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招治:歌仔戲裡唱人生
「很遺憾,由於年紀太大,我沒能去新加坡參加『兩岸三地歌仔戲匯演』。」說著這話,79歲的歌仔戲名伶——紀招治眼眶紅了。因為她心裡一直有一個美好的期待,能再次與臺灣、新加坡等地的老朋友們一起把「歌仔戲」言歡。 在遺憾之外,讓紀招治稍感安慰的是,人未到,但聲已到。
-
電視實景歌仔戲廈門集美開機 兩岸東南亞名家助陣
(記者 陳悅)40集電視實景歌仔戲《顧靖堯與林湘君》23日在廈門集美園博苑杏林書院如畫美景中開機。來自海峽兩岸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多位戲曲名家聯袂助陣,促進歌仔戲文化交流。電視劇在保持傳統歌仔戲優美唱腔、身段的基礎上,表演力求更加自然和生活化,尤其劇本口白加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答嘴鼓」特色,以及融入閩南童謠,這在大陸的實景電視歌仔戲創作中屬於首創。開機儀式現場。 陸萍 攝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得到了海峽兩岸乃至東南亞多位戲曲名家的關注和支持。
-
文化傳承人紀招治:歌仔戲裡唱人生
「很遺憾,由於年紀太大,我沒能去新加坡參加『兩岸三地歌仔戲匯演』。」說著這話,79歲的歌仔戲名伶——紀招治眼眶紅了。因為她心裡一直有一個美好的期待,能再次與臺灣、新加坡等地的老朋友們一起把「歌仔戲」言歡。 在遺憾之外,讓紀招治稍感安慰的是,人未到,但聲已到。廈門藝術學校把刻錄紀招治傳統歌仔戲演出的光碟帶到了新加坡,幫她實現未竟心願。
-
兩岸歌仔戲(薌劇)在漳交流演出 名角同臺獻唱
11月27日晚,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交流演出在漳州市歌仔戲(薌劇)藝術中心舉行。該場演出也是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的藝術交流晚會。 戴越興和徐玉香表演薌劇折子戲《討學錢》曲目演 當晚,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的表演藝術家及閩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師生聯袂演出歌仔戲(薌劇)藝術節目,為在場觀眾奉上一份美輪美奐的歌仔戲(薌劇)藝術大餐。
-
兩岸歌仔戲首個個人專場展演 「造星」促歌仔戲推廣
兩岸歌仔戲首個個人專場展演 「造星」促歌仔戲推廣 2017-05- 歌仔戲在福建、臺灣和海外許多地區有廣大戲迷,被稱為是兩岸「並蒂開花」的一個戲種。這次專場演出被認為是兩岸歌仔戲界首次以個人專場形式舉辦的展演。在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看來,由中心上下全力支持的這場專場演出是相當成功的,歌仔戲就是需要打造自己的明星,這不但有利於歌仔戲的傳承,創新,也有利於歌仔戲培育更多戲迷,擴大自己的影響。
-
兩岸攜手開展歌仔戲青年演員種子培訓
「閩南傳統藝術種子培訓-歌仔戲」冬令營在廈舉辦,兩岸青年演員一同參與培訓。 供圖 攝中新網廈門11月25日電 (記者 楊伏山)歷時一周的「閩南傳統藝術種子培訓-歌仔戲」冬令營,24日在廈門圓滿劃上句號。跨海前來參加培訓的臺灣青年演員,與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的青年演員,同臺共演了一臺有關「梁祝化蝶」的折子戲。
-
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評出十佳青年演員
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9月1日上午在廈門藝術劇院舉行了閉幕式。閉幕式上舉辦了「十佳歌仔戲青年演員頒獎儀式」。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28日開幕,歷時5天。 閉幕式由「十佳歌仔戲青年演員頒獎儀式」和兩岸歌仔名家專場,新秀、少兒表演兩部分組成。兩岸代表先後在閉幕式上致辭,共同慶祝這次空前的兩岸歌仔戲盛會獲得圓滿成功。
-
兩岸攜手開展閩南歌仔戲青年演員種子培訓
「閩南傳統藝術種子培訓-歌仔戲」冬令營在廈舉辦,兩岸青年演員一同參與培訓。 供圖 由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團共同舉辦的這場冬令營,旨在培育、挖掘出更多優秀的歌仔戲「種苗」。包括12名青年演員在內的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15名成員,與廈門青年演員一起參與培訓。
-
兩岸首次合作大型歌仔戲在廈門精彩上演
中新社廈門十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陳悅)二00九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二十九日晚在廈門開幕,兩岸首次合作的大型歌仔戲《蝴蝶之戀》於開幕式精彩上演。在未來五天中,兩岸十三個藝術表演團體將獻上十五場精彩表演。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久之,在臺灣錦歌「樂社」與「歌仔陣」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地方小戲:先做平地拉場演出,稱「落地掃」;進而搬上舞臺,曰「歌仔戲」,時值清末。 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戲班渡海回閩、尋根認祖,先後在廈門水仙宮媽祖廟、龍海白礁慈濟宮公演,大為轟動,出自漳州「錦歌」的臺灣歌仔戲唱腔一夜之間傳遍了九龍江流域。臺灣歌仔戲回到了它的祖籍地,如魚得水,成為當地的一個主流劇種。
-
歌仔戲兩岸受追捧
孫翠鳳所在的臺灣明華園是時下寶島首屈一指的歌仔戲劇團。繼1990年赴北京公演後,此番明華園將首度在上海、杭州、南昌、深圳等城市舉行規模空前的內地巡演。 二十年前的十一月,海峽兩岸恢復民間人員往來,從此兩岸文化藝術的民間交流亦日漸熱絡。二十年後,又是十一月,臺灣最富盛名的歌仔戲「女小生」孫翠鳳在上海首度登臺開唱,可謂機緣巧合。 據孫翠鳳的夫婿、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回憶,早在一九九○年,明華園就實現了「破冰之旅」,當時是赴北京公演。時隔近二十年,「無敵小生」孫翠鳳高調亮相大陸,驚豔上海。
-
歌仔戲系兩岸 歌仔戲同臺唱大劇(組圖)
「廈門市舉行歌仔戲藝術節,共同推動兩岸的共同藝術,這個意義已經超出藝術本身,也超出了歌仔戲本身。」閩南文化研究的專家陳耕從1983年開始研究歌仔戲,他的著作《歌仔戲史》是我國第一部貫穿海峽兩岸的歌仔戲史,他對兩岸歌仔戲的傳承、交流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兩岸歌仔戲:親緣性促成攜手陳耕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兩岸歌仔戲交流探討,見證了兩岸歌仔戲的交流、促進的歷程。
-
兩岸歌仔戲名角專家聚漳州 共話藝術緬懷宗師
歌仔戲是緊密維繫海峽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紐帶。11月28日,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在漳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的歌仔戲(薌劇)表演藝術家和專家學者聚一堂,共話戲劇藝術。
-
歌仔戲演員辦「個唱」 海峽兩岸都是頭一回
昨晚(26日),中山公園南音閣內上演了一場特別的演出——「青衣心曲」曾寶珠歌仔戲表演專場,《六月雪》《雪梅教子 雪梅聽琴》《雪梅教子 斷機教》和《安安認母》等四出歌仔戲傳統折子戲,展現了歌仔戲青衣行當的魅力和優美的唱腔韻味。
-
兩岸歌仔戲崑山「團圓」
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 作為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一場下鄉演出劇目,由兩岸合作排演的福建歌仔戲(薌劇)《陳三五娘》12日上演,這也是兩岸戲曲界的又一次合作和探索。據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介紹,歌仔戲是中國348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根源於大陸而形成於臺灣、由兩岸人民共同哺育成長的劇種,其發展史可謂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縮影。2019年,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接到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的演出邀請後,隨即對歌仔戲代表性經典作品進行梳理排序,同時向臺灣合作院團諮詢其可行性。經認真研究,雙方共同選擇《陳三五娘》作為合作排演劇目。
-
廈門:歌仔戲《蝴蝶之戀》開創兩岸文化合作新篇章
這是海峽兩岸首度全面合作創作演出的歌仔戲,由兩岸著名劇團--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攜手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合作完成,聚集兩岸眾多優秀藝術家全程參與,涵蓋劇本、導演、音樂、舞美、表演和製作等各個主要環節,被兩岸藝術界稱之為「歌仔戲藝術發展的裡程碑」。
-
組圖2: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圓滿落幕
組圖2: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圓滿落幕 點擊進入>>> 9月1日,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順利閉幕式。 明華園《蓬萊大仙》演員謝幕,喜愛歌仔戲的觀眾簇擁在臺下久久不肯離去。 8月30日,海峽兩岸「十佳」歌仔戲青年演員比賽拉開序幕,來自兩岸三地的30名青年演員同臺競藝,角逐「十佳」稱號。漳州戲曲舞蹈演員戴越興飾演《十五貫》的婁阿鼠(左)維妙維肖。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6日晚,蔡欣欣教授應邀到閩南師範大學開了一場題為「凝視臺灣歌仔戲的百年光影」專場講座。會後,蔡欣欣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成為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
臺灣歌仔戲界人士:文藝交流有助兩岸和諧發展
新華網臺北9月1日電(記者陳斌華)前往廈門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的臺灣歌仔戲界人士1日經廈金航線抵達金門,再中轉返回臺灣本島。他們表示,這次交流活動很成功,兩岸進一步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將有助於增進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
-
海峽兩岸歌仔戲名家福建漳州精彩互動
大陸薌劇「皇后」鄭秀琴和臺灣歌仔戲「皇后」廖瓊枝領銜兩岸老、中、青三代歌仔戲表演藝術家,15日晚在福建漳州人民劇場上演了一場歌仔戲名家名段精彩互動。 「2010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當晚在漳州開幕。兩岸著名藝術家把委婉動人的傳統唱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使得現場掌聲與喝彩聲持續不斷,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