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陽明的人為天地之心

2020-12-15 個人成長與組織發展

天大、地大、人大,人為天地之心。宋明儒學中關於「人為天地之心」,經常被冠以唯心主義加以批判,這是將這句話當成理論去看待,出於小我之心,就很難真正讀懂這句話的意思。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理論,不是知識,而是一種實修實證的人生之路。

天地之心,即萬物一體之心

陽明先生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

天地之心,是大我之心,是去除小我遮蔽

陽明先生說,聖人純於義理,而無人慾之私,其禮即天地之體,其心即天地之心,而其所以為之者,莫非天地之所為也,循理則與天為一。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即是心為天地之心的表現,

當我們以此心即天地之心去觀照我們的意識、念頭和想法的時候,就更容易提升我們的智慧、視野、格局、境界,乃至仁愛、勇氣和能量。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是如何理解並做到——不被肯定也不煩悶的?
    在代表作《傳習錄》中,王陽明說了三段話,表達了三個哲理含義,一段是關於當人不被肯定或理解時如何做到不煩悶不洩氣?一段是如何改變自己的認識,祛除自身的痛苦,最終獲得良知上的完善?最後一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何人的私心變多,而良心和公德心卻減少了?這三段話具體是怎樣的?
  • 如何理解和應用王陽明的「心即理」
    為了漸悟之人(非利根之人)節省學習的時間,下面我有意拆分成三個部分,通過舉例子、打比方的方式來談談如何理解和應用陽明心學。今天,我先談陽明先生的地下基礎——如何理解和應用「心即理」。因此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動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心發出的意,符合本心就是誠意,誠意就是正心,正心所產生的需求就符合天理;不符合本心就是私慾,就要格除。《傳習錄》中有人問:「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你丟失了怎麼辦呢,陽明先生引用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那就把丟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呀。良知就是善知,良心就是善心。
  • 張載的「為天地立心」,到底立的是什麼心?
    所以,天地本無心,你這時候就得給它立個心。有了這個心,你才能把歹徒繩之以法。關鍵是有了指導行為和生活的價值觀。於是,就有了張載最著名的四句格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解決完終極問題之後,首要的任務就是為天地立心。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
  • 如何理解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
    如何把陽明心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精髓就在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但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八個字呢?我覺得是:做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心動但不行動,伺機而動。陽明心學是一種被驗證過的應用哲學。王陽明兩次會試落榜,雖也曾一度回老家組建詩社,寄情山水;但他心不曾動,「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就是他所追求的心靈境界。不論得第與否,又或寄情山水之間,都不能令他心動,他要追求的只有聖人的境界。如何理解「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致良知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我們要想真正理解和明白陽明先生的致良知,首先要知道陽明先生良知學說中的良知是什麼?這很重要,你只有先弄明白了什麼是良知然後才能真正理解王陽明致良知。嘉靖三年(1524年)當時王陽明五十三歲,這一時期是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學說的時期。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天賦予人心的,人人具有的,就是內在於人心中的天理。就是人的靈明,心的本體。
  • 《王陽明心學》天地萬物本是一體,止於至善本在我心
    明明德,天地萬物本是一體王陽明說《大學》是論述士大夫通過廣泛學習獲取可以用來從政做官的學識和本領的文章,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理國家並顯示自己光明的品德。古典儒家和朱熹認為大人就是有能力治理國家和光明自己品德的人,王陽明認為所謂大人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那種人,他們把天下人看成是一家人,把所有中國人看成一個人,倘若有人按照形體來區分你和我,這類人就是與大人相對的小人,大人能夠將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整體不是他們多偉大,而是他們心中的仁德本來就是這樣的,小人之心被俗世的欲望所蒙蔽而已。
  • 王陽明:心無所累,隨遇而安,即是有道之人
    1514年,王陽明寫了一篇文章叫《壽湯雲谷序》,是給一個叫湯雲谷的人寫的七十大壽序。文中寫到了兩人十年前結伴遊歷時,針對湯雲谷鍾情於神仙之學,有飄然出世的願望,王陽明從眉間看出對方的願望難以實現,至少再花十年才有可能成為有道之人。
  • 王陽明:心無所累,隨遇而安,即是有道之人
    可十餘年過後的1513年,王陽明從吏部轉調南京經過丹陽時,就去拜訪了這位湯雲谷先生。此時湯雲谷已居家三年,見到王陽明時說到的第一句話便提到了王當年就看出他不得道的往事。在兩人閒聊時,王陽明說了這麼一句話:「累釋而無所撓其精,機忘而無所忤於俗。」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心無所累時,精神就不為物擾,忘卻機巧,處世就不易有悖世俗,反而隨遇而安,並成為有道之人。
  • 王陽明:從知行合一的認知,到對於心學的理解,是陽明心學的基礎
    在朱熹那裡,你可以派生天地萬物的宇宙本體,離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資本也所謂形而上,就是形體未成之前,也就是天地萬物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朱熹說理是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道,也就是等於說裡是永恆的,超驗的,抽象的。他曾經用這樣一種語言去描述裡,不同於物,只是潔淨空闊的世界,無行跡,而心是什麼呢?
  • 王陽明說的致良知其實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很多人理解錯了!
    孟子說良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普通人認為良知就是良心。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則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良,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良心。一個是知,等同於智慧。意思是說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定良心與智慧兼具。事實上,「致良知」思想是王陽明站在宇宙實體的角度,經過對天理本體的明證性本心的反思,形成認識論、本體論和修養輪一體化的研究成果。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是知難還是行難?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算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個座右銘了。在我看來,知行合一裡的「知」與「行」缺一不可。我們該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呢?我對「知行合一」的理解① 知如何理解?在王陽明看來,知代表良知,也就是我們心中的良知。
  • 王陽明大智慧:心定則萬事皆可成,人生當讀王陽明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
  • 人心即天地,萬物皆同體,王陽明:靈明塞天地,一氣自流通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我們普遍的想法,與其說是對自身利益的在乎,不如說是我與萬物的一個認知,即除我之外,都是異體。那為何又有「你只在感應之几上看;豈但禽、獸、草、木,雖天、地也與我同體的,鬼、神也與我同體的。」從人與萬物的微妙感應來看,不僅草木禽獸,就是天地、鬼神都是與我們同體的。
  • 以心為根解讀王陽明
    王陽明作為三個半聖人之一,必有其獨到之處。近年來,隨著王陽明熱的興起也證明了其價值所在!然而,在如此浮躁空洞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通讀並深入理解王陽明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在這波追捧王陽明的熱潮中,更多的人是在拿幾句王陽明的語錄蹭熱度。
  • 王陽明「心學四決」,28字修身箴言,如何理解?
    明·王陽明·心學四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句話和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意思非常相近。說的是,人出生以後,本身是沒有善惡觀念的,這種觀念是心性的根本。王陽明認為:「在心體上不能有任何的雜念和念頭,就像眼睛裡不能容一粒沙子一樣。這個念頭不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頭也不能有一點。」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
  •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願景:聖人之道,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對於古人來說,聖人之學有可能就是某個晚上星空下的一次頓悟,但那樣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是需要一個漸悟的過程。雖然陽明心學是一個系統整體,知行合一,不能先知後行,但學習的時候還是可以作一些分解的,以提升普通學習者的理解,比如心悟偏重本體(本心),體悟偏重主體(自我體驗),而證悟更關注人與外界客體的連接(總結普及)。而這一點,其實也非常符合現代社會網際網路化的現狀,網際網路就是個體與萬物客體間的互聯互通關係。第一層,心悟,陽明心學終極願景。
  • 王陽明: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王陽明的心學,要求我們修煉一顆不為外物所擾的本心,以面對這個充滿變故和挑戰的世界。人生於天地之間,註定就要接受歷練和挑戰,就連聖人王陽明都不能例外。他的兩次科舉都以失敗告終,曾經被宦官劉瑾陷害差點丟了性命,也曾經在貧窮蠻荒的龍場謫居,受盡了苦難。但是王陽明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從容處理自己的處境。
  • 「為天地立心」——「讀懂王陽明」系列圖書在京發布
    9月19日,由中國文化書院、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組委會、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三智書院和北京謙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為天地立心」心文化研討會暨《文白對照王陽明全集》《讀懂王陽明——陽明心學入門》新書發布會在北京稻香湖酒店舉辦。
  • 王陽明的「心學」是如何讓人改變命運的?
    愚解為:「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慾念,而你的心一動,我會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於是我可以對此做出行動。」其實,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一堵牆,這堵牆不可能堅強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具備另一個功能:將我們圈在這堵牆內,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