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2020-12-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科恢復調整階段(1978-1992年)、學科全面發展階段(1992-2012年)和學科精細化發展階段(2012至今)。在中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中,西方化與本土化、科學化與方法論多元主義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調和、共存、融通甚至相互滋養的學術資源。

  關鍵詞:中國政治學;本土化;科學化;方法論多元主義

  作者簡介:王中原,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郭蘇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政治學學科是一門以探究、發現和解釋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基本規律、權力和資源分配基本模式、人類政治活動和政治行為基本形態的社會科學知識系統和路徑方法。①它是一門科學、一種職業,也是一項事業。②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40周年。經過40年的重建、探索和推進,通過老中青幾代政治學人的共同努力,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文從學科史的角度出發,嘗試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學科恢復調整階段(1978-1992年)、學科全面發展階段(1992-2012年)和學科精細化發展階段(2012至今),分別探究每個階段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並探討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當前困境和未來前景。

  一、作為一門學科的政治學

  政治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政治生活基本規律的社會科學學科。然而,作為一門學科的政治學在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學者的闡釋中、以及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意涵。在對中國政治學過去40年的學科發展進行總結和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釐清「什麼是政治學學科?」「什麼是中國政治學?」

  從歷史發展來看,政治學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學科範式和研究傳統。政治學最早是哲學和歷史學的一部分,在哲學方面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關於政治秩序建構的政治著作,就近代學科而言,政治學多從歷史學科中獨立出來。海伍德認為,政治學學科的演化經歷了三個傳統,依次是哲學傳統、經驗傳統和科學傳統。在三個學科傳統上的不同側重,形成了「政治學」(politics)與「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兩種不同的學科定位,前者強調政治學研究的政治問題意識和學科應用價值,對規範性理論、中觀宏觀層面的政治議題、對政治生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有特別關切,後者注重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和價值中立,聚焦於實證研究、微觀中觀層面的政治行為以及政治生活中的因果關係和影響機制。

  從學者闡釋來看,政治學學者們基於各自的學術關注點對政治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③例如,羅伯特·達爾主張政治學是研究「權力和權力關係」的學科④,戴維·伊斯頓基於其系統論認為政治學是研究「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⑤,哈羅德·拉斯維爾則指出政治學是研究「誰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獲得什麼」⑥,然而羅伯特·古丁批評這些定義過於描述性,並未闡明為什麼要做政治學研究,因此古丁在「牛津政治學手冊」的系列叢書中將政治學界定為研究「社會權力的約束性行使」的學科。⑦

  從世界範圍來看,政治學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和階段性特徵。不可否認,當代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發端於西方。然而,拉美、非洲、東亞、中東地區的政治學學科都有著自身的傳統特性、研究焦點和演進脈絡。⑧與此同時,即便在歐美國家內部政治學研究也有著不同的傳統⑨,歐洲政治學與美國政治學無論在問題意識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著明顯差異,東歐、南歐和北歐各國的政治學發展進程與西歐國家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見,政治學學科的發展與國家實力、政體形式、國際格局乃至地緣政治等因素都有著密切關係。

  雖然關於政治話題的討論和研究中國自古有之,但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實際上是近代中國從西方引進的舶來品。政治學學科在中國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1899年,京師大學堂首次開設「政治」專門講堂,1904年,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政法科—政治門」的分科規劃,並於1910年首次以「政法科—政治學門」招收本科生,標誌著政治學在中國正式成為一門獨立建制的實體學科門類。此後,伴隨中國政治的變遷,中國政治學的發展也經歷了起伏曲折的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借鑑蘇聯的學科模式,政治學被當作是資產階級的「偽科學」。因此,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中,作為獨立學科的政治學被取消,只有少數分支學科(例如政治理論和國際政治)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形式繼續留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將中國推向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對「政治學」的研究需求也呼之欲出。1979年3月,鄧小平在中央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需要抓緊補課」。⑩對政治學研究的意識形態鬆綁、對歷史錯誤的政治反思、以及相伴隨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直接推動了政治學學科的恢復和重建,開啟了中國政治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新徵程。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曲折演進,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恢復發展,中國政治學學科呈現出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某些共性和諸多特殊性。從共性上看,中國政治學遵循政治學研究的基本規範和學科特性,其學科體系、課程設置、學生培養和研究方法等都逐步與國際接軌。從特殊性來看,首先,政治學研究和教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存在複雜的關聯,早期的政治學研究是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中脫離出來的,無論是院系還是研究人員都有較大重合,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被認為是政治學的一部分,政治學研究也被強調要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其次,中國有「大政治學」和「小政治學」的不成文區分。在歐美大學中,政治學一般劃分為五個領域,即政治理論、比較政治、本國政治、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在中國高校,政治學系通常與國際政治系和行政管理系等並列設置,即「小政治學」。然而,在國家學科規劃和評估中,國際政治、國際關係、行政管理、區域國別研究乃至馬克思主義研究通常都被納入政治學的整體學科框架當中,即「大政治學」。

  二、中國政治學的學科建制

  學科建制涉及到一個學科的基本架構、一二三級學科的組成、學位和專業的設置以及新興學科的發展等。學科建制和分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關係到一個學科的資源配置、人才培養模式、學者的身份認同乃至學科的社會影響力,等等。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政治學從學科恢復逐步走向學科發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學科體系和基本完備的學科建制。無論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13745-2009,以下簡稱《國標》)中,還是在教育部頒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政治學都屬於標準的「一級學科」,擁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完整的學科架構。然而,不同的學科分類標準之間以及現實中各高校在政治學學科配置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方面,兩套權威的學科分類標準對政治學二級子學科的組成及其與鄰近學科的關係給予了不同的設定,教育部的學科目錄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共三級,政治學一級科學歸屬法學「學科門類」之下,而《國標》將政治學與法學、社會學同等列為一級學科,沒有設置「學科門類」。此外,教育部頒布的《學科目錄》在政治學一級學科大類(代碼0302)之下,劃分了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和外交學7個二級學科,但並未對三級子學科予以具體列舉。《國標》在政治學一級學科(代碼810)之下,設立了政治學理論、政治制度、行政學、國際政治學四個二級學科,並詳細列舉了各自對應的三級學科(參見表1)。出現此類差異的原因在於,兩套標準發揮的功能有所不同,《國標》旨在推動學科信息的共享與交換,便於國家標準化管理,而教育部學科分類主要服務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

  另一方面,相較於官方學科分類標準,現實運作中各個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制存在更加豐富多元的組合形式。雖然政治學在學科分類中屬於一級學科,但高校在院系設置中通常將政治學與其二級學科國際政治、國際關係、行政學、外交學等並行設立為同等級別的科系。同時,雖然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是政治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部分院校單獨設立有國際關係學院,作為與政府管理學院或法學院等平級的單位。與此類似,在教育部學科目錄中,公共管理屬於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但很多高校設有公共管理學院或公共事務學院,下屬政治學系。總之,雖然在官方學科分類上,中國採用了與西方類似的「大政治學」概念,使其囊括各個二級學科和專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多保持了「小政治學」的運作。

  此番學科發展格局受到歷史因素和各校稟賦的影響。首先,改革開放後政治學學科的恢復並非無中生有,1960年代基於國際形勢和外交實務的需要,部分院校提前重建了國際問題研究和國別研究,加之一直存在的國際共運研究,使得國際政治在政治學中的分量舉足輕重,並在學科恢復過程中扮演了中堅力量。其次,政治學學科恢復發展的早期,各高校並不是按照一個嚴格設計的學科體系來執行院系設置,而是在「百花齊放」中慢慢走向規範化,這個過程中學科帶頭人的研究取向和各校的資源稟賦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例如有政治學「五老」之稱的北京大學趙寶煦、中山大學夏書章、吉林大學王惠巖、天津師大徐大同、蘇州大學邱曉分別對其所在大學的政治學科建設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延續了學科重建早期的格局和傳統,由此產生的路徑依賴使得各大院校的學科建制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新興子學科和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是學科建制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政治學研究的縱深推進,其內部的學科分化和外部的學科融合成為一大趨勢,諸多新興子學科和交叉學科應運而生。政治學的新興學科總體可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政治學學科內部根據不同政治議題和研究對象而細分形成的新興學科,例如權力政治學、農村政治學、民族政治學、網絡政治學、選舉政治學等。第二類是政治學借鑑吸收其他學科理論方法來研究政治問題的新興學科,例如政治心理學,政治經濟學、政治人類學、計算政治學等。第三類是運用政治學的理論方法研究其他部門和領域政治現象的新興學科,例如教育政治學、環境政治學、移民政治學、軍事政治學等。雖然很多新興學科並未得到官方認證,在學術共同體內部也存在一定爭議,但它們大多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和概念系統,引入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範式,為政治學學科體系的豐富貢獻了力量。此外,新興學科的發展也對中國政治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組織模式產生了一定影響。部分高校嘗試開設跨學科的專業,例如北京大學的政法社、政經社、政經哲專業等。同時,近年來,中國一些高校開始探索「高等研究院」的組織模式,例如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等。總之,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是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成就的重要表徵,不僅為政治學提供了新的學術增長點,同時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人類政治現象。

相關焦點

  • 創新學術體系 培養中國學派——慶祝新時期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40...
    月28日,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聯合舉辦「慶祝新時期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40周年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術發展》新書發布會」。與會人員就新時期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的歷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學學科體系建設、學術體系建設和話語體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會議還發布《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術發展》這一系統總結、回顧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狀況的新書。
  • 鄭永年談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兩大主要挑戰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李京澤 黃鈺欽)在5日舉行的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並著重就其中兩個主要挑戰進行了分析。
  • 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大會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發展學術...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謝伏瞻謝伏瞻在講話中肯定中國政治學會自組建以來,團結帶領全國廣大政治學工作者,與中國改革發展同行、與中國政治進步同向,為推動中國政治發展和政治學科的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他指出,政治學是一門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學科,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處於支撐性地位。構建政治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面向新時代、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關鍵詞:政治學科、政治學理論、政治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學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一流政治學學科建設規劃,這意味著建構自主性中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是不可推脫的時代議程。一流政治學學科的衡量標準是能否建成自主性政治學理論,這是政治學其他分支學科最重要的基礎。
  •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2019-政治學
    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2019-政治學 2019-10-30 11:18 來源:軟科 作者:
  • 張桂林:中國政治學70年成就與展望
    一、中國政治學復建以來的四方面成就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中國政治學發軔於京師大學堂1904年設置的政法學科——「政治學門」,此後一直隨著國家的社會政治變遷而曲折發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100多所大學已有40多所設立了政治學系。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中國生態學學會的40 年,是我國生態學快速發展的40 年,是我國生態學全面融入全球生態學發展的40 年,我國生態學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還為生態學學科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在走上世界生態學發展舞臺的中央。積極參與全球生態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是我國生態學近40 年,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新亮點。
  • 從QS排名看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發展
    從QS排名看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發展 2019年03月12日 09: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徐舟 字號 所屬學科:國際關係關鍵詞:QS排名;學科評估;國際化辦學
  • 中國政治學科向何處去——政治學與中國政治研究現狀評析中國政治...
    如何評估學科發展的現狀、問題、挑戰、發展方向,是繼續科學化還是本土化,堅持普遍性還是特殊性,或是兩者的協調統一,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對學科發展方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郭蘇建教授在復旦高研院「調和兩大議程:全球正義與國家利益」國際研討會發言   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中國政治學科發展目前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
  • 推動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創新發展
    曾江)11月28日,吉林省政治學會、吉林大學行政學院聯合主辦的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吉林省政治學會成立10周年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創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在長春舉行。此次研討會是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吉林省政治學會成立1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來自吉林省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會議主題「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創新發展」展開了積極深入的研討。  開幕式由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院長張賢明教授主持。
  • 「思想中國」張桂林:中國政治學70年成就與展望
    為展示7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烘託學術界百家爭鳴之良好氛圍、勾勒各學科研究前景與發展趨勢,《思想中國》欄目推出《70年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回顧與展望》系列文章,並按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分類,約請各領域權威專家撰寫文章,簡要回顧成就與不足,重在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探索。
  •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70年的發展歷程與經驗啟示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揭開了嶄新的篇章。2017年,黨中央印發《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2017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發來賀信,發出了「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的號召。
  • 北京大學政治學120年,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
    「北大政治學的發展,見證了近現代中國革命、改革、建設、發展的歷史歷程,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為此,他向北大政治學人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將學術研究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服務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二是要抓住歷史機遇,創造新的學科增長點;三是要高度重視師資人才隊伍建設,抓好立德樹人核心任務。
  • 中國法政治學的發展趨向
    中國法政治學的發展趨向 2019年08月07日 07: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濤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中國法政治學
  • 紀念北京大學政治學120年研討會舉行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副校長王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徐勇,中國政治學學會副會長房寧,中國行政學學會副會長鮑靜,兄弟院校的學者代表,曾經為北大政治學科作出積極貢獻、見證學科發展歷史的政治學人的後代,以及北京大學部分職能部門負責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係學院的師生代表、校友代表齊聚一堂,追憶歷史,展望未來。
  • 《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勾勒40年發展變化全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表示,張海鵬老師主編的《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對中國歷史學發展進行客觀系統地回顧和總結,對推動歷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基礎性工程。我們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根本上是為了推動今後中國歷史學走向新的輝煌。
  • 政治學學科最好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還是北京大學?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開設這個學科的大學很多,筆者根據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給大家介紹一下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政治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更好地理解這個學科的學科未來,在高考報考志願時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復旦大學政治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學科始建於20世界初葉。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2010年9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美國政治學年會上,一個為媒體所關注的現象似乎比高深的回歸分析、抽象的政治理論或複雜的理性模型,更能表現美國政治學研究與實際政治過程鴻溝進一步擴大這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反映或折射出美國政治學界面臨的社會認同感下降的學科危機。
  • 中國政治學的主要趨勢(1978-2018)
    在近四十年的發展中,中國政治學取得了長足進步,並呈現出從理論譯介到本土研究、從意識形態到政治科學、從規範研究到經驗研究、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從單一學科到交叉學科、從政治制度到政治行為、從階級統治到國家治理等演變趨勢。中國政治學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瓶頸性制約。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需要政治學的繁榮。政治學的繁榮進步,亟待提高中國政治學的知識化、專業化、學術化和全球化程度。
  •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政治學「三大體系」建設
    本網記者 呂家佐/攝辜勝阻向中國政治學會成立4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希望學會在新時代新徵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為繁榮發展中國政治學、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作出更大貢獻。他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製度優勢,政治制度特別是政黨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