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作業班的一位家長焦慮地和我說:「孩子上了半年的作文班了,一到寫作文的時候還是不知道如何下筆。」這位家長的困惑,相信也代表了一部分家長內心的想法。由於我原來也從事過一段時間的作文老師,關於孩子不會寫作文的問題,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就能輕鬆寫出好作文。
第一,家長要正確看待作文班的作用
作文班從某一方面來說,傳授的寫作技巧偏多,有一定的固定模式。這就好比是學習打造一個框架,孩子知道這個框架怎麼運用,然後在朝框架裡面補充內容就可以了。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同樣的老師教同樣年齡的孩子,效果卻千差萬別。根本原因就在於,雖然孩子學到了老師傳授的技巧,但腦子裡卻沒有內容,不知道朝這個作文框架裡面怎樣去填充。
我帶過的孩子裡面,有一個四年級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名男孩子邏輯性很強,對作文的寫作技巧掌握的很好。可最關鍵的是明明心裡知道怎麼寫,卻不知道語言怎麼去表達。
比如在學習「動作描寫刻畫人物形象」這一知識點時,老師在講臺上做場景演示,這名男孩子卻想不出來表示具體的動作的詞語。
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在課外的時間加強閱讀,很難寫出好作文。
第二,每天堅持半小時的閱讀
閱讀是寫好作文的前提,閱讀基礎好的孩子,老師講解作文技巧時一點就透。因為看的書多了,心中自然有了一個輪廓。
說來慚愧,我對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沒有嚴格要求他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雖然買了很多書,但是總是粗略地翻看幾頁就擱置書架上了。直到孩子上了小學,在寫最簡單的看圖寫話時,我才意識到孩子的閱讀基礎有多差。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個閱讀計劃,在孩子完成當天的作業後,每天雷打不動的閱讀。我個人比較推薦一些優秀的適合兒童看的作品,比如安徒生童話、中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快樂作文雜誌等等。
從一開始的親子閱讀到後面的自主閱讀,在讀的過程中把好詞好句都摘抄下來,久而久之腦海中累積了很多好詞好句,寫起作文來自然很流暢。
第三,把碎片化的時間運用起來
很多孩子起點相同,但是結果卻千差萬別,生活中有心的家長會把孩子上下學、平時逛街或者坐公交車等這些碎片化時間充分運用起來。
我孩子的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就會有古詩考級的科目,每級古詩30首,從唐詩宋詞再到詩經,每次送孩子上學的途中,我都把這一時間運用起來,孩子邊走邊背詩,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第四,正確運用電子產品
現在科技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家長在娛樂的同時,也影響著孩子,不是說電子產品不好,而是要正確地運用到學習中。
有的孩子確實一點兒也不愛看書,根本坐不住,那不妨在手機上下載一些聽書軟體。我個人推薦的是喜馬拉雅聽書客戶端,裡面有很多帶有背景音樂的兒童作品。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聽的時候,引發了豐富的想像力,激起了讀書的興趣。
第五,營造閱讀氛圍
很多家長總是不停地給孩子買書,買之前總是想著這次一定要按照讀書計劃執行。可書沒讀多久,孩子就扔一邊去了,家長心裡想著不學就算了吧,大不了報作文輔導班。殊不知,家長這樣的想法讓一切都回歸到了原點。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好不容易心沉下來開始讀書的時候,手裡拿著個手機不停地在孩子身邊按個不停。有句話叫「言傳身教」,有時家長也不要怪孩子不愛讀書,先看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對孩子造成影響。孩子看書時,家長也要拿一本書在旁邊看,時間久了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愛上閱讀。
看到這裡肯定很多家長會說,又是家長的責任,家長什麼都幹了,還上作文班幹嘛?縱觀小學到高中語文試卷中的作文分數就不難發現,語文要想得高分就必須在作文這方面下功夫。孩子讀的書涉獵越廣,知識面越豐富,加上作文班老師的點撥,好文章就如行雲流水、躍然紙上。
在科學界有個著名的「馬太效應」,有一些學者把馬太效應運用到了孩子閱讀中,經過研究發現:兒童閱讀能力的提升與馬太效應有關。早期閱讀量大的孩子,後期會進行更廣泛、更深層的閱讀,長期如此,他們在閱讀方面的優勢會遠遠地超過同齡人。
所以,每個家長都有責任和義務讓孩子愛上讀書,一起從書中探索知識的樂趣,讓孩子輕鬆寫出好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