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盟書》驚天下 《古幣文編》照九州

2020-12-07 光明數字報

    【追思】

 

    百年學人頷首問道今世終成大典,一代巨擘擱筆西遊誰來再續盟書。1月18日17時27分,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因病醫治無效在太原病逝,享年98歲。年近九旬的著名書法家林鵬撰寫的輓聯「侯馬盟書驚天下,古幣文編照九州」,形象地概括了張頷這位文博大家的兩大人生亮點。

 

    張頷原名連捷,字徑盫,號乍廬。1920年出生於山西介休縣。他一生清平治學,長期致力於古文字研究、考古發掘及晉國史、古天文學等。先後擔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1965年11月至次年5月,張頷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掘工作。在山西省侯馬市東郊澮河北岸的臺地上,出土了5000餘件寫有文字的石片、石圭、玉片等,其中可辨認的有600餘件,郭沫若將其定名為「侯馬盟書」。「侯馬盟書」產生在春秋末期,根據內容可分為宗盟類、納室類、委質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六類十二種,記錄了當時晉國的政治變革、法治建設、社會管理、各勢力間的制度約束等諸多方面內容。為研究春秋末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史料。1995年,「侯馬盟書」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古文字學深奧艱澀,在整理侯馬盟書時,張頷採取作卡片的辦法,逐日擺問題,寫心得,找線索,終于澄清了盟書內容,並加以分類、論證。張頷回憶當年考釋「侯馬盟書」的艱澀:「研究盟書,疑難處甚多,有些駕輕就熟,一看即可勘破;有些旁搜遠紹,會豁然貫通;有些窮極八荒,欄杆拍遍,也難有一得;有些雖有心得,卻難以定奪,這就要請教高人了。比如古天文學,我也懂得,卻不能說精通。在這上面,我有個老朋友,也可說是老師,不時請教,互相切磋,受益不少。」他提到的這位朋友,就是天文學家席澤宗。

 

    經過十餘年的艱苦鑽研,張頷1976年發表巨著《侯馬盟書》。這是一部融匯考古學、古文字學與歷史學研究而集大成的學術巨著,為晉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揭開了我國春秋史研究新的一頁,被國內外史學界公認為新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在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

 

    除精研古史,精通古文字學外,張頷還涉獵錢幣、書法、天文、鏡銘等諸多領域。他1985年出版的《古幣文編》中,不僅收集了大批貨幣文字實物拓片,還逐字摹寫、排比、注釋、匯集、輔以圖表、索引,對文字的考釋。張頷本著「慎言其餘」的精神,對不識之字編入附錄,突破了古文字整理的舊格局,引起學術界的極大反響。為研究古籍中的天文學問題,張頷多年都晚睡早起觀察星象「夜讀天章」,並自製研究儀器和模型「旋栻」「無影塔」等,運用天文學知識很好地解決了考古學中的相關問題。

 

    2003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儒藏》啟動編纂,該藏從《論語》到當代學術經典,共選書目200種,張頷一人佔其二:《侯馬盟書》開啟春秋史研究新篇章,列第90號;《古幣文編》突破古文字整理舊格局,列第137號。

 

    近年來,治學之餘張頷又寄情詩文書法。他以古文字入書法,在行內廣為稱道。於書法一路張頷尤善篆文,其書藏頭護尾,翕張自如,遒勁峭拔,鐵畫銀鉤,直追秦漢。2004年秋,國內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金石書法篆刻學術性團體西泠印社邀張頷為「社員」,這是印社成立百年來邀請加入的第一位山西會員。

 

    張頷一生虛懷若谷,以人品、學術力行於世,道德文章為學界所景仰,是當之無愧的文博大家。

 

    (本報太原1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李建斌)

 

相關焦點

  • 「侯馬盟書」整理者張頷辭世,裘錫圭曾記述其學術成就
    其研究領域廣涉古文字學、考古學、晉國史及錢幣等,先後出版了《侯馬盟書》、《古幣文編》、《張頷學術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融為一體,在中國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侯馬盟書1965年,張頷主持了山西侯馬東周晉國遺址的發掘工作,經過十餘年的艱苦鑽研,於1976年發表巨著《侯馬盟書》,當即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 侯馬盟書研究者、釋讀者考古界傳奇張頷
    原載《山西晚報》2017年1月18日,記者:孫軼瓊原標題:侯馬盟書研究者、釋讀者考古界傳奇張頷先生逝世寒風凜冽,大地同悲。今日,侯馬盟書的研究者、釋讀者,當代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 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頷(hàn)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18日17時25分逝世,享年98歲。
  • 考古學家張頷曾主筆"侯馬盟書" 辨認春秋晚期晉人的文字
    原標題:張頷: 坐攬周秦 意與古會(足音)   張頷(1920.11—)號作廬,山西介休人,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錢幣學家、書法家,以整理、釋讀並出版《侯馬盟書》聞名學界。《古幣文編》亦是經典之作。治學之餘寄情詩文書法,有《作廬韻語》《著墨周秦》《作廬風華》刊行。2012年被授予「文博大家」的榮譽稱號。
  • 侯馬盟書(春秋)(組圖)
    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質、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書寫。其中656件上有可辨識文字,多的200餘字,少的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
  • 「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舉行
    12月10日至11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共臨汾市委宣傳部、山西師範大學主辦,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侯馬盟書文化研究會承辦的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師範大學舉行
  • 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
    12月10日,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師範大學順利舉行。此次活動作為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共臨汾市委宣傳部、山西師範大學主辦,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侯馬盟書文化研究會承辦。
  • 品《侯馬盟書》之約
    侯馬盟書,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於同年11月至次年5月進行了發掘,在中國山西省侯馬市秦村發掘出土了大量玉片文物,數量共有5000餘片;因玉片上文字刊載著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卿大夫之間所修訂的盟約載書;(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因此稱作「盟書」或「載書」。)該文字屬於春秋晉國官方文字,出現約在西元前550年。書寫於玉石的這些文字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
  • 歃血為盟凸顯團結、誠信、法治無價——「侯馬盟書」的前世今生
    話說1965年12月份的一天,北風似刀、烏雲徘徊,天冷得讓人晚上當「團長」,白天當「屍冰」,在山西侯馬郊外秦村西北約500米處的澮河北岸,侯馬電廠基建施工正在進行,山西省考古所侯馬工作站派出陶正剛、張守中等專業人員配合工程勘探,曲沃農中的一批學生也在現場進行勤工儉學勞動。
  • 侯馬盟書古文字暨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
    華夏經緯網 2018-12-29 09:21:53 訊:  12月13日上午,由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和市委宣傳部主辦的侯馬盟書古文字暨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在侯馬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40餘名文字學專家齊聚一堂,就「侯馬盟書」考古、古文字的回顧與展望、侯馬盟書書法研究等內容展開專題研討。市政府黨組成員潘海燕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 《侯馬盟書》的出土,讓我們知道古人結盟,竟有10種繁瑣的過程
    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了令考古界震驚的《侯馬盟書》,同年11月至次年5月將此文物發掘出土。你可知道為何這份《侯馬盟書》為何能夠震驚考古界?古人結盟,都有哪些必要的過程?
  • 山西博物院,十大國寶之一「侯馬盟書」!這是中國最早的毛筆字!
    侯馬盟書,春秋戰國時期。山西博物院藏。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硃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
  • 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侯馬...
    12月9日,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開幕式和「張頷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啟動儀式在侯馬市同時舉行。活動期間,全國古文字學界、考古學界,以及為侯馬盟書做出貢獻者濟濟一堂,共同紀念為侯馬盟書研究闡釋做出突出貢獻的、以張頷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考古人。  侯馬古稱新田,具有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曾經是春秋晉國晚期的都城。
  • 《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 中國文博界紀念張頷百年誕辰
    紀念侯馬盟書發現五十五周年暨張頷先生百年誕辰系列學術活動9日在山西侯馬開幕。胡健 攝中新網臨汾12月9日電 (記者 胡健)紀念侯馬盟書發現五十五周年暨張頷先生百年誕辰系列學術活動9日在山西侯馬開幕,中國古文字學界、考古學界等百餘位專家學者在此研討侯馬盟書的重要意義。1965年12月9日,在山西侯馬晉國遺址考古發掘出土1500餘件東周時期玉石質盟書,震驚世界。
  • 「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參會專家學者參觀系列展覽
    12月9日,「侯馬盟書—文字與書法藝術」學術研討會參會專家學者參觀侯馬盟書發現鄭中夏、程書林、潘海燕、王煦傑、黃曉君和與會專家學者們先後來到晉國古都博物館、晉園文化城,參觀了《大家張頷》張頷先生百年生平展、侯馬盟書書法藝術特邀展
  • 春秋諸侯結盟"侯馬盟書"藏中大 為幾塊殘破玉石片
    記者深入採訪獲悉,建國以來中國考古十大成果之一的侯馬盟書殘片,中大竟然藏有幾塊,是中大教授38年前從山西劉備借荊州「借」回來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普查出一套烈士完整遺物,反映了民國時期完整的烈士撫恤制度,全國少見。
  • 山西人都為之驕傲的文化名片——侯馬盟書,你還不來了解一下?
    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第二季),山西省選送三件,兩件出自侯馬,一是「侯馬盟書」,另一是候馬金墓戲俑,足以說明侯馬盟書在全國有著很深的影響。「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館藏的十大國寶之ー,已成為山西的一張文化名片。
  • 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關於盟誓用玉、用牲等的札記
    今年是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學術界關於盟書的認識仍有很大分歧,這一方面是由於文獻關於盟誓的相關記載並不系統全面,另一方面由於同類的資料較少,可資比較的資料更加有限。本文作者就盟書與先秦盟誓制度的相關問題作了一些思考,認為盟書坑坎中所出玉器當與盟誓前須祀方明有關侯馬盟書侯馬盟誓發現於1965年,是東周時期一處重要的盟誓遺址盟書內容重要,前輩學者已多有研釋,茲就盟書所見先秦盟誓制度等相關問題,略陳管見一盟誓用玉與祀方明
  • 紀念侯馬盟書發現五十五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系列學術活動...
    山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曉永,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鄭中夏,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金珍,副市長潘海燕,市政協副主席李雲崗,中國古文字協會、山西省書法家協會負責人,以及侯馬盟書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等出席開幕式。潘海燕主持開幕式。  侯馬古稱新田,具有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曾經是春秋晉國晚期的都城。
  • 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侯馬市舉行
    、侯馬市人民政府,臨汾市文旅局、臨汾市文聯、省考古研究院承辦的紀念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開幕式和「張頷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啟動儀式在侯馬市舉行。1965年12月出土的侯馬盟書,作為記錄和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諸多方面歷史的承載,被稱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十項重大考古成果之一,代表著晉文化的精髓,是晉國古都新田文化最具價值的一個符號。侯馬盟書還提供了晉國末期規範的官方文獻盟書文體的寫法文本,是古代官方文體源流發展的一個環節,是古代文學、文體學研究的實物材料,在文字學、書法藝術、曆法、社會學、風俗習慣等多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 假如文物會說話——侯馬盟書的傳奇故事
    1965年的12月8號,在侯馬的老電廠,考古人員把我帶到了另一個新世紀。這個新世界的人和事都與我從前見到的不大一樣,沒有了往日的戰火紛飛,這裡的人很友善,輕柔地把我喚醒。我,侯馬盟書,就在此時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古人大多迷信鬼神,趙鞅便與諸大家族舉行盟誓活動、籤訂文書。內容為要求參加盟誓者效忠盟主,一致誅討敵方,不再擴充奴隸、土地,不與敵人來往等。通過反覆的「尋盟」,大家心驚膽戰,絕不敢違背其中誓言,生怕神明降罪。甚至還用我來詛咒敵方,以達到更強大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