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精巧的古代計時裝置

2020-12-05 百事放大鏡

在現代,對於看時間簡直是很簡單的事情; 它就在我們的牆上、手機、電腦等等。但是,人類數千年來一直在努力追蹤時間。 這份清單將讓我們深入了解我們的祖先在解決這個古老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創造力和獨創性。

1 水鍾

水鍾是已知的最古老(也可能是最簡單)的計時裝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的巴比倫。 這些鍾利用穩定的水流來記錄時間。 一個大碗或容器將裝滿水,並讓其從底部的一個噴口慢慢排出。 碗的內側標有時間,你可以確定碗裡的水位經過了多少時間。

你也可以在噴口下放置第二個碗,測量積水量。然而,這個設計有一個主要的問題: 碗裡的水流得越來越慢。 這是壓力隨著碗中水的重量減少而減少的結果。 最後,水幾乎沒有滴下來,也不再準確地計時。

2 香鍾

香鍾起源於6世紀的中國,充分利用了香的緩慢燃燒特性和香氣宜人的優勢。 首先,他們會根據需要測量的時間長度來選擇一根香。 短的香被使用計時很短的時間,長的,螺旋形的香被使用很多天。 香鍾往往是非常華麗,並著眼於美學的設計。 他們經常展示在裝飾性的手工製作的託盤裡。 可以把琴弦綁在木棍上,這樣琴弦就會燒穿,當需要的時間到來時,就會發出鑼聲。

香鍾最獨特的特點是它的氣味使用。 這些香可以被分層添加不同的香味,這樣每個小時都會帶來一種新的香味。

3 水星鍾

古代的水鐘有一個主要缺陷: 流經鐘體的水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 它會在冬天結冰,在夏天蒸發。 中國宋代的工程師張思訓就解決了這個重要的難題。 他是第一個使用液態水銀作為時鐘驅動力的人。 水銀在低至 -39攝氏度時仍保持液態。 正因為如此,西村的設備在冬天並沒有結冰。 水銀也不會像水一樣加速機械部件的生鏽。 因此,張教授設計的精巧的水星鍾可以全年正常工作。

4 滾球時鐘

滾球時鐘是17世紀法國工程師尼古拉斯 · 格羅利爾發明的。 這個時鐘使用在曲折軌道上滾動的球來計時。 這條路線需要15秒到整整一分鐘的時間才能完成。 一旦到達目的地,它觸發了一個機械裝置,這個裝置將時鐘的指針向前移動,並反轉傾斜使球回到原來的位置。 然而,時鐘的主要缺陷是軌道的乾淨。 當塵埃累積時,球速減慢,導致計時非常不可靠。

5 蠟燭時鐘

蠟燭時鐘利用了一個簡單的概念: 利用蠟燭燃燒的緩慢和一致的性質。我們的祖先能夠保持穩定的時間軌跡。 這種鍾是通過在蠟燭上刻上等間距的標記來製作的。 每個標記代表一個單位的時間(例如一個小時) ,當蠟燃燒下來,每個小時都會融化。 為了確定點燃蠟燭後過了多長時間,你只需要檢查剩下的最高記號。

蠟燭時鐘也可以用作鬧鐘。 用這種方法,他們插入一個沉重的釘子到蠟在所需的時間標誌。 當蠟熔化到釘子的位置時,釘子就會咔嗒咔嗒地掉進下面的金屬託盤裡。 蠟燭時鐘早在公元520年就在中國被引用,但是誰第一個使用這種技術或者它起源於哪裡仍然是個未知數。

相關焦點

  • 在手錶、鬧鐘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在鐘錶沒有出現之前,我國古代的老百姓如何判斷時間?早上起床除了雞鳴還有沒有別的「鬧鐘」呢?今天小編就跟你聊聊古代的計時工具。第一類是映射類計時工具映射類的主要是通過太陽周期運轉規律來判斷時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晷儀,另一種是圭表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 史料閱讀:我國古代計時工具
    教學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和銅漏壺,使學生在了解計時工具的同時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史料閱讀:(參考資料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簡單介紹,本史料也可向中高年級學生拓展) 在中國古代,為了能夠適應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儀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創製很早,不晚於戰國時代,而且它們各有所長,分別流行於不同時代,應用於不同的場合。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時間是重要的,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樣計時的呢?
    在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計時的器具有很多,大約在公元前476年到前222年間,在那個沒有電子產品和衛星定位的年代,古人們設計了很多的計時器,早期的計時工具,運用的是太陽的直射,在一天中,不同的時刻,太陽射在同一物體上的方向和影子的長短都會有所不同,古人們運用這個原理設計出了太陽鍾。
  • 在鐘錶進入中國以前,中國古人都用什麼計時呢?
    那麼問題來了,在鐘錶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若想計時報時,又該用哪些器械呢?其實,中國宋代時,科學家蘇頌就造出了早期的機械自鳴鐘裝置,還演變成了元代的「宮漏」,而在此以前,歷朝歷代也都有各種古代版的鐘表,見證中國人的創意。一:漏刻首先一款老資格的「鐘錶」,當屬漏刻。即以漏壺滴水來標註時間的裝置。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
  • 古代計時儀器日晷石雕 校園地平式日晷雕塑及日晷的工作原理
    石雕日晷是古代人們計時的儀器。轉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應用日影測得時辰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因而,日晷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如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地平日晷製造容易,裝置煩瑣,除了把它作為普通的測試工具外,常常在城市廣場、花園、道路、小區、寺堂、學校、碼頭和旅遊點等都可看到它的蹤跡,顯得十分别致和美觀。
  • 古代的計時方法
    本期主題   古代的計時方法   現如今用鐘錶計時的方式是非常西化且精確的,那麼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呢古代是利用太陽來計時的,古人根據太陽的運行軌跡劃分出十二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地支代表了十二個時辰,換算成今天的時間,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十二個時辰正好是二十四個小時。   「旦、東、杲、杳、暮」
  • 古代的計時方法,為什麼每天是十二個時辰?
    古代先民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發明了許多計時器具和計時方法,這些器具各有所長,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古代的計時儀器大致可以分為五種系統: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輪漏和木漏。一天十二個時辰的計時制度,其來源於古人對太陽運動的觀察和認識。
  • 帝舵計時碼錶50年演化史
    同樣,有幾種錶盤可用。這些特點體現了兩種美學趨勢,一種是從前兩個系列的錶盤精神中自由啟發而來的,另一種則是通過黑色和白色或銀色和白色組合突出了錶盤和即使盤之間的強烈對比。但是79100系列選擇了同心圓,而不是前身Oysterdate的子錶盤的圓拱形中心。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沙鍾」計時「沙鍾」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沙漏」,雖然很多現代人將「沙漏」放出一種玩物,但是在古代社會「沙漏」卻是一種計時裝置,所以「沙漏」才有「沙鍾」一說。作為一種比較古典的計時器,「沙鍾」問世之後古人距離,更為精確的時間更近一步。「沙鍾」的主要工作原理,其實也離不開地心引力。
  • 古代沒有表是怎樣準確計時的?
    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這些計時工具,那麼古人是如何觀察、了解時間的呢?他們擁有過哪些計時工具呢?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於這些人而言,讓他們去深究每時每刻是不現實的。
  • 在古代,農村的計時方法有哪些?
    燃香計時在古代較為通用據書籍記載,這個方法起源於僧人打坐,因為這種計時方法很簡便,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而且製作香柱的成本低一袋煙的工夫大約就是5-10分鐘,而一杯茶的工夫大概就是15-20分鐘之間,這些計時方法跨度大,難以準確描述時間長短,抽菸和喝茶速度因人而異,所以這兩種計時方法也不是很通用。在周朝,漏壺計時方法問世,以漏壺計時器這個儀器來計時。儀器上面是一個樓水壺,下面放一個水箱,插著竹簡,竹簡上刻有時辰刻度。
  • 「一炷香」在古代到底是多長時間,與古人的計時方式有何關聯呢?
    「一炷香」在古代到底是多長時間,「一炷香」這個時間概念的廣為流傳與古人的計時方式又有什麼關係呢?ranxiangjishi古人的計時方式相對於現代的計時方式而言並不是那麼的準確和持久,他們的計時方式都掣肘於很多客觀條件。
  • 古代的計時工具一點不比現在少,看了這些你就懂了
    現在,我們想知道準確的時間或是要計時的時候,通過手機或鐘錶等電子產品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可是,在古時候,人們是通過什麼方式工具來知道時間和計算時間的呢。其實,古時候可以用來測量的工具可一點也不比咱們現在少,有的在如今還有大用處。
  • 日晷儀——古代計時羅盤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較之圭表,它已複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 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刻鐘是一個時間單位,但它主要是應用於我國古代的,現代人早已不用了。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裡面說一刻鐘,那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呢?一起來了解下。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古代人沒有鐘錶,起初用水滴計時,後來也用日晷計時。
  • 古代各國人民都採用了什麼樣的計時制度
    中國的計時制度 ①不等時法:上古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共同遵守大自然的規律,以日出、日入為作息的標準時間,就相當於把一天分為兩部分,這是天然的不等時法。另一種等時制是把一天均分為一百等分,即百刻制,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時法,其產生年代尚無定論,但關於百刻計時的資料,既有文字記載,也有出土文物印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指出「晝夜百刻」,東漢馬融註解《堯典》時說:「古制刻漏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晝中五十刻,夜亦五十刻」。這裡所講古制,當指春秋戰國時代或更早。漢以後歷代都將十二辰和百刻配合使用。
  • 運動時尚 康斯登推出全新遊艇計時系列帆船賽倒計時腕錶
    [腕錶之家 品牌新聞] 遊艇計時系列帆船賽倒計時腕錶是康斯登的標誌性時計,於2019年重返制表領域。早在1997年,這款腕錶就加入康斯登產品系列,展現了聯合創始人Peter Stas對帆船運動和遠洋航行的誠摯熱情。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我國古代時辰的打更報時習俗,不僅僅是用於計時,最主要的是已經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載體。如今,半夜三更、打更、更夫等與計時相關的詞組仍然在作品中大量的使用,更多的如良辰美景、朝種暮獲、只爭朝夕,一寸光陰一寸金、朝思暮想,晝夜不停等在日常生活和語言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