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科恢復調整階段(1978-1992年)、學科全面發展階段(1992-2012年)和學科精細化發展階段(2012至今)。在中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中,西方化與本土化、科學化與方法論多元主義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調和、共存、融通甚至相互滋養的學術資源。
關鍵詞:中國政治學;本土化;科學化;方法論多元主義
作者簡介:王中原,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郭蘇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政治學學科是一門以探究、發現和解釋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基本規律、權力和資源分配基本模式、人類政治活動和政治行為基本形態的社會科學知識系統和路徑方法。①它是一門科學、一種職業,也是一項事業。②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周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通過老中青幾代政治學人的共同努力,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文從學科史的角度出發,嘗試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科恢復調整階段(1978-1992年)、學科全面發展階段(1992-2012年)和學科精細化發展階段(2012至今),分別探究每個階段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並探討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當前困境和未來前景。
一、作為一門學科的政治學
政治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政治生活基本規律的社會科學學科。然而,作為一門學科的政治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學者的闡釋中、以及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意涵。在對中國政治學過去40年的學科發展進行總結和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釐清「什麼是政治學學科?」「什麼是中國政治學?」
從歷史發展來看,政治學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學科範式和研究傳統。政治學最早是哲學和歷史學的一部分,在哲學方面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關於政治秩序建構的政治著作,就近代學科而言,政治學多從歷史學科中獨立出來。海伍德認為,政治學學科的演化經歷了三個傳統,依次是哲學傳統、經驗傳統和科學傳統。在三個學科傳統上的不同側重,形成了「政治學」(politics)與「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兩種不同的學科定位,前者強調政治學研究的政治問題意識和學科應用價值,對規範性理論、中觀宏觀層面的政治議題、對政治生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有特別關切,後者注重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和價值中立,聚焦於實證研究、微觀中觀層面的政治行為以及政治生活中的因果關係和影響機制。
從學者闡釋來看,政治學學者們基於各自的學術關注點對政治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③例如,羅伯特·達爾主張政治學是研究「權力和權力關係」的學科④,戴維·伊斯頓基於其系統論認為政治學是研究「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⑤,哈羅德·拉斯維爾則指出政治學是研究「誰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獲得什麼」⑥,然而羅伯特·古丁批評這些定義過於描述性,並未闡明為什麼要做政治學研究,因此古丁在「牛津政治學手冊」的系列叢書中將政治學界定為研究「社會權力的約束性行使」的學科。⑦
從世界範圍來看,政治學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和階段性特徵。不可否認,當代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發端於西方。然而,拉美、非洲、東亞、中東地區的政治學學科都有著自身的傳統特性、研究焦點和演進脈絡。⑧與此同時,即便在歐美國家內部政治學研究也有著不同的傳統⑨,歐洲政治學與美國政治學無論在問題意識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著明顯差異,東歐、南歐和北歐各國的政治學發展進程與西歐國家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與國家實力、政體形式、國際格局乃至地緣政治等因素都有著密切關係。
雖然關於政治話題的討論和研究中國自古有之,但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實際上是近代中國從西方引進的舶來品。政治學學科在中國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1899年,京師大學堂首次開設「政治」專門講堂,1904年,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政法科—政治門」的分科規劃,並於1910年首次以「政法科—政治學門」招收本科生,標誌著政治學在中國正式成為一門獨立建制的實體學科門類。此後,伴隨中國政治的變遷,中國政治學的發展也經歷了起伏曲折的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借鑑蘇聯的學科模式,政治學被當作是資產階級的「偽科學」。因此,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作為獨立學科的政治學被取消,只有少數分支學科(例如政治理論和國際政治)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形式繼續留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將中國推向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對「政治學」的研究需求也呼之欲出。1979年3月,鄧小平在中央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需要抓緊補課」。⑩對政治學研究的意識形態鬆綁、對歷史錯誤的政治反思、以及相伴隨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直接推動了政治學學科的恢復和重建,開啟了中國政治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新徵程。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曲折演進,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恢復發展,中國政治學學科呈現出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某些共性和諸多特殊性。從共性上看,中國政治學遵循政治學研究的基本規範和學科特性,其學科體系、課程設置、學生培養和研究方法等都逐步與國際接軌。從特殊性來看,首先,政治學研究和教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存在複雜的關聯,早期的政治學研究是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中脫離出來的,無論是院系還是研究人員都有較大重合,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被認為是政治學的一部分,政治學研究也被強調要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其次,中國有「大政治學」和「小政治學」的不成文區分。在歐美大學中,政治學一般劃分為五個領域,即政治理論、比較政治、本國政治、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在中國高校,政治學系通常與國際政治系和行政管理系等並列設置,即「小政治學」。然而,在國家學科規劃和評估中,國際政治、國際關係、行政管理、區域國別研究乃至馬克思主義研究通常都被納入政治學的整體學科框架當中,即「大政治學」。
二、中國政治學的學科建制
學科建制涉及到一個學科的基本架構、一二三級學科的組成、學位和專業的設置以及新興學科的發展等。學科建制和分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關係到一個學科的資源配置、人才培養模式、學者的身份認同乃至學科的社會影響力,等等。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政治學從學科恢復逐步走向學科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學科體系和基本完備的學科建制。無論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13745-2009,以下簡稱《國標》)中,還是在教育部頒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政治學都屬於標準的「一級學科」,擁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完整的學科架構。然而,不同的學科分類標準之間以及現實中各高校在政治學學科配置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方面,兩套權威的學科分類標準對政治學二級子學科的組成及其與鄰近學科的關係給予了不同的設定,教育部的學科目錄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共三級,政治學一級科學歸屬法學「學科門類」之下,而《國標》將政治學與法學、社會學同等列為一級學科,沒有設置「學科門類」。此外,教育部頒布的《學科目錄》在政治學一級學科大類(代碼0302)之下,劃分了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和外交學7個二級學科,但並未對三級子學科予以具體列舉。《國標》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代碼810)之下,設立了政治學理論、政治制度、行政學、國際政治學四個二級學科,並詳細列舉了各自對應的三級學科(參見表1)。出現此類差異的原因在於,兩套標準發揮的功能有所不同,《國標》旨在推動學科信息的共享與交換,便於國家標準化管理,而教育部學科分類主要服務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
另一方面,相較於官方學科分類標準,現實運作中各個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制存在更加豐富多元的組合形式。雖然政治學在學科分類中屬於一級學科,但高校在院系設置中通常將政治學與其二級學科國際政治、國際關係、行政學、外交學等並行設立為同等級別的科系。同時,雖然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是政治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部分院校單獨設立有國際關係學院,作為與政府管理學院或法學院等平級的單位。與此類似,在教育部學科目錄中,公共管理屬於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但很多高校設有公共管理學院或公共事務學院,下屬政治學系。總之,雖然在官方學科分類上,中國採用了與西方類似的「大政治學」概念,使其囊括各個二級學科和專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保持了「小政治學」的運作。
此番學科發展格局受到歷史因素和各校稟賦的影響。首先,改革開放後政治學學科的恢復並非無中生有,1960年代基於國際形勢和外交實務的需要,部分院校提前重建了國際問題研究和國別研究,加之一直存在的國際共運研究,使得國際政治在政治學中的分量舉足輕重,並在學科恢復過程中扮演了中堅力量。其次,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早期,各高校並不是按照一個嚴格設計的學科體系來執行院系設置,而是在「百花齊放」中慢慢走向規範化,這個過程中學科帶頭人的研究取向和各校的資源稟賦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例如有政治學「五老」之稱的北京大學趙寶煦、中山大學夏書章、吉林大學王惠巖、天津師大徐大同、蘇州大學邱曉分別對其所在大學的政治學科建設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延續了學科重建早期的格局和傳統,由此產生的路徑依賴使得各大院校的學科建制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新興子學科和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是學科建制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政治學研究的縱深推進,其內部的學科分化和外部的學科融合成為一大趨勢,諸多新興子學科和交叉學科應運而生。政治學的新興學科總體可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政治學學科內部根據不同政治議題和研究對象而細分形成的新興學科,例如權力政治學、農村政治學、民族政治學、網絡政治學、選舉政治學等。第二類是政治學借鑑吸收其他學科理論方法來研究政治問題的新興學科,例如政治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政治人類學、計算政治學等。第三類是運用政治學的理論方法研究其他部門和領域政治現象的新興學科,例如教育政治學、環境政治學、移民政治學、軍事政治學等。雖然很多新興學科並未得到官方認證,在學術共同體內部也存在一定爭議,但它們大多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和概念系統,引入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範式,為政治學學科體系的豐富貢獻了力量。此外,新興學科的發展也對中國政治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組織模式產生了一定影響。部分高校嘗試開設跨學科的專業,例如北京大學的政法社、政經社、政經哲專業等。同時,近年來,中國一些高校開始探索「高等研究院」的組織模式,例如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等。總之,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是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成就的重要表徵,不僅為政治學提供了新的學術增長點,同時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人類政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