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動於中」到「天地之心」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禮記·樂記》《毛詩序》《文心雕龍》分別是論述樂、詩、文的理論著作,儘管所論對象不同,但在某些基本理論觀點上有一致之處,如三者的教化功能、內容與形式、美善標準等,皆體現了儒家一以貫之的美學標準。

在論述樂、詩、文的產生源起時,三作均強調了「心」的作用,表述了心感於物而發的本源思想,對由「心」到「樂」、到「詩」、到「文」的形成過程亦作了具體而微的概述。

《禮記·樂記》《毛詩序》可解為「人之心」,《文心雕龍》可解為「天地之心」。所謂「天地之心」,蓋指與「天、地、人」並稱「三才」中的人,言人為「天地之心」,含義大不同。因「心」的含義不同,樂、詩、文三者形成的路徑有一致之處的同時,又有細微的差異。

樂的根本在人心感於外物而發,若沒有外物的刺激,則難以成音成樂;詩者,在心時為「志」,以「言」的形式而「發」則成為「詩」;文者,「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與天地並稱「三才」,「天地之心」既實有,那麼則可以立言,言立則「文」就呈現了,乃「自然之道」。

「樂」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由聲到音然後成樂的過程。「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是說人心為外物所觸動,將這種觸動以聲的形式表達出來,不同的聲相應和,產生了高低的變化,具備了一定的曲調,形成了音。然後,「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排列不同的音,伴以幹、戚、羽、旄等不同的舞具,就形成了樂。樂是由音而來的,根本在於人心為外物所感,當然,由所感而發為聲音,也經歷了一個「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的過程。

詩的產生過程,亦有相類之處:「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是由內心的情志所引發的,存在於心裡的情志,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就成為「詩」。這相對於樂的產生要簡單一些,樂需要經歷由聲到音然後成樂的過程,而詩只要在內心中有情志的東西,形諸於言即可成為詩。所以,對於「詩」的形成來說,內在的情志非常重要,須「情動於中」,這一點與樂的本源是一致的,即「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詩與樂的外在形式又有相通之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當詩的形式「言」不足以酣暢表達內在的情志時,就詠嘆詩歌,進一步歌唱之,再進一步手足舞蹈之。這充分說明了詩與樂、舞作為表達人的內心情感,在功能上的一致之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都圍繞「情」而展開,均起源於「情動於中」。

稍有差異的是,詩所要表現的一方面是「情」,但另一方面更有「志」,要表達的內容更豐富和深刻一些。在內心中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既包含情感,亦可包含志向,總之是在心中蘊蓄已久的。所以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或許比「由聲到音到樂」一開始就有著更為成熟的「情志」的成分。

文在形成的過程中,首先是人為「五行之秀」,乃「天地之心」,接著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作為「天地之心」的人既產生,則(聖人的)語言就產生了,語言產生,那麼「文」即可明現了,這也是自然之道。同「此蓋道之文也」相應,此為「人之文」,都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再者,從自然「動植」之文,推衍到「人文之元」。像動植物這些沒有意識的事物,都富有文採,那麼人乃有心之生物,怎麼會沒有「文」呢?進而將「人文」的本原推及到了「神理」,即《文心雕龍·原道》結語所言的「道」。「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指《文言》所體現的所「言」之「文」,是「天地之心」——人的反映。同理,既然為「天地之心」,《河圖》《洛書》亦神理,無人堪承擔之。同樣強調了「天地之心」為「文」的本原,比《禮記·樂記》《毛詩序》所強調的「人心」要抽象和玄妙得多。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天地之心」雖實體為人,但承載或傳達的是「天地之道」,是在天地運行中起中心、樞紐作用的「道」?這種「道」,只有聖人才可以得之。這是較為寬泛的對於「文」產生的理解。

《文心雕龍·情採》將「五音」亦置於「文」的概念中,謂之「聲文」,而將「辭章」之文,謂之「情文」,並且強調為「神理之數」,是「道」的體現,同樣顯示了廣義的「文」的概念。

綜上,「樂」與「詩」的產生都是人心感於物而發,雖然其形成過程有差異之處,但都是起源於人的「情」,都是為了充分展現或抒發人的情感;而「文」所承載的是「天地之心」,實體為人,本質是通過人所承載或傳達的天地運行的「道」,是由聖人得之而闡發,包含作為「辭章」的「情文」,亦包含「五音」「五色」等天地間有文採的事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立國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上聯:心為情動
    上聯:心為情動下聯:?請詩友賜下聯。心為情動問世間心有何用,叫人難以感動;緣在何處,讓人難得相遇;情為何物,叫人生死難離;愛為何求,讓人難以相依;心為情動愛因緣生珍惜遇見,讓心所動;珍惜緣分,讓愛而生。
  • 情動於中,而止於禮
    「情動於中」語出《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好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古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說到一首詩歌的好壞,先要看作詩的人是不是內心真正有一種感動,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還是在那裡說一些虛偽、誇張的謊話。是不是「情動於中」是判斷一首詩歌最重要的標準,是詩歌蘊育出來的一個重要質素。那麼什麼才使你「情動於中」呢?晉朝陸機有一篇《文賦》說過,「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 遼寧日報:好詩在於「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葉嘉瑩說詩品詞
    看點  詩是對天地、草木、鳥獸,對人生聚散離合的一種關懷,是生命的本能。最能感動人的詩篇是詩人從自己的喜怒哀樂,從自身的體驗所寫出來的。本報借中華書局日前出版《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葉嘉瑩說杜甫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葉嘉瑩說詩講稿》之際,榮幸地採訪到葉嘉瑩先生(曾榮獲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請看葉嘉瑩給我們說詩品詞——  「情動於中」是判斷詩歌好壞的標準  遼寧日報:葉先生,今年是您從事古典詩詞教育整整
  • 乘著歌聲的翅膀——音樂劇《情動哈爾濱》作曲朱彬
    音樂劇《情動哈爾濱》8月26日環球劇場首演以來,其感人的情節、動聽的音樂、創意的舞美、投入的表演深深俘獲了廣大觀眾的心,特別是劇中音樂,或激昂、或婉轉,或高亢,或深沉,更是讓人感動和沉醉。這麼精緻優美的音樂到底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帶著疑問,我們拜訪了該劇作曲朱彬。
  • 書信中感受情動的澎湃
    《藝術家的書信集》一書從世界藝術史中精選出95封書信,寫信人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大師達·文西到20世紀90年代的現代女性藝術家辛迪·雪曼,時間橫跨長達500年。在藝術家所寫的每一封信中,藝術的影子能夠被輕而易舉地發現。
  • 《周易》中冬至的這一卦,為什麼可以「見天地之心」?
    為什麼通過《復》卦就可以「見天地之心呢?要理解《彖》的這句話,我們就要知道其作者的身份——我們說過,《彖》的作者,和《大象》的作者一樣,都屬於思孟學派。(《周易》的作者也屬於思孟學派,詳見本號系列文章證據。)在思孟學派的術語中,「天地之心」是一個特定的術語。
  • 六十四卦含義分述(15)從剝復往來中,見天地之心!
    剝與復卦,同樣是《周易》中很重要的兩個卦,從剝復二卦中可見天地的陰陽轉化至此共經歷了七次變化……——有孚君開門上乾貨!好久沒給大家發福利了,既然聊到了天地之心,文末給大家分享一套易學大家的資料。陰氣長到四爻位置便是觀卦,至此是經歷了四次變化,到剝卦是陰氣長到五爻,再至坤卦純陰,是經歷了六次變化。以天時看,此時是陽曆的12月初左右。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萬物收藏之時。而陰生於陽,陽亦生於陰,此是天地大道。坤為陰極,極則變,變則陽始生。陰也為寒,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陽氣也從此時開始生發,對應的便是復卦。
  • 風雨之夜,情動之心——《醜奴兒》李清照
    ——《醜奴兒》李清照暮至,傍晚時分便來了陣風,下了場雨,這風雨似乎是很有人情味的,在天地與人間需要它的時候及時降臨,瞬間洗盡了白天那酷熱的炎光,也洗去了人們一身的疲憊,使得天氣變得涼爽起來。詩人彈完笙簧,接著又對著鏡子抹上一層薄薄的晚妝。
  • 海西時評:情動閩南歌
    海西時評:情動閩南歌 2011年12月23日 10: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以天地萬物一體之心,體悟心學中的大我智慧
    陽明先生心學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宗旨,理解陽明心學,對於陽明先生多次提到的「天地萬物一體」不可不了解。陽明先生認為,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蓋其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故其精神流貫,志氣通達,而無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間。陽明心學,就是恢復我們本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心,而方法就是「去一分私慾,便復得一分天理」。陽明心學認為,蓋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不慮而知,恆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恆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於人乎?
  • 周彥華:當代批評的「情動轉向」
    他將克裡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低賤狀態」(abjection)運用到藝術語境中,通過考察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20 世紀90 年代帶有淫穢感的攝影、安德烈斯·塞拉諾(Andres Serrano)的《尿液基督》以及麥克·凱利(Mike Kelley)的那些帶有戀物癖情節的作品,指出近年來當代藝術中的這種「低賤」傾向呈現兩種方式。
  •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人為天地之心
    天大、地大、人大,人為天地之心。宋明儒學中關於「人為天地之心」,經常被冠以唯心主義加以批判,這是將這句話當成理論去看待,出於小我之心,就很難真正讀懂這句話的意思。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理論,不是知識,而是一種實修實證的人生之路。
  • 易經智慧:何為天地之心?如何為天地立心?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剛反」:「剛」指最下面的陽爻,開始回復了;「動而以順行」:這種運動是按照次序一根爻接一根爻向上行的,「動」指復卦下面的震卦,「順」指復卦上面的坤卦。「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大自然運行的法則是七天一個循環。「利有攸往,剛長也」:為什麼有利於前往?因為陽氣開始逐漸向上長了。
  • 人乃天地之心,故立心要正
    《道德經》上說,天地萬物,皆出於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的地球存在於太陽系中,而太陽系存在於銀河系,而銀河系在宇宙中不過滄海一粟……最終的大宇宙是所有星系的家園。一個人便是一個天地,便是一個太極,便是一個陰陽,便是一個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在天地之間,是能知能覺者,所以被稱為「天地之心」。
  • 人生在世,一起走到底;情動一生,一生不散
    人生在世,一起走到底;情動一生,一生不散引言:人入心內,一生一世走到底,情動一生,一生一世不散,真誠的眷戀是纏綿在一起的陪伴!愛情,入心的你無人能取代,好想天天陪你,想你,渴望早一點見到你,你的一個轉身好似變得遙不可及,思念裡那種無奈如入深淵,愛你想你,想到極致心似被揉碎一樣痛,想到難以遇見你,卻是那麼短暫,短暫到告訴你有多愛你,你便又離去,沒有你的陪伴,溫暖就像一襲煙火般損落!
  • 原來情動正是這樣——《有心人》
    「寂寞也揮發著餘香,原來情動正是這樣,曾忘掉這種瞎想,這麼超乎我想像」 「如果真的太好,如錯看了都好,不想證實,有沒有過傾慕,是無力,或有心,像迷,像戲,誰又會似我演得更好」 「從眉梢中感覺到,從眼角看不到,仿佛已是最直接的裸露,是無力,但有心暗來明往,誰說,這算是情愫」 ----
  • 讓心回歸自由天地——《愛的呢喃》之二十四
    讓心回歸自由天地——《愛的呢喃》之二十四2019年5月18日不要執著於法,也不要執著任何儀規,讓心回歸到本來無一物的自由天地。意是心意識活動,心是心體,否認獨立的心體。墨家偏重右腦特質,主張:天地一體,樂於急人之難,有宗教的情操。
  • 於明詮的天地之心與風騷之意
    於明詮的天地之心與風騷之意楚 默———————————一、詩心:形式體驗、個人言辭、傳達方式於明詮是位很優秀的詩人,他的現代詩,放到詩人中去評,一點也不遜色。詩人寫詩,先有體驗,得之於心,情感就有了寄託。於明詮於此最有體驗,說:「寫詩,必須有一種內心的東西,並且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要表達出來。靠什麼呢?要靠詞句的巧妙組合,要讓它們產生一種張力和碰撞,從而塑造出那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意象。」 這個理解很到位,詩意是從體驗而來。
  • 古天樂:以「古」之心,天地可鑑
    我自己忽然對這個人產生了敬佩之感,一個人不需要外界知道,默默地做著這些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想想都感覺到這是如此大的勇氣和恆心。有時候善心與你的家庭環境有關,父母對你的薰陶讓你以善意去溫暖他人,以一顆火熱的心去擁抱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