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作為三個半聖人之一,必有其獨到之處。近年來,隨著王陽明熱的興起也證明了其價值所在!
然而,在如此浮躁空洞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通讀並深入理解王陽明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在這波追捧王陽明的熱潮中,更多的人是在拿幾句王陽明的語錄蹭熱度。用一些與耳熟能詳的道理不一樣的句子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窺破天機!真正深入理解並在生活中踐行的人並不多!
此文並非是想證明自己深入理解了王陽明,而是換一個維度去思考它,這個維度就是用「心」,而不是用腦去理解!
當你能夠用「心」去理解的時候,的確不需要再去通讀全書,真理就是這樣——它一定不會複雜!佛經也好,學說也罷,情況都是如此,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過是為了便於你理解那幾句真理而己!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惡有善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去惡為善是格物」——人最真實的狀態就是與萬物融為一體的樣子,沒有什麼善惡之分,就如同花一樣,自然的開放自然的衰敗,初生的嬰兒就是這個狀態,這也是佛教裡面「如來」的指向;當心智意識參與其中時,善與惡的形象就出現了,孩子學語時的樣子就是這個狀態,他會去搶別的孩子的東西,別人搶走他的他會哭,但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主動的意識;在家庭、社會的教育引導下,了解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行為屬於善的範疇,什麼行為屬於惡的範疇,再加上自己的踐行理解,在心中形成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就是良知的體現,絕大多數的人都具備良知的品行;但由於社會整體思維模式的強大力量,人體的良知中的善極容易被隱藏,而惡更容易被激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讓惡主導自己的生活,要足夠警醒自己不讓善睡去。這就叫格物!
「功夫需從事上磨」———你知曉再多的道理,如果不能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去的話,那麼它們對你就沒有任何意義,除了增加你引經據典的素材,它對你來說沒有什麼作用!在你不能自知、自覺、自悟的情況下,你是很難看到道理背後的智慧的,但你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每一件事上驗證道理,等你驗證的足夠多,即使你還覺悟不了,你也會因經驗的積累而能較輕鬆的應對生活!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只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每個人都有遇事冷靜穩如泰山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存在你的內心之中,你看到、遇到、想到的所有問題都源於你內心力量的休眠所致,但你並沒有意識到這個關鍵所在,反而認為是你不能夠在外部世界擁有的足夠多導致的!也就是說,你放棄了一個直接、簡單、有效的方法,而選擇了一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裡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的方法!這首詩其實暗指「一念之間」的智慧,又近似於佛教裡: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的指向!與之相對應的詩很多,比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知行合一」———知可以視作唯心,行可視作唯物,所有道理只有心知心覺方可深刻,只有在世間事上不斷實踐磨鍊方可驗證,二者合一方可運用自如!由此可明白,唯心也好唯物也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刻意分出一二隻會遠離真理!
「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認真的做好一件事容易,但認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卻很難!毛主席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應對世間事容易,但想去除貪心妄念,完全不被其左右,只用內心真實的感受去做事難!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這是有據可查的關於量子力學的記錄!類似你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他人的世界因為你的觀察才存在,當然,這是相對你而言。或者說,你不去觀察外部世界的情況下,外部世界就像你的內心一樣無善無惡,就是如來;當你觀察它的時候,形象便出現了,心智便會產生善惡、對錯、好壞之分!這句話隱含的智慧就是:你觀察到的世界都是虛幻的,是因為你的內心被思維心智蒙蔽導致的,佛教形容其為: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當然,你可以在這個虛幻中生活,並視其為真實,但如果被其所迷惑並為之痛苦不堪,那麼就是迷失了自我,並最終墜入深淵!其「心無外物 物由心生」也是此意!
「無事時存養,有事時省察。」———沒具體事情要做的時候,或者說獨處的時候,不要陷入到無休止的思考之中,要去感受無思考純意識的狀態帶來的平和感,以萬物和一的心之本然來觀察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讓內心的意識主導自己的世界;在需要做具體事情的時候,把獨處時提升的內心意識參與其中,而不是單純用大腦去思考分析!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所以外在物質的擁有,比如金錢權力、財富地位等等,如果你沒有等價的付出,或高尚的情操,很輕鬆的就可以得到的話,那麼,失去它們也會很快;因為你沒有足夠的付出、高尚的德行、足夠覺醒的內心意識,那麼即便你一時擁有它們,也不會長久!這就是厚德才能載物!所以,與其貪婪追逐無盡的欲望,還不如用心的做好當下的事,別讓自己的善被欲望所束縛!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當事態惡化時,不可讓內心被思維的分析和判斷擾亂,無論思維對於此事產生什麼分析判斷,都要保持內心的平靜,此時,內心是一個靜靜的觀察者,在事件與思維之間的觀察者,在合適的時候以內心的直覺為基礎,利用思維的工具屬性去解決問題,絕不可讓思維的虛幻屬性操縱你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