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沫若拿來練手的定陵裡,挖出的萬曆皇帝卻很特殊

2020-12-17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出於搶救性保護歷史遺蹟,我們的專家們是不會被允許挖掘任何陵墓的。特別是古代君王的陵墓,更是需要慎之又慎,不到萬不得已是一定不可以打開的。在歷史上,我們也很少有過這種行為,唯一一個被我們主動發掘的皇帝陵,就是明朝的定陵,裡面葬著萬曆皇帝。當他的遺體被找到時,我們發現他不是平躺,而是呈「北鬥七星狀」,這其實是明朝的一種喪葬風俗,認為這樣可以升天繼續做帝王。

萬曆皇帝的陵墓之所以會被開啟,原因其實非常可笑。郭沫若為了完成自己的史學研究,一心想要打開秦始皇陵,然後國家給拒了。又想要打開武則天的乾陵,國家還是給拒了。他不死心,又申請打開朱棣的長陵,嘿,沒想到國家竟然批准了。郭沫若那個高興勁兒,不要太激動了。帶著一大幫人呼啦啦地往長陵趕,想著早點挖出深埋地底的秘密,可以讓他的學術成就再上一層樓。

可能是連老天爺都看他不順眼吧,長陵太大,地宮太過複雜,他們數百位專家學者,找了很久,連墓道都找不到,更別說開陵了。郭沫若不死心啊,怎麼可以這樣就放棄了?所以他又想出了一個曲線救國的方針,那就是實在不行,咱先找個小一點的皇帝墓開一下,練練手再去開長陵?就這麼,倒黴催的萬曆皇帝就被挑中了,生前沒有什麼大作為的他,死後都要先替自己的祖宗挨鋤頭。

萬曆皇帝的定陵規範要小很多,郭沫若一群人僅用兩個多月,成功的將它挖開了。所幸整個定陵都沒有被盜的痕跡,裡面的陪葬品和棺木都保存的非常完整,郭沫若一時欣喜若狂。而後面的開棺工作,更是讓他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秘密。

萬曆皇帝和他的孝端、孝靖兩個皇后的棺槨是一字排開的,他在中間,兩邊各放一副皇后的棺槨。在三副棺槨的四周,擺了整整26個大紅木箱子,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的陪葬品。這些都是郭沫若最想要得到的東西,因為有助於他的研究啊。在犧牲了一部分的絲帛類文物後,其他的陪葬品都被一一清理出來。剩下的,就是這三副帝後棺。

開棺行動同時進行著,當大家打開一帝二後的棺木時,發現棺材裡面也一樣堆放著很多陪葬品,根本看不到人。他們只能一層一層地先將這些陪葬品都清理出來,才有可能看到曾經叱吒一生的帝王模樣。

兩個皇后的遺體很快就出現了,她們棺內的陪葬品並沒有萬曆皇帝的如此誇張,當蓋著她們的錦被被打開時,奇蹟並沒有發生,露出來的是兩具只剩下白骨的屍體。唯一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她們都不是正面向上平躺在棺中的,而都多多少少側躺著彎曲著手臂和雙腿,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郭沫若等人立馬來了興趣,加快了萬曆皇帝棺內陪葬品的清理,終於在清理到第十一層時,萬曆皇帝露出了他的真容。不出所料的,他的白骨仍然保持了側臥的躺姿,相較兩個皇后,他頭往右偏得更厲害,右手彎曲放在頭下,左手放在腹上,雙腿稍側,微張,姿勢很是怪異。

這一發現,成為了郭沫若此次挖掘定陵的最大發現。而關於萬曆皇帝和其兩位皇后的葬姿,大家仍然眾說紛紜,但是最為可靠的還應當是這兩種說法。

第一個:認為明朝的帝後都是採用的這種「北鬥七星」的葬姿,暗喻死後可升天。

古代的帝王沒有哪一個不是嚮往長生不老的。哪怕他們明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也會認為他們的權利和地位會在另一個地方延續,他們更傾向於自己死後會升天的說法。而天上的北鬥七星向來都是帝王的象徵,如果死後以這樣的姿勢入葬,那麼被接引到天宮的機會就會更大。所以很大一部分專家認為,在明朝可能所有帝王都有以這種葬姿入葬的講究,這是目前最靠譜的猜測。

第二個:認為這是一種偶然性的姿勢,應該是被撞成這樣的。

古代的陵墓往往都與皇帝相隔較遠,而且皇帝的送葬儀式又特別龐大,如此大規模的長途運輸過程,棺木想要一點兒碰撞也不發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如此的磕磕碰碰中,萬曆皇帝和他的皇后們的葬姿發生了改變,都變成了這樣的側躺姿勢。但是這種說法非常站不穩腳,先不說遺體入葬時早已經僵化,不可能再產生如此大的彎曲,就單說在運輸時的碰撞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發生的,不然皇家的威嚴何在?

所以總體看來,萬曆皇帝如此怪異的姿勢,還應該真是跟迷信有關,覺得用「北鬥七星」的葬姿更容易升天吧。不過好在因為有了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讓郭沫若等人明白了自己的考古技術有多low,而不得不暫停了長陵的挖掘,不然國家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相關焦點

  • 郭沫若不顧反對錯挖定陵,那萬曆皇帝的墓裡究竟多少文物被毀壞?
    1956年時任第一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持開挖定陵,也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墓,這一決定導致了現代考古史上第一悲劇。當時很多考古專家提出現在的專業資料和技術不具備挖掘定陵的條件,郭沫若卻堅持打開定陵,後果就是導致了當時定陵裡大量文物暴露在空氣中直接損壞,這件事後來引起中央的重視,由此中央裡下達指令:未來沒有嚴格審核和批示,不得開挖帝王墓葬。那麼定陵開挖的失敗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毀呢?其中又有哪些是珍貴文物呢?
  • 風雪定陵:郭沫若等人挖掘明朝萬曆皇帝陵墓,造就一場考古悲劇
    ——《風雪定陵》1955年10月4日是一個被考古界永遠銘記的日子,郭沫若為首矛盾和吳晗等六個人呈遞一份報告給國家,一份想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古挖掘,他們的理由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有一定繁榮,挖掘明十三陵可以使之更加繁榮,挖掘出來的文物有助於研究明朝的歷史和文化,說不定有改變歷史的文物被發掘。
  •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
  •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我國從此不再主動開陵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
  • 64年前發掘定陵的老照片:郭沫若親自指導,萬曆皇帝皇冠清晰可見
    此人便是著名學者郭沫若,由於在場的人名望都不及他,故而只能默默閉上嘴巴,不過郭沫若也作出了「讓步」,從挖明長陵,改為挖萬曆帝的定陵,很快,一樁震驚海內外的考古悲劇即將發生。第一張照片:初步發掘現場明定陵,乃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座墓裡,同時埋葬了他的2位皇后。定陵位於大峪山下,長陵西南方,佔地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相當豪華。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當年參與發掘的人員非常多。
  •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損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不過,實際挖掘的時候,眾人看到定陵的墓道出現了塌落,最終將試掘點改為了定陵。這個被認為是墓道塌落的位置,在這起事件後又經過了調查,被指正為了運土的劵門,可以說這次挖掘的起因便是一個錯誤。他們在這一帶考察了一年的時間,才終於找到了墓葬的入口,也就是說,定陵的發掘開始於1956年的春天,他們最終找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入葬時的入口。
  • 考古史上發掘的皇陵: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文物震驚世界
    我國考古史上發掘過的皇帝陵有:明定陵,乾隆裕陵和光緒皇帝陵,其中乾隆裕陵是因孫殿英盜崛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今天就來聊聊明萬曆皇帝最後得到了許可,指定由郭沫若親自主持發掘定陵,本來準備發掘長陵,但因長陵陵園規模太大,考古隊員對長陵進行了一年多勘探,愣是沒找著地宮的入口
  • 考古史上發掘過的皇帝陵: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稀世文物
    明定陵今天就來聊聊明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故事1955年,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吳晗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彥斌他們三個是聯名上書國務院,說我們要挖掘十三陵,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研究明朝歷史的資料。>於是郭沫若就決定了,發掘規模比較小的定陵,也是由於萬曆皇帝在位時間長,而且處於盛世,出土的文物考古價值可能大點考古工作者發掘定陵地宮
  • 實拍明定陵考古現場:郭沫若親臨現場指導,最後一張是萬曆的屍骨
    文/煮酒論史君提起明定陵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但是又略有些陌生。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同時這裡與他葬在一起的還有他的兩任皇后(孝端。孝靖)。定陵位於大峪山下,在長陵的西南部,建於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 當年挖掘定陵,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骸骨,是如何處理的
    在明十三陵中,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都葬在定陵之中,而定陵也是十三陵中唯一得到國家領導人的允許後,被發掘過的陵墓,在陵墓打開後,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那麼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 老照片再現定陵發掘:圖6提取皇冠,圖9萬曆皇帝的遺骸姿勢很怪異
    【考古發掘現場】這是一組反映定陵發掘現場的老照片。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陵墓,先後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為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一手實物資料。但是,定陵發掘的教訓是慘痛的,它直接告訴我們帝王陵決不能輕易挖開,否則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 鏡頭下: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文物,件件都是精品,最後一件卻令人惋惜!
    萬曆皇帝明神宗 朱翊鈞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被立為皇太子。10歲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前十年,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 十三陵中為什麼要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為何不繼續發掘?
    自古以來,但凡皇帝陵寢除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寢能逃過盜墓賊的魔爪,對很多盜墓賊來說,他們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裡面所有金銀財寶都不罷休的。但是萬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樣了,它之所以被發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對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長陵了解得不夠深入,怕會對長陵裡面埋葬的珍貴文物造成損壞。所以就挑選了規模不如長陵宏大、但結構和長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過挖掘定陵積攢一些打開長陵的重要經驗。
  • 挖掘定陵使郭沫若背負罵名,出土了許多國寶文物,但教訓慘痛
    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朝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在史書中,這是一位30年不上朝的皇帝,卻統治著一個繁華的社會,擁有張居正、海瑞、戚繼光這樣的歷史名臣,實現了萬曆中興。於是郭沫若和吳晗就將挖掘對象轉向定陵。皇帝的龍袍、皇冠、鳳冠等國寶級文物被發掘出來,唯獨沒有郭沫若吳晗心儀的《永樂大典》。
  • 郭沫若是考古界的千古罪人,挖皇帝墓導致3000文物被破壞
    說起來和「明定陵」事件有關係,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的陵墓,一同葬的還有孝端顯皇后和孝靖皇后。1956年,郭沫若不顧當時考古技術的落後,仗著自己政協副主席的身份,一意孤行挖掘明定陵,導致定陵的許多珍貴文物被氧化,造就了中國考古歷史上的一大悲劇,就此背上千古罪人的罵名。
  • 當年郭沫若挖掘定陵,萬曆遺骨被燒棺槨變家具,三千文物大半受損
    郭沫若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曾參與主持了明定陵的挖掘工作,但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造成了巨大的考古悲劇。郭沫若一、郭沫若挖掘定陵當時郭沫若擁有眾多頭銜,在國內的影響力巨大。也正是因為如此,郭沫若才獲得了長陵的挖掘機會。與他一起主持挖掘工作的還有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不過他們並沒有太多古墓的挖掘經驗,也沒有專業考古專家的指導和論證,看上去更像是急功近利的一種表現。當時,他們對長陵的入口尋找始終沒有任何進展,後來他們在進入墓道時發現了定陵有坍塌的痕跡,所以他們選擇放棄長陵轉而對定陵展開挖掘。
  • 關於郭沫若的詩和他挖掘定陵的那個事
    至於說郭沫若是考古學家,者有點不負責任,他怎麼就成了考古學家了,郭沫若只是對古文字有研究,他並不是什麼考古學家,他只是想挖掘古墓,至於他出於什麼心裡,就不好說了。郭沫若想要挖掘長陵,於是向上級提出申請時說,長陵中的文物,對研究明朝的歷史能起到很大的意義,甚至他懷疑,明朝重要的《永樂大典》就在朱棣的長陵中,挖掘長陵勢在必行。
  • 只因郭沫若當年挖掘明定陵的嚴重後果
    近代以來,中國的這些古陵古墓很多就遭到了國內外盜墓賊的毒手,比如民國時期孫殿英所盜竊的清東陵裡乾隆,慈禧的陵墓就曾經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那麼為何新中國六七十年代國家會突然禁止挖掘古代帝陵呢?其實都怪郭沫若當年挖掘明定陵所帶來的慘痛後果。
  • 實拍了一組國博鎮館之寶,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
    實拍了一組國博鎮館之寶,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實拍了一組國博鎮館之寶,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實拍了一組國博鎮館之寶,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實拍了一組國博鎮館之寶,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實拍了一組國博鎮館之寶,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的鳳冠!
  • 明朝定陵的發掘,洗刷了萬曆皇帝一生的汙點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的陵墓。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晗正式提出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