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經典器型:琮式瓶,5000年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2020-09-09 一目了然古陶瓷

瓷器產生於中國的東漢時期,那些流傳至今能成為經典器型的瓷器中,琮式瓶由於傳承了良渚玉琮[cóng]的造型,我覺得可以稱其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器型。



最大眾化的認知,瓷器的經典器型應該首推梅瓶。這裡就說說為什麼這個看上去沒什麼曲線美、中規中矩的琮式瓶才是最中國的器型:

1、琮式瓶的設計原型來自玉琮。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常聽說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與同是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相比,玉器的開始製作和使用的等級規矩、玉琮的工藝及賦予玉琮的圖騰象徵和精神意義,只有良渚的玉琮體現了「使用最早、工藝最精、融入禮制」的高層次。「良渚文化」用我的理解,它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而應該稱作是「良渚文明」。源於此的琮式瓶肯定就是最中國的了。

2、玉琮源於良渚,「玉琮」這個名字是光緒十五年才被金石學家吳大澂先生命名。您如果對良渚文化和玉琮的含義有興趣,可以專門檢索資料。這裡我想說的是,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中華文明5000年」的說法,就是源於此的。看看下圖,誰是「文化」、誰稱做「文明」,差別出來了吧:



3、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發展,玉琮對後世王朝禮制的影響逐步擴大。由此也能看出經典的「玉琮」有著與其他「文化」的石器、玉器、陶器相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繼續成為一種圖騰精神被世代傳承著。



4、上圖可以看出,到了宋代,琮已經被用於銅器和瓷器上,製作成本降低、製作工藝多元,有了後來更多精美的琮式瓶。



5、再後來,玉琮和琮式瓶除了作為禮器之外,還被皇家作為花器、賞器等更多的功能。




6、時至今日,除了現存的古代文物玉琮,琮的形式主要是被各個朝代作為瓷器的器型而傳承著,雖然工藝各有不同。



當然,喜歡標新立異、大膽創新的乾隆皇帝除外!

乾隆年間,曾用掐絲琺瑯工藝製作過琮式瓶,漆器的儲物盒也有琮式型的;皇帝還任性地將自己為清宮傳世的良渚玉琮而題的詩,責匠人刻在了玉琮上。



7、到了清朝,宮廷燒造了很多「大運瓷器」,主要的器型比如有賞瓶、琮式瓶等,用於日常、節令和賞瓷使用。而且,作為入選大運瓷器的琮式瓶與賞瓶不同,一直保持著色彩清淡素雅、器型莊重威嚴的風格,雖然琮式瓶沒有了玉琮在皇家權利和祭祀圖騰等方面的象徵,還是能感受到御窯廠對琮式瓶本質內涵的理解和敬畏。






8、到了民國時期,御窯廠停燒了。那些制瓷匠人們沒有了皇家規制的約束,把各種器型的瓷胎僅僅當做發揮精湛技藝的載體而已,於是,民國的琮式瓶沒了那份約束,卻有了豐富的紋飾畫面,民國時期的琮式瓶具有了很強的時代特色。




回想一下,琮式瓶的端莊、內斂、淡雅,千百年來一直在延續著良渚玉琮最初的氣質,其實比起儲酒起家的梅瓶和玉壺春瓶來講,琮式瓶還是更令文人雅士感到人格的貼切,原因大概就是良渚這深入骨髓的中華文明帶來的滲透。

雖然說的是琮式瓶,以下還是趁此欣賞一下精美的良渚玉琮王,是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故宮藏良渚玉器







幾個琮式瓶大圖:


宋 龍泉窯琮式瓶


明 宜興窯灰白釉八卦紋琮式瓶


清乾隆 霽藍釉象耳琮式瓶


相關焦點

  • 皇朝遺珍:天圓地方的祭祀禮器——八卦紋琮式瓶
    2020-05-07 03:27:09 來源: 瑜伽大俠 舉報   琮式瓶最早出現於南宋
  •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宋官窯琮式瓶,流落海外的中國古代瓷器珍品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宋官窯琮式瓶,流落海外的中國古代瓷器珍品在瓷器收藏界,一直受大家關注的便是以宋代五大名窯為代表的宋代瓷器。宋代瓷器,以其特有的器型和典雅的藝術效果,受到宋代和後世收藏者的喜愛。宋代瓷器五大名窯當中,存世數量比較少的瓷器中,除汝窯瓷器外,便是官窯瓷器。官窯瓷器從誕生的一天開始,就是專為宮廷生產使用瓷器的。由此官窯瓷器都被皇家所壟斷,民間百姓難以得見官窯瓷器的真實面目。尤其是北宋的官窯,到目前為止,由於北宋官窯還沒有發現具體的窯址,因此無法對北宋官窯瓷器進行認真的系統分析。
  • 南宋官窯珍品器型之琮式瓶
    據南宋人葉寊的《坦齋筆衡》一書中記載說:政和間(北宋1111-1117年),就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宗遺制置窯 於修內司,造青器, 名內窯,澄泥為花,極其精製,釉色瑩沏,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此段文獻資料是迄今發現的關於南宋官窯歷史的最早文字記載,後人研究都多以此為考證。
  • 中華文明5000年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中華文明到底多少年?
    中華文明5000年的概念是誰提出來的?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這一說法,在我國盡人皆知,提出這一概念的人卻是一位外國人。在《中國上古歷史》中,首先提出了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的概念。衛匡國提出中華文明5000年這一概念之後,此說法在當時並沒有在公眾中廣泛傳播,真正將中華文明5000年的概念灌輸給我國公眾的人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清宣統三年辛亥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選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有5000年
    旨在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自2001年啟動至今已進行十餘年。昨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 唐三彩在他手裡「復活」,千年古瓷「守藝人」20年專注研究復燒古代經典器型
    遊光明自小就對瓷器燒制有著濃厚興趣,20年來專注研究和復燒歷史上的經典器型。他帶領團隊調查瓷土、研究釉料配比,經過多年反覆試燒和研究,已經做出100多種鞏縣窯的典型器物和30多種礦物質釉色配料。「我想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古代的智慧和審美,讓家鄉人用上過去宮廷貴族才能享用的鞏縣窯瓷器。」遊光明說。每復燒出一個器型,是他最幸福的時刻。遊光明在觀察燒制好的器物釉色。
  • 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中華文明到底有沒有5000多年歷史?中華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歷史真實?中華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如何解決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議?
  • 宋代瓷器花瓶能提高插花美感嗎?56圖欣賞宋代傳世美瓶
    大英博物館藏,尺寸:高22.6cm 寬13.7cm琮式瓶主要有兩種器型,多節型長琮、短方體矮琮。雖然宋代龍泉窯所燒造琮式瓶才是歷代琮式瓶的經典之作,但不同窯口、不同時代的琮式瓶也是別有滋味。時至今日,它依舊是中國古代陶瓷造型中的經典器型,屬較小器型,通常放置案面
  • 瓷器器型有36種常見的,你都認識嗎?
    中國瓷器初創於商代,嚴格意義來說創燒於東漢,唐代時漸趨成熟,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體系,到宋代蓬勃發展、名窯輩出,傳世精品紛紛湧現;在明清時工藝流程超越前代,瓷器發展達到巔峰之際。每一件古瓷器本身,都反應了特定時代,制瓷工藝的風格特點,特別是瓷器的器形,更是瓷器式樣傳承演變的直接反映。
  • 古人為什麼喜歡把琮式瓶叫蓍草瓶?你知道其中寓意嗎
    琮式瓶作為瓷器創燒於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風,在宋代琮式瓶最好的還是龍泉窯瓷器。這種琮式瓶明明是仿照周代玉琮外型並加以變化而成的瓷器造型,古人為什麼喜歡把琮式瓶叫(shi)蓍草瓶?琮式瓶功能1.琮式瓶是古人用來祈福用的功能瓷器;2.琮式瓶(蓍草瓶)是陳設瓷用來插花擺設的。
  • 紫砂經典器型之 子冶石瓢、景舟石瓢
    要說現在哪款器型最火,最為實用,相信有80%的朋友會推薦石瓢這個經典器型。無論是子冶石瓢還是景舟石瓢,都非常受歡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代紫砂經典之一的石瓢。石瓢的知名度在業界可以說是響噹噹的存在,將它列為十大經典器型之一毫不為過。
  • 「清算」郭沫若——中華文明5000年還是3600年?
    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年代:由於甲骨文既然被確定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董作賓先生把甲骨文第一期的年代斷定為(盤庚武丁)時期;郭沫若先生又斷言「商代才是中國歷史的真正的起頭!」國際史學界依據「文明四條」( 1、至少能容納5000人以上的城市;2、有文字記載,文獻資料;3、有禮儀建築,如祭壇;4、有冶金術,如陶器、青銅器。)認定中國有3600年的文明史。
  • 繼承發揚 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點滴做起,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講的是好事要從小做起,集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要從下防範,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因此我們不要因為好事小而去不做,更不能因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 西方學者為什麼不承認中華文明有5000年?縮水中華文明背後的原因
    中華文明從黃帝開始算,有5000年,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可是在國外的一些歷史書籍中,中華文明的開端不是在黃帝、炎帝、堯、舜、禹時代,甚至不是在夏朝,而是在商朝,如果從商代開始算的話,中華文明只有3600多年的時間,因為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歐美國家的歷史學者普遍認為中華文明只有3600多年。
  • 全靠它,中華文明才能傳承5000年而不斷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們都在為我們的文明而驕傲,因為它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傳承了5000年而從未中斷的文明。不管事物如何變化,我們似乎總能在我們的歷史當中找到正確的道路。而這也是世界其它國家都不曾有過的。但是大家想過沒有?
  • 2020年8月各大拍賣行瓷器鑑賞(三)
    道光此式宮碗有黃地和紅地二類,均摹造於乾隆朝器皿,依據乾隆朝八年十一月《造辦處活計檔·乾清宮》記載,此類洋彩器皿原稱為&34;,主要燒造於乾隆六年至八年之間,並被乾隆皇帝秘藏於乾清宮內,從不外賜於人。 幹道之際清宮三類圓器——湯碗、膳碗、茶碗,以膳碗口徑最大,為15公分,湯碗約14公分,茶碗最小約為12公分。然而此類洋彩器皿,多用於觀賞而非實用。
  • 誰說建盞只有這四個經典器型?最全建盞器型篇,新手閉眼入
    從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古建窯茶盞可以看出當時的器型和現代所復原的建盞外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建盞的器型主要還是敞口、撇口、斂口、束口這四大類。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建盞的經典器型都是這四類,下面為大家逐一介紹。當然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建盞傳統技藝在傳承的過程中,在器型方面也日益的得到創新。以故維新,突破建盞經典器型當道的局面。由這幾款固定器型逐漸走向多樣化,出現了幾款較為有看點的創新器型。
  • 良渚文化: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是一個關於燃燈者的故事。84年考古,25年申遺,他們前赴後繼,叩問中國是何時、在什麼地方,又是以什麼方式開始的。燃燈者是光。光不能永存,但被人看見,讓世人知道,幽僻處一直有人在前行。
  • 北宋銅骨粉青釉汝窯八卦琮式瓶
    北宋銅骨粉青釉汝窯八卦琮式瓶。有紋,銅骨,瑪瑙釉,芝麻掙釘。近距離拍攝釉面特徵明顯。200倍顯微鏡觀察釉面老化痕跡明顯。200倍顯微鏡觀察底部支釘處老化痕跡明顯。是到代的北宋有紋、銅骨、瑪瑙釉、芝麻掙釘粉青釉汝窯瓷器真品。
  • 中華瓷器之美-全面認識宋代哥窯瓷器
    中華瓷器中,國人以宋瓷為美,其中哥窯瓷器最具文化特徵和藝術魅力。全面解讀哥窯瓷器,全面認識哥窯瓷器之美。一、哥窯瓷器-瓷器概說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疑團最多的窯。哥窯的窯址至今不明。哥窯瓷器位列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中,其地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