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為根解讀王陽明

2020-09-03 一木豆丁

王陽明作為三個半聖人之一,必有其獨到之處。近年來,隨著王陽明熱的興起也證明了其價值所在!

然而,在如此浮躁空洞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通讀並深入理解王陽明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在這波追捧王陽明的熱潮中,更多的人是在拿幾句王陽明的語錄蹭熱度。用一些與耳熟能詳的道理不一樣的句子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窺破天機!真正深入理解並在生活中踐行的人並不多!

此文並非是想證明自己深入理解了王陽明,而是換一個維度去思考它,這個維度就是用「心」,而不是用腦去理解!

當你能夠用「心」去理解的時候,的確不需要再去通讀全書,真理就是這樣——它一定不會複雜!佛經也好,學說也罷,情況都是如此,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過是為了便於你理解那幾句真理而己!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惡有善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去惡為善是格物」——人最真實的狀態就是與萬物融為一體的樣子,沒有什麼善惡之分,就如同花一樣,自然的開放自然的衰敗,初生的嬰兒就是這個狀態,這也是佛教裡面「如來」的指向;當心智意識參與其中時,善與惡的形象就出現了,孩子學語時的樣子就是這個狀態,他會去搶別的孩子的東西,別人搶走他的他會哭,但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主動的意識;在家庭、社會的教育引導下,了解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行為屬於善的範疇,什麼行為屬於惡的範疇,再加上自己的踐行理解,在心中形成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就是良知的體現,絕大多數的人都具備良知的品行;但由於社會整體思維模式的強大力量,人體的良知中的善極容易被隱藏,而惡更容易被激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讓惡主導自己的生活,要足夠警醒自己不讓善睡去。這就叫格物!

「功夫需從事上磨」———你知曉再多的道理,如果不能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去的話,那麼它們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除了增加你引經據典的素材,它對你來說沒有什麼作用!在你不能自知、自覺、自悟的情況下,你是很難看到道理背後的智慧的,但你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每一件事上驗證道理,等你驗證的足夠多,即使你還覺悟不了,你也會因經驗的積累而能較輕鬆的應對生活!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只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每個人都有遇事冷靜穩如泰山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存在你的內心之中,你看到、遇到、想到的所有問題都源於你內心力量的休眠所致,但你並沒有意識到這個關鍵所在,反而認為是你不能夠在外部世界擁有的足夠多導致的!也就是說,你放棄了一個直接、簡單、有效的方法,而選擇了一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裡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的方法!這首詩其實暗指「一念之間」的智慧,又近似於佛教裡: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的指向!與之相對應的詩很多,比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知行合一」———知可以視作唯心,行可視作唯物,所有道理只有心知心覺方可深刻,只有在世間事上不斷實踐磨鍊方可驗證,二者合一方可運用自如!由此可明白,唯心也好唯物也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刻意分出一二隻會遠離真理!

「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認真的做好一件事容易,但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卻很難!毛主席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應對世間事容易,但想去除貪心妄念,完全不被其左右,只用內心真實的感受去做事難!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這是有據可查的關於量子力學的記錄!類似你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他人的世界因為你的觀察才存在,當然,這是相對你而言。或者說,你不去觀察外部世界的情況下,外部世界就像你的內心一樣無善無惡,就是如來;當你觀察它的時候,形象便出現了,心智便會產生善惡、對錯、好壞之分!這句話隱含的智慧就是:你觀察到的世界都是虛幻的,是因為你的內心被思維心智蒙蔽導致的,佛教形容其為: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當然,你可以在這個虛幻中生活,並視其為真實,但如果被其所迷惑並為之痛苦不堪,那麼就是迷失了自我,並最終墜入深淵!其「心無外物 物由心生」也是此意!

無事時存養,有事時省察。」———沒具體事情要做的時候,或者說獨處的時候,不要陷入到無休止的思考之中,要去感受無思考純意識的狀態帶來的平和感,以萬物和一的心之本然來觀察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讓內心的意識主導自己的世界;在需要做具體事情的時候,把獨處時提升的內心意識參與其中,而不是單純用大腦去思考分析!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所以外在物質的擁有,比如金錢權力、財富地位等等,如果你沒有等價的付出,或高尚的情操,很輕鬆的就可以得到的話,那麼,失去它們也會很快;因為你沒有足夠的付出、高尚的德行、足夠覺醒的內心意識,那麼即便你一時擁有它們,也不會長久!這就是厚德才能載物!所以,與其貪婪追逐無盡的欲望,還不如用心的做好當下的事,別讓自己的善被欲望所束縛!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當事態惡化時,不可讓內心被思維的分析和判斷擾亂,無論思維對於此事產生什麼分析判斷,都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此時,內心是一個靜靜的觀察者,在事件與思維之間的觀察者,在合適的時候以內心的直覺為基礎,利用思維的工具屬性去解決問題,絕不可讓思維的虛幻屬性操縱你去解決問題!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2、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原句: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感悟: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文中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正是心力於人的強大作用。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 【文苑】從《泛海》,解讀王陽明
    何為聖人?北宋大家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既為聖人,那就不是大街上的白菜,中華上下五千年能夠當得起這兩個字的必定是少之又少。然而明朝有一位奇人,他自小立志便要當聖人,而他的一生便將這四句話詮釋的淋漓盡致。今天我們從他早年的一首詩中來感受他的思想,解讀他的人生。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陽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以及書法家。
  • 王陽明: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其實,古代聖人王陽明早已給了後世一個很中肯的答案: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王陽明說:"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從這句話中即可尋到人生的啟迪: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 解讀丨王陽明的人生與學問
    這便是所謂「龍場悟道」,其關鍵在於領悟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邏輯的結論是求理於心,而非求理於外。這標誌著王陽明主體意識的覺醒,也為他日後在講學中形成良知心學奠定了心靈覺悟的基礎。龍場,是王陽明政治生涯和學術生涯的一大轉折。
  • 王陽明: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心學」,影響了明代以後的很多很多人。王陽明的心學,提倡以「心」為本,提倡從善出發,修身立世。他留下的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可以說是「心學」的中心。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視、聽、言、動等行為,都是發自於心。你的心要視,就發竅於眼睛;你的心要聽,就發竅於耳朵;你的心要言,就發竅於口;你的心要動,就發竅於四肢。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心與良知二者在王陽明哲學中可相互替換,良知即心之本體,心之本體即心之「虛靈明覺」。王陽明發展了孟子的「良知」,將其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王陽明的學說雖然被稱為心學,但「心」卻是其早年的提法,在其思想完全成熟後,他在更多場合下是用「良知」來代替「心」的,因此籠統地看,我們可以將「良知」與「心」等同。
  • 王陽明|世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
    公元1490年(弘治三年),不知是祖父去世的打擊,還是結婚後的責任,亦或是婁諒的點撥,王陽明開始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當時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以宋儒朱熹等人對四書五經的解釋為據寫文章,這對王陽明來說理應是得心應手,因為此前他對朱子學說進行過研習,而且王華回家守孝,順便也給族裡的學子講經解義
  • 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流行與解讀
    為什麼在浮躁的社會中,王陽明的心學會再次流行,他到底高在何處?  1  輕紡城布商捐款16萬  支持陽明小學教育發展  前不久,位於紹興越城區鶴池苑小學傳出消息,今年9月份,該校將正式更名為陽明小學。意在以王陽明心學指導教育,激勵學生。
  • 解讀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三個關鍵詞: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解了這三個關鍵詞及其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了解心學的基本思想。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通常會想到「天人合一」,而王陽明則用「心即理」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即,是、符合;心,人;理,天理、客觀規律。意思是說,人心,或思想行為,要符合天理,或客觀規律。如何達到心即理,或天人合一的境界呢?王陽明告訴我們要「致良知」。致,致力於,努力做到;良,好、正確;知,認知,了解。因為對客觀天理的主觀認識是通過認知獲得的。
  • 《做人》王陽明心學解讀:做好3件事,就是一生
    談起王陽明,總是不免感慨,12歲就確立志向的人,平定江西,平定叛亂,立院講學,造就了後世眼中不凡的一生,他的心學更是成為當時主流學說之一,被後人傳頌、研究。談起做人,我們總是有很多種解讀,那麼對於會做人,也有了不同的解讀。何炅會做人,人緣很好,處事得當;蔡康永會做人,情商極高,說話有道;黃渤會做人,謙卑有序,幽默風趣。
  • 《做人》王陽明心學解讀:做好3件事,就是一生
    談起做人,我們總是有很多種解讀,那麼對於會做人,也有了不同的解讀。他在《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這本書中,用最貼切的例子解讀生活,書中提到了王陽明的五個生活法則:種子法則、心靈法則、純粹法則、行動法則、擔當法則。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共同促成簡單又豐富的一生。
  • 王陽明:吾心乃萬物一體,吾念即萬法治天,此方為人生大道矣!
    王陽明王陽明的「萬物一體」思想在古代影響頗深,在當代也有多種多樣的解釋方式,彰顯了豐富的哲學價值與現實意義。但是我們現在的研究方向多是從主觀唯心主義的方向研究王陽明,認為陽明的心學就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全部體現,可是陽明的心學能夠如此博大精深,對現實生活又有什麼指導意義呢?我們又該如何利用陽明心學呢?
  • 王陽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
  •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福之門
    王陽明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福之門。 人心的深淺如那一團泥沙,變化的不是沙土,而是泥沙的聚攏與消散。 有人會為路面的不平而怨聲載道,有人卻懂得把泥坑填滿換來長久太平。
  • 朱嘉主張到心外格取孝禮,王陽明表示反對
    在朱子學說中,孝禮在心外,需要推究古聖遺經來獲取。所以,當王陽明指出盡孝只需在心上下工夫之時,徐愛提出疑問難道在心外的孝的儀節不需要講求了嗎?先生答:「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請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慾間雜;講求夏看,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慾間雜:只是請求得此心。
  • 宋明理學兩大宗師:王陽明和朱熹眼中的「心」
    #歷史往事#無論是王陽明還是朱熹各自所代表的心學和理學既然道相同、理相同,為何心不同?還是回到兩者本來的核心思想中去尋覓,朱熹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的解讀必須在了解存天理以後才能解讀,不然就成了束縛思想的場面話了。朱熹和理教一度認為,理也就是世間萬物的規則,邏輯乃至為何皇帝是正統,孔子是正統思想等等等這些對的內容。這些全部都是理,而理是客觀存在的,宇宙法則。
  • 「為天地立心」——「讀懂王陽明」系列圖書在京發布
    9月19日,由中國文化書院、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組委會、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三智書院和北京謙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為天地立心」心文化研討會暨《文白對照王陽明全集》《讀懂王陽明——陽明心學入門》新書發布會在北京稻香湖酒店舉辦。
  • 王陽明對陸九淵心學的繼承與發展
    我們現在來探討陸九淵心學與王陽明心學的區別。陸九淵提出心即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發明本心。明心見性。六經皆我心的註腳。這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完成。首先王陽明通過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感悟。完成了從朱熹理學到陸九淵心學的回歸。在陸九淵心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人心。把人心的本體解讀為良知。把良知解讀為天理。把朱熹理學存在於事物之中的客觀天理,解讀為人心中天然存在的良知。實現了心學體系對理學體系的內化。
  • 解讀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吸取傳統文化智慧。我們修身成事的法寶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原先也是朱熹的粉絲。後來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脫胎換骨。他領悟到了聖人之道,提出了知行合一學說。傳播開來影響巨大深遠。王陽明認識到,知和行分開為害不淺。他提出,知和行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是合一的,不能分成兩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