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歷來是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重要研究對象。本世初至建國前,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了一批成果,提出的見解影響深遠,至今仍具有啟發和借鑑意義。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關於夏代社會及夏民族、夏代地理、夏商周之關係等方面。建國以來,包括夏禹文化研究在內的先秦歷史的研究始終沒有間斷過。1977年11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城崗遺址舉行了一次現場會,此後因種種原因,研究工作一度顯得沉寂。相反,在香港及海外,夏文化研究頗顯活躍。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學和1990年美國洛杉機加州大學均召開過夏文化研討會。美國華裔學者周鴻翔教授於1990年編輯推出了一部《夏史夏文化研究書目》。80年代初期恢復建立的中國先秦史學會引領和組織全國各地史學界的專家、學者進行廣泛深入、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1985年,中國先秦史學會編輯了《夏史論叢》一書;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不定期出版的內部刊物《先秦史研究動態》,到目前為止已出版30多期,每期收錄的10多篇論文中,不少涉及大禹及夏文化。1987年,孫淼先生的《夏商史稿》問世,其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寫夏史;1988年,鄭傑祥先生的《夏史初探》印行,更是第一部夏史專書。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石林先生整理的徐旭生先生遺著《堯、舜、禹》(上、下),分別刊載於《文史》9、40期,共5餘字,是較為系統地研究堯、舜、禹的專著。近幾年來,先秦史學會先後與河南、安徽、山東等省、市的有關部門聯合召開大禹及夏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將與會代表提供的論文輯集出版,大大地促進了全國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工作向著縱深發展。
國務院1999年啟動組織的多學科合作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由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牽頭,2001年已階段性完成商周階段的工作,並發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近年來人類遺傳基因研究進展迅速,對於中華各民族的起源、形成、融合諸問題的研究,可望取得新的成果。
此將筆者所了解到的全國各地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四川省
1.大禹故裡北川的研究活動
據史籍記載和專家、學者考證,大禹這位了不起的歷史人物就出生在北川。這是北川的驕傲,也是北川的財富。雖然歷史上不乏有識之士對大禹進行過研究和頌揚,但零星分散,斷斷續續。20世紀80年代開始,北川對大禹的研究熱火朝天,廣泛深入,成果頗豐。這一研究從文史工作者單個分散的研究發展為縣委、縣政府有組織地進行研究;從對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發展到對大禹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造福萬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從對大禹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發展到對整個夏文化的研究;從對大禹及夏代史學的研究發展到對古代民族學、水利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這一研究從北川擴大到綿陽、四川省,直至全國範圍內眾多的專家、學者參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確:弘揚大禹精神,促進北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986年7月,在縣委、縣政府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禹裡鄉和甘溪鄉的同志不約而同地提出開發禹穴溝和猿王洞旅遊資源的想法,得到縣上的支持。後來猿王洞的迅速開發,激發了縣內開發旅遊業的興趣和熱情。1987年,成立縣外事旅遊辦;由縣政協、縣誌辦、文化館的文史工作者經過幾年研究,於是年底編印出《禹生北川》一書,在縣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使更多的幹部和群眾知道北川是大禹故裡,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大禹故裡風景名勝、自然風光的價值,引起了省、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
1988年5月,副市長李舉之帶領市外事旅遊辦的同志到禹穴溝、石紐山考察,給予很高評價,鼓勵北川開發這一旅遊資源。1989年5月,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中的內行和有關專家到禹穴溝和青城後山進行比較考察,認為大禹故裡確實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為此專門給市委、市政府寫了報告,就大禹的歷史地位和大禹故裡的人文資源、自然景觀、羌民族風情、交通條件、開發前景等方面進行分析,肯定了大禹故裡的開發價值,希望市上進一步給予重視。同年6月,李舉之等再次到北川考察,作出四點指示:建立專門班子,確定一位副縣長或縣委常委負責;開展對大禹的專門研究;搬遷禹裡鄉政府(今禹穴辦事處),恢復禹王宮;請城建部門搞規劃設計。緊接著,縣委書記朱樹林召集四大班子領導對開發大禹故裡,開展大禹研究作了專題研究。決定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勤幟牽頭,具體工作由外事旅遊辦負責。城建局立即請綿陽市建委規劃處進行規劃;交通部門負責修路,林業局加強了禹穴溝、治城(今禹裡)一帶的綠化;水電局抓禹穴溝的水土保持;宣傳、文化部門拍攝照片和電視專題片,進行對外宣傳,對羌族民歌、羌族鍋莊舞進行收集整理和普及。交通部門會同旅遊辦,1989年9~12月,僅用三個月時間,修好了禹穴溝內4公
裡遊山道和6個亭子,架橋4座。11月,大禹故裡風景名勝區規劃論證會在北川召開,省、市有關專家熊世堯、王文才、席世紅等出席,李舉之副市長專程到會講話。規劃論證會上,專家們一致主張規劃高規格、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分步實施;主張恢復禹王宮、神禹故裡坊,在治城(今禹裡)修建大禹紀念館;支持苦竹壩電站上馬,在苦竹壩和漩坪之間形成8公裡的大禹湖。1989年12月下旬,朱樹林、母廣軾、陳勤幟、鄧德榮等兩次去成都看望了對大禹研究和大禹故裡開發非常關心的四川省原副省長、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資深文史專家、96歲高齡的張秀熟老前輩,向他匯報了大禹故裡的恢復建設情況,張老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件大事,不僅是北川、綿陽的大事,也是四川省乃至整個華夏子孫的大事,希望抓好。
1990年3月,綿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大禹故裡為市級風景名勝區。4月,陳勤幟帶領有關人員到茂縣、汶川實地考察了汶川的石紐山、禹跡等,與汶川縣的文史工作者座談,了解汶川對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狀況。知己知彼,感到禹生汶川的史料依據、歷史遺蹟依據都遠遠不及禹生北川充分,增強了對「禹生北川」的研究、宣傳和開發大禹故裡的信心。5月2日,李德書在《綿陽日報》發表《禹生石紐在北川》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5月5日,「禹生石紐」考察座談會在北川召開。省社科院、四川大學、省民委、省水電廳的專家以及綿陽、北川的文史、民族、水利工作者30多人參加。朱樹林、梁安禮、蹇洪秀等領導出席會議並講話。陳勤幟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研究大禹、開發建設大禹故裡的目的、意義和已做的工作,闡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據等,省社科院院長陳世新、研究員李有明、胡大全,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常正光、副教授周九香,綿陽市高顯齊、鍾利戡、李德書、鄭定理等在會上發言。專家們一致認為開發大禹故裡,研究大禹,彰揚大禹功德,對於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意義重大;專家們認為大禹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據充分;專家們還一致主張成立大禹研究會,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和交流,保護大禹遺蹟,加快大禹故裡的開發建設。座談會後,陳勤幟撰寫的《禹生石紐考察研究會綜述》在《綿陽日報》和《綿陽論壇》發表,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此後,一方面抓文史資料的整理,由縣政協文史幹部王清貴、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鍾利戡負責。從130多種古籍文獻中,輯錄出有關大禹的史料10多萬字,編成《大禹史料匯集》,原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省詩書畫院院長楊超題寫書名,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文物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文史專家張秀熟作《序》,由巴蜀書社出版。一方面籌備成立大禹研究會,由縣外事旅遊辦負責。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分別與北京、哈爾濱、成都、重慶、綿陽、德陽、廣元、樂山、北川、江油、阿壩州及陝西石泉、浙江紹興等地有關人士近百人取得聯繫。1990年10月16~19日,先後在綿陽、北川召開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籌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大禹142代孫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姒元翼、北京圖書館外採部副研究員黃登培、浙江紹興大禹陵文管所所長陳觀榮,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冉光榮、副教授馬德真、周九香,川師大歷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謝元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趙殿增,南坪縣外事辦主任張善雲,綿陽市政協主席李舉之、副主席高顯齊,市人大副主任蔣安忠,市政府副市長向正,省、市報刊、電視臺記者,以及北川縣黨政領導朱樹林、梁安禮、尹昌貴、塗長清、陳勤幟、蹇洪秀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共50多人。籌備會上,討論了《四川大禹研究會章程》,推舉出四川省大禹研究會領導成員。同時,圍繞「禹生石紐」展開了學術交流,到會的省內外專家學者用大量史實,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三個問題。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二、禹生石紐在北川;三、弘揚大禹精神意義重大。與會專家、學者於籌備會前後撰寫論文27篇、10多萬字,由陳勤主持編輯成《大禹研究文集》,內部印刷出版,張秀熟為該文集題詞:「華夏之光,源遠流長。」
1991年10月,中共北川縣委宣傳部、北川縣政府旅遊辦聯合編寫了《大禹故裡──北川》一書,其中「禹裡攬勝」部分收錄了探討「禹生北川」的文章10篇。
1991年11月6日,經四川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審查同意,省民政廳批准登記的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在北川縣人民政府第一會議室召開成立大會。各地會員代表和中央、省、市、阿壩州、北川的專家學者、有關領導、新聞記者共87人參加成立大會。會議討論通過了研究會章程,產生了研究會領導成員:張秀熟、廖伯康、楊超、韓邦彥、何雨農、姒元翼任名譽會長;周禮成、李紹明、高文任顧問;李舉之任會長,高顯齊任常務副會長,馬敬洪、冉光榮、王泰昌、楊吉生、蔣安忠、肖宗弟、蹇洪秀任副會長,陳勤幟任秘書長,鄧德榮、李德書、鍾利戡、黃成發任副秘書長,常務理事18名,理事49名。名譽會長楊超、何雨農不顧年高歲大,專程出席了成立大會;98歲高齡的張秀熟發了賀電,並發表書面講話。
1992年3月,陳勤幟帶領何元興、鄧偉赴河南鄭州、禹州、登封、偃師、山西夏縣等地考察,聯絡關心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有志之士。拜訪了夏史專家,翻閱了這些市、縣的地方志,與當地文史工作者座談,搜集有關大禹的圖片;到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和夏縣禹城遺址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情況,發現禹生中原的說法只是民間傳說,缺乏史料證據,中原諸地的地方志一致記載為「禹生西羌石紐」。7月2~5日,首次全國「大禹及夏文化研討會」在北川召開,來自中紀委、中國社科院、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北京文物局、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社科院、哈爾濱、陝西石泉、河南禹州、川大、川師大、川師院、省社科院、省民委、省民研所、省水電廳、省地礦局、省社科聯和綿陽市、北川縣的專家、學者、有關領導共8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長李舉之致開幕詞,四川省政協主席廖伯康、副省長韓邦彥、老領導楊超等作重要講話,中紀委研究室主任張黎群,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孟世凱,北京大學歷史系年輕學者孫華,河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史專家鄭傑祥,北京圖書館分館館長、研究員徐自強,川大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民族學家冉光榮以及姒元翼、黃登培、何雨農、周錫銀、李紹明、周九香、姚政、謝元魯、程玉書等30多位專家學者在會上交流了論文。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李學勤因故未能到會,發來賀信並遞交了論文;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任繼愈、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等發來賀電、賀信。會後,由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將此次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論文50餘篇,整理編輯為《大禹及夏文化研究》一書,陳勤幟任主編,李德書、鍾利戡任副主編,著名歷史學家楊向奎題寫了書名,1993年1月,由巴蜀書社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共收入論文及重要講話37篇。
根據與會者的提議,組建了中國大禹研究會籌備組,張黎群任組長,廖伯康、韓邦彥、李舉之、蹇洪秀任副組長,楊超、姒元翼、冉光榮、孟世凱、馬敬洪、高顯齊、鄭傑祥、肖宗弟、徐自強為成員。1994年4月25日,籌備組向國家民政部呈報了登記成立中國大禹研究會的申請。同年11月4日,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在北川召開,常務理事及熱心大禹研究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60餘人參加。會議由李舉之主持,省政協副主席韓邦彥、羌族老紅軍兵團職離休幹部何雨農等到會並作重要講話。會議討論修改了研究會章程,確定理事會每三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每五年舉行一次,將會址和辦公地點由原設大禹紀念館改設在北川縣人民政府內。會議對四川省大禹研究會領導成員作了調整、充實。推選張秀熟、楊超、廖伯康、何雨農、張黎群、姒元翼為名譽會長,省政協主席聶榮貴為會長;副會長有:韓邦彥(省政協副主席)、周禮成(省民委副主任)、冉光榮(川聯大歷史系教授、省參事室參事)、餘國成(省水電廳副廳長)、劉欽山(成都物資貿易中心總經理)、李舉之(市政協主席)、廖世孔(市委副書記)、馬敬洪(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高顯齊(市政協副主席)、王泰昌(阿壩州政協副主席)、楊吉生(阿壩州政府副州長) 、蔣安忠(市人大副主任)、蹇洪秀(北川縣政府常務副縣長)、肖宗弟(省文化廳文物處長)、傅英貴(市青片河林業局局長);顧問高文(省文物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李紹明(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蹇洪秀兼任秘書長,鄧德榮(縣外事旅遊辦主任)、李德書(市府辦三秘處長)、羅安志(縣政協副主席)、鍾利戡(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陳長久(縣農機水電局副局長)、黃成發(大禹紀念館館長)任副秘書長;常務理事43人(其中原有27人,增選16人);理事78人(原有50人,增選28人)。至此,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已擁有會員117名。
1995年,縣人民政府外事僑務旅遊辦公室編印了《大禹故裡》畫冊。1996~1997年,縣委宣傳部牽頭,在縣內先後組織開展「弘揚大禹精神,建設大禹故裡」的徵文活動和理論研討會。筆者應邀撰寫的《大禹精神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先後被《綿陽論壇》(綿陽市社科聯主辦)、《綿陽師專學報》(綿陽師專主辦)、《涪江新論》(綿陽市委黨校主辦)、《黨的建設》(綿陽市委組織部主辦)刊載,被綿陽市委宣傳部評為「五個一」工程提名獎。
1999年11月8日,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學術交流暨換屆會在北川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省、市、縣的有關領導60餘人參加了會議。省人大民宗委副主任周禮成、省文聯副廳級巡視員倪錫文、綿陽市政協主席邱文德、市委常務副書記馬敬洪、市人大副主任蹇洪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怡、縣委書記楊學輝以及市政協老領導李舉之等到會祝賀。會議由綿陽市人大副主任、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秘書長蹇洪秀主持;臺灣亞臺綜合研究院人文暨社會所所長杜英賢、重慶師範學院教授黃中模、四川師範學院教授姚政、綿陽師專教授蔣志、西南工學院人文科兼職副教授李德書等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省社科院歷史所教授曾紹敏、省水利電力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馮廣宏、能源部成都勘測設計院教授級高工周樹椿、綿陽市政協文史委原主任鍾利戡和副主任南治平等作了書面論文交流。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還就大禹文化研究與北川的建設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大家認為,大禹生在北川,是北川乃至綿陽的寶貴財富,打好大禹這張牌,對地方的兩個文明建設極為有利。建議強化宣傳,提高知名度,可考慮在縣城建造大禹塑像;高度重視旅遊資源開發,加快大禹故裡風景名勝區的開發與建設;學會活動要注重實效,堅持「文化搭臺、經貿」,服務北川經濟建設的原則;四川省大禹研究會要加強橫向聯繫,擴展研究範圍;要努力爭取,儘快將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升格為全國大禹研究會。
與會人員經過醞釀討論,對研究會組織機構及組成人員作了調整、充實。由張黎(中紀委原教育室主任)、楊超(四川省詩書畫院院長、原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廖伯康(原四川省政協主席)、姒元翼(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大禹第142代裔孫)任名譽會長,高文(四川文物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李紹明(四川省社科聯副主席、省民研所研究員)任學術顧問,聶榮貴(四川省政協主席)任會長,韓邦彥(原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教授)、周禮成(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民宗委副主任)、李舉之(原綿陽市政協主席)、廖世孔(綿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邱文德(綿陽市政協主席)、冉光榮(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餘國成(四川省水利電力廳副廳長)、馬敬洪(中共綿陽市委常務副書記)、楊吉生(中共阿壩州委副書記)、蹇洪秀(綿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萬成(綿陽市政府副市長)、蔣安忠(綿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泰昌(阿壩州政協副主席)、高顯齊(原綿陽市政協副主席)、劉文榜(北川縣人民政府縣長)、李承霜(北川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成賢(北川縣政協主席)、楊海泉(中共北川縣委副書記)、肖宗弟(四川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劉欽山(成都物資中心總經理)、傅英貴(原綿陽市青片河林業局局長)任副會長;劉文榜兼任秘書長,經大忠(北川縣人民政常務副縣長)、鄧德明(中共北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開平(北川縣政府副縣長)、楊永忠(北川縣政協副主席)、李德書(綿陽市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鍾利戡(原綿陽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南治平(綿陽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羅安志(原北川縣政協常務副主席)、鄧德榮(原北川縣旅遊外事辦主任)、陳長久(北川縣防洪辦副主任、原縣水電局副局長)、黃成發(大禹紀念館館長)任副秘書長;陳開平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常務工作;何元興、趙興武、王澤元、胡軍任辦公室副主任;選舉理事99人、常務理事68人。
新任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秘書長劉文榜(北川縣人民政府縣長)表示,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將會址設在北川,並多次在北川開展學術活動,對推動北川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北川人民一定會努力建設好大禹故裡,為學會的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四川省大禹研究會將收到的11篇論文輯集為《海峽兩岸大禹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1萬字)於2000年5月付印出版。
大禹研究的不斷深入,大禹故裡風景名勝區的建設不斷加快,造型古樸,風格獨特,氣勢不凡的大禹紀念館在治城(今禹裡)酉山下落成;神禹故裡坊在石紐山下恢復重建;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禹王宮在原禹裡鄉政府駐地建成;「弘揚大禹精神,建設大禹故裡」成為全縣幹部群眾的共識。隨著大禹故裡知名度的提高,中國國際旅行社、臺灣影業公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中外專家、學者、教授、演員、記者等慕名前往觀光旅遊者絡繹不絕;一度時期,禹穴溝的餐館發展到十餘家;每年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對於促進北川經濟建設、民族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四川省歷史學會夏禹文化專業委員會的研究活動
1995年4月20日,四川省紀念大禹學術研討會在都江堰市國家森林公園御龍宮舉行。四川聯合大學水利學專家熊達成教授、省文史館館長隗瀛濤教授,省社科聯副主席、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錢來忠教授,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譚洛非教授等專家、學者45人參加了「大禹紀念碑暨御龍宮落成典禮」,提交學術論文13篇,並進行了學術討論,編輯成有關大禹的《史料集》。
1997年4月20日,四川省第二屆大禹學術研討會在都江堰市國家森林公園龍池御龍宮舉行。四川省水利界、史學界、考古學界、文學界、新聞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3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從北京發來賀信。會議印發了北京、成都等地學者送交的論文12篇。與會者倡議由相關單位共同籌組「四川省夏禹學術研究會」(暫名)。1997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初六人,大禹誕辰),在都江堰市龍池御龍宮舉行四川省夏禹文化研究會籌備會議,到會學者30餘人,一致同意在四川省歷史學會成立夏禹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擬定了《章程》,公推了主任、副主任、委員等人選,報經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及有關部門批准,正式成立。李紹明任主任委員,譚繼和、曾紹敏、段渝、王毅、周烈勳、姜顯倫、李茂、湯建斌、王純五任副主任委員,共有成員32人。聘請楊超、萬本根、王家佑、李復華、龍晦、冉光榮、林向、孫硯方、陳世松、吳康零、張勳燎、章玉鈞、梁旭仲、隗瀛濤、熊達成等19位學者為學術顧問。
1998年7月28日(農曆六月初六日)至30日,四川省歷史學會夏禹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在都江堰市龍池御龍宮舉行大禹誕辰紀念會暨四川夏禹學術研討會。來自四川省內的專家、學者和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領導及臺灣省四川同鄉會的同仁共百餘人參加了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30餘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四川省中華文化學會、成都市古都學會、成都市民族學會及四川省杜甫學會向大會發來賀信或賀電。大會首先舉行了隆重的大禹紀念儀式,緬懷大禹的歷史功績。隨後召開了夏禹文化研討會,省委老領導楊超作了重要講話,省政協副主席章玉鈞作了題為《繼承大禹精神,弘揚大禹文化》的發言,四川省中華文化學會副會長、省社科院副院長萬本根作了《大禹治水斷想》的發言,臺灣周光昭女士也在會上發言。
在李紹明先生的指導下,王純五、譚繼和等人主持於1998年底將三次研討會收到的論文匯集起來,精選其中38篇,經過反覆校訂,於2000年11月由巴蜀書社出版了論文集《夏禹文化研究》,共30萬字。該書是當代四川大禹研究的重要成果,收入的論文基本上代表了當代四川關於大禹研究的水平。許多論文就「夏禹與西蜀的關係」、「成都平原古城文明與大禹時代」、「夏禹文化的內涵」、「夏禹文化與道教的關係」、「夏禹文化的西興東漸」、「大禹歷史與傳說考證」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論證。譚繼和先生在《禹文化西興東漸簡論》中主張夏文化經歷了西興東漸的發展過程。他認為,夏部落由西向東遷徙形成三大區域、三大中心,即早期為西蜀岷江和漢江流域,是夏文化的初始期,以羌人產牧經濟為內容;鼎盛時期在今晉南、豫西、豫中;衰亡時期在南巢,即荊楚江淮流域。這一觀點已受到國內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國內公開發行刊物《中華文化論壇》成為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四川省中華文化學會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華儒學、道學、佛學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內部學術交流資料《中華文化研究通訊》,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巴蜀文化研究通訊》,為廣大專家、學者研大禹及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發表園地。
阿壩州汶川縣的大禹研究活動
1995年9月31日,汶川縣大禹學會在汶川縣政府七樓會議室召開成立大會,共有會員80餘人。學會分別於1996年5月、1997年6月兩次在綿召開大禹文化研討會,共有130人次參加研討。
二、浙江省
1.尊禹學會及其活動
1932年10月,熊希齡、龍澤厚、朱慶瀾、許世英、王震、鄭洪年、戴傳賢、蔣汝正、王道成、陶保晉、梁漢聲、徐同福、吳漱真、林肇惆、孫鏘、羅安仁、劉佑華、舒維梓、徐德嘉、郭耀南、童文運、彭鶴松、彭毓靈、蕭鈞望、趙尚廉、徐萼生、王聘賢等27位社會名流鑑於「頻歲以還,政治不良,人心思亂,社會騷然而不寧,盜匪蠢然而峰發」和「奢侈怠墮,風靡全國,以及一般官僚只知養尊處優,尸位素餐」之時勢,便仿效「人或鑑於道喪文敝,以尊孔倡」,「沿仿海上尊倉學會之例」,倡設尊禹學會,力主尊禹救國。王道成在《尊禹專刊》的《發願詞》一開頭就說:「尊禹主義,即救國主義」,「即整個人格人道人綱人紀之主義,合之即為救性靈主義,救身家主義,救中國與全世界唯一之主義」。籲「請各以腦力心力膽力智力財力,儘量提倡尊禹,一致加入尊禹學會」。他們訂有戒醉(禹惡旨酒)、黜侈(卑宮菲食)、守時(愛惜寸陰)、警惰(盡力溝洫)、虛中(禹拜昌言)、尚慈(下車泣囚)、去私(過門不入)和敬天(致孝鬼神)等八條會規以及注重公益、研究水利、保存國粹、遵守法律、不批評任何時政,不抵毀任何宗教,不參加任何運動,不涉及任何迷信等八條附則,要求全體會員共同信守,並提出宮室、菲飲、惡旨酒、惜寸陰、通溝洫、謀水利、拜昌言、守心法、讀禹貢、講洪範、思饑溺、泣罪囚等十二條口號相號召。刊布的《簡章》規定,「贊成本學會宗旨」是參加尊禹學會基本的要求和條件,除此之外,還須具備下列資格之一:(一)敦行好古,品學兼優之遺老名流;(二)於學術教育,夙有資望者;(三)各機關公務員,願實踐卑菲惜陰苦行主義者;(四)高中以上,或與高中同等畢業之青年,具有宗聖嗜古之興趣者;(五)在慈善團體服務者?六)在宗教上研究有心得者;(七)一純潔之中華民國公民,未受過法律處分者;(八)店員、工友具有勤工儉學、砥礪之決心者。尊禹學會的倡導者編印了《尊禹專刊》,廣為傳布。是年10月16日,《新京日報》就此發表了題為《尊禹學會》的社論。19日,舒炳文又在該報發表《尊禹之意義及其方針》一文,認為尊禹之意義在於尚儉、習勤、立己、愛人,尊禹之方針則為守心法、讀禹貢、講洪範。但由於倡議者、會員的成份複雜,不僅是脫離實際的空談,而且崇尚迷信,維護「中華民國」法律。儘管他們打著尊禹的旗號,擺出救世主的架勢,實際上是沽名釣譽,撈取政治資本或圖謀其他私利。這樣的尊禹學會自然只能是曇花一現。
2.近幾年的大禹及越文化研究活動
1994年11月14日,中共紹興市常委會議作出決定,於1995年4月20日左右舉行公祭大禹陵活動。12月初,制定了大禹研究學術討論會方案,制發了參考選題。1995年3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紹興市社會科學院陳瑞苗、周幼濤主編的《大禹研究》,收錄了紹興等地學者參加』95公祭大禹陵大禹學術研討會的論文11篇;1995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95公祭大禹陵紹興工作委員會和紹興市地方志辦公室承編,由沈建中任主編的《大禹頌》一書,為公祭和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1995年4月18~19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紹興市社會科學院和紹興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在紹興市聯合舉行了大禹研究學術討論會。包括臺灣在內的10個省、市、自治區的51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收到論文51篇,20多位專家、學者在會上作專題發言。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大禹是歷史上確曾有過的人物」,其一生中的三大業績是治理洪水、開發農業、建立夏朝;大禹精神有一個核心「為民造福、無私奉獻」和三大精華「艱苦奮鬥、科學創新」,「造井示民、舉賢任能」,「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與會者認為,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以弘揚大禹精神為目的的祭禹活動,可以激勵民心,凝聚人心,增強民族團結;有利於繼承和轉的道德傳形成合乎時代要求的健康的道德規範。會後,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紹興市社會科學院從收到的論文中精選出28篇,編輯出版了』95大禹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大禹論》,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史濟煊和紹興市科學院院長陳瑞苗任主編,還收載了研討會歡迎詞、開幕詞、閉幕詞和參會代表名單。
2000年4月,紹興市政府主持了公祭大禹陵活動,並舉行了浙江省第二次大禹及越文化研討會,紹興越文化研究所將第一次研討會期間紹興姒氏、雁門夏氏、河南禹氏三姓帶來的世譜彙編為《大禹三宗譜》,作為大禹研討會的資料之一。來自1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近3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收到論文40多篇,會後由越文化研究所編輯出版了《越文化研究文集》,收錄論文43篇。
三、河南省
河南地處古中州,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近幾年來,姓氏文化研究獨具特色,成立了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其中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1992年起開展了族史研究,通過對大禹姓氏的研究,大力頌揚大禹功德,弘揚大禹精神;1993年4月還組織舉行了大禹逝世4235年紀念大會。並與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取得聯繫,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會長禹大奎派總幹事禹容均於1993年到鄭州與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聯絡,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派禹化興先生去韓國拜會了禹大奎先生。隨著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的廣泛傳播,吸引了韓國的禹姓尋根問祖訪問團到河南禹姓聚居地泌陽縣等地考察,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1985年,河南省考古學會、河南省博物館將20世紀30年代起的多篇論文輯集為《夏文化論文選集》。以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鄭傑祥、禹州市政協副主席郭水林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史工作者,撰寫了一批研究大禹及夏文化的論文。鄭傑祥編寫的《夏史初探》於1988年印行,是全國第一部夏史專書。郭水林先後編著出版了《禹州攬勝》及禹州《名勝探幽》、《名人軼事》等專著,涉及許多大禹及夏文化研究的內容。
1994年10月10~14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原文物》編輯部和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聯合舉辦了全國夏文化學術研討會,全國各地從事夏文化研究的8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古都洛陽,親臨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參觀考察,並圍繞華夏文明的起源、夏文化的內涵、年代、分期及夏商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會議還協商產生了由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知名學者14人組成的中國先秦史學會夏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籌備組,旨在進一步推動夏史和夏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文彬及洛陽市黨政領導到會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李學勤,北京大學考古系鄒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芝荃、鄭光,河南省博物館許順湛、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金槐,洛陽市委秘書長張書田,洛陽文物工作二隊郭引強等出席會議。國家文物局、河南省委宣傳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及國內一些著名學者致電祝賀。會議收到學術論文60餘篇,會後,由中國先秦史學會和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輯、中華書局於1996年9月出版了《夏文化研究論集》,收入論文41篇。
四、山西省
80年代,山西夏縣禹王村的晉義忠、續致中、董志清、史炎盛四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發收集整理夏禹史料。考察了夏陵墳冢、禹廟青臺、肉林酒池等禹王城遺址,尋找出了「大禹幣」等珍貴文物,查找到6塊有關大禹的碑記,整理出了山西省第一份有關夏禹的史料手稿《禹都略考》,其內容包括大禹生平簡介、夏縣的來歷、禹王城的來歷、禹王廟的來歷等,還收集整理了4篇有關大禹的民間故事。
五、安徽省
為了促進塗山旅遊業的發展,蚌埠市文化局和社科聯於1984年8月31日召開了「塗山考和塗山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蚌埠市社科聯所屬歷史、方志、考古、城建、地理教學、美學等學會,淮委、蚌埠市人大常委會、市委黨校、文聯、博物館、文化志辦公室、園林管理處及懷遠縣文化局、文管所、圖書館等單位的40人參加了會議。與會者旁徵博引,談古說今,各抒己見,一致認為:會稽、巴渝(四川重慶)、當塗(江南宣州當塗)等眾多塗山說,均缺乏論據,唯蚌埠市西郊的塗山才是歷史上古塗山氏國所在地;西南郊的禹會村「禹墟」才是《左傳》上說的禹會諸侯的地方;塗山自然景色具有「雄」、「奇」、「險」、「秀」、「幽」、「曠」等特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頗具旅遊開發前景;與會者對塗山旅遊業的開發提出了多項建議。
1989年11月11日,根據蚌埠市委領導的倡導、市政協社會文教委員會組織召開了「碑林建設和大禹史跡座談會」,12月7日,市政協部分委員、市建委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實地察看了塗山與張公山公園,12月8日再次舉行了座談會。與會人員對碑林的名稱、內容、形式、選點、碑刻來源和建設經費、領導機構等開展討論,並達成共識;關於大禹史跡的開發,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1974年主編出版的《中國歷史地理圖集》已將大禹治水會諸侯的塗山標明在蚌埠市懷遠縣;據史料記載:塗山既是大禹治水、成家、會諸侯的地方,又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啟的誕生地,即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名人如屈原、司馬遷、柳宗元、蘇軾、蘇轍等均在此留下詩文;把碑林建設與大禹史跡開發結合起來,可收到相得益彰之效;建議將「張公山公園」更名為「禹跡公園」,在公園入口處建造大禹治水雕塑,利用農曆三月二十八花鼓燈藝術節、塗山廟會活動,突出宣揚大禹精神;在六月初六大禹誕辰舉行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活動,以大禹史跡為題材組織文藝創作。
1996年5月10日,在市政協領導下的以塗山大禹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組織——蚌埠市塗山大禹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市領導王佩、胡德新、謝永祥、王煥彬,原省顧委常委歐遠方、原省政協副主席孟亦奇,原省政協副秘書長俞乃蘊和市部分離退休老領導出席了成立大會。會議聽取了劉華同志作的關於蚌埠市塗山大禹文化研究會籌備情況的報告,通過了研究會章程和領導成員名單,並就大禹文化和淮河文化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交流。研究會聘請市離退休老領導羅霞光、肖高及淮委主任趙武京為研究會名譽會長,原市政協主席沈葉鳴任研究會會長,謝永祥、劉華、王煥彬、唐元海、杜春波任副會長;市委副書記胡德新到會講話。
安徽省蚌埠市文化局編印了《蚌埠五千年》畫頁;蚌埠市政協於1996年10月編印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山·塗山》一書。
2001年7月21~23日,中國先秦史學會與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安徽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文化廳、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辦,安徽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協辦的「塗山·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七屆年會」在蚌埠市鐵道大酒店召開。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12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收到121篇論文和內容提要。與會人員分4個組進行兩個半天的研討和一天的實地考察,100多人次在分組會上專題發言,集中對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和文明起源,塗山、塗山氏、大禹事跡,夏朝時期的淮河流域,商周時期的淮夷、徐淮夷(南淮夷)及其他相關問題等5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對「塗山、塗山氏、大禹事跡」等問題的研究中,與會人員對塗山地望四說(即巴渝說、浙江會稽說、宣州當塗說、懷遠說)分別作了重新審視,對前三說分別提出質疑,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懷遠塗山說」比較可信。由中國先秦史學會和安徽省蚌埠市文化局選編的論文集,擬於2002年出版。
六、山東省
2002年4月25~26日,山東省禹城市人民政府、中國先秦史學會、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會聯合召開了「全國首屆禹城大禹文化研討會」,來自全國十八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含臺灣省)的72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收到論文62篇。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有關大禹的史實、鯀禹治水、大禹治水與夏文化、大禹治水與大禹精神、夏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大禹與禹城的關係等方面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參觀了禹城市市政建設、重點企業和投資1200餘萬元建成的禹王亭公園。與會專家、學者達成了禹城是大禹治水「導河入海」之地的共識。由中國先秦史學會和山東省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會選編的論文集,擬於2002年出版。
近幾年來,國內各地夏禹後裔相繼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除了河南、浙江、哈爾濱等地的大禹禹氏、姒氏、夏氏後裔已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外,夏禹後裔開展了鮑氏(夏禹後裔之一脈)研究。1995年4月,北京的鮑氏後裔應邀參加了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活動。2000年,再赴紹興尋根,與越文化研究所交流研究成果、經驗;11月,《鮑氏文苑》第二期出版之際,在山東濟南舉行了《鮑氏文苑》座談會,山東、安徽、浙江、江蘇、山西、河南和北京的鮑氏宗親代表參加了聚會,交流了各族系的情況及對鮑氏家族發展史研究的經驗,共商辦好「文苑」大計。與會者還前往鮑山、鮑墓和鮑城尋根問祖。2001年5月20日,江澤民同志到安徽視察,並為位於黃山南麓、歙縣西郊棠樾古牌坊群(鮑氏所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題詞;11月,在名城歙縣召開《鮑氏文苑》第二次座談會。
鮑氏研究從研究鮑叔牙「知人善薦,甘當配角;重義輕利,公而忘私;善於經商,致富有道;勤政愛民,鞠躬盡瘁」的精神開始的。1998年,山東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對濟南城東的鮑叔牙墓進行了修葺,歡迎鮑氏後裔參加該公司的40周年慶典。1999年起,開始不定期出版內部刊物《鮑氏文苑》,集學術性、資料性和信息性為一體,到2001年已出版3期,共50多萬字。《鮑氏文苑》已與《管子學刊》、杞文化研究組織——中國先秦史學會山東新泰歷史文化研究會、徽學研究會、越文化研究所等學術組織建立了聯繫。
七、臺灣及國外
1.臺灣的大禹研究活動
臺灣歷來重視歷史文化研究,對大禹及夏文化的研究也始終沒有間斷過。近幾年一批專家、學者撰寫大量關於大禹及夏文化的論文。臺灣夏氏宗親會多次赴大陸考察,1995年起,每年組團到浙江紹興參加公祭大禹陵活動,參加大禹研討會,交流學術論文,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1998年7月,臺灣省臺北市四川同鄉會派出20多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龍池公園御龍宮舉行的夏禹文化研討會和大禹祭祀活動。臺灣亞太綜合研究院人文暨社會所所長杜英賢先生,攜論文《笨港水仙宮之源流與發展》應邀於1999年11月參加了在四川省北川縣舉行的四川省大禹研究學術交流暨換屆會,並在大會發言。2002年4月,杜英賢先生與臺灣亞太綜合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永達技術學院講師孫雄再赴大陸,在河南省禹州、登封等地考察後,應邀參加了山東禹城全國首屆禹城大禹文化研討會,孫雄先生在會上交流了論文《〈尚書〉所載有關鐵與禹貢篇著作年代的探討》。
2.韓國、日本等地區的大禹研究活動
禹姓在韓國已成為擁有40多萬人的一大望族。禹鍾默、禹億基曾在大韓民國擔任重要職務,為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投入了大量資金,做了許多實事。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出版了《花樹會會刊》、《丹陽禹氏人名大鑑》,活動輻射到東南亞,於1992年2月成立了「在日丹陽禹氏族親會」。1993年起,多次組團到河南等地尋根問祖。1995年起,韓國、日本多次組團參加浙江紹興的公祭大禹陵活動及大禹文化學術研討會。
日本早稻田大學對大禹研究十分關注。1994年,早稻田大學學術交流代表團到四川省北川縣考察,並向四川省大禹研究會贈送了「大禹精神光照千秋」的錦旗一面,後赴汶川縣等地考察。2001年8月,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教授工藤元男一行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生於春帶領下,經平武縣到北川縣考察大禹文化源流,北川縣史志辦贈送給他們《禹生北川》、《紅軍在北川》、《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海峽兩岸大禹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等資料,他們還購買了《北川縣誌》,送給北川縣史志辦一本由盧丁和工藤元男主編的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調查隊報告之二《羌族歷史文化研究》一書。其後,又赴茂縣、汶川縣等地考察。他們還對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編輯由巴蜀書社出版的《大禹及夏文化研究》一書中的部分文章進行了翻譯,在日本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