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工柳(1916-2004),中國現代著名油畫家、版畫家、美術教育家,廣東開平人。早年就讀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對於老一代藝術家來說,他們在創作革命歷史畫方面的一大優勢就在於這一批人基本上都參加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在思想和情感上對革命歷史都懷有普遍的認同,因此在創作過程中他們可以傾注自己全部的理想主義激情。
抗日戰爭期間,曾在武漢政治部第三廳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並隨「魯藝木刻工作團」深入太行山敵後根據地,負責《新華日報(華北版)》美術工作。抗戰勝利後,曾先後任教於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建國初期,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任學院黨總支副書記。1952年,隨「中國文藝工作者戰地訪問團」赴抗美援朝前線戰地寫生。
1953年,參加文化部組織的「麥積山考察團」考察研究麥積山石窟藝術。1955至1958年赴蘇聯入列賓美術學院專修油畫。1959年,中央美院油畫首創工作室制,他主持「羅工柳工作室」的教學,1960年改為油畫系第二工作室。1950至1985年,與周令釗、侯一民一起負責二、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工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美協常務理事等職。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藝術成就獎。
他從前蘇聯作為訪問學者歸來後,吸收了中國國畫的一些繪畫手法,把油畫語言呢移植為一種寫意性的這種表現手法。同時呢我們也看到這位老畫家,他到晚年直至病危依然對革命主題抱有一種深厚的感情。
代表作有木刻《魯迅像》,油畫《地道戰》、《整風報告》、《前僕後繼》、《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等,出版《羅工柳畫集》、《巨匠周刊·羅工柳·專集》、《羅工柳藝術對話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