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不顧反對錯挖定陵,那萬曆皇帝的墓裡究竟多少文物被毀壞?

2020-09-10 楊小斌說歷史

1956年時任第一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持開挖定陵,也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墓,這一決定導致了現代考古史上第一悲劇。

當時很多考古專家提出現在的專業資料和技術不具備挖掘定陵的條件,郭沫若卻堅持打開定陵,後果就是導致了當時定陵裡大量文物暴露在空氣中直接損壞,這件事後來引起中央的重視,由此中央裡下達指令:未來沒有嚴格審核和批示,不得開挖帝王墓葬。那麼定陵開挖的失敗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毀呢?其中又有哪些是珍貴文物呢?

萬曆皇帝頭冠


1956年,定陵被打開,因為定陵葬著萬曆皇帝和他的皇后,所以陪葬文物很多,最後統計下來有3000餘件,這其中包含各種金銀首飾,文房用品,宮廷御製物件,還有衣服頭冠。當時損壞最嚴重的是大批織物,其中還包含了萬曆皇帝的龍袍。這些織物長久密封在地下,陵墓突然打開,大量空氣進入其中,這些織物一遇見大量空氣立馬氧化,變得一碰就碎,大量織物就這樣毀壞了。

最嚴重的是,當時定陵出土的文物太多,庫房準備不夠充分,當時有三口金絲楠木的棺材沒地方放,竟然被工作人員隨手扔下山坡,等到回過神再去找時,這些棺木早就被當地村民撿回家燒火了。金絲楠木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家用品,它的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就這麼隨意被毀壞實在讓人痛心。

另外郭沫若等人將大量定陵文物放在庫房就撒手不管了,很多頭冠被累加的貨物壓著,全部變形損壞難以修復。還有不少宮廷漆器,沒有進行修復保護長期暴露空氣裡,表面成分嚴重氧化變得坑坑窪窪,要知道明代漆器多麼珍貴,一件都是價值幾百萬的珍品。


這件事後來引起國務院重視,當時定陵挖掘的消息傳遍全國,各省份都想效仿挖掘當地的古墓,國務院立馬通電全國相關機構停止任何挖掘工作,生怕再出現定陵式的悲劇。

後來特殊年代到來,定陵挖掘的文物就這麼放在庫房裡無人問津,它們靜靜呆在倉庫裡經歷了50多年的時間,這期間大量易氧化的文物遭到損壞,一直到後來國家出資三千多萬建立了地下文物館,才開始慢慢修復定陵文物,這期間發現大量古籍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壞,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15年才全部完成。

一個對考古並不懂的文人為了一己私慾硬是打開皇家陵墓,導致大量文物被毀,其過失和人品可見一斑,他一個人的錯誤,導致故宮兩代文物修復師整整忙碌了幾十年,才順利將定陵其他文物保護妥善。

被損壞的萬曆皇帝龍袍


好在現在我們考古技術越來越發達,對文物的發掘和保管已經做得很好了,定陵的悲劇再也沒有發生過。這些珍貴文物是古代歷史的載物,也是古代歷史人物存在的證據,對它們的保護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

相關焦點

  • 郭沫若是考古界的千古罪人,挖皇帝墓導致3000文物被破壞
    說起來和「明定陵」事件有關係,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萬曆的陵墓,一同葬的還有孝端顯皇后和孝靖皇后。1956年,郭沫若不顧當時考古技術的落後,仗著自己政協副主席的身份,一意孤行挖掘明定陵,導致定陵的許多珍貴文物被氧化,造就了中國考古歷史上的一大悲劇,就此背上千古罪人的罵名。
  •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
  •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郭沫若執意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被毀,我國從此不再主動開陵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的皇帝在即位的時候就會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且在下葬的時候也會隨許許多多的陪葬品,而這些陵墓對於我們後人來說,有著非常珍貴的研究價值,當然我們現在的考古學界,也有規定,就是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除非是被破壞了
  • 郭沫若究竟挖了多少陵墓?
    郭沫若、吳晗當時這個計劃一經公示,便遭到了很多學者的反對,學者們認為,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還很不成熟,沒有能力保護出土文物,更不要說去研究了,但是還是沒能阻止其計劃。經過兩年的開採,經歷了三百年光陰的陵墓就這麼暴露在了陽光下。
  •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導致大量文物損毀,萬曆皇帝屍骨被焚燒
    所以,皇帝留下來的陵墓向來都是熠熠生輝,暌違千年也能引發考古界的一番長嘆,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明定陵,那座帝王陵雖然也不失恢弘大氣,但卻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什麼。愚蠢的試掘有關發掘明定陵的故事,要追溯到1955年10月9日,當時數名國家領導人一同來到十三陵郊遊,當中就有著名文學巨匠郭沫若,以及著名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
  • 挖掘定陵使郭沫若背負罵名,出土了許多國寶文物,但教訓慘痛
    到1956年,封建王朝早已覆滅,這位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已經在定陵長眠300多年。如果沒有郭沫若、吳晗等考古狂熱派,他會一直長眠於此。但誰也不曾想到,一代帝王的屍骨在地下長眠300多年,竟會被挖出來用石頭砸碎,用火焚燒。
  • 風雪定陵:郭沫若等人挖掘明朝萬曆皇帝陵墓,造就一場考古悲劇
    ——《風雪定陵》1955年10月4日是一個被考古界永遠銘記的日子,郭沫若為首矛盾和吳晗等六個人呈遞一份報告給國家,一份想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古挖掘,他們的理由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有一定繁榮,挖掘明十三陵可以使之更加繁榮,挖掘出來的文物有助於研究明朝的歷史和文化,說不定有改變歷史的文物被發掘。
  • 都知道郭沫若造成考古史的悲劇,那麼到底損失了啥文物呢?太可惜
    挖定陵之後,造成無數文物被毀,於是乎國家規定以後不允許挖皇帝陵,後來逐漸的規範為,任何保存完好的古墓,都不能去主動挖掘,只能以保護為主。提到定陵的挖掘,有一個人是絕對繞不過去的,這個人便是郭沫若,郭沫若不僅是一代文豪,此人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並且酷愛考古。郭沫若一生喜歡文物,為此做了不少研究,能夠打開定陵,他是出了不少力的,儘管當時反對的聲音很多,他依舊是不顧勸阻,硬是要打開。
  • 64年前發掘定陵的老照片:郭沫若親自指導,萬曆皇帝皇冠清晰可見
    突然,一個人站起來大聲說道:「不行,絕對不能挖!」「行,必須挖,而且要馬上挖!」頓時在場的人們分成兩個陣營,爭得面紅耳赤,放在他們面前的文件,叫做——《關於挖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此時,一個人緩緩站了起來,他說道:「別爭了,必須要挖。」
  • 被郭沫若拿來練手的定陵裡,挖出的萬曆皇帝卻很特殊
    在歷史上,我們也很少有過這種行為,唯一一個被我們主動發掘的皇帝陵,就是明朝的定陵,裡面葬著萬曆皇帝。當他的遺體被找到時,我們發現他不是平躺,而是呈「北鬥七星狀」,這其實是明朝的一種喪葬風俗,認為這樣可以升天繼續做帝王。
  • 為尋找絕世奇書,郭沫若打開萬曆墓,失敗後又想挖嘉靖墓!
    為尋找絕世奇書,郭沫若打開萬曆墓,失敗後又想挖嘉靖墓!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是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同時,郭沫若還有另外一層身份,就是我國史上一位出色的考古學家。其氣質如其乳名「文豹」一般,書生氣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狂熱的心。
  • 明十三陵定陵:郭沫若帶頭挖掘的皇陵,究竟多少文物氧化損毀?
    不過這張居正剛死,萬曆皇帝就開始沉溺酒色,後來還因為立太子的事情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集團東林黨爭執了十幾年,最後索性是30年不出宮門,創造了28年不上朝的紀錄,導致朝政荒廢。明十三陵有13個陵墓,為什麼要選擇挖定陵呢?
  •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為何只挖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而不挖其它皇帝的陵墓?自古以來,一個帝王在當上皇帝後,肯定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建陵墓。除了朱元璋葬在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以及朱祁鈺這個皇帝不被承認,剩下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都在這明十三陵中。雖然十三個都是陵墓,但還是有區別的,倒不是皇帝陪葬品之類的區別,而是這十三座陵墓中,有一個陵墓已經被挖掘了,這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陵墓。萬曆皇帝是明朝中晚期的皇帝,為什麼不去挖掘其它陵墓,反而只挖掘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呢?
  • 郭沫若不思悔改還想挖秦始皇陵?
    由此,不挖帝陵成了文博界的「鐵律」。眾所周知有一種考古的痛叫「明定陵考古發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的明長陵(成祖朱棣的陵墓),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口店遺址發掘開始算,到56年不過30多年的歷史。人才、技術都極度缺乏。
  • 老照片再現定陵發掘:圖6提取皇冠,圖9萬曆皇帝的遺骸姿勢很怪異
    【考古發掘現場】這是一組反映定陵發掘現場的老照片。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陵墓,先後出土3000多件珍貴文物,為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一手實物資料。但是,定陵發掘的教訓是慘痛的,它直接告訴我們帝王陵決不能輕易挖開,否則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 考古專家也迷信,郭沫若挖掘定陵時,先用公雞探路才敢進
    雖然當時軍費開支很大,但戰爭結束後,國內的錢和倉庫裡的銀子還是太多了。而三徵實際軍費是由錢糧和太倉銀兩撥出的,三徵結束後,萬曆皇帝開始沉湎於酒色,久而久之身體虛弱,上朝的次數越來越少,三徵結束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回覆,似乎更加不感興趣了。萬曆四十八年(1620)三月,萬曆皇帝因長期荒淫無度,遼東慘敗,病入膏肓。
  • 考古史上發掘過的皇帝陵:明萬曆皇帝定陵,出土稀世文物
    明定陵今天就來聊聊明萬曆皇帝定陵的發掘故事1955年,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吳晗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部長沈彥斌他們三個是聯名上書國務院,說我們要挖掘十三陵,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研究明朝歷史的資料。>於是郭沫若就決定了,發掘規模比較小的定陵,也是由於萬曆皇帝在位時間長,而且處於盛世,出土的文物考古價值可能大點考古工作者發掘定陵地宮
  • 56年,郭沫若在爭論不休中提議挖掘定陵,周恩來看完寫下4個字
    明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定陵中安葬著  明神宗萬厲皇帝朱翊  (  yì  )鈞及其皇后。萬曆皇帝在位長達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圖|萬曆皇帝和兩任皇后的棺槨  古代中國的喪葬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帝王更是其中之最,所以說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陪葬品是非常珍貴的,就比如他身上穿的這件袞服龍袍,就是皇帝參加最隆重的典禮時才穿的,所以考古意義重大
  • 1956年郭沫若挖明定陵:裸手上陣取文物,三千多瑰寶損毀大半
    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在明史研究上造詣十分高,於是他和郭沫若等人便以歷史探索研究、古為今用教育意義等理由向上申請,對明朝十三陵中的朱棣之墓——明長陵進行發掘。但這個發掘申請一經提出就遭到很多人反對,反對者包括當時的文化局局長鄭振鐸以及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鼎等人。
  • 關於郭沫若的詩和他挖掘定陵的那個事
    至於說郭沫若是考古學家,者有點不負責任,他怎麼就成了考古學家了,郭沫若只是對古文字有研究,他並不是什麼考古學家,他只是想挖掘古墓,至於他出於什麼心裡,就不好說了。郭沫若想要挖掘長陵,於是向上級提出申請時說,長陵中的文物,對研究明朝的歷史能起到很大的意義,甚至他懷疑,明朝重要的《永樂大典》就在朱棣的長陵中,挖掘長陵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