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朝歷代,總會出現一些悲慘憋屈之人。在戰亂不斷、群雄並起的漢末三國時代,便有一位十分悲慘憋屈的官員。此人身居司徒高位,卻因徵辟曹操之子曹丕為官,而被曹操罷官,其命運堪稱是頗為可笑悲慘。
那麼,這位被曹操免去司徒之位的三國慘人,究竟是誰呢?面對兒子曹丕被此人徵辟為官,作為父親的曹操為何非但不高興,反倒是將此人免官呢?上述問題的答案,且由本文細細道來。
根據《獻帝起居注》所記載:建安十三年,(曹丕)為司徒趙溫所闢。太祖(曹操)表"溫闢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
由上可知,這位因徵辟曹丕為官而被曹操免官的司徒,便是趙溫。以下是關於趙溫的具體介紹:
趙溫,字子柔,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他以舉孝廉的方式步入仕途,起初擔任京兆郡丞。在擔任京兆郡丞期間,趙溫便展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一面。面對漢末亂世,他發出了「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的感嘆。於是乎,他便辭官歸鄉,而且還散盡家財資助窮惡之人,救活了萬餘人的性命。
漢獻帝被董卓西遷長安時,趙溫被拜為侍中,隨從漢獻帝一起遷往長安,並被封為江南亭侯。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趙溫被拜為司空,而後遷為司徒、並錄尚書事。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在長安火併,漢獻帝得以出關東逃。之後,佔據兗州之地的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趙溫也隨之來到了許昌。漢獻帝遷都許昌後,曹操自任司空,而趙溫仍舊擔任司徒一職。
自此以後,身為司徒的趙溫,在許昌一直勤勉地處理東漢王朝的一些政務。就這樣,趙溫平靜地度過了十多年的司徒生涯。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平靜被打破了,趙溫的政治生涯因徵辟曹丕一事,而最終走到了盡頭。
就在這一年,時任司徒的趙溫徵辟了曹丕為官。而正是趙溫此舉,觸怒了當時手握實權的曹操。當得知司徒趙溫徵辟自己兒子曹丕後,曹操立刻向漢獻帝上書,以「選舉不實」的理由將趙溫免官。至此,自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便開始擔任司徒的趙溫,最終卻以被罷官的下場離開了政治舞臺,不久便去世,死時七十二歲。
而位居司徒之位長達十五年的趙溫,之所以會選擇徵辟曹丕為官,無非是出於兩點原因。第一點原因,便是曹丕頗為有才,正如《魏書》中所說的「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而第二點原因,則明顯地具有向曹操示好之意。這兩點原因相比,無疑第二點原因是最為主要的。
眾所周知,自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實權基本都在曹操手中。東漢朝廷雖表面還在,但早已是奄奄一息。在東漢朝廷中,真正忠於漢獻帝的漢臣屈指可數,絕大多數都是歸於曹操帳下。當曹操擊敗袁紹、蕩平北方後,許多東漢官員更是甘願淪為曹操之臣。而久居司徒之位的趙溫,便是此人。故而,趙溫意欲通過徵辟曹操之子曹丕為官,來間接地向曹操示好。
然而,令趙溫沒想到的是,曹操生平最痛恨見風使舵之人。故而,曹操得知趙溫徵辟自己的兒子為官後,非但沒有任何喜悅之色,反倒是頗為惱怒,以」選舉不實「的理由罷免了趙溫的司徒一職。不得不說,趙溫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由此觀之,趙溫的下場,不得不說是荒誕可笑的。而趙溫的經歷,也恰恰印證了牆頭草是沒有好下場的。
以上是本人原創內容,歡迎大家點讚、收藏、留言並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