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2020-12-06 騰訊網

文/高慧斌

葉嘉瑩先生是著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現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際儒聯榮譽顧問。自上世紀40年代至今,她已經從事中華古典詩詞教育70餘年,詩詞幾乎已成為她的信仰,她曾揮筆寫下「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詩句,她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記者:葉先生,今年是您從事古典詩詞教育整整70年,您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耕耘,其動力之源是什麼?

葉嘉瑩:我學習的是古典文學,幾十年都沉浸在其中,我研讀、寫作、教書,發現中華民族精神最美好的一面,是保存在我們古典文學之中的。屈原、陶淵明、杜甫、李白、蘇東坡、辛稼軒……那些古代詩人們,他們作品裡含蘊著豐富而美好的品質,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我真是被他們感動了。我覺得應該讓年輕人在這美好的文學裡,汲取到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營養,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願意把古典詩歌裡崇高的思想與修養傳下去。

記者:在欣賞古典詩歌方面,有一個比較讓現代人傷腦筋的問題,就是不知該如何判斷一首詩的好壞。您判斷詩歌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葉嘉瑩:判斷一首詩歌的好壞,這不僅在中國,在西方也是很成問題的一件事情。你給學生一首詩,告訴他作者是莎士比亞,他就會盲目崇拜,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一定都好。如果不告訴作者是誰,他就很難判斷詩的好壞。也許有一些人有一些直覺感受,可是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卻不一定能說出緣故。

古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說到一首詩歌的好壞,先要看作詩的人是不是內心真正有一種感動,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還是在那裡說一些虛偽、誇張的謊話。是不是「情動於中」是判斷一首詩歌最重要的標準,是詩歌蘊育出來的一個重要質素。那麼什麼才使你「情動於中」呢?晉朝陸機有一篇《文賦》說過,「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在那強勁的、寒冷的秋風之中凋零的落葉,人們看了就有一種蕭瑟的、悽涼的、悲傷的感覺。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們看見草木柔條發芽長葉了,我們就有一種欣喜,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種感動。

後來更有名的一本關於詩歌批評的書——鍾嶸的《詩品》,它前面有一篇序,第一段開始就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氣之動物」是外邊的冷暖、寒暑,中國所說的「陰陽」二氣,它感動了外物,所以有花開葉落。「物之感人」是說花開葉落的「物」的現象,就感動了人的內心。「搖蕩性情」是說使你的內心有一種搖蕩的感動,所以才「形諸舞詠」——表現在你的歌舞、吟詠的詩歌之中。因此,人心之動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說「情動於中」的一個因素是外在大自然的物象。如果說外在的、沒有感情思想的草木榮枯都能感動你的話,那麼跟你同樣的人類的悲歡離合,難道不感動你嗎?

最好的、最能感動人的詩篇是詩人從自己的喜怒哀樂,從自身的體驗所寫出來的。好的詩人有銳敏的感受能力,有豐富的聯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不只是草木,不只是現在的人事,我所沒看見過的,沒經歷過的人事,都可以感動我,這才真正是一個有博大感情、襟抱的詩人。所以古人才會寫出來很多美好的詩歌。白居易寫《長恨歌》,他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他雖不是唐明皇或楊貴妃,但他能夠想像唐明皇跟楊貴妃的死生離別的感情。

葉嘉瑩先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記者:現代人如何才能準確欣賞一首好的詩詞?

葉嘉瑩:接受美學認為,當一篇作品寫成之後呈現在讀者面前,那文本本身就可以產生很多衍生的意義,而不必然是作者的原意。所以,詮釋學還有所謂「詮釋的循環」的說法。你所有的詮釋都是從讀者本身出發的,帶著很多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例如你自己的種種思想、閱讀背景,你生活的體驗、經歷,你生長的環境,你個人的資質、性格特色等等,因此你所得到的詮釋其實又回到了你自己本身。

德國的文學理論家葛德謨曾寫過一本書叫《真理與方法》,書中提到「詮釋的環境」。詮釋的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視野」,而對「視野」真正的理解應該是包括個人理解和歷史視野的一個合成視野。

舉一個例子,楊萬裡有一首詩《過揚子江》:「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他說,現在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好像天空還有霜氣凝結,沒有一點吹動蘆荻的微風,東南方出現一片藍天,太陽照在揚子江的江水上。長江在鎮江一帶古稱「揚子江」,那裡有金山、焦山,再向上遊就是六朝古都南京。你一定要懂得這些地方的歷史背景,才能知道作者為什麼會產生「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的感發。千古的風流人物和六朝的繁華,轉眼之間都消逝了,而現在是早春季節,剛剛雪霽初晴。以上寫景物和歷史的幾句,比較容易理解,有問題的是最後兩句:「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他說,我要親自帶著一個瓶子在江心汲水,試一試這「煎茶」的「第一功」。許多人批評楊萬裡這首詩,說前面風景寫得不錯,最後一句完全是湊韻,煎茶有什麼功可言?

這是不了解當時歷史背景,缺少一個歷史性的閱讀視野。要了解楊萬裡這首詩的歷史背景,首先就要考察楊萬裡的生平編年。他是在南宋光宗時寫的這首詩,那時南宋與北方的金國時戰時和,有種種複雜的外交關係。每年正月初一,金國要派一個賀正旦使來給南宋賀新年,那一年楊萬裡任南宋的接伴使,也就是作為南宋的代表去迎接北方的使者。

接伴使跟煎茶有什麼關係?只考察楊萬裡的編年就不夠了。南宋詩人陸放翁寫過一本書叫《入蜀記》,其中記載說,在金山上有一個亭子叫「吞海亭」,當時南宋的接伴使接待金國的使者,就要在吞海亭上烹茶相見。所以「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是外交的重要事件。由此可見,一首詩雖然可以衍生出來很多的意思,但最主要的是你先應該讀懂這首詩,然後才可以有你自己衍生出來的意思,在沒有讀懂之前就隨便解釋,那是不對的。

記者:好的閱讀視野除了讓讀者讀懂詩詞外,對進一步深層理解詩歌有何助益?

葉嘉瑩:前面我是從「理解」的層次來談閱讀的視野,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從「理論」的層次來看閱讀的視野。很多同學說,當年我在臺灣大學教詩選,現在怎麼常常講詞而不講詩了?確實,近些年我越來越喜歡講詞了。為什麼緣故?因為詩是言志的,是顯意識的。像杜甫《北徵》的「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徵,蒼茫問家室」,什麼都說得清清楚楚;《詠懷五百字》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那份深厚博大的感情令人讀起來心裡一陣發熱,這是詩的好處。但詞更微妙,它常常在表面所說的情事以外給讀者很豐富的聯想。

小詞之微妙的作用,是由於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它的「雙性人格」,這是從《花間集》就開始了。花間詞用女子的形象和語言來描寫女子的感情,但其作者都是男性。如溫庭筠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菩薩蠻》),本是寫一個女子起床梳妝、畫眉、簪花、照鏡、穿衣,張惠言卻說它有「離騷初服」之意,因為屈原也曾以女子自比,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而且,當男子求取功名仕宦而不得的時候,其感情與女子那種「棄婦」的感情也有某種暗合之處,所以他們喜歡以失落的愛情或追求愛情而不得的閨中怨婦自比。這是一種「雙性人格」的特點。

小詞的另一個特點,是「雙重的語境」。早期文人詞產生於西蜀與南唐,相對於五代亂世的中原而言,西蜀與南唐的小環境是安樂的;但從大環境來看,北方對這些小國有強大的威脅。南唐在中主李璟時就已經處在北周的威脅之中,所以中主李璟的小詞《浣溪沙》雖然是寫給樂師王感化去唱的思婦之詞,其「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卻令王國維先生聯想到「眾芳蕪穢」和「美人遲暮」;馮延巳《蝶戀花》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饒宗頤先生說是「鞠躬盡瘁,具見開濟老臣懷抱」。南唐是一個必亡的國家,作為宰相的馮延巳,內心有沉重的負擔,朝廷中又有主戰主和的紛爭,他有許多抑鬱和痛苦是無法對別人說的,而這些無法說清的東西居然就在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裡無心地流露出來了,這正是小詞微妙的作用。

正由於小詞有這種「雙性人格」和「雙重語境」的特點,所以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種要眇幽微的美感特質。對於小詞的這一特質,中國傳統的說詞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話語來說明,就想到了「比興寄託」。但比興寄託是顯意識的,屈原、曹子建都是有心去比喻,而且那些比喻都是有固定所指的,是被限制的、死板的、約定俗成的。而小詞則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的流露,是自由發展的、不斷增長的、引起讀者多重想像的。

小詞之所以引起讀者的許多感動和聯想,是因為它具有很多微妙的作用,這都屬於閱讀視野的理論層次。閱讀視野和詩歌的評賞是有著密切關係的。一個是在「理解」的層次,你首先要能夠讀懂這首作品才能夠評賞它。另一個是在「理論」的層次,閱讀視野的開闊使你能夠更具邏輯性和思辨性,更深入地來說明一些問題。

相關焦點

  • 葉嘉瑩:中國傳統詩歌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葉嘉瑩認為,與西方詩歌的起源不同,中國的傳統詩歌以內心的感動為主,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帶著強大的感動力量。每個人心中都是有詩的,詩的最大作用是讓人心不死。正像古人說的,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我們讀的古詩詞,是經過了千百年的篩選、淘汰,詩是詩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體現,你讀詩的時候,同時也提升了自己。」葉嘉瑩說。
  • 遼寧日報:好詩在於「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葉嘉瑩說詩品詞
    本報借中華書局日前出版《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葉嘉瑩說詩講稿》之際,榮幸地採訪到葉嘉瑩先生(曾榮獲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請看葉嘉瑩給我們說詩品詞——  「情動於中」是判斷詩歌好壞的標準  遼寧日報:葉先生,今年是您從事古典詩詞教育整整
  • 葉嘉瑩|什麼樣的詩才算好詩?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詩才叫好詩呢?怎樣判斷一首詩的好壞呢?這是一個很重要而又經常遇到的問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該首先認清什麼才是一首詩歌的重要質素。我們就先說中國詩歌,我以為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質素,就是那份興發感動的力量。
  • 從「情動於中」到「天地之心」
    所謂「天地之心」,蓋指與「天、地、人」並稱「三才」中的人,言人為「天地之心」,含義大不同。因「心」的含義不同,樂、詩、文三者形成的路徑有一致之處的同時,又有細微的差異。樂的根本在人心感於外物而發,若沒有外物的刺激,則難以成音成樂;詩者,在心時為「志」,以「言」的形式而「發」則成為「詩」;文者,「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
  • 情動於中,而止於禮
    「情動於中」語出《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情動之形:流沙河眼中最真摯的《詩經》
    「心有所動,形諸語言」,流沙河老先生在全書的緒論裡說,這就是詩的最根本特徵。老先生自幼習古文,爾來數十載,歷經人世沉浮,再講起詩經時,自然比旁人多了一分通透。「君子好逑」中的「逑」應理解為英語中的object;「參差荇菜」中的「荇菜」到底長什麼樣子;「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樂」為什麼要讀作nào……老先生把每個問題都說明白後,向讀者描繪畫面:「每年的春末夏初,荇菜成熟的時候,各家各戶的年輕女子都到水裡去採,用來敬鬼神、祖先。
  • 怎樣才能寫好詩
    好詩應具備哪些特徵 1、詩情:詩中應有的情致情調。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現為曠達,也可以描摹成悲情,但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摯。俗語說:不能感動自己,何以感動他人。 2、詩意:詩中應表達的給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語言是優美的,它的層次是分明的,它的脈絡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
  • 品讀好詩 | 什麼是好詩?好詩具備哪三大要素?
    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閱讀他的詩句了,喜愛的程度無法言說。10什麼是臉龐眼淚遷徙途徑的最近港灣那麼,說說一下什麼是好詩好詩具備什麼?首先,個人認為好詩一定是感性的,也就是說,詩人的感性直覺非常好,能用臻於完美的文字將兩種不相干的事物迅速串通起來。假如是理性的思維編織出來的詩句,則會是另一番怪怪的味道,比如網絡上看似寫得文採斑斕的宮體詩、幹部詩、口號詩等等,其實嚼之無味也無境。
  • 不形於色,不形於言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無窮受用。」這話說得是這麼精闢!當我們發現被人家欺騙時不要馬上說出來,當我們遭受人家欺侮時也不要馬上怒容滿面。因為,如果一個人可以有不動聲色、吃虧忍辱的胸懷,那麼在人生旅途中自然會發現有無窮意義和妙處,並且對自已的前途事業也會大有益處,一生受益不盡。
  • 乘著歌聲的翅膀——音樂劇《情動哈爾濱》作曲朱彬
    音樂劇《情動哈爾濱》8月26日環球劇場首演以來,其感人的情節、動聽的音樂、創意的舞美、投入的表演深深俘獲了廣大觀眾的心,特別是劇中音樂,或激昂、或婉轉,或高亢,或深沉,更是讓人感動和沉醉。這麼精緻優美的音樂到底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帶著疑問,我們拜訪了該劇作曲朱彬。
  • 上聯:心為情動
    上聯:心為情動下聯:?請詩友賜下聯。心為情動問世間心有何用,叫人難以感動;緣在何處,讓人難得相遇;情為何物,叫人生死難離;愛為何求,讓人難以相依;心為情動愛因緣生珍惜遇見,讓心所動;珍惜緣分,讓愛而生。
  • 好詩的基本特徵
    1、詩情:詩中應有的情致情調。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現為曠達,也可以描摹成悲情,但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摯。俗語說:不能感動自己,何以感動他人。2、詩意:詩中應表達的給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語言是優美的,它的層次是分明的,它的脈絡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3、詩味:他首先又牽涉到詩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為無形。
  • 周彥華:當代批評的「情動轉向」
    而福斯特筆下的當代藝術實踐,揭示的是人們在面對此種困境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藝術所激發的主體感知,來建立一套情動機制,以應對這種困境。較意識形態批評而言,此種批評的落腳點並不在社會制度,而在人的主體性之上。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福斯特所列出的這五個關鍵詞的情動視角,還體現在他對朗西埃美學觀的運用。這意味著,福斯特對「後批評」的批評,預示了當代批評的「情動轉向」。
  • 慧於心而秀於言
    □李瑞光    誠於中而形於外,。有人解釋說:有了真情實意,才會有美的語言;有了智慧的心靈,語言才優雅動聽。也有人解釋說:忠誠蘊藏在心中,然後用行動表現出來,智慧孕育在內心,然後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語言美是心靈美的外在表現。    慧於心,體現在心靈美、人格美、情感美。
  • 每日好詩|詩人荒草《雅辛託斯》
    每日好詩|詩人荒草《雅辛託斯》 2020-07-06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難得粗心讀好詩
    好詩萬萬千千,當粗心時不妨粗心,輕鬆放過,留下足耐品味的雅趣,正好頤養清修讀書的仁人之心。唐代劉禹錫的入韻短文《陋室銘》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二句。苔,也是草。此處「苔、草」同用,但不礙文意,而且以「上階」和「入簾」寫出了苔綠草青的勃勃生機,讀者喜歡,自不必計較「苔、草」是否「梨和水果」的關係了。  說「粗心讀好詩」,首先須是好詩。
  • 形而中者謂之「心」
    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語,人們多關注文句中的「道」「器」兩概念,對於道器的分界線「形」則未免有所疏忽。那麼這個「形」應該指什麼呢?徐復觀先生在《心的文化》一文中有此觀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所說的道,指的是天道,形在戰國中期指的是人的身體,即指人而言。器是指為人所用的物。」依徐先生之言,「形」指的是人的身體、形體。此論大抵是準確的。
  • 如何寫一首好詩?
    如何寫一首好詩?*轉載於海風群壇網絡論詩*1.陸遊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先讓文字從詩中跳出來,再回到詩中去。2.聲韻是詩的外殼,意境是詩的靈魂。但不能成為他對形式(格律等)輕視或懼怕,用強調「意」來掩飾不懂「形」尷尬。10.何為「意」?沒有形的承託,意在哪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實,形在意中,意在形中,兩者不能分開的。11.詩品,其實就是人品。12.詩的精彩,不在於華麗詞兒多少,要自然流露。
  • 好詩半字詩,一半是好詩
    #詩歌#好詩半字詩,一半是好詩好詩半生吟,半山誰人知?其一半生飄蓬半道忙,半路出家半岐黃。好詩半字詩,一半是好詩。。好詩半生吟,半山誰人知?也許我不能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走過的一生,但是我可以用半個字來形容一下。我就寫兩首《半字詩自題》,來形容一下自己悽惶不定的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