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力遊在怎雷村寫生
人物名片
龍力遊,湖南湘潭人,1984年至198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讀本科、碩士研究生,曾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任教,現就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展覽中獲獎,出版畫冊《畫界當代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選·龍力遊》《中國寫實畫派·龍力遊》《龍力遊·中國現當代美術大系》油畫卷,主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高年級色彩靜物教學報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高年級素描人像教學報告》《在附中成長──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優秀畢業生》。
「龍教授,這次活動的寫生點有很多,您為什麼選擇了三都自治縣怎雷村?」
「在去踩過點的4個地方中,總體觀察下來,我發現,怎雷村更吸引我,因為它有山,有雲,有村莊,還有梯田,視野也比較開闊,這樣的話,無論是平視、仰視、俯視,都有可以寫生畫畫的地方,可以選擇的角度很多……」
9月29日,在主題為「綠水青山新畫卷·生態文明新標杆——『中國油畫名家筆下的黔南』寫生創作」活動接近尾聲之際,記者採訪了參加寫生活動的油畫名家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龍力遊,聽他講述他與怎雷村的故事。
美麗的怎雷村
記者:在怎雷村寫生,您有什麼樣的體會?
龍力遊:用3個詞形容這裡——雲山霧罩,青山綠水,細雨濛濛。還有,這裡的生活像神仙過的日子一樣。在我們畫畫的地方,雲都在我們的腳下,我忍不住在朋友圈跟朋友分享這裡的美景,告訴他們,這裡就是雲在山腰走,人在村中行。實際上,人是在雲的上面走,因為村莊在雲的上面,而雲是在山的中間走,所以,人就在雲的上端,那不就是神仙過的日子嗎?我的寫生集中在怎雷村,我已經被這裡的景色迷住了,畫著畫著,就捨不得離開怎雷村了。
記者:怎雷村的人給您什麼的印象呢?
龍力遊:感覺他們非常樸實。我今天回來的時候,就碰到他們有部分村民在打掃村裡的主要通道,我後來就問他們,多久掃一次,他們說每個星期二,他們還告訴我這是義務清掃道路。這個習慣非常好,給他們點讚。在寫生的過程中,我也經常跟一部分讀小學、初中的孩子聊天。見過一次面了,第二次見面就老遠跟我們打招呼,他們非常懂事、非常禮貌。
龍力遊跟怎雷村的小學生交流
記者:您在這裡畫了幾幅畫?
龍力遊:6天,我畫了4幅畫。第一幅畫的是怎雷村村口,第二幅是梯田,第三幅是糧倉,第四幅是全景。這4幅畫都是要留下來,在10月18日至11月18日在都勻清鷗·教育天地「中國油畫名家筆下的黔南」展覽中展出。
記者:您對怎雷村的鄉村旅遊發展,有什麼建議嗎?
龍力遊:我認為,要保護完好的原生態,不要把一些水泥房、紅磚瓦房等現代化元素放到村裡面來。從藝術的角度看來,水泥房、紅磚瓦房都沒有吸引力,很多遊客也會產這樣的共鳴,他們在鄉間更願意看到城市裡面沒有的東西,他們更期待原生態和原住民,就是幾百年前延續下來的房子等這些傳統的東西。這也是怎雷村吸引我的地方。
怎雷村美景被龍力遊畫在畫布上
記者:如果用幾句話向您的親朋好友推薦怎雷村,您會怎麼推薦?
龍力遊:這是一塊寶地,像神仙住的地方,如果是藝術家來了呢,他有畫不完的地方。如果是遊客來了呢,他有看不盡的美景。怎雷村表面上是一個村,實際上是一處不斷變化的美景,它總在變,一會兒起霧了,等霧散開後就是一片雨霧繚繞的境界。那個雲朵的移動,一會是平行移動,一會兒是上下移動,就是不同方向的移動,於是就產生一種千變萬化的感覺。這個村子就在這裡,動靜結合,哎呀,簡直妙極了。
據了解,龍力遊選擇寫生的怎雷水族文化村,2010年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怎雷村的民族文化保留得較為完好,現有200餘戶人家,現仍保存南方民居幹欄式建築。村寨背靠青山,前臨深澗,層層梯田由山腳壘級而上,氣勢恢宏。民居隨著山勢起伏,巧妙地分布於青松翠柏之間,組成了一幅「入村不見山、進山不見寨」的山野村居圖,人居環境十分優美。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孫梅梅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實習生 陳薇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