先生這樣評價王國維和吳梅對戲曲理論的貢獻,近世對於戲曲一門學問,最有研究者推王靜安先生與吳先生兩人。
靜安先生在歷史考證方面,開戲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戲曲本身之研究,還當推瞿安先生獨步的確,吳梅以畢生精力從事曲學,不僅在制曲、譜曲、度曲、演曲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詣,而且已經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稱吳梅是近代第一位曲學大師,誠不為過。這套體系的主要特徵,就是推重場上之曲。
所謂「場上曲」,亦即「戲中之曲」。「曲」應該服務於戲,並融化於戲中。這裡強調的也就是「曲」的戲劇化。通觀吳梅的全部著作,不難看出他的這一體系。筆者認為,這同時也是吳梅在戲劇形式方面的最重要的貢獻。可見,吳梅已大略看出,我國古代戲曲一直由是向戲劇化方面發展的。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戲劇形式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