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結束的順德區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中,得票率超90%的書記佔67.3%。杏壇鎮逢簡村黨委書記劉向榮就是其中之一,以93.8%高票通過。
從「鞋廠老闆」到村黨委書記、從自己做生意到為村謀發展,紮根鄉村12年的劉向榮實現了華麗變身。「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村民的認可和滿意都是一件件小事匯聚而成的。」這是劉向榮紮根鄉村一線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逢簡村實現發展蛻變的一把鑰匙。
「依託嶺南水鄉的優勢,逢簡村探索出一條集養殖、娛樂、食宿、觀光為一體的旅遊經濟模式,創造的旅遊產業產值約5000萬元。」劉向榮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逢簡村將繼續加快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帶動產業興旺,保障農民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活化古村落重塑嶺南水鄉風貌
一河蜿蜒前行,兩岸古屋古樹交錯分布,石板街道沿河邊布局,大大小小的石橋橫跨水上。偶有遊人泛舟蕩漾碧波之中,沿著曲折迂迴的河道探秘逢簡村。這種遠離都市喧囂的「歸園田居」生活,對於逢簡村村民來說,已經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住龍門路2號的吳顯榮,將自己的小院子打理得井井有條,院內院外都種上杜鵑、桂花、松樹等植物。吳顯榮認為,近年來通過各種活化、保護措施,村裡的古祠堂、古廟宇、古橋、古樹等寶貴的文化遺產重獲新生。對於逢簡村水鄉環境的維護,每個村民都有責任。
始建於宋朝的明遠橋、巨濟橋,始建於明朝的劉氏大宗祠,清朝康熙皇帝賜建的金鰲橋,清朝光緒皇帝御賜的金桂樹……其實,逢簡村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居民在此勞作生息,直至唐朝發展成村落。在清朝末年達到鼎盛,人口上萬,有3個繅絲市場,300多張織布機,產業工人1500餘人。村裡的河岸兩旁,古榕、蕉林、石榴等林木一字排開,河道步道一側是由民居、宗祠等鄉土建築組成的聚落群體。
近年來,逢簡村持續推進古村落活化工作,相繼對和之梁公祠、梁氏大宗祠等古祠堂進行修繕,並對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民居進行活化。截至目前,逢簡村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仍在進行,嶺南水鄉風貌得以延續。2020年,逢簡村入選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成為佛山唯一入選的村落。
從旅遊到文創助力經濟發展提質增速
作為順德首批探索旅遊經濟的鄉村,依託嶺南水鄉這一名片,逢簡村被譽為「廣東周莊」。「除了直接的經濟利益,村中旅遊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一批村民就業創業,1000多個新崗位讓村民實現穩定就業。」劉向榮表示,旅遊業也激發了村民的創業熱情,逢簡村200餘名村民正在自主創業,例如開辦民宿、飯店、手工製品專賣店等。
其中,一批返鄉創業的村民成為逢簡村旅遊經濟發展的「新主力」,他們聚焦民宿產業,通過修繕、重建一批具有傳統嶺南水鄉建築特色的鑊耳屋,為往來遊客提供住宿。在逢簡村的高翔路、永興路、逢源路、聚福路等保留著嶺南傳統建築的老街老巷內,一家家民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今年25歲的李曉晴,自小在杏壇逢簡長大,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回鄉創業,與父母共同運營著一家名為青雲客棧的民宿。
瓦牆是青雲客棧的一大特色,層層疊疊的瓦片疊加在玻璃幕牆上,現代與傳統完美融合。李曉晴認為,民宿可以成為一個宣傳逢簡水鄉文化的窗口,讓更多的人了解逢簡、愛上逢簡,而這也是自己創立民宿的初心。
目前,杏壇鎮以逢簡入村路口工業區為試點,通過對現有村級工業廠房進行改造,引入鄉藝陳列館、青年設計師之家、文創研究院、國際交流平臺等文創產業,打造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基地。據悉,作為「村級工業園改造+鄉村振興+水鄉旅遊+文創設計」的村級工業園改造新思路,該項目用地面積約78畝,將水鄉文化和創意工業園結合,為逢簡村的鄉村振興提質增速。
來源:佛山日報(記者郭東霓、王偉楠)
審讀:孫世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