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識科技,雖然說並沒有現在這麼多條條框框的理論,但古人你憑著自己的智慧和經驗,製造出了很多震驚中外的珍寶。到現在很多古代技術都失傳了,那些精美文物也變得絕無僅有。今天給大家說說這些中國自出土的逆天文物。
蛋殼黑陶杯:蛋殼陶的含義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殼一樣,現在出土的蛋殼黑陶杯的完整品很少,最完整的一件由山東省日照市濰坊姚官莊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最逆天的是此物屬於新石器時代!其次,我們必須承認在幾千年前是沒有軸承這種東西的,古人在沒有軸承的落後條件下,還能製造出這樣薄的器皿,我們不得不承認祖先技藝的高超!最後,陶器的燒成溫度要在900℃以上,否則這蛋殼陶保存不到現在。
我們的印象裡,遠古時期古人剛發現火不久,但是此文物的出土卻說明古人對火的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已經具備了絕世水平。蛋殼黑陶杯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使用最先進的現代上色工藝和電烤方法,成品依然與古代存在差距。
見日之光鏡:這個銅鏡雖然看上去很普通,但是這是一面特殊的青銅鏡,鏡面不僅能照人,在陽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時,還可以呈現鏡背面的紋飾與銘文,效果恰似光線從銅鏡透過一般,所以也叫「透光鏡」。
然而遺憾的是,透光鏡至宋代就已經失傳。目前發現所謂透光現象的銅鏡卻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現在漢代。無數學者試圖揭開這困擾了世界千年的古鏡之謎,但是沒有人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測,也沒有人真正複製出與西漢透光古鏡完全相同的鏡子來。目前見日之光藏於上海博物館。
三秋杯:第一件是一隻全身潔白、做工極為精巧的瓷杯,杯壁上畫有兩隻美麗的蝴蝶,它們正在花草上翩翩起舞。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蝴蝶的翅膀色彩濃豔卻無光,由此可知這是明代時期鬥彩所具有的突出特點。這樣的做工是後人無法效仿,至今為止在我國共發現了兩個這樣的瓷杯,所以全世界僅存兩件。
素紗襌衣:素紗襌(dān)衣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的一件文物,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的巔峰作品,為國家一級文物。這麼大一件衣服重量只有49G,還不到一兩,用「薄如蟬翼」、「輕若煙霧」來形容絲毫不誇張,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現在頂尖工藝,花費13年時間,最後造出來的還比古代的重了0.5克。
曜變天目茶碗:這件文物是南宋時期福建建安水吉窯出品的一種黑釉建盞,而曜變天目茶碗是宋人鬥茶用的。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的傳世孤品,後來流傳到了日本。據說這樣神奇的曜變天目茶碗本有兩隻,流傳到日本後,立即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寶物。
後來一隻在戰爭中被毀,最後只剩下了一隻。此碗是舉世無雙的珍品,是因為將曜變天目茶碗放在黑暗之中,它本身所具有的一個個耀斑會閃出略顯妖異的光芒來,而且顏色變幻,高深莫測。如今剩下的最後一隻曜變天目茶碗被收藏在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中。
象牙席:我們都知道象牙是很堅硬的,但它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太脆,容易損壞。由此可以想像,用象牙來做蓆子是一件難如登天的事情,第2件就是這象牙席。
據史料記載,這樣的物品想製作出來一定得在南方,北方天氣太過乾燥,象牙處理初期就有可能折斷,更不可能製作出蓆子了。但在南方,製作也極為不易。可能古人當時用了一種特定的藥水,可以使象牙在成品之前變軟,做好之後又變硬,但究竟是什麼藥水,後人也無從得知了。總之這種文物的製作特別耗材,而且過程相當複雜,是不可多得的珍寶,現代工藝也無法仿製。
戰國水晶杯:這件文物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此杯是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寶用器皿,國內罕見。杯高15.4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5.4釐米。由於此杯酷似現代的玻璃杯,在發現時專家以為是盜墓賊喝水用的杯子,後來水晶杯被送到北京鑑定,中國考古界泰鬥蘇秉琦先生見到此杯,稱其為國寶。水晶杯現在收藏於浙江杭州博物館,並成為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