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觀看動漫片《尺度》時,這句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的豁達之語,穿越時空的隧道,倏忽而來,和心意相契。
不是嗎,在當下,如果每個人能把這句充滿哲理的話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那麼做人就有了一把尺子,做事也必然有了分寸。
古時名垂青史的賢哲莫不有尺度。
戰國時魯國公儀休的門客送給他一些魚,公儀休不接受。門客說:「聽說你很愛吃魚,現在送魚給你,為什麼不接受呢?」公儀休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你的魚。現在我身為魯相,俸祿可以滿足我吃魚的需要。如果因為接受來路不正的魚而被免官,誰還能再給我魚吃呢?我因為這才不接受你送的魚。」
乍一看這個故事,有人會覺得公儀休好魚而拒魚,是因為他過於敏感,明哲保身而已,談不上有什麼原則性。據《史記》記載,公儀休為相後,「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看來,公儀休的行為並非是為保全自身,而是堅守「法」和「理」,心中有尺,為官有度。己欲立而立人,做人為官如果失去了分寸,公儀休憑什麼讓「百官自正」?
東漢時楊震四次調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在一次赴任東萊太守路上,經過昌邑縣。此時,他任荊州刺史時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在昌邑任縣令。王密請求拜見了楊震,到了夜晚又懷揣十斤金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何這樣做呢?」王密說:「黑夜之中沒人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揣著金子走了。此後,楊震又轉任涿郡太守。他為官公平廉潔,不受私人所請。他的子孫也都是素食步行。有些好友和長輩勸他為子孫置辦些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人稱他們為清白吏的子孫,以此作為留給他們的遺產,不也是很豐厚嗎?」
不論古今,誰沒有三朋四友,誰沒有私情,但法不容私。楊震面對自己曾經提攜過的舊友的真情相贈,嚴辭相拒;自己為官一生,不為子孫謀私利。或許這在他看來,太尋常不過了,因為這就是他秉持終身的為人之道,是他的不可撼動的為官原則。楊震就是古時的「老嚴」吧!
縱觀當下,不論是「蒼蠅」,還是「老虎」,他們的腐化墮落,無不是從缺「尺」少「度」開始的。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供水總公司總經理馬超群,貪腐程度令人咋舌,是「小官巨貪」的突出典型。他在當地人中的口碑「挺壞」,名聲較差。「誰的錢他都要收,哪兒的錢都敢要。」由此看來,這樣的人之所以能把黨紀國法拋擲腦後,因為他連最起碼的做人的底線都沒有了,金錢已經深深地滲入了他的骨髓和靈魂。
「我在副省長任上的前兩年工作還是很積極的,後來感到自己年齡大了,快到點了,提拔沒有希望了,再加上受到一些消極現象的影響,思想隨之發生了變化。」 安徽省落馬副省長倪發科在悔過書中如是說。
「思想隨之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的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為人做官沒有了尺度,繼而欲望膨脹,全線崩塌。
從報上或網上,被通報查處的領導幹部中,被查原因主要有受賄、行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挪用公款等。不論是哪一種犯罪,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不能「定於內外之分」,失去了為人做官的尺度。不該開口的,開口了;不該伸手的,伸手了;不該縱容的,默許了……
門客送魚,並非貴重,稀鬆平常;故人感恩,夜行送金,出自赤誠。一個婉拒,一個嚴辭。
這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尺度決不能容忍如此苟且之事,他們要留一曲清白在人間。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這不僅應當成為每個領導幹部,也應當成為每個人的底線,成為每個人心中之尺,行為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