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代詩壇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應是過於低調了。提起李白,我們會將鴻鶱鳳立、酣暢淋漓、驚天地泣鬼神等一眾華麗的成語拋過去;提起杜甫,那怎麼也是感民間疾苦、挽大廈將傾的暮雲春樹,其沉鬱頓挫的詩風吹冷了千年的孤獨。可一旦提起白居易,人們往往回憶起的卻是語言平易通俗,甚至是俚俗。
「老嫗解詩」的典故流傳開來,到了宋代蘇軾都不忘這茬兒,寫下:「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元稹輕佻,白居易俚俗,孟郊清寒,賈島瘦峻。看來白居易寫詩很「俗」這件事兒,在人們心中是輕易抹不去了。然而,這對於詩魔而言,是極不公平的。
樂天的詩還有另一重大特色,那就是寫實,畢竟現實主義不是白吹的,出自他筆下的人物皆獨具個性,極具典型性。當然,這也與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悲鬱格格不入,成為評判白詩之俗的依據。同時擁有通俗、實在兩大特點,白居易還能寫出朦朧縹緲的詩歌嗎?
必須能。樂天還有一個稱號「詩王」,王者,便能駕馭各種類型的創作風格。在流傳下來的三千多首白詩之中,就有一首極為獨特的謎語詩,它兼具上述兩種特點,卻與其餘作品大相逕庭,所呈現出的意境非常之唯美,卻讓讀者像摸不著頭腦的丈二和尚一樣,不解其意,更不知其所以然。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是一首經典的謎語詩,開篇第一句就是千古名句,至今都廣為傳播。著名導演高希希曾以此為名拍過電視劇,還有多位歌手以此為歌名出過曲子,可見其流傳度之廣。這首詩沒什麼生僻字,也沒什麼難以解讀的手法,字面意思都明白,可就是搞不懂意象所指,千百年來難倒無數人。
白居易不具體交代所指,而只留下一股少有的「朦朧味兒」給讀者想像,這在白詩中的確是一個特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的令人不解之處。首先,以首句為題目,相當於無題,這是第一個點。
其次,「花非花,霧非霧」的正確解讀方式應是:花,非花;霧,非霧。與我們正常的描述手法不同,白居易採用先肯定再否定的方式,先講這種事物像花像霧,但與之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更給人一種捉摸不透的感覺。
雖然這是兩個否定句,但同時也是兩個極為精巧的比喻。蘇軾曾仿照寫下「似花還似非花」的句子,在否定它不是花的前提下,卻早已肯定了它像花。白居易本意也是如此。
「夜半來,天明去」,咦,只在晚上來,莫不是說的夢?夢虛幻迷離,說它像花像霧也沒不妥。但下一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就否定了這個謎底,因為「夢」本身也是比喻的一種。春夢短,它來得無聲無息又快捷,它離開得也是迅速而悄無蹤跡,像朝雲一般倏忽消散,無處尋覓。
這種連續使用比喻的手法叫做博喻,看似是給出了更多線索,但實際上像的東西多了,卻令人更難猜測。有人說,這是對人生易逝的感嘆,時光便是如此,雖極度美妙,但無情流逝;有人說,這是對美好愛情的追憶,愛情似花似霧,來去無蹤,讓人難以把捏。
有人說,白居易是在歌詠一位美妓,如花美麗,如霧迷離,她只在夜晚來,天明即離去,給人春夢了無痕的感覺,離開後又讓人過分感傷。但這些終歸只是猜測,沒有十足的證據,至於這首詩所寫究竟何物,或許唯有樂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