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大乘要積累資糧,一般有六個要點

2020-12-09 普通人看世界

所有大乘經典中講資糧道的時候,都會講六個或五個要點:

第一,持戒。戒律分好幾種:皈依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等。小乘資糧道首先要守的,就是別解脫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資糧道,就要守菩薩戒;密宗的資糧道,就要守與密宗灌頂相應的密乘戒,如密宗十四條根本戒等等。一定要嚴守淨戒,如果犯戒,必須及時懺悔。懺悔完了以後,再去受戒,這非常重要。

第二,守護根門。在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摩》當中,就講了守護根門。所謂根,也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按照小乘佛教的觀點:不聞思修行,整天看電視、看電影、逛街、旅遊或瀏覽無聊的網頁,聽沒有意義、無聊甚至讓人生起各種煩惱的音樂、歌曲等等的散亂行為,叫不守護根門。儘量少看電視、少看電影,多看佛教書籍,多聽經聞法等等,叫守護根門。

按照大乘佛教的觀點,守護根門包括了智慧和方便兩個方面:

以智慧守護根門:在眼睛看到任何東西的時候,知道都是如夢如幻,這叫以智慧來守護根門。若能堅持這樣守護,就可以控制一些煩惱。在沒有證悟或修行力度不夠的時候,也許需要刻意地去修如夢如幻。比如,在生起嗔心或貪心的時候,需要用中觀的方式去推理、分解、觀察,最後把它斷定為空性,從而控制自己的嗔恨等煩惱。當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就能在感覺到事物的同時,了知到如幻如夢,不需要刻意去觀察。若能以智慧守護根門,就能少造很多業。

以方便守護根門:所謂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聽到任何聲音的時候,儘量讓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都成為利益眾生的事情。對眾生有利,就儘量去看、去聽;對眾生無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聽等等。比如,學佛對眾生有利,所以要多看書、多聽課,儘量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轉為利益眾生方法。

第三,飲食適量。飲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體缺乏營養,會生各種疾病,以致影響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種內在氣脈明點修法非常厲害的人,或四禪八定的修法修到相當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飲食來維持生命以外,像我們這些既沒有氣脈明點的修行,也沒有禪定功夫的人,還是要依靠飲食來維持生命。同時,貪吃、貪喝對修行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晚飯吃多了,會感到昏沉,根本無法打坐,所以晚上儘量不要到餐廳去應酬聚餐,就在自己家裡,簡單、營養、少量地吃一點即可。

《俱舍論》中講得很清楚:人的胃可以分為四部分,一部分容納飲料、茶水等液體,一部分盛裝固體食物,一部分是空氣,剩下一部分什麼也不裝。這是最有利於修行的食量。

第四,初夜後夜不睡眠。晚上不要太早睡覺,早上也不能睡懶覺,要利用一切時間來精進地聞思修行。包括雙休日都是一樣。

第五,勤修止觀。精進地修持寂止和勝觀的修法,也即四念處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修外加行和內加行就可以了。

第六,正知而住。無論是行住坐臥、所思所言,都要具備正知正見,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違背佛法,對眾生是有利還是有害。有些事情雖然表面看來是好事,但卻會間接地演變成對眾生有害,或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的事情,如果不具正知、喪失覺察,盲目地做了這些事,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見,時刻觀察自己的身、口、意,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我是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希求解脫的人,我做的這件事與我的追求有沒有矛盾?我應不應該做?資糧道的修行人很容易犯錯誤,所以一定要自我警戒。

我們不要覺得學佛太難、約束太多。萬事開頭難,初學者必須這樣。剛剛進入資糧道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翼翼。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從來都沒有踏入解脫之門,現在好不容易進入解脫之門,走在菩提之路上,所以一定要珍惜機會,本來凡夫的定力、見解和修行就弱,雖然發了菩提心,受了密乘戒,如果不小心,仍然有可能失去機會,犯了密乘戒或菩薩戒,或者對因果生起邪見,又拒不懺悔,死後很可能會墮入地獄。一旦墮入地獄,何時再能進入解脫之門,就很難說了。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的一切,都依賴於外緣,如果日常相處的人,都是有正知正見的師兄,或者能長期待在善知識身邊,也許就能順利地度過資糧道,然後進入加行道。如果遇人不淑,或環境低劣,就有可能下墮。當然,因為曾經發過菩提心,所以即使墮入惡趣,很久以後也會有解脫的機會。

在進入加行道後期,雖然還不是完全不退轉,但從此以後永遠都不可能墮落地獄、旁生、餓鬼三惡趣。尤其是登地以後,內心已經獲得了相當大的自由,一般的煩惱根本不會擾亂其心,也不可能去做對眾生有害的事情,那個時候就根本不需要約束了。

我們要下決心,有生之年即使不能進入加行道,也必須要進入資糧道,否則以後就沒有希望了。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乃至成佛,並不像顯宗所講的至少需要三個無量劫那麼漫長。大乘修法可以瞬間圓滿多世累劫所積累的資糧,更何況密宗。

相關焦點

  • 佛教:在家居士修學的資糧
    皈依三寶之後,其次是對三寶要有信心,這是修學佛法的第二個資糧。什麼是信心?就是,確信三寶是真實的;確信三寶是清淨與莊嚴的;確信三寶是尊貴的;確信三寶是我苦海的舟航;確信三寶是世間的明燈;確信唯有皈依三寶才是出離生死的一條路;確信唯有實實在在地覆踐三寶、追隨三寶才是我生命唯一的道路!
  • 在家居士修學佛法,這些資糧必須備好!
    文/惠空法師 在家居士在修學佛法的歷程中,有一些必備的資糧: 第一、皈依三寶 第二、對三寶有信心 皈依三寶之後,其次是對三寶要有信心,這是修學佛法的第二個資糧。什麼是信心?
  • 南懷瑾: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那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麼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
  • 積累資糧是修行人五級證道之首,如何積累資糧?怎樣才算完成?
    集資糧有很多方法:修生起次第、皈依發心叫集資糧;布施、持戒、忍辱也屬於集資糧的過程;放生、十善行也屬於集資糧的方法筆者在修行之初,積累資糧的常用方法是修四加行各十萬遍:大禮拜、皈依發心、供曼扎、誦百字明等。此後進入奶格瑪五大金剛法生起次第的修習,觀修儀軌,誦咒。其中圓滿五大金剛本尊咒五百八十萬遍,火供咒五十八萬遍。以上咒語的念誦閉關一年多才完成。
  • 做善事和積累成佛資糧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這些完全都沒有,或者所修持的資糧還不能夠稱之為福德或智慧資糧,雖然修了一些善行,但這個善行和解脫道是兩回事。要成為福德、智慧資糧,一定有它的條件。不是隨隨便便做了一些善法,就能叫做福德資糧。比如成佛的福德資糧,必須要以菩提心攝持,沒有菩提心攝持的叫善法。十善業道或者其它善業,就是一種善法,不是福德資糧。
  • 順緣和違緣不能白白浪費,可以積累巨大資糧
    而遭遇痛苦時,凡夫人也只能白白受苦,默默忍受,而不會將痛苦轉為清淨業障、積累資糧的方便。 在生活中或者修行過程中遇到各種違緣或者順緣時,大乘行人的反應應該與沒有修習過佛法的凡夫人截然不同。,無所顧忌,一味貪圖享受,完全浪費掉這難得的福報因緣,不知道用自己所得的福報來利益眾生、積累資糧,甚至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財富、權利損害眾生,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在六道輪迴中沒辦法脫離出來。
  • 南山律:受八關齋戒可以積累殊勝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選自良因法師導讀《南山律在家備覽導讀·宗體篇》第五課 持戒功德——甲二、八戒接著下一段,說明受八關齋戒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業疏》云:「《成實》云:『天王福報亦所不及。帝釋說偈。佛止之曰: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六齋神之日,奉持於八戒,此人獲福德,則為與我等。』」
  • 依止善知識和積累福慧資糧
    依止善知識和積累福慧資糧 2004年12月01日 22:47:06 蓮舟集 點擊:0次 成軍:   關於學佛依從明師談點個人看法後學個人的體會,拜明師、依止善知識,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自己的福德資糧要具足,也就是說,今生得遇明師,很多時候看起來是巧合,其實背後的微細因緣卻是非常難以思議的。比如說,為什麼眾多學人中,明師偏偏攝受了你而不是別人,你為什麼又能對明師升起信心?  第二是要有擇法眼。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相似佛法、附佛外道盛行,很多也打著明師的旗號,典型的如青海無上師,她也標榜學佛要明師。
  • 想要快捷地積累資糧、獲得佛果?別急!帶你玩轉曼荼羅
    「滿扎納」在梵文中有很多種含義,在這裡就是「壇城」的意思。想要最快捷地積累資糧,獲得佛果,就需要共修曼荼羅。那麼,如何修曼荼羅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說一說~為什麼要共修曼荼羅?是為了證悟大圓滿,也就是為了獲得無上的智慧。為什麼要證悟大圓滿呢?因為我們要從輪迴中尋求解脫,並且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度化眾生,所以必須要有大智慧。解脫智慧也不可能從天而降,必須依靠因緣。
  • 南懷瑾老師:從修資糧到修道
    我們要修行有五個步驟,注意哦!  一、修兩個資糧  第一是資糧位,人活著做事也要吃糧食嘛,做個小生意也要資本嘛,由一個普通人想做到超凡入聖,第一步是修習資糧位。  我們一個普通的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要修到悟道成佛,先要看你有沒有這個悟道的本錢,先要準備兩種資糧位: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先培養福報,福報怎麼樣培養?從做人做事開始,我們的傳統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統統講這個東西,做好一個人太難太難了。
  • 慧明之光|修持福慧資糧的重要性
    我們所有的修行都要攝持智慧資糧和福報資糧,這是非常關鍵的。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過,修行的道路上一定要有福慧資糧作為助伴。福、慧資糧在修行中的重要性猶如雪鷹飛往高空的兩個翅膀,缺一不可。那麼,什麼是福慧資糧呢?
  • 什麼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加行一定要修四加行嗎?
    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來到了大乘佛法的時期,更進一步地強調,由於大乘的觀行深遠,在努力想要(加行)證悟無我之前,行者必須累積好足夠的資糧,才能度過這麼長時間的修行。換句話說,原本「加行道」是在為正行的證悟無我做準備,而大乘更進一步強調要累積資糧,才能度過「加行道」的修持,所以就出現了為「加行道」做準備的「資糧道」。從初學者的角度來看,累積資糧的確就是最重要的修持了,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資糧,我們才能有辦法面對許多修行上的挑戰。
  • 地藏法門是迅速積累福報資糧的修法
    ,漢傳的地藏王菩薩誓願度化地獄眾生,藏傳的地藏王菩薩則有加持財富圓滿,令眾生福報具足的功德。因此地藏王菩薩的修法非常重要,是迅速積累福報資糧的修法。像今年大家都看到世間各種福報不圓滿的顯現,地水火風四大被破壞而出現的各種問題,對神山聖湖諸神的危害,都可以通過地藏王菩薩的修法得到彌補和改變。
  • 薈供法門是圓滿福德資糧更疾速的方法
    通過聞思學習我們都知道了,密乘經典中經常強調,在密乘教法的修持中,累積福德資糧最好的法門之一,是修持三根本外、內、秘密的薈供。同時薈供,也是還淨上師與弟子們各自被破損的三昧耶,以及消除各種修持道上、與證悟成就上外、內、秘、秘密障礙的最好法門。這是為什麼呢?
  • 菩提心是修學佛法的萬能鑰匙
    發起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我們可以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作所為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
  • 劉洋:從法舫法師倡導的「六個第一」來談法師對大乘佛法的弘揚
    這「六個第一」,看上去貌似是對佛教的改革甚至革命,但其實這些論點恰恰是大乘佛法精髓的體現,也是針對佛教界弊病的良方,只是這些大乘佛法精髓未能拓展開來和弘揚開來而已,佛教界的情況也有待於進一步改善。以下就這「六個第一」,來討論法舫法師弘揚大乘佛法的熱忱和善巧。
  • 積累資糧,最快最殊勝的寶藏佛具——曼扎盤
    曼扎細分有三身曼扎供,七堆曼扎供和三十七堆曼扎供;又有以裝七珍八寶,在其中而為供養,有的是以糧食藥材裝其中來供養,甚至以泥土沙石裝其中而為供養。曼扎,在藏語中有「壇城」的意思。「壇城」在梵文中叫「曼荼羅」。密宗在修秘法時,為抵禦妖魔侵擾,就在修法之地劃一圓圈或建一土壇,並上面畫上佛菩薩像。這就是「壇城」或「曼荼羅」。曼扎中表示的壇城為須彌山壇城。曼扎盤一般有四層,每一層都形成中空的環狀,其內放上五穀雜糧、珍珠、瑪瑙、松石、貝殼及錢幣等物。第四層之上,是螺塔狀須彌山。
  • 《金剛經》學佛的資糧您準備足了嗎?
    有大師就說,這前十六段是講給資糧位的菩薩聽,下面可就是講給加行位以上的菩薩聽的了。 啥是資糧位?啥是加行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說過,菩薩到成佛分成五十二個階位。咱們玄奘大師創立的《唯識宗》就把這五十二個等級重新分了分,分成了五個階位,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 往生極樂世界要具足三種資糧
    文:淨界法師我們要具足三種的資糧: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願力,第三個是持名。首先我們要建立對淨土的因果的信心。在念佛之前,你要先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真實存在的。第二個,你對因地的信心。你在修本尊相應法的時候,首先你要先確定你的皈依境,什麼是你所皈依的所緣境?在大乘佛法的傳承當中有兩種的所緣境:第一個是以彌陀的相好,依正二報的相好。就是透過觀想的方式,把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在心中現出來,當作你的所緣境。這種觀想的方式相對來說是困難度比較高,特別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功夫是很難得力的。
  • 聖空法師開示:如何積累成佛資糧?
    開示:聖空法師我們每次的的法會,經過大家努力刻苦的修行,諸佛菩薩會慈悲降臨,那我們一定要給所有的大眾培植福德,積累成佛之資糧。圖:佛母寺21天楞嚴精進期人生真的要多做善事,發自內心的來供三寶,多積福德呀!我們做了功德,做了善事,生生世世可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