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時任第一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郭沫若不顧其他人的反對,堅持開挖定陵,也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墓,這一決定導致了現代考古史上第一悲劇。
當時很多考古專家提出現在的專業資料和技術不具備挖掘定陵的條件,郭沫若卻堅持打開定陵,後果就是導致了當時定陵裡大量文物暴露在空氣中直接損壞,這件事後來引起中央的重視,由此中央裡下達指令:未來沒有嚴格審核和批示,不得開挖帝王墓葬。那麼定陵開挖的失敗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毀呢?其中又有哪些是珍貴文物呢?
萬曆皇帝頭冠
1956年,定陵被打開,因為定陵葬著萬曆皇帝和他的皇后,所以陪葬文物很多,最後統計下來有3000餘件,這其中包含各種金銀首飾,文房用品,宮廷御製物件,還有衣服頭冠。當時損壞最嚴重的是大批織物,其中還包含了萬曆皇帝的龍袍。這些織物長久密封在地下,陵墓突然打開,大量空氣進入其中,這些織物一遇見大量空氣立馬氧化,變得一碰就碎,大量織物就這樣毀壞了。
最嚴重的是,當時定陵出土的文物太多,庫房準備不夠充分,當時有三口金絲楠木的棺材沒地方放,竟然被工作人員隨手扔下山坡,等到回過神再去找時,這些棺木早就被當地村民撿回家燒火了。金絲楠木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家用品,它的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就這麼隨意被毀壞實在讓人痛心。
另外郭沫若等人將大量定陵文物放在庫房就撒手不管了,很多頭冠被累加的貨物壓著,全部變形損壞難以修復。還有不少宮廷漆器,沒有進行修復保護長期暴露空氣裡,表面成分嚴重氧化變得坑坑窪窪,要知道明代漆器多麼珍貴,一件都是價值幾百萬的珍品。
這件事後來引起國務院重視,當時定陵挖掘的消息傳遍全國,各省份都想效仿挖掘當地的古墓,國務院立馬通電全國相關機構停止任何挖掘工作,生怕再出現定陵式的悲劇。
後來特殊年代到來,定陵挖掘的文物就這麼放在庫房裡無人問津,它們靜靜呆在倉庫裡經歷了50多年的時間,這期間大量易氧化的文物遭到損壞,一直到後來國家出資三千多萬建立了地下文物館,才開始慢慢修復定陵文物,這期間發現大量古籍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壞,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15年才全部完成。
一個對考古並不懂的文人為了一己私慾硬是打開皇家陵墓,導致大量文物被毀,其過失和人品可見一斑,他一個人的錯誤,導致故宮兩代文物修復師整整忙碌了幾十年,才順利將定陵其他文物保護妥善。
被損壞的萬曆皇帝龍袍
好在現在我們考古技術越來越發達,對文物的發掘和保管已經做得很好了,定陵的悲劇再也沒有發生過。這些珍貴文物是古代歷史的載物,也是古代歷史人物存在的證據,對它們的保護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