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藝歷史源遠流長,素有書山曲海之稱,其中不少曲種的流觴就在聊城。一面矮腳鼓,一塊三片的木板,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使其相互配合,並根據表演需要,輔以摺扇手勢,這就是東昌木板大鼓。它由山東大鼓逐步演化形成,發源在魯西北一帶農村。早在元代,隨著會通河的開通,聊城經濟極度繁榮,各種曲藝隨之發展,也隨著運河遠播繁榮了幾百年之久,這當中就有曾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流傳的東昌木板大鼓。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東昌木板大鼓,我向李同生老人學會了《柿子筐》和《大實話》等段子,算是他的徒孫吧。我在表演相聲的同時,也時常練一段木板大鼓。」12月11日,正在天津演出的年僅21歲的郭子玉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記者了解到,隨著東昌木板大鼓老藝人李同生近年的謝世,東昌木板大鼓與當地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不過,新徒弟掌握木板大鼓演唱技藝後時而在舞臺上表演,也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迴響在這方熱土上。
溯源:
鼓聲悠悠流傳幾百年
在清朝末年,木板大鼓曾有過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那就是東昌府的藝人張興隆,綽號「張三騾子」,他曾經在上海演出掛牌「山東木板張」,轟動過上海。張興隆後來又收了景順和、尹同春、解廣平、周明海等10餘名弟子。來到東昌府後,張興隆的兒子張金生也跟隨父親演唱東昌木板大鼓。然後,解廣平又將木板大鼓傳於臨清茶莊的周憲明,周憲明又將木板大鼓傳給了閆寺街道趙莊的李同生。
李同生生前在表演東昌木板大鼓
李同生,12歲開始學習木板大鼓,15歲登臺,17歲名揚聊城。為了養家餬口,他輾轉於河北大名、山東德州、梁山、泰安、曲阜等地。每到一處,都會聽者如潮。1956年,聊城市成立了曲藝隊,曲藝隊當時演出的曲種中就有木板大鼓,李同生在當時婦孺皆知。1959年,李同生擔任聊城市曲藝隊隊長,「木板大鼓」盛行一時,在當地的戲園子裡,只要有李同生的戲,定會場場爆滿。李同生還自己創作鼓詞,1964年創作的長篇鼓詞《林海雪原》,受到山東省曲藝協會表彰,後來創作曲目60多個,其中《除奸記》選段在1984年地區曲藝調演中受到聊城地區文化局表彰,榮獲表演二等獎。書法界人士給李同生寫有一副對聯:「木板兩片揚忠刺奸書以教人,大鼓一架說古論今史可正鑑。」
幾年前,李子玉(左後)向李同生學習木板大鼓
「萬裡無雲好天氣,有個小佳人梳洗打扮要走親戚。頭上青絲如墨染,紅頭繩子扎末根……」這段木板大鼓傳統選段《小黑驢》,是李同生老人晚年保留的劇目,每次表演都令觀眾讚嘆不已。《小黑驢》講述的是一個學生在街上散心的所見所聞,唱段的中心人物是一個騎著小黑驢的佳人,描述的內容從街邊小攤到行人的穿戴打扮再到特色小吃,非常豐富,其中僅對佳人髮髻的表達就長達幾頁紙。隨著李同生年齡越來越大,他後期表演木板大鼓的頻率越來越少。
特色:
木板和鼓點變化多端
木板大鼓的道具主要有,桌子、凳子、木板、書鼓、鼓架、鼓槌。木板大鼓主要分為底座、鼓、木槌、四頁板四個部分。底座呈風車三角形,由三個形狀一樣的木器使用榫卯工藝相互穿插咬合而成,三個外角則使用白線緊緊纏繞系在一起,不致松垮。鼓身呈扁平狀,是牛皮蒙面,兩面均可使用。木槌無特殊要求。李同生老人常用一根直徑約1.5釐米粗細的楊木棍作為敲鼓的木錘。四頁板是竹木材質,一板握在手中,其餘三板用來擊打。
演員演唱木板大鼓時要左手拿木板,木板或快或慢,手法變幻多端,右手敲擊圓形小鼓,無論右手打出什麼花點,都是由左手的木板控制,正所謂「有板有眼」。木板大鼓唱腔音樂以板腔體為主體結構,根據所唱曲目的故事情節由慢板到快板,尤其是說唱到激動之處,其板鼓及說唱都有明顯的速度與聲調變化。唱詞講究「合仄押韻」,傳承由藝人心口相傳,講求隨性而動,說唱語言全部為當地方言,樸實且通俗易懂。木板大鼓的內容取材廣泛,木板和鼓點變化多端,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木板大鼓靈活性及即興性很強。老藝人能夠根據所見所聞「出口成章」,看到什麼唱什麼,聽到什麼唱什麼。雖沒上過學,但是能看書能寫字的李同生通過自學汲取知識。歷史人文都能信手拈來,就地取材,自編自演。說唱的都是百姓身邊的所見所聞,如《仁義胡同》《小黑驢》等。黨的十八大召開之時,李同生還編了段木板大鼓鼓詞,從1921年建黨的風雲際會,至抗日戰爭的風起雲湧,解放戰爭風掃殘雲,新中國在希望中誕生,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復興,加之政策和形式的轉變都在唱詞中。
東昌木板大鼓具有獨特的樂器,鼓點很富有節奏感,演唱時聲情並茂,是說唱、表演為一體的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一個曲藝形式,是中國民間的藝術瑰寶。
傳承:
老人離世新人待輩出
東昌木板大鼓的傳承譜系是「起、餘、金、光、憲、同、明、福、得、昌」的順序,李同生就是排在其中第六的「同」字輩,李同生此名就是演出時所起的藝名。隨著年事漸高,李同生除參加公益性的社會演出外,後來基本上已不再表演,其大女兒和小兒子曾習過木板大鼓,但是後來也漸漸不再表演了。
2013年,原來居住在古樓南的14歲的郭子玉向老藝人李同生學習木板大鼓唱段。當時在聊城第八中學讀書的郭子玉,是一位曲藝愛好者,學習之餘主攻相聲和山東快書。對曲藝藝術的痴愛與悟性、藝術表演天分和良好的形象讓李同生非常喜歡小小的郭子玉,並口傳心授木板大鼓表演技藝。
儘管郭子玉後來到天津的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學習相聲,但也時常練一練表演木板大鼓。「現在我是相聲演員,還多次獲獎,另外,還唱山東快書和木板大鼓。」郭子玉說。
時至今日,取法自然、心口相傳的木板大鼓,在日趨豐富的娛樂世界裡漸漸隱去。近年年逾九旬的老藝人李同生辭世後,演唱東昌木板大鼓的人越來越少。木板大鼓的傳承希望也寄托在像郭子玉這一代年輕人身上。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聊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昌木板大鼓,可謂民間藝術的瑰寶,文化部門對其進行挽救和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妨在聊城一些文化景區設置木板大鼓傳承點,遊客在參觀景區時,學唱兩段,這樣不但可以增加遊客的參與度,而且也能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木板大鼓,從而將這項文化遺產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