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漆器,永不褪色的美!

2020-11-25 騰訊網

來源:

收藏馬未都

丨ID:

gxtv-scmwd

這是一條時隱時現

卻從未曾在

我們的文化長河中消失的線索

朱漆描金山水人物圓盒

它出現時如皓月般清輝萬裡,給當時還顯稚拙黯淡的工藝世界增添了豔麗無匹的色澤。

它的出場如此的高調,卻因為另一種材質的異軍突起而悄然遁隱。

但是,始終保有了自己獨特的韻味。它是如此的華美卻不流俗,如此的高格卻不張揚,在數千年綿延歲月中,它從未曾低下過自己的身段,它叫「漆器」。

填漆戧金鳳紋蓮瓣式捧盒

雖然漆器被歐洲人叫做「Japan」,但它起源於中國。

再偉大的藝術,追根溯源,都是與生存直接關聯,漆器亦然。防腐,是漆器誕生的最初原因。人們發現,用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汁液塗在木製器物表面,就能帶給它們一層經久不朽的保護膜。這種天然的防腐劑是如此的神奇,初始粘稠柔軟,可以輕易的附著在任意材質的器物表面,乾燥後,它又變得堅硬光滑,非常耐用而且不褪色。

驚喜 從色彩開始

最初的驚喜是從色彩開始的。

從硃砂和松煙,人們得到了兩種漆器最初的主色:紅色、黑色。紅與黑的結合佔據了很長一段制漆的調色盤,偶爾有寶石鑲嵌作為它的點綴,但那都只是點綴而已,熱烈與深沉交織的顏色,從原始時期穿透了春秋戰國。

如百花般盛開

戰國兩漢時期是漆器近乎於傳奇的繁盛時代。它的身影幾乎佔據了從杯盤茶盞的小型生活用具、到几案屏風的大型家具,從弓箭甲冑等軍需用品、到棺槨等喪葬用具,無一落下。

這個時期,出現了一種脫胎工藝,夾薴。它有魔術般的奇思妙想。出現時,它並不怎麼顯山露水,卻在幾百年之後大放異彩。

戧金彩漆萬福鳳盤

自古以來,在製作工藝中,我們通常使用的是加法,工藝流程是一種又一種的疊加,而夾薴卻是一種勇敢的減法。準確的說,是先加後減的變化。

漆器有胎。最初的漆胎是木質,後來,人們逐漸把胎骨的範圍拓展到陶、竹、皮、金屬等。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材質上的變化。直到夾薴胎的出現。夾薴胎也叫脫胎,先以木或泥制模,再在模具周圍用麻布和漆灰反覆裱糊多層,最後去掉裡面的模具,直接以漆布為胎。

古老漆皮掉落後可見漆布胎

不要以為這是閒極無聊的技藝,隨著漆器的如初升太陽般的光耀,漆器整體衰落了,而在這整體的衰落中,夾薴工藝大放異彩。魏晉時期,佛教興起,人們有時需要抬著佛象遊街以招睞信徒,集資建廟。這就要求佛像得既高大又輕便,泥質、石雕、銅鑄顯然都不太符合要求,於是夾薴胎脫穎而出。

夾薴胎漆奩

張鶩《朝野僉載》記載了一件高九百尺的夾薴工藝製作的大象。大象的鼻子如大船,小指中可以坐下幾十個人。

《太平廣記》引用了王仁裕《玉堂閒話》:

「曾遊洪州信果觀,見三宮殿內功德塑像,是玄宗時夾紓,製作甚妙。」

《兩京記》中描述:

「凝觀寺有僧法慶,造丈六挾佇像」。

這一時期,還集中爆發出多種漆器裝飾工藝。

首先是漆繪,用調色後的大漆在塗好底漆的器物上描繪出各種圖案,叫做描漆。漆繪在當時應用最為廣泛,其次就是錐畫——用錐形工具代替畫筆,在漆器表面刻畫圖案。錐畫還催生出另外兩種工藝,在錐刻出的線條中填入彩色的大漆叫填漆,填入極細的金銀箔,叫戧金。

黑漆描金藤蘿紋圓盤

盛世的奢華

從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漆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漆器在這個時期所走的繁縟華麗的路線。

把貝殼磨製成各種形狀或圖案,鑲嵌在漆器表面的螺鈿工藝,有時還會加入瑪瑙、玳瑁、紅珊瑚、綠松石等寶石,華麗而雍容。

在漢代金銀箔貼花工藝上發展而來的金銀平脫。

金銀箔貼花是將金銀箔貼在漆器表面,而金銀平託則要在貼完之後再刷上幾層大漆將金銀覆蓋住,之後再反覆打磨讓金銀露出來,跟周圍的漆面平齊,是為金銀平脫中的「平」。

在極簡與極繁中綻放

宋代公認是藝術素養登峰造極的時期,在漆器藝術的發展上也不例外。這個時期的漆器,呈現出了宋人最完美的審美能力,把簡與繁做到了極致。代表就是素髹和雕漆

素髹,也叫光素漆、一色漆,顧名思義就是只在器物表面塗上一種顏色的漆,別無裝飾。

彩繪漆鳥紋耳杯 杯內純紅色的部分就是素髹

大漆初始性軟的特性被善加利用。漆上動刀也稱為雕漆。在器物表面刷出一定厚度的漆,再在漆層上雕刻花紋,根據漆層顏色的不同,可以分為剔紅、剔彩、剔犀等。雕漆的繁,不僅繁在精細的雕刻,更繁在一層層刷出厚漆上。能夠進行雕刻的漆層,一般在8-15毫米,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還得等自然陰乾之後再刷下一層,所以一天只能刷2-3層。

漢夾薴、唐平託、宋素髹、元雕漆,並稱為中國漆器四大傑作。

一曲最經典的輓歌《髹飾錄》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唯一一部漆器工藝的著作《髹飾錄》出現。這仿佛是一曲漆器藝術的輓歌。《髹飾錄》總結了我國古代漆器工藝的豐富經驗,將漆器分為14類,101個品種,直到今天都影響深遠。

《髹飾錄》內頁

明清時期,有以黑漆作地,剔去花紋輪廓內的漆地,填入彩漆或油色的款彩;在螺鈿工藝的基礎上,加入寶石、象牙、珊瑚、玉石等珍貴材料的百寶嵌等新工藝的出現。款彩屏風漂洋過海,是大清王朝對外貿易中的重要角色。

黑漆嵌螺鈿雲龍紋大案

當「識文描金」被人們看作從日本引入的新工藝時,我們的漆器如煙花一般,繁華中沒入了沉沉的夜色。

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會立即處理

如果你繪畫、服裝製作、細節工藝等關於服裝的一切有過人才藝,歡迎投稿哦。

點擊瀏覽「服裝資訊」

相關焦點

  • 歷代漆器,永不褪色的人間繁華
    漆器,是指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7000年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漆器的美內斂含蓄,大氣端莊,呈現出的東方華夏之美獨樹一幟無可替代,已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的收藏珍品。
  • 漆藝:八千年傳承的民族藝術,永不褪色的奢華丨美在中國
    在外語裡,漆器被翻譯為「Japan」,但漆器真正的起源地是在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了最原始的漆器工藝。漆源自割開漆樹皮流出的天然樹脂。想像一下,遠古時期的某一天,我們的祖先不小心割開了漆樹的樹皮,發現了漆樹以及漆樹樹脂的神奇特性,漆器也就此誕生了。
  • 西洋蓍草|永不褪色的美
    嫵媚的眼神,勻稱的身材姣好的面容,恰到好處的性感舉手投足間的高貴氣質這樣的優雅才是女人永不褪色的美二十歲活青春,三十歲活韻味四十歲活智慧,五十歲活坦然
  • 中國漆器——震撼的美
    中國漆器——震撼的美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古語云:「滴漆入土,千年不壞。」說的就是漆器。
  • 永恆鉑金 見證永不褪色的承諾
    鉑金因其歷久彌新、永不褪色的卓越特質賦予了結婚對戒深厚的情感內涵,因此鉑金婚戒一直以來被視為永恆承諾的最佳見證。 鉑金「淳_愛」系列婚戒 以鉑金為誓,見證圓滿永恆 夙有「愛情金屬」之稱的鉑金以其天然純淨、永不褪色的特質,同樣受到了知名演員陳數與鋼琴家趙胤胤夫婦的青睞
  • 中國漆器——震撼世界的美
    沉澱歲月留下的痕跡  即便剝去華美的外衣  留下的也是最質樸的本真  最震撼世界的美!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夏代的木胎漆器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用於祭祀,並常用朱、黑二色來髹塗。殷商時代已有「石器雕琢,觴酌刻鏤」的漆藝。
  • 菜百:永恆鉑金 見證永不褪色的承諾
    愛」系列婚戒新品發布會現場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1日訊(記者 張海蛟)近日,國際鉑金協會PGI?攜手北京菜百公司推出鉑金經典「淳?愛」系列婚戒新品,並於菜百首飾總店舉行了盛大的發布儀式。活動當日特別邀請了知性優雅的著名氣質影星陳數與風度翩翩的殿堂級鋼琴家趙胤胤夫婦親臨現場,以自己的愛情故事與到場嘉賓分享他們指間的鉑金對戒所見證的永恆誓言。
  • 永不褪色的紅
    其後歷代文人騷客詩詞中對紅色的引用和描寫數不勝數……紅色逐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寄託,凝聚成了莊重的「中國紅」!校園裡除了五星紅旗的血紅以外,內心深處記憶最深刻的還有女生們長長的麻花辮上的紅頭繩,樸實無華的年代,絕大部分女生都留一對麻花辮,黑黝黝的泛著絲絲青光,和辮尾扎繞起來的幾圈紅頭繩形成了鮮明的色差和對比,一到下課或者體育課的時候滿校園或者滿操場的辮子在空中飛揚……這抹紅色黑色搭配的靈動的美,成了緬懷少年時光裡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 "鐵人精神"永不褪色
    在盛行「解構崇高」的年代,我們依然需要那個年代留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今天中國的崛起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儘管,如今的油田與鐵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昨天和今天是難以割裂的,沒有昨天怎麼能有今天?儘管,王進喜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無法複製,但是他的精神應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一部分。
  • 永不褪色的時代光影
    王開、萬象等中國照相館知名品牌都誕生在上海,很多上海人的家中至今保存著數張著色或黑白的全家福或藝術照。上海「老字號」王開照相館創辦近百年,它是如何打造成為一塊金字招牌的?記憶裡的「視覺大師」們又留下了哪些傳奇?兩件事打響王開名氣「老字號」王開照相館並不是上海開設最早的照相館。
  • 紫禁城永不褪色的秘密竟然在這
    古法超新說第二季中國絕技你知道紫禁城永不褪色的秘密嗎?你見過中國最牛的木雕和最絕的橋嗎?杭州有個全世界唯一的織造技藝,還有一團幾百年都不褪色的紅泥,你聽說過嗎?把大千世界裝進盈寸之器又是怎麼做到的?走呀~#中國絕技#帶你去大開眼界~山西琉璃山西琉璃是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繼秦磚漢瓦之後在建築領域廣泛應用的典型範例
  • 日本漆器與中國漆藝的發展
    然而在揚州出土的西漢晚期漆器重,「最令人驚嘆的是一隻漆器上的『銀粉繪』:獸型及雲紋的銀粉,雖色澤已經被氧化發黑,當粉狀顆粒仍歷歷在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可以直接證明中國漆工藝中的『銀粉繪』技術的延傳,導致了日本『蒔繪』藝術的產生。
  • 《永不褪色》央視熱播 許敏楊雪「默契老搭檔」
    許敏和楊雪劇照  搜狐娛樂訊 以長汀治理水土流失為題材的電視劇《永不褪色的家園》目前在央視八套熱播。此次在《永不褪色的家園》中許敏再次突破形象,飾演學有所成、回到家鄉治理水土流失的青年鎮長陳德輝,與他曾三度合作的演員楊雪上演了一段感情糾葛的「娃娃親」,二人配合默契被稱「老搭檔」。據悉,許敏、楊雪最新合作的電視劇《信者無敵》也將在今年黃金檔播出。  《永不褪色的家園》自播出後反響熱烈,觀眾大讚很勵志。
  • 中國漆器,大美不言
    如果說瓷器象徵著中華文化的溫潤大氣;玉器代表著中國人氣質的典雅高貴;那麼漆器,應該是代表著中華文化低調涵養和超然灑脫的品質。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任憑時光如梭,它就在那裡,處變不驚,不動聲色,美得莊重!漆是世界上最早的塑料,起源於中國,15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使用漆器了。 中國古代漆器種類豐富,常用的有漆盒、漆壺、漆瓶、漆盆、漆奩、漆碗、漆盤、漆杯、漆樽等。
  • 就算在緬甸農村,這裡的漆器也能勝過日本漆器,原因很簡單
    傳自中國的漆器手工藝,在緬甸結合自己的民族與文化特色,發揚光大。緬甸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漆器之美,保留傳統手工藝技法和圖案紋樣之外,也將漆器現代化。我發現緬甸漆器之美,是在茵萊湖小村莊一家古董店內。該店的鎮店之寶是一件高聳佛塔狀、呈茜紅色的古漆器,至少兩三百年了,幾經歲月洗禮,漆面刻畫的佛教人物故事圖案褪色紋理斑駁。漆器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從中國周朝雲南一帶傳入緬甸,1057年傳入蒲甘,在14世紀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18世紀達到巔峰。緬甸是東南亞最早發現漆器遺址的國家,蒲甘至今仍是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漆器重鎮。
  • 向勞模看齊,讓「幸福」永不褪色
    其實,不僅僅是吉立斌、王小丹,黨的十八大以來,三亞各級工會組織和廣大職工群眾拼搏奮鬥、爭創一流、勇攀高峰,用智慧和汗水厚植三亞這片沃土,先後湧現出了許多模範人物,譜寫了「中國夢·勞動美」的三亞新篇章。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他們是平凡人,卻展現出不平凡的一面,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人民具有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因此,我們要向他們看齊。向勞模看齊,就是向他們崇高的精神看齊。勞動模範,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優秀代表、身邊楷模。
  • 文博會丨城口山神漆器,專業師傅也要一個月才能完成
    今(9)日是第七屆重慶(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重慶悅來國際會展中心的最後一天,不少觀展市民在山神漆器的展廳內駐足,對各式漆器愛不釋手。相關負責人蔡澤榮介紹,「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用生漆製作用品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每一件漆器的製作從割漆到成品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參展的山神漆器全部使用傳統工藝製造,製造工藝已成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
  • 伊莉莎白·泰勒: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好萊塢傳奇女王永不褪色
    伊莉莎白·泰勒: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好萊塢傳奇女王永不褪色伊莉莎白·泰勒美得美的不像人類,擁有如花的容顏,既可以清純迷人,也可以妖豔魅惑,她的魅惑、演技使她勇奪三次奧斯卡獎,曾經的放縱,也使她顯得肥胖及衰老,她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
  • 絕對忠誠永不過時永不褪色
    絕對忠誠,作為一種人性力量,永不過時,將永遠閃耀著歷久彌新的人性光輝;作為一種價值承諾,永不褪色,將永遠葆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底色。   文/高木
  • 藝術牆就是一座永不褪色的「圖書館」
    那麼,行將問世的文化藝術牆就堪比為一座永不褪色的「圖書館」。相比遍布於城市四區的各類大小圖書館,這座「圖書館」更加直觀,更具有立體感,更能經受風吹和雨打,不會因為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褪色或變遷。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圖書館」將株洲的歷史文化用一種更加生動、更加藝術和美感的形式進行了生動表達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