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
百年學人頷首問道今世終成大典,一代巨擘擱筆西遊誰來再續盟書。1月18日17時27分,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因病醫治無效在太原病逝,享年98歲。年近九旬的著名書法家林鵬撰寫的輓聯「侯馬盟書驚天下,古幣文編照九州」,形象地概括了張頷這位文博大家的兩大人生亮點。
張頷原名連捷,字徑盫,號乍廬。1920年出生於山西介休縣。他一生清平治學,長期致力於古文字研究、考古發掘及晉國史、古天文學等。先後擔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1965年11月至次年5月,張頷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掘工作。在山西省侯馬市東郊澮河北岸的臺地上,出土了5000餘件寫有文字的石片、石圭、玉片等,其中可辨認的有600餘件,郭沫若將其定名為「侯馬盟書」。「侯馬盟書」產生在春秋末期,根據內容可分為宗盟類、納室類、委質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六類十二種,記錄了當時晉國的政治變革、法治建設、社會管理、各勢力間的制度約束等諸多方面內容。為研究春秋末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史料。1995年,「侯馬盟書」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古文字學深奧艱澀,在整理侯馬盟書時,張頷採取作卡片的辦法,逐日擺問題,寫心得,找線索,終于澄清了盟書內容,並加以分類、論證。張頷回憶當年考釋「侯馬盟書」的艱澀:「研究盟書,疑難處甚多,有些駕輕就熟,一看即可勘破;有些旁搜遠紹,會豁然貫通;有些窮極八荒,欄杆拍遍,也難有一得;有些雖有心得,卻難以定奪,這就要請教高人了。比如古天文學,我也懂得,卻不能說精通。在這上面,我有個老朋友,也可說是老師,不時請教,互相切磋,受益不少。」他提到的這位朋友,就是天文學家席澤宗。
經過十餘年的艱苦鑽研,張頷1976年發表巨著《侯馬盟書》。這是一部融匯考古學、古文字學與歷史學研究而集大成的學術巨著,為晉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揭開了我國春秋史研究新的一頁,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新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在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
除精研古史,精通古文字學外,張頷還涉獵錢幣、書法、天文、鏡銘等諸多領域。他1985年出版的《古幣文編》中,不僅收集了大批貨幣文字實物拓片,還逐字摹寫、排比、注釋、匯集、輔以圖表、索引,對文字的考釋。張頷本著「慎言其餘」的精神,對不識之字編入附錄,突破了古文字整理的舊格局,引起學術界的極大反響。為研究古籍中的天文學問題,張頷多年都晚睡早起觀察星象「夜讀天章」,並自製研究儀器和模型「旋栻」「無影塔」等,運用天文學知識很好地解決了考古學中的相關問題。
2003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儒藏》啟動編纂,該藏從《論語》到當代學術經典,共選書目200種,張頷一人佔其二:《侯馬盟書》開啟春秋史研究新篇章,列第90號;《古幣文編》突破古文字整理舊格局,列第137號。
近年來,治學之餘張頷又寄情詩文書法。他以古文字入書法,在行內廣為稱道。於書法一路張頷尤善篆文,其書藏頭護尾,翕張自如,遒勁峭拔,鐵畫銀鉤,直追秦漢。2004年秋,國內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金石書法篆刻學術性團體西泠印社邀張頷為「社員」,這是印社成立百年來邀請加入的第一位山西會員。
張頷一生虛懷若谷,以人品、學術力行於世,道德文章為學界所景仰,是當之無愧的文博大家。
(本報太原1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