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譯林出版社社長、南京大學出版專業碩士兼職導師葛慶文編審通過騰訊會議、B站和中國知網等直播平臺進行了一場題為「新時期的譯林出版」的在線講座。本次講座由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志強教授主持,系出版研究院出版論壇第104期,也是疫情與出版系列特別講座的第七講。
葛慶文編審在這次講座中主要和我們分享了譯林出版社的概況、圖書出版的四個方向、優秀產品以及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編輯。同時,還探討了受疫情影響的新時代背景下,出版行業應該怎麼做。
1
從雜誌中誕生的出版社
葛慶文編審從1979年11月發行的第一本《譯林》雜誌講起,簡單介紹了《譯林》雜誌由李景端社長創辦,初衷是要翻譯外國的優秀小說,而這本雜誌也就成了譯林出版社的前身。到1988年譯林出版社才成立,並秉承了從《譯林》雜誌中誕生的「譯、傳承、超越」的思想,將其作為社訓沿用至今。
▲ 1979年11月第1期《譯林》雜誌
2
多結構的出版方向
葛慶文編審向我們介紹了譯林出版社的4類圖書出版方向,分別由「外國文學出版中心」、「人文社科出版中心」、「新知出版中心」和「譯林英語教育」主導。
1.關於「外國文學出版中心」,葛慶文編審介紹道譯林出版社在出版外國文學方面,一直堅持著「5個名」的方向。
第1個是「名家」,所謂「名家」就是追求世界頂級的著名作家。早在20年以前由李景端老師擔任譯林出版社社長時,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套「世界經典文學譯叢」,其中有大量的世界級大師的經典作品,比如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等。第2個是「名著」,就是要在中國翻譯出版這些「名家」的著作。第3個是「名譯」,這一方向是譯林出版社的一大特點。因為譯林出版社對翻譯的高要求,使得其在多個語種上都有著諸多優秀的翻譯家,比如傅雷、楊苡、蕭乾等。第4個是「名編」。在譯林出版社創立至今的30多年裡出現了許多的著名編輯,比如李景端老師、顧愛彬老師等。第5個是「名設計」,所謂的「名設計」就是要對每本圖書的裝幀設計、封面設計、形象設計等給予重視,讓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氣質,使每本書的封面和它的內容產生共鳴,從而提高圖書的呈現力、提升讀者的購買力。
▲ 作者: [英]艾米莉·勃朗特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 Wuthering Heights
譯者: 楊苡
出版年: 2006-3
譯林出版社在外國文學出版上努力的30多年,積累了一大批的優秀作者、優秀圖書、優秀譯者,所以目前從全國來看,譯林出版社在外國文學的出版領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2.關於「人文社科出版中心」,葛慶文編審說道在這一類圖書中最著名的是劉東教授擔任主編的「人文與社會譯叢」系列,目前已經出版了100多種圖書,這一系列就是把世界各國最好的、最經典的人文與社會方面的著作翻譯出版。
▲「人文與社會譯叢」部分圖書
譯林出版社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在銷品種大概有1000種,常銷的大概有500種。根據2019年譯林的統計數據來看,2019年譯林出版社全年的銷售收入是5.3億元,利潤9000萬元,這樣的數據說明在全國的文藝類出版社當中,譯林出版社應該是長期處在第1位的,而譯林出版社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表現,與其圖書的品質、內容和呈現方式等密不可分。
3.關於「新知出版中心」。這個出版中心的出版物主要以一些高檔高級的文化、理論、科普和博物類的書為主,並且有一個知名品牌,叫作「牛津通識讀本」——這是與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進行版權合作的一個產品。
▲「牛津通識讀本」部分圖書
4.關於「譯林英語教育」。譯林出版社和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共同合作開發了包含小學、初中、高中在內的全學段的英語教材。在譯林出版社近20年的英語教材開發過程中,譯林出版社從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引進純正的英語語言系統,揉進中國的教育體系和教材編寫的結構中,在全國多地迅速推廣應用,並且隨著新課標修訂要求的改變,譯林出版社還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也融入到英語教材中。葛慶文編審指出,多年來,在英語教育界特別是在英語義務教育方面,譯林的英語教材在全國取得了很好的關注和成績。
▲譯林英語教材
3
優秀的產品
葛慶文編審在講座中還向我們介紹了譯林出版社的四類優秀產品。
1.藍色經典系列。譯林出版社的「藍色經典系列」已經堅持出版了20多年,共有100多本名著,這個系列是譯林出版社在傳統文化和經典文化上的代表之作,除了有像《呼嘯山莊》之類的「大師經典系列」的名著,譯林出版社還增加了目前全球範圍內有獨特意義的作家的作品,比如J.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哈珀·李的《殺死一隻知更鳥》、安東尼·伯吉斯的《發條橙》、特德·姜的《呼吸》等。該系列還結合「全民閱讀」,將中國讀者熟悉的一些中國名著也加入其中,使得其在市場上反響很大,受到讀者歡迎。
▲ 作者: [美] 特德·姜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 Exhalation: Stories
譯者: 耿輝/Ent/李克勤/姚向輝
出版年: 2019-12
2.天際線系列。這個系列屬於博物系列,是譯林出版社根據時代的變化和讀者的需求所作出的調整。這個系列中包括了《鳥類的天賦》、《明亮的泥土》、《雜草的故事》等讀物。此外,譯林出版社近期要推出一套最權威的講述有關第三帝國歷史的讀物:《第三帝國的興亡》,這也體現了譯林出版社在出版物上做出的調整。
▲ 作者: [美]威廉·夏伊勒 (William L. Shirer)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副標題: 納粹德國史
原作名: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譯者: 董樂山 等
出版年: 2020-3
3.牛津通識讀本。譯林出版社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引進出版了300多本包含科普、歷史等理論性較強的科普類圖書,形成了「牛津通識讀本」這個系列,並逐漸成為譯林出版社的一個品牌,具有較高的價值,也提升了譯林出版社的整體品牌價值。
4.國內原創文學系列。譯林出版社近幾年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譯林出版社自身的要求,打造了一個「國內原創文學系列」,這個系列與其他原創文學所區別的地方在於同樣堅持了譯林出版社的「名家」路線。譯林出版社邀請了格非、葉兆言、王安憶、遲子建等諸多國內著名作家,旨在將這一系列打造成為具有世界水準的中國原創文學,同樣也為原創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葛慶文編審還指出,在「十三五」規劃的結束和「十四五」規劃的開端,譯林出版社將在原創文學的出版上做一些大的動作。
▲ 作者: 葉兆言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4
出版要「專業」,編輯要「有力」
葛慶文編審在講座中通過結合自己在出版界的經歷,講述了如何做好出版、編輯工作。
首先要有一個「基本打底的專業」作為專業背景,即以在語言學、哲學、教育學等各學科求學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作為出版工作的基礎。而在如何做好編輯工作方面,葛慶文編審提出要有「三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所謂眼力,主要體現在選題策劃方面能有所突破、編輯加工中能有所想法,而要做到這樣的眼力,實際上就是要多看書,多看同類的書、多看不同類的書。所謂腦力,就是要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有利於自己、有利於市場、有利於讀者的好選題;所謂筆力,就是要求編輯會寫,要有好的文字功底。
5
新時代、新挑戰
葛慶文編審指出由於疫情的影響和新媒體的衝擊,傳統出版需要進一步的升級。
一方面,要加大電子出版物和數字出版物融合出版的力度。由於疫情的影響,傳統的發行渠道受阻,紙質版的教材無法傳遞到師生手中,譯林出版社迅速將電子版的教材推送給廣大師生使用,為師生們的在線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證,也加快了教育數位化的進程。
▲ 譯林英語教材電子版
這次疫情給傳統出版社帶來的是一個加速向數位化出版轉型的機遇,要重視電子書的開發,為進一步的融合出版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隨著5G時代的到來,應進一步提升業務員網上營銷、網上發行、網上服務的能力,將出版社打造成為一個服務綜合體。由於疫情影響,地面書店無法進行銷售,譯林出版社的業務員採取了線上營銷的方式,以視頻和直播作為營銷的重要手段。而當視頻、互動不再受到空間和平臺的限制,出版社需要進一步加強服務方式,比如譯林書友會和譯林書友群現在的交流方式是「平面化」的,在5G時代則將更多通過視頻形式,甚至通過3D虛擬實境等技術來實現會面。再以譯林教育為例,在5G時代,會不會出現數位化教材、數位化的手段、數位化的呈現、師生平臺化的互動等問題,而出版社又如何更好地為師生服務?面對這些可能發生的問題,傳統出版社需要加大研發力度、加快產品開發。葛慶文編審表示面對新的時代、新的時期,時間是最好的「推進劑」。
此外,葛慶文編審還表示像譯林出版社這樣的傳統出版社要想再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轉變思維方式,主動地去適應市場的變化:要在專業化出版方向的引領下、在垂直化選題開發的基礎上,保持市場化的眼光和社會化的思維,去適應社會、服務社會,這樣才能使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可能。未來譯林出版社在做好教材服務的同時,還會加強雙語閱讀的推廣服務,來提升讀者英語閱讀的能力。
最後,葛慶文編審對出版學子發出邀請,歡迎大家到譯林出版社實習、就業,為譯林高質量、專業化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Q
&
A
1.如何打破線上營銷的困境?編輯又需要作出哪些改變?
出版社由於成本問題無法請「大牌」通過直播形式來進行圖書的線上營銷,且不是每個編輯的性格都適合直播。但是在新時代下,通過直播營銷圖書的方式又是非常好的,所以出版社要有專業的產品經理來做這個事情。而這個職位又有幾點要求:一是要有好的口才,二是要真誠對待讀者,三是要具備良好的文案寫作能力。
2.疫情會對整個世界的出版業和出版格局產生哪些影響?
現在最明顯、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圖書發行領域,發行渠道受阻、線下活動無法進行,這還導致營銷手段發生變化;而最深層次的還是會對選題策劃產生影響。比如在疫情過後可能環境類、人生哲理類、醫學類、歷史學類以及和自然有關的選題會增多;在圖書的輸出形式上也會發生變化,會呈現更加多樣化的閱讀方式。隨著5G時代的到來,跨界組稿或者跨地區組稿會變成現實,基本會將同步出版的變為現實。
3.譯林出版社對出版國際化和國際化組稿有什麼經驗可供學習參考?
譯林出版社目前有兩種國際化出版的途徑。一是在將來譯林出版社會進行這樣一種嘗試:通過外國作家的筆觸來表現中國的某種事物。比如由譯林出版社選定「美麗鄉村」作為主題,在國外選擇優秀的作者,請他來中國實地體驗然後進行創作;或者是選擇同一個題材,比如「城市」,然後邀請不同國籍的作家描寫他所在的城市。譯林出版社通過這樣的組稿來實現多國同步出版,進而擴大中國出版界在世界範圍的作者群,實現另外一種「走出去」。二是通過中國對外合作出版的項目,來實現國際化出版。
4.譯林出版社的出版社路線會不會根據國際的出版熱潮進行調整?
由於國際優質版權競爭的激烈和譯林自身的定位,譯林出版社還是會選擇符合其特質的選題來進行出版。
5.「新冠」疫情會引發怎樣的出版熱潮?
因為出版本身的宗旨是傳承文明,其次是要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國家,所以疫情肯定會引發一些出版熱潮,可能會出現以下幾類型的熱點選題:一是環境類;二是人體健康類;三是社會心理學類;四是提高生活質量類;五是科幻類。
6.譯林出版社是否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合作出版的布局?在與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一些困難?
目前與譯林出版社合作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土耳其、尼泊爾、巴基斯坦等,但是目前的合作方式只是版權輸出和引進。只要以誠待人、友好待人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7.就陳寅恪先生圖書出版的爭議,請教一下,當讀者和作者在出版上出現分歧時,應該怎麼做?
關於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分歧,譯林出版社在出版圖書時有以下幾點考量:一是版權一定要沒有問題;二是要能體現作者最基本的價值;三是要考慮這版圖書是為大眾化讀者服務還是為專業化讀者服務。為了讓更多熟悉簡體字的年輕讀者去閱讀陳寅恪先生的書,譯林目前試出版了幾本簡體橫版的圖書,由於大家反響不一致,所以已經暫停出版了。這個事譯林還會和合作方以及作者家屬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協調。
8.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譯林出版社有沒有在版權經理人或者說版權代理方面遇到困難?
由於譯林出版社的性質,在圖書引進方面一直做了很多努力,目前在圖書輸出方面也做了以下幾點工作:一是通過找代理來輸出簡體中文的圖書;二是有針對性地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不同類型的中國作品的喜好來輸出作品;三是在社內的對外合作部裡,會對不同的地區有明確的分工,更有針對性地輸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