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譯林:半生書緣一世情》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景端
出版時間:2018年06月
「譯林,是我讀外國文學書首選的出版社,從經典名著到當代文學,都來自名作家和名譯者之手。久而久之,我閱讀外國文學所養成獨特的欣賞口味和愛好,顯然同譯林社這種精選嚴譯的風格分不開。」這是一名讀者在譯林社微信公眾號上對一篇名為《你可能不了解的譯林》的文章所寫的留言。這篇文章評介該社創社社長李景端當時出版的新書《風疾偏愛逆風行》,書中回顧了《譯林》雜誌和後來的譯林出版社發展的歷程。也許40年的故事太豐富了,一本書還容不下,所以今年6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李景端的新作《我與譯林——半生書緣一世情》,以更多感人的故事,多方位展現了譯林伴隨著對外開放前進的步伐而迅速發展的風貌。
《譯林》從一本翻譯雜誌起家,又發展為知名的譯林出版社,是對外開放的產物,也是對外開放在文化出版領域取得巨大成果的見證。《譯林》創辦人李景端所開創的出版風格,直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他退休多年,仍筆耕不輟,先後出版多本散文集和回憶錄,字裡行間都傾注了他對我國翻譯出版事業的濃厚感情。熟悉外國文學翻譯領域的人都知道,李景端和《譯林》是兩個繞不開的名字。是李景端創造了被媒體稱為「出版界譯林現象」的出版奇蹟,還是「譯林」成就了出版翻譯家李景端?適逢譯林出版社建社30周年,在《我與譯林》中,作者用自己親歷的歷史進程和感人故事,如何走入出版業,如何「歪打正著」創辦《譯林》,如何「如履薄冰」挖掘作品題材,又如何「獨闢蹊徑」建設和壯大譯林出版社……展現出他的回答和思考。
《譯林》創刊時,國內已有幾本影響很大的外國文學翻譯刊物,如何設定自己的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李景端從讀者的角度思考,認為文學雜誌要有新鮮感,故事要吸引人,耐看才有生命力。《譯林》便以「打開窗口,了解世界」為宗旨,並以外國健康流行的通俗文學開路。創刊號首發的英國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一炮打響,熱銷全國,印了3次60萬冊還不夠賣。隨後陸續引進了反映西方大國當今社會現實的流行小說,對於當時中國文學界、翻譯界、乃至社會上許多人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巨大的促作用。也許有人會說,《譯林》異軍突起的成功,是得益於當時的形勢和「運氣」,這不能否認,但今天看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創辦人及其同僚,具有接地氣的選材眼光,以及超前敏銳的市場意識。
從一本雜誌發展為譯林出版社後,全社確立了名著和通俗兩頭抓的出書路子。後來的市場發展證明,這個路子是對的。也許是「半路出家」的原因,大學學的又是經貿專業的李景端,在很多想法上與當時的出版人有點「格格不入」。比如,建社後,首要問題是出什麼書才能打造品牌,才能在市場上熱銷?已經靠《譯林》在出版界名聲鵲起,那麼就按照《譯林》的路子,繼續「啃老本」不就行了?但李景端卻「異想天開」,說動了蕭乾和文杰若夫婦翻譯被稱為「天書」的世界名著《尤利西斯》。還有錢鍾書夫婦、馮亦代、戈寶權、卞之琳等大家,他們和李景端本來素昧平生,是《譯林》讓李景端和這些大咖有了交往,有的甚至成了終身的摯友。在書中,李景端還有專門的篇幅,敘述在退休後,如何替老翻譯家打維權官司,甚至不惜為之上法庭,以及熱心翻譯打假;為刊號被挪用的《出版史料》重新爭取到新的刊號;為面臨被拆的林紓故居,呼籲奔走得以保住這所古建築等等,以至被人稱為「古道熱腸」,「愛管閒事的熱心人」。
譯林社1989年建社頭一年,盈利4.89萬元。發展到2016年,全年實現利潤1億元,2017年,仍維持盈利近9000萬元,連續8年位列全國文藝出版社總體經濟規模首位。譯林社的發展,緣於《譯林》雜誌帶來的品牌效應。「譯林」這兩個字,在不少人心目中已成為一種優質翻譯的符號。作為開拓者的李景端,與一代代後繼譯林人一起,繼續著譯林前進的傳奇故事。
(作者系江蘇教育出版社總編辦副主任)
(本文原載於:《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8年10月16日)
書香江蘇微信公眾號
shuxiangjiang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