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時而迴響的東昌木板大鼓

2020-12-14 聊城晚報

東昌木板大鼓

山東曲藝歷史源遠流長,素有書山曲海之稱,其中不少曲種的流觴就在聊城。一面矮腳鼓,一塊三片的木板,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使其相互配合,並根據表演需要,輔以摺扇手勢,這就是東昌木板大鼓。它由山東大鼓逐步演化形成,發源在魯西北一帶農村。早在元代,隨著會通河的開通,聊城經濟極度繁榮,各種曲藝隨之發展,也隨著運河遠播繁榮了幾百年之久,這當中就有曾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流傳的東昌木板大鼓。

漸行漸遠時而迴響的東昌木板大鼓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東昌木板大鼓,我向李同生老人學會了《柿子筐》和《大實話》等段子,算是他的徒孫吧。我在表演相聲的同時,也時常練一段木板大鼓。」12月11日,正在天津演出的年僅21歲的郭子玉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記者了解到,隨著東昌木板大鼓老藝人李同生近年的謝世,東昌木板大鼓與當地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不過,新徒弟掌握木板大鼓演唱技藝後時而在舞臺上表演,也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迴響在這方熱土上。


溯源:

鼓聲悠悠流傳幾百年


在清朝末年,木板大鼓曾有過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那就是東昌府的藝人張興隆,綽號「張三騾子」,他曾經在上海演出掛牌「山東木板張」,轟動過上海。張興隆後來又收了景順和、尹同春、解廣平、周明海等10餘名弟子。來到東昌府後,張興隆的兒子張金生也跟隨父親演唱東昌木板大鼓。然後,解廣平又將木板大鼓傳於臨清茶莊的周憲明,周憲明又將木板大鼓傳給了閆寺街道趙莊的李同生。

李同生生前在表演東昌木板大鼓

李同生,12歲開始學習木板大鼓,15歲登臺,17歲名揚聊城。為了養家餬口,他輾轉於河北大名、山東德州、梁山、泰安、曲阜等地。每到一處,都會聽者如潮。1956年,聊城市成立了曲藝隊,曲藝隊當時演出的曲種中就有木板大鼓,李同生在當時婦孺皆知。1959年,李同生擔任聊城市曲藝隊隊長,「木板大鼓」盛行一時,在當地的戲園子裡,只要有李同生的戲,定會場場爆滿。李同生還自己創作鼓詞,1964年創作的長篇鼓詞《林海雪原》,受到山東省曲藝協會表彰,後來創作曲目60多個,其中《除奸記》選段在1984年地區曲藝調演中受到聊城地區文化局表彰,榮獲表演二等獎。書法界人士給李同生寫有一副對聯:「木板兩片揚忠刺奸書以教人,大鼓一架說古論今史可正鑑。」

幾年前,李子玉(左後)向李同生學習木板大鼓

「萬裡無雲好天氣,有個小佳人梳洗打扮要走親戚。頭上青絲如墨染,紅頭繩子扎末根……」這段木板大鼓傳統選段《小黑驢》,是李同生老人晚年保留的劇目,每次表演都令觀眾讚嘆不已。《小黑驢》講述的是一個學生在街上散心的所見所聞,唱段的中心人物是一個騎著小黑驢的佳人,描述的內容從街邊小攤到行人的穿戴打扮再到特色小吃,非常豐富,其中僅對佳人髮髻的表達就長達幾頁紙。隨著李同生年齡越來越大,他後期表演木板大鼓的頻率越來越少。


特色:

木板和鼓點變化多端


木板大鼓的道具主要有,桌子、凳子、木板、書鼓、鼓架、鼓槌。木板大鼓主要分為底座、鼓、木槌、四頁板四個部分。底座呈風車三角形,由三個形狀一樣的木器使用榫卯工藝相互穿插咬合而成,三個外角則使用白線緊緊纏繞系在一起,不致松垮。鼓身呈扁平狀,是牛皮蒙面,兩面均可使用。木槌無特殊要求。李同生老人常用一根直徑約1.5釐米粗細的楊木棍作為敲鼓的木錘。四頁板是竹木材質,一板握在手中,其餘三板用來擊打。


演員演唱木板大鼓時要左手拿木板,木板或快或慢,手法變幻多端,右手敲擊圓形小鼓,無論右手打出什麼花點,都是由左手的木板控制,正所謂「有板有眼」。木板大鼓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為主體結構,根據所唱曲目的故事情節由慢板到快板,尤其是說唱到激動之處,其板鼓及說唱都有明顯的速度與聲調變化。唱詞講究「合仄押韻」,傳承由藝人心口相傳,講求隨性而動,說唱語言全部為當地方言,樸實且通俗易懂。木板大鼓的內容取材廣泛,木板和鼓點變化多端,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木板大鼓靈活性及即興性很強。老藝人能夠根據所見所聞「出口成章」,看到什麼唱什麼,聽到什麼唱什麼。雖沒上過學,但是能看書能寫字的李同生通過自學汲取知識。歷史人文都能信手拈來,就地取材,自編自演。說唱的都是百姓身邊的所見所聞,如《仁義胡同》《小黑驢》等。黨的十八大召開之時,李同生還編了段木板大鼓鼓詞,從1921年建黨的風雲際會,至抗日戰爭的風起雲湧,解放戰爭風掃殘雲,新中國在希望中誕生,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復興,加之政策和形式的轉變都在唱詞中。


東昌木板大鼓具有獨特的樂器,鼓點很富有節奏感,演唱時聲情並茂,是說唱、表演為一體的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一個曲藝形式,是中國民間的藝術瑰寶。


傳承:

老人離世新人待輩出


東昌木板大鼓的傳承譜系是「起、餘、金、光、憲、同、明、福、得、昌」的順序,李同生就是排在其中第六的「同」字輩,李同生此名就是演出時所起的藝名。隨著年事漸高,李同生除參加公益性的社會演出外,後來基本上已不再表演,其大女兒和小兒子曾習過木板大鼓,但是後來也漸漸不再表演了。


2013年,原來居住在古樓南的14歲的郭子玉向老藝人李同生學習木板大鼓唱段。當時在聊城第八中學讀書的郭子玉,是一位曲藝愛好者,學習之餘主攻相聲和山東快書。對曲藝藝術的痴愛與悟性、藝術表演天分和良好的形象讓李同生非常喜歡小小的郭子玉,並口傳心授木板大鼓表演技藝。


儘管郭子玉後來到天津的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學習相聲,但也時常練一練表演木板大鼓。「現在我是相聲演員,還多次獲獎,另外,還唱山東快書和木板大鼓。」郭子玉說。

時至今日,取法自然、心口相傳的木板大鼓,在日趨豐富的娛樂世界裡漸漸隱去。近年年逾九旬的老藝人李同生辭世後,演唱東昌木板大鼓的人越來越少。木板大鼓的傳承希望也寄托在像郭子玉這一代年輕人身上。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聊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昌木板大鼓,可謂民間藝術的瑰寶,文化部門對其進行挽救和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妨在聊城一些文化景區設置木板大鼓傳承點,遊客在參觀景區時,學唱兩段,這樣不但可以增加遊客的參與度,而且也能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木板大鼓,從而將這項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感情的真相就是漸行漸遠
    年少時,我們一起追求詩與遠方,我們有不同的夢想,那個迴響著朗朗讀書聲的學校是我們共情的地方。長大後,我們操心著吃穿用度,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流水線上忙碌,體會到生活不易之後,我們開始疲於去經營感情。聚會結尾的大合照站位折騰了好幾分鐘,太近的話人照不全,太遠的話人照不清。每個人都盡力配合著角度,就像當初高中畢業合照時那樣拘謹。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像這樣子整整齊齊的聚會或許已沒有什麼機會了。
  • 漸行漸遠作者海粟
    父親墓前的沉思 (二)||海粟(三)漸行漸遠「別總說你的朋友和你關係漸行漸遠,人家都在向上爬只有你還待在深淵;誰還在你身邊,誰還給你笑臉,敷衍的語言在利益面前更加膚淺……」-----《漸行漸遠》父親的五周年祭日,我們姐弟都到按時趕回了家。
  • 庚子處暑,漸行漸遠
    @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圖片來源小林漫畫處暑節氣,盛夏漸行漸遠,白天仍熱,早晩已涼,晝夜溫差漸大。老鷹開始捕獵鳥類;天氣肅殺之氣漸起,令萬物開始凋零,「秋後問斬」的時候到了;農作物成熟了,五穀豐登,意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劉篤瑜詩歌:楓林漸行漸遠
    楓林漸行漸遠迎著吹面冷風 踩著飄零蜷縮落葉 輕輕靜靜地走著 楓林亦漸行漸遠 .
  • 很多感情,都是這樣漸行漸遠的
    很多感情就像風箏斷了線一樣不受控制然後漸行漸遠01許多感情裡其實,所謂漸行漸遠的原因還是因為缺了珍惜,少了信任,沒了溝通,只會在互相生悶氣的時候隨了感情的「順其自然」。有時候太「順意」只會讓彼此的心更涼,意更淡,直到最後兩個人都失去相愛的興致,無力再愛。
  • 微小說:漸行漸遠
    文|果果一個人獨自坐在老家的院子裡,秦亮可以說是透心涼,他很明顯地察覺到自己和這裡的一切都漸行漸遠。小時候記憶是美好的,胡同裡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們,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整天從胡同這一頭跑到胡同那一頭,滿身泥滿身土,快樂無比。
  • 秋天,漸行漸遠漸離別
    漸行漸遠的秋啊!實際上與每一個擦肩而過的人都有瓜葛,誰都逃不過,只不過或多或少,或憂或喜罷了。對秋的挽留是因為喜歡,從低眉化作擁抱,從擁抱至融進心裡,這就是情意,情意入心,輕易不會泯滅。是時候走了,該給的也給了,該還的也還了,就這樣,不用解釋,也沒有遺憾,漸走漸遠,默默離開。我不得不承認,秋天,離別,總是讓人有太多的傷感,但是,也不得不順應自然的安排。
  • 漸行漸遠,漸無書
    時光讓我們漸行漸遠漸無書!
  • 散文:秋天,漸行漸遠漸離別
    漸行漸遠的秋啊!實際上與每一個擦肩而過的人都有瓜葛,誰都逃不過,只不過或多或少,或憂或喜罷了。對秋的挽留是因為喜歡,從低眉化作擁抱,從擁抱至融進心裡,這就是情意,情意入心,輕易不會泯滅。是時候走了,該給的也給了,該還的也還了,就這樣,不用解釋,也沒有遺憾,漸走漸遠,默默離開。
  • 漸行漸遠的寫信先生
    漸行漸遠的寫信先生攝影 / 趙炎雄   2017-08-07   來源:
  • 所謂父母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不覺想起龍應臺的《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用在那時那刻竟是該死的妥帖。晚上8點左右,兒子用寥寥幾個字微我:到了,不打電話了。
  • 那些美好的句子——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我漸漸的忘記你了原文:我不愛你了古文:我與春風皆過客,你攜秋水攬星河原文:我們結婚吧古文: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原文:不論結局,很高興認識你古文:即許一人以偏愛,願盡餘生之慷慨原文:我漸漸的忘記你了古文:漸行漸遠漸無書
  • 陝北說書漸行漸遠 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陝北說書漸行漸遠 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2016-03-11 16:58:54張遠 攝   中新網陝西延安3月11日電 題:陝北說書漸行漸遠 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作者 張遠 高慶國  「吳起的蕎面疙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延川縣靠近黃河畔,狗頭大棗賽雞蛋。」在陝西延安柳樹店村的廟會上,說書藝人李培東手持三弦,在二胡、銅鑼的伴奏下,「唱」了一段陝北說書。
  • 致我們漸行漸遠的舊時光……
    我們已漸行漸遠。有時候覺得幸福離我們很近,有時候覺得很遠。沒有人是完全幸福的,或許也可以說沒有人是可以一輩子沒有波折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的。我們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跌倒了,爬起來,摔疼了,揉一揉,就像一個人,走夜路;就像一個人,在海裡飄蕩,隨著波浪風起雲湧。錯過了太多太多。然後我們還活著。
  • 多少少年的玩伴,都如歐陽修筆下的宋詞:「漸行漸遠漸無書」
    而這種人生的感慨與傷感,歐陽修有句宋詞說得最為貼切:「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程,你在旅途當中會遇到很多人,也會與他們結伴而行一段時間但是在這一段時間過去之後,餘下的你們都會慢慢面臨「漸行漸遠漸無書」,到最終「水闊魚沉何處問」。這句宋詞出自他的一首精彩詞作: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悽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 有種漸行漸遠,叫做曲高和寡
    他聊的我不懂,我感興趣的他卻不知所措,只能望著各自的背影漸行漸遠……後來了解了共情社交,自己的疑惑也隨之解開了。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現象,好像看到了真實情況,實際上差得遠了。最喜歡的友誼就是:「從來都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在愛情上,如果雙方的三觀不同或是相差過大,最終也會漸行漸遠。所謂三觀不同,不要強融。
  • 是什麼讓我們漸行漸遠
    下雨天沒有你送傘,生日時不能陪你一起吃蛋糕,漸行漸遠。
  • 那漸行漸遠的蘇北大鼓
    在說書的行當中,這叫「吃二饃」,也叫「啃板凳腿」。大鼓書最早形成於清朝初期,由山東民間藝人根據「鼓詞」改編而成為一種新的曲藝類別。最後從山東流行全國各地,由於各地藝人的生活閱歷、文化素質,活動區域風俗的不同,他們與本地的山歌、民歌、方言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大鼓書藝術流派。
  • 劉緒貽:與素王的理想漸行漸遠(圖)
    比如,搬到一個新地址,就得趕緊寫信,然後等待一封回信來建立自己與外界的聯繫;尋好一位女朋友,就要設法把她調到和自己同一個單位;放假回家,得託熟人找一輛順風的大卡車搭上……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98歲的劉緒貽毫無疑問已太遙遠了,遠得仿佛是另一個星球上的人。因此,他的口述回憶也成為「具有史料價值」了。  少年時候,劉緒貽在湖北老家半耕半讀,懷揣抱負:當「素王」。
  •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世傳的美人,並不一定真美,古人考功名時有句話:「不願文章中天下,但願文章中考官」,不需要天下人喜歡,只要考官喜歡你的文章就行了。很多人的婚姻不幸福,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