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回娘家,山東各地習俗差異大!女婿們對號入座嘍~

2020-12-17 閃電新聞

2月17日,是農曆狗年的第二天。民俗專家表示,按照傳統習俗,這一天是女兒回門、歸寧(也叫「回娘家」),姑爺給嶽父嶽母拜年的「法定日子」,民間稱「姑爺節」「迎婿日」。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求情感的民族,更是一個有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春節就是這種親和力和凝聚力的一次完美體現。

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介紹說,大年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們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去拜見父母、家人。此習俗源於新中國成立後。

「其原本是女兒們最期盼的節日,不僅可以在人前揚眉吐氣,還可指派丈夫幹這幹那。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逐漸演化成款待女婿和姑爺的日子,被調侃成為『姑爺節』。」尚潔說,「其實這與『一個姑爺半個兒』『姑爺是娘家的座上客』等傳統觀念有關。」

民俗專家表示,「姑爺節」這一風俗在各地的時間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選擇在大年初二。這一天,姑爺們都打扮得整整齊齊,帶著穿盛裝的夫人和孩子,提著大包小包,前往老丈人家過年,成為一道靚麗的市井風景線。

據了解,這一天,各地習俗眾多,有的是女婿要親自下廚做一桌好菜,有的是要替老丈人幹一些家務活,還有的是陪丈人和丈母娘打牌聊天話家常,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體現了團圓、和諧、和睦的倫理親情。

在女婿拜年「法定日」

剛娶媳婦兒的你

知道山東各地都有什麼風俗嗎?

如何讓

父親大人和母親大人開心?

姑爺們走起看看!

濟 南

大年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濟南稱「姑太太」回娘家省視父母的日子。

姑爺陪妻子、孩子去嶽家是一件很鄭重的事,須先備下幾樣禮品。在過去,富裕之家可買上火腿、板鴨、桂圓、酒等,普通人家多是買幾盒糕點,外帶兩個鮮果簍子,也能拿出門去。

姑太太剛進二門,就有人喊:「姑爺來拜年啦!」正屋裡的嶽父、嶽母趕快笑逐顏開地掀開棉門帘迎出來。兄弟、嫂子等也都出來了,四合院裡頓時一片歡聲笑語的寒暄。

姑太太先來到正房,在供著祖先牌位的八仙桌前叩頭,向父母拜年,隨之姑爺拜年。外孫輩更是磕頭如搗蒜,給姥爺家的長輩一一拜年,當然,一包包紅紙壓歲錢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興高採烈。

姑爺被尊為「貴客」,娘家要擺兩三桌豐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雞魚肉肘,八個碟子四個碗。入席時姑爺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內兄內弟等人陪同,嶽父只過來敬酒而不陪席。

青 島

從臘月二十二晚上,嫁出去的青島閨女就不能再進娘家門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娘家。

過去都比較窮,講究卻特別多,閨女回娘家是必須中午前回家,太陽落山前走的,帶的禮物也很講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雞是必須帶著的,但是娘家卻往往不會留,因為雞音同「飢」。

老丈人健在的,必須帶酒,不管會喝不會喝都必須準備。

剛結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門,買的禮品有六斤肉、六斤魚、六個饅頭、六盒點心等總共六個六,湊起一個六六大順。饅頭是要頭面的,魚則以黃花魚最高檔,因其顏色發黃,特別吉祥。

娘家的準備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餃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餃子,是要給女兒留一些回來吃的,因為以前當媳婦的在家裡地位低,有吃不飽的可能,回娘家總要添補一下吧。

女婿一般是要吃六個荷包蛋的,在「雞蛋就是好東西」的年代,六個荷包蛋就是對女婿的最高禮遇。

棗 莊

春節前幾天,出了門子(結了婚)的閨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節禮。以前,經濟條件差時,大多帶些糖果、果子(點心)、豬肉、酒等禮品。禮品的數量必須是吉利的雙數。

閨女一家當天返回時,娘家要回禮品。首先是粉條,取其拉拉扯扯不斷親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徵團團圓圓。還有花生,意為有兒有女花著生。還有,閨女帶來禮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給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戶戶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門子的閨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來請她回娘家,俗稱「叫客」。

這裡的「客」讀「kei」,三聲。這時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

閨女只帶孩子回娘家小住幾日。農曆節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閨女回娘家需要給父母長輩們磕頭拜年。這種磕頭的風俗延續至今。

淄 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婦們回娘家的日子,這一天作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

媳婦們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兒沒有成親之前。如果哪家媳婦的女兒已經成家,那麼她們又會把這一天拿來招待自己的女兒、女婿。

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東 營

頭年臘月十七、十八,新媳婦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發人去請,把新媳婦請回來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讓再回娘家了。

正月初二閨女回娘家只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

到了正月十六這天,是新媳婦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

濰 坊

在濰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謂「開市」,男女勞作不再禁忌,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

走親戚舊時「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裡看丈母」之俗,現多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

實際上,濰坊城裡出嫁女多數初二回娘家。

過去「進了臘月門,不進娘家門」的風俗,是說農村的出嫁女。

在城裡,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這天,出嫁的閨女一般不去娘家了,還被許多人沿襲著。

當然,年三十也有已經出嫁的閨女進娘家門的,另當別論。

從婆家臨走前,尤其是新媳婦,婆婆要包上一個紅包袱,這包袱媳婦是不得打開看的。

如果包袱裡放上甜的東西,譬如甜點心,就說明婆婆對媳婦滿意。

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麵條,糖果表示祝願生活甜甜美美,麵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新媳婦回娘家,是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都要拜,俗稱「磕頭」,至於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著的人要帶一塊紅毯子,是準備給姑爺磕頭時鋪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爺的膝蓋不能沾土。

新姑爺拜年膝蓋沾土是不吉利的。

威 海

閨女回娘家的當天中午一般吃餑餑,下午吃餃子。

初二媳婦帶女婿(有孩子的話也帶上,有多少帶多少)回娘家,實際上女婿是主角,這次的名義叫「拜丈人」,住一宿就回。

禮品嘛,一般用包袱包四個餑餑和八個蓮子帶上,這兩種麵食,因為承載了「四平八穩」的寓意,所以特別重要,屬於非帶不可的。

此外,可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帶點酒和桃酥等。

正月十六,女婿還要把媳婦送回娘家,這次是把媳婦放丈母娘家自己走人,這叫做「住媽家」。

在威海,閨女過年回娘家也有在初六進行的,為什麼要選在初六呢?

還有一句俗語呢:「先看姑,後看舅,丈母娘最靠後。」儘管對女婿而言,丈母娘是最靠後的,但仍要選一個吉利的日子,陪著媳婦回娘家,所以就選擇了既靠後又吉利的初六。

回娘家的時候,需要帶一些禮物,這些禮物都是盛放在用細竹片編的箢子裡。

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帶的都是由閨女親手蒸的大餑餑六個或者八個,餑餑上有用染料點的八個紅點,預示著娘家來年發財的意思;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還要綴上從商店買來的桃酥,一般為二斤,桃酥是專門孝敬老人的食品,用紙包裝,上面壓張紅紙,預示著娘家來年紅紅火火。

初六的這天晚上,閨女和女婿是不能在娘家留宿的。可這回婆婆家的時間,也有講究,不能太早,太早了,顯得娘家招待不周到;也不能太晚,娘家人一定會在太陽下山前催著閨女和女婿回家,意思是頭頂著太陽回家,一定能過好日子。

濟 寧

結婚第一年,小兩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娘家,這叫「雙拜節」。吃飯的時候新女婿要坐主賓,陪同的必須是同輩或者是小輩,長輩一般不能在場。吃飯時,不能上水餃,意思是捏了嘴不讓說話。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會有娘家的人(一般是侄子,沒有侄子的就自己去)來叫,一塊回娘家。

臨 沂

在臨沂,如果要按正規的風俗,那就是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的好日子。這之前也可以回去,但無論你回去多少次,到了正月十六這一天是非回不可的。

泰 安

初二這天中午,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講究,不管多大年紀、多大輩分的人都要坐在下手,得讓新女婿坐在正位子上。

席間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點心、糖果之類的六種小吃(也有上八種的,分為四幹四鮮),簡單吃點就正式上菜開席。當酒席進行到一半時才能端上整魚這道菜,可只要魚上了桌,就會有一個端著空盤子的人來到新姑爺面前為廚子討紅包。

送了紅包後就輪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輩的年輕人「獻」酒了,這時新姑爺就可以根據獻酒的人隨時決定是否需要掏紅包,一般是只給與妻子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小孩就行了。

萊 蕪

萊蕪這裡是正月初三回娘家,因為初二還沒有送完家堂,作為出嫁的閨女是不能見家堂桌子的。

初三一大早,小兩口就拿著早就準備好的六樣禮上路了。

六樣禮包括:一刀肉、兩條魚、兩瓶酒、兩條煙、兩包茶葉、兩包點心,缺一不可。所有的禮物都是雙份的,回娘家後,娘家人要留或再帶回也都是要雙份的留或雙份的帶回,是不能拆雙的。

到了娘家,按照早先的規矩新女婿要給嶽父母磕頭,由嶽父母給磕頭錢。到家稍坐一會兒後,丈母娘就會趕緊下上兩碗水餃給新女婿吃,名曰「點心」。

吃完「點心」後就開始坐大席了。

新女婿要坐上首,娘家要找上幾個德高望重的長輩和能喝酒的來陪新女婿,以表示對親家的尊重。

飯桌上菜要新女婿先吃第一口,別人才能吃,酒更是要喝足了,如果新女婿不勝酒量,那最好在回娘家之前就找個能喝酒的「代酒客」來,這樣就不會在丈母娘家出笑話了。

酒足飯飽之後,太陽已經掛在西山角上,這時候新女婿就會鄭重告別嶽父母及親戚朋友,請他們放心把女兒交給自己,然後就領著自己的媳婦回家了。

德 州

在德州,年後閨女回娘家與女婿一起給丈母娘拜年是初四。娘家那頭隆重地稱其為:待女婿(或叫待新親)。

到了娘家見了爹娘之後,閨女跟孩子們先給爹娘和姥爺姥娘磕頭拜年;而女婿則要由嶽父或者再老一輩的人們陪著喝酒吃飯。

等吃喝完畢,女婿才起身給嶽父嶽母磕頭(有舅哥、舅嫂也得磕)拜年。雖然這時候嶽父嶽母等老人們也謙讓著說「算了吧,算了吧」,但還是挺高興地接受這個磕頭大禮。

然後,女婿由嶽父或者舅哥領著到附近的當家子或比較親近的人家去給長輩拜年。閨女則自己到街坊鄰居平常關係不錯的人家拜年。

有自己媳婦的後輩小孩子,甭管給你磕不磕頭,你這女婿也得給錢(這幾年才叫「壓歲錢」);不過有時候這錢由媳婦代付。

閨女來給爹娘拜年不許住下,據說是怕把娘家吃窮了。回來的時候,娘家回的禮物一定有棗糕,而且越大越好,象徵著父母祝福閨女步步登高!

大年初三一大早,剛結婚的或已經有孩子的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娘家的事兒精心準備著。

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齊齊,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媳婦往往再三囑咐丈夫和孩子在說話、行為等一些應該注意的禮節,一切完畢才帶著禮物高高興興直奔目的地。

娘家人往往會站在門口笑眯眯地迎接閨女女婿一家人,笑納禮物的同時有孩子的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濱 州

在濱州,回娘家大都是在正月初二,媳婦有丈夫陪著回娘家才算是體面的。

最隆重的回娘家是婚後第一次回娘家,這一次新姑爺登門,不亞於新媳婦出嫁。新姑爺一到家,沒等進家門,丈人和丈母娘早就迎了出來,進了屋,姑爺就要給老人下跪磕頭,不過這第一次磕頭一般是不讓磕的,丈人早就把他扶了起來。

然後姑爺送上四樣禮,不外乎雞鴨魚肉,各拿雙份,有好事成雙的意思。

之後就入席吃飯,飯菜早就準備好了,姑爺坐上位,還請了家裡的長輩作陪,向姑爺勸酒,第一杯一定要一口氣喝完。

菏 澤

在菏澤,春節回娘家都是在初二進行的。

第一次春節回娘家,帶的禮物都是雙數:或四件,或六件。

除之此外,還有一些小禮物要放在一個專門的禮盒裡,這盒子是分著層的,每層都不能空。裡面有糕點、饅頭、掛麵等,也有放上錢的。

不過娘家人一般不接禮盒裡面的東西,這裡的老規矩是「看一看,添一半」,如果你揭開了盒子,收下了禮物,不但每樣禮物都要加倍回送,而且別人也會笑話你貪心。

這次回娘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賓,會坐在一個專門為他準備的大紅椅子上。

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動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道菜。

光吃菜可不行,還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

為了不至於喝醉丟人現眼,女婿會帶兩個代他喝酒的,在我們這裡就稱之為「扛笆鬥的」,此人能說會道,而且酒量極好。

在酒場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數由他們代喝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後,最後還要上糕點,這些糕點全是陪客帶來的,是專門做的花樣糕點。

上的糕點也同樣需要新女婿先吃,每個陪客帶來的點心都要上一遍,來多少陪客,這糕點就要上多少道。

每上一道糕點,就會有專人介紹這是哪家親戚帶來的,和女婿是什麼關係。

新女婿如果各種糕點都嘗一個的話,估計肚子會撐圓了,所以他只是動一下筷子,夾一個放在自己的盤子裡,就算嘗過了。

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過飯要陪老人聊聊天,聽聽嶽父母的教誨,並且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然後再告辭回家。

單身的小夥子們,

請收好這份攻略,

明年大年初二,

相信你能用得到噢~

相關焦點

  • 大年初二回娘家!山東各地都有什麼習俗?
    習俗1回娘家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這一天廣東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客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
  • 山東各地回娘家有啥習俗?春節期間80城空氣重度汙染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目標: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根據農業部日前公布的《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口糧方面堅持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完善糧食收儲政策,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加強政策宣傳
  • 怎樣理解農曆正月初二回娘家
    農曆正月初二在古老的中國就有女兒們回娘家的習俗,所以在正月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就帶著禮品回到娘家給自己的父母拜年,這也是中國古老的文化之一,現在有的地方還在延續這一習俗,但有的地方就是勤儉過春節了。古老中國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習俗--農曆正月初二,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禮品回自己的父母家。回娘家有很多講究,比如帶禮物一定要帶雙數,不能帶單數,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女兒回到娘家,如果,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 對照一下,山東各地回娘家的時間表,看看你什麼時間娘回家呢
    在我們山東,各地的風俗差不多,但是也略有不同。比如,濟南,淄博,東營,濰坊,威海,濟寧,泰安,濱州,菏澤,都是初二回娘家。而青島,煙臺,萊蕪,德州等地則是初三回娘家。當然也有例外的,像棗莊,臨沂是要正月十六才回娘家。在過去,老一輩人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
  • 初二習俗: 回娘家
    正月初二俗稱「姑爺節」,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們就會紛紛帶著丈夫和孩子們回娘家拜年,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女兒回回娘家,必須要備辦好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等,然後由母親分送給鄰裡鄉親。不過,回娘家有個講究,就是只能吃中午飯,晚飯必須再趕回婆家去吃。
  • 為什麼有這個所謂「初二回娘家」?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是這樣來的
    為什麼有這個所謂「初二回娘家」呢?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怎麼不回呢? 這個規矩在古早之前特別是廣大農村是十分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已婚女兒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非在娘家過年不可,父母、家人即使嘴上不說什麼,心裡也是不怎麼高興的。
  • 春節習俗之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回娘家
    原標題:春節習俗之正月初二   回娘家   正月初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一大早,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娘家的事兒精心準備著。
  • 正月初二回娘家,一個滿分女婿的自我修養
    今天恰逢農曆正月初二,自古以來就有出嫁的姑娘們回娘家的習俗。出嫁的姑娘帶著老公、孩子和一大包禮品回到娘家給父母拜年;有的地方需要出嫁的姑娘在當天中午12點前到家,否則會對娘家造成不好的影響;給父母送的禮物還必須是雙份的,同時要給晚輩壓歲錢等等。
  • 正月初二回娘家 老習俗增添新元素
    帶半成品年貨回娘家省得父母操勞、發紅包教美圖新潮本領學起來、雙方父母齊聚子女小家「回娘家」變「合家歡」……隨著80後、90後步入婚姻殿堂,這初二回娘家的老習俗也增添了不少新元素。門店售貨員介紹稱,大年初二提前營業已經成為了店裡的老傳統,因為老北京人重視「回門」習俗,消費者既想買到當天最新鮮、齊全的糕點,又怕耽誤了探親的行程,於是便早早來到門店排隊。  不到10點,店裡裝盒的櫃檯前已經排滿了等待購買的顧客,由於排隊人數太多,幾個窗口前的隊伍都拐到了其他櫃檯的過道上,如果不仔細看都找不到隊尾在哪兒。
  • 初二回娘家竟是這樣的原因,你們也在初二回娘家嗎
    大年初二是姑爺節!男人們都很牛,領著老婆去退貨,老丈人生怕把閨女退回來 。就好吃好喝滴伺候著結果吃人家的嘴短 ,女婿只好又帶著老婆回來,再熬一年!哈哈,開個玩笑回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國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可你知道為什麼要初二回娘家?
  • 正月初二,歸寧日,你回娘家了嗎?
    已婚婦女回娘家拜年,即我們說的歸寧,也叫回門。回門,這個習俗的沿襲,要追溯到古代。「初二回娘家」是我們山東一帶的一大特色,這一天女兒女婿入門,女婿必須坐在上座,小舅子還要敬酒,來對姑爺這位「貴客」的尊敬。而臨回之前,娘家也會回贈一些禮品,例如雞,寓意「吉祥如意」。
  • 為什麼大年初二要回娘家?
    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二按照民間的習俗今天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 製圖:徐湛為什麼要回娘家?作為一個沒有結婚又沒有對象的小編不回娘家還能回誰家大過年的來都來了都不容易......小編就一本正經地給你科普一下回娘家,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或者「姑爺節」民間認為出嫁的女兒在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
  • 正月初二回娘家 春節正月習俗你都了解嗎?
    這一天,人們要拜年、給壓歲錢、佔歲、吃年糕......俗傳正月初二要回娘家的習俗,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 春節給孩子話年俗系列八: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
    中國有很多年的過年習俗,有的就算隨著時間流逝時代發展也不會變,那麼初二的習俗,你知道有哪些嗎?本圖來自百家號圖庫第一、回娘家農曆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習俗。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
  • 大年初二各地習俗:回娘家,續家譜,迎財神
    今天(17日)是大年初二,初二的習俗是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出嫁的女子回家時要攜帶禮品,這叫「帶手」或「伴手」。除了「回娘家」以外,大年初二還有哪些特有的風俗? 在中原大地河南,大年初二回娘家這一天,要說誰最忙,那一定是陪著媳婦兒回娘家的各位女婿,他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接受娘家人的各種考驗:這一天,無論輩分大小,娘家人要做的就是充分給女婿們「添亂」,難為難為這個迎娶走自家姑娘的男人。 興搜女婿的錢,往女婿身上填雪,還有脫鞋。
  • 各地民俗差異,不回娘家不吃粽子且夫妻不同房
    端午節不許回娘家,不許吃粽子在山東一帶就流傳著端午節不能回娘家的習俗,在其他地方的俗話裡也說,五月五管婆婆,既然要管婆婆,那就不能回娘家,因為如果回娘家就不能好好照顧婆婆。尤其是山東一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這個習俗流傳至今。端午不僅不能回娘家,還不能吃娘家的端午粽子,說是吃了娘家的粽子對娘家人不太好。
  • 六月初二,你今天回娘家了麼?
    我家位於豫西北,這邊每年夏天的陰曆六月初二,習俗是回娘家。帶上很多禮品,帶上老公孩子,熱熱鬧鬧的回娘家。今天不例外,已婚的女人們都出動了。也會有她們別的堂妹堂姐們來看姥姥。這個風俗跟大年初二的流程一模一樣。90年代,大部分親戚都住在一個村子裡,串親還方便一些。這些年,大家都去城市裡買房落戶了,串親戚也就城東一家城西一家,不太方便。有些親戚很多年都不再走動了。那簡直是一場盛宴。所有能見到的水果,在那天全數上陣。
  • 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姥姥 山東各地風俗老禮大掃描(3)
    濟寧  濟寧結婚第一年,小兩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娘家,這叫「雙拜節」。吃飯的時候新女婿要坐主賓,陪同的必須是同輩或者是小輩,長輩一般不能在場。吃飯時,不能上水餃,意思是捏了嘴不讓說話。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會有娘家的人(一般是侄子,沒有侄子的就自己去)來叫,一塊回娘家。
  • 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原來是這樣……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這一天中國各地漢族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這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你知道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嗎?大年初二習俗有哪些?接下來就由小編來跟你嘮嗑嘮嗑吧~1、初二為啥要回娘家? 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佔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
  • 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大年初二回娘家有什麼規矩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也稱「回門」。很多人都想知道怎麼回事?以及有啥講究?一起來看看吧!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回娘家,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習俗,在正月初二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而且要與丈夫同行,所以這一天又稱為「迎婿日」或者「姑爺節」。民間認為出嫁的女兒在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