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2020-12-06 華夏經緯網

    歌仔戲,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也是臺灣地區的第一大戲。三百年間,它從海峽的這頭唱到那頭,其發展史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早年,歌仔戲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陣形式在漳州萌芽,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閩南人大量移民至臺,漳州的錦歌(說唱)、車鼓弄與採茶仔(歌舞)等亦相繼傳去。久之,在臺灣錦歌「樂社」與「歌仔陣」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地方小戲:先做平地拉場演出,稱「落地掃」;進而搬上舞臺,曰「歌仔戲」,時值清末。

    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戲班渡海回閩、尋根認祖,先後在廈門水仙宮媽祖廟、龍海白礁慈濟宮公演,大為轟動,出自漳州「錦歌」的臺灣歌仔戲唱腔一夜之間傳遍了九龍江流域。臺灣歌仔戲回到了它的祖籍地,如魚得水,成為當地的一個主流劇種。九龍江一帶相繼成立了200多個歌仔戲「子弟班」。

    20世紀50年代初,臺灣歌仔戲霓光班與漳州改良戲新春班聯合,共渡難關。以兩種聲腔共同發源地的薌江和成團地點薌城為標誌,取名「薌劇」。霓光班擅長演唱七字調系列唱腔名聞臺灣。新春班以唱雜碎調系列唱腔著稱閩南。漳臺強強聯手,使兩者從單一聲腔發展為兩腔並存、互為交融的音樂體系,使唱、念、坐、打的表演體系日臻完美。詩曰:漳州錦歌分兩腔,臺灣鏗來漳州鏘。「歌仔」「改良」成薌劇,薌歌薌曲更鏗鏘。薌劇正如清代京劇的徽漢合流、皮黃交融一樣,標誌一個新的劇種躍上歷史新階梯,同時,更是開創了建國後海峽兩岸文化合作的先例。

    1994年,臺灣宜蘭歌劇團排演了薌劇一代宗師邵江海先生的遺作《李妙惠》,原版照搬了漳州薌劇團的演出版。劇種聲腔全部按邵江海的原作設計演唱。第二年,漳州薌劇團赴臺巡演抵達宜蘭時,兩團演員樂隊未經排練就同臺共演《李妙惠》。劇中主要人物「李妙惠」由漳州薌劇團鄭秀琴扮演,「盧夢先」由宜蘭戲劇團楊馥菱扮演。演出當天,盛況空前。

    同年,首屆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研討會在臺灣召開。主辦方還策劃了一場由大陸作曲、導演,臺灣演員演出的大型歌仔戲舞臺劇《李娃傳》。臺灣《中央日報》以「兩岸對話從歌仔戲開始」為大標題來推介此次盛會。《李娃傳》的作曲陳彬說:「該劇的成功,既體現了閩南文化對臺灣的影響,也表明了臺灣對閩南文化的認同。我們更應該攜起手來,讓歌仔戲唱響海峽兩岸。」作者:陳夢婕

    小百科:

《蓬萊大仙》劇照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或歌崽戲,後者在臺灣較流行),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大陸福建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經曆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臺灣時,將流行於閩南地民間曲種"錦歌"帶到臺灣,很快在臺灣廣泛傳唱,群眾自發組織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臺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又稱撎「臺灣歌仔戲」,是臺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歌仔戲的形成與閩南人民開發臺灣及曲藝錦歌等民間伎藝的傳入,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臺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生旦淨醜都用真嗓演唱。主要樂器有殼仔弦、大廣弦、臺灣笛和月琴等。它的表演、角色、服裝、臉譜和打擊樂等方面基本上都取法於京劇。

  歷史溯源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民間戲曲,是最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的民俗藝術,也是臺灣地方戲中鄉土氣息最濃、流行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地方戲劇。它的原型是"錦歌"。錦歌是一種由一男一女對唱的民間說唱、清唱曲藝。早在南宋末年,因流傳於閩南錦江(今江東橋到海澄一帶)兩岸而得名。

  錦歌獨具閩南歌曲風格,曲調柔和抒情,有著極其濃厚的鄉土氣息,為民眾所喜愛。相傳明末清初大批閩南人隨鄭成功移居臺灣,同時把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車鼓弄、採茶褒歌等曲藝說唱帶到臺灣,頗受歡迎。到臺的閩南籍軍民,眷念家鄉,常在上山砍柴、下海捕魚或茶餘飯後,唱幾句錦歌調子,寄託其相思念祖之情。錦歌漸成在臺的閩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稱錦歌為"歌仔",用來與在臺灣流行的大戲相區別。為了共同欣賞家鄉曲調,閩南人在臺灣設立歌仔館,作為清唱的場所,也叫"坐唱"。還有到寺廟和農民家裡演唱的,叫"走唱"。就這樣,錦歌(即歌仔)在臺灣各地逐漸盛行起來。民間逐漸出現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

  歌仔盛行區域,先在臺灣北部,後與其他歌曲、民謠匯成一種民間樂曲,在漁民和農民中流行開來,叫做"宜蘭歌仔",主要在街頭表演。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清朝末年,歌仔的曲調吸收了閩南民間歌舞,如"採茶調"、"平鼓"等曲調的唱曲,糅合了臺灣民間的"七字四言"小曲,借鑑中國傳統戲劇的演出形式,逐漸形成一種以閩南語演唱的古裝歌唱劇即"歌仔戲"。至20世紀20年代開始融合為小戲演出。後受正字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的影響,逐漸豐富定型,搬上舞臺。

  歌仔戲在臺灣發展起來後,一直不忘祖家。1928年,臺灣"三樂軒"、"雙珠風"兩個戲班,以回鄉祭祖為名,回閩南、廈門等地演出,歌仔戲又傳回福建閩南地區,並風行一時。其鄉音和曲調深深地感染著家鄉的觀眾,他們專門從臺灣請來歌仔戲的師傅,教練歌仔戲,歌仔戲名角不斷湧現,演技大大提高,並很快在閩南地區流行開來。由於它流行於福建薌江流域,所以在閩南一帶又稱為"薌劇"。

  臺灣歌仔戲的發展歷程也較為曲折,曾受到日本殖民統治者的破壞。臺灣光復後,歌仔戲得以重新發展,其中上個世紀50年代成為歌仔戲最輝煌的時期,歌仔戲劇團一度達到230多個,佔了當時臺灣各種劇團的近一半。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發展的影響,歌仔戲等傳統戲在青年人中不再受歡迎,僅在中老年與社區中流行。1990年10月,臺灣成立了"臺灣歌仔戲學會",旨在推動與挽救歌仔戲這一藝術。

  藝術特色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腳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多強調忠孝節義,一般沒有固定劇本,至今仍沿襲以"戲先生"講戲並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

  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臺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長可短。在一百多種傳統曲調中,既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和【背思調】,又有民謠訴說式的【臺灣雜念調】,更有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此外,它還吸收了臺灣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部分戲曲音樂作為補充。

  歌仔戲樂器和其他戲曲一樣,分文場戲和武場戲,武場戲的樂器同京劇相似,有通鼓、豎權、板鼓、木魚、小鈸、大鈸、大鑼、小鑼、銅鈴,還加上小叫、柳盞等。文場戲樂器,早期以殼仔弦、大廣弦月琴、臺灣笛為主,後來又採用二胡、洞蕭、鴨母笛、嗩吶;近年又有以琵琶、大嗩吶及西洋樂器參與伴奏的。按照表演形式和劇場形態的不同,可分為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等,隨著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的興起,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也相繼湧現出來。

  歌仔戲劇種

  1、落地掃歌仔陣

  由閩南傳入臺灣的歌仔(錦歌),在宜蘭發展成"本地歌仔",爾後又模仿車鼓戲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詼諧的民間故事,隨神轎遊行,稱之為"歌仔陣"。落地掃歌仔陣為歌仔戲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屬於歌舞小戲的表演,演出地點多在廟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隨遊行陣頭行進至廟口廣場,以四支竹竿圍出表演區,就地演出。

  落地掃演出的劇目僅有《山伯英臺》、《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等四出。落地掃演員以醜、旦為主,演員大多不著戲服,且無繁雜身段。落地掃歌舞小戲的表演者多非職業演員,因此表演內容多為簡易動作,而曲調音樂也不繁複,通常以一首或少數曲調不斷重複進行。此種演出型態多屬非營利性業餘表演,表演團隊均為民眾自發性組織,因此演出時之趣味性高於藝術水準的要求。

  2、野臺歌仔戲 

  野臺戲即為外臺戲,多於廟口演出。野臺歌仔戲為歌仔戲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劇種精華,並穿著戲服,粉墨登場演出,歌仔戲即成為大戲型式。野臺歌仔戲演出名目大多與宗教活動有關,舉凡廟會、酬神、建醮及神誕等活動,多有野臺戲的演出。

  野臺戲的特色為熱鬧而淳樸,由於演戲酬神為民間表演活動之主因,是以儀式性勝於藝術性;且野臺歌仔戲於正戲演出之前,必先表演一段"吉慶戲",俗稱"扮仙",目的在為民眾祈福,神人之間的關係於扮仙過程中,得到融合交會。

  3、內臺歌仔戲

  內臺歌仔戲是指戲院室內劇場演出的歌仔戲,採售票方式,屬於營利演出。《臺灣省通志.藝術篇》:至民國四、五年間,辜顯榮向日人收買臺北淡水戲館,改名新舞臺,作為本省人之娛樂機構,其經理人見歌仔戲甚受人歡迎,遂出資設立新舞社歌劇團,在該戲院經常排演歌仔戲,而收取門票。是為本省第一團營業性質之歌仔戲班。而歌仔戲之分別為內外臺戲,亦始自此時。由於內臺歌仔戲為營利性質,舞臺布景、燈光及服裝均較為講究,演出亦較野臺戲嚴謹。此外,於公演之前,通常由演員穿著戲服沿街"踩街",藉以吸引觀眾廣作宣傳,增加票房收入。民國四十四年間,為內臺歌仔戲鼎盛時期,當時全臺約有300個此類歌仔戲班,可見其繁榮。

  4、廣播歌仔戲

  最先使歌仔戲轉型者為廣播界。民國四十三、四年間,開始出現廣播歌仔戲,很多廣播電臺均有廣播歌仔戲節目;此外亦有部分電臺自組歌仔戲班,以錄音或現場演唱,通過電臺廣播方式傳送至各地。

  由於廣播歌仔戲"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演員無須表演身段動作,因此特重唱腔與念白。此外,由於廣播歌仔戲播出時間較長,故須大量曲調,除演唱傳統的歌仔調外,又從流行歌曲中吸收具啟承轉合的四句七言曲式,豐富歌仔戲新生命。

  5、歌仔戲電影

  歌仔戲電影創始於1955年的臺語電影《六才子西廂記》。歌仔戲電影受到觀眾喜愛,是因其歌仔戲的聲勢,然而儘管歌仔戲電影曾轟動一時,但由於歌仔戲畢竟適合於舞臺型態,因此1962年後,歌仔戲電影亦隨之沒落。

  6、電視歌仔戲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成立,推出第一部電視歌仔戲《雷峰塔》。但當時臺灣的電視機並未普及且為黑白片,因此電視歌仔戲欣賞人口不多,廣播歌仔戲才是當時最流行之表演型態。

  電視歌仔戲最大的改變是使歌仔戲從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以實物取代寫意的身段,例如騎馬時需拍攝騎馬外景,而高山、天庭與橋梁等則需搭設布景;由於增加道具及布景,並加入許多輕功、飛天及鑽地等鏡頭,因此電視歌仔戲的身段表演大量刪減。此外,由於電視歌仔戲採事先錄製方式,因此凡是演員忘詞、唱錯或笑場,均可NG重來,亦導致演員演技與唱工之退化。不過,電視歌仔戲布景華麗生動,卻也吸引部分觀眾。

  傳承價值

  歌仔戲自誕生後,兩岸戲班及藝人演出交流不斷,作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寶貴藝術形式,歌仔戲已經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保護和發展歌仔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和流行風尚的影響,歌仔戲現在主要只在中老年人中流行,青年人已不再對其感興趣,這樣的現狀極大地影響了歌仔戲的生存和傳續,需要制定措施加以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歌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華夏經緯網綜合

相關焦點

  • 臺灣歌仔戲界人士:文藝交流有助兩岸和諧發展
    新華網臺北9月1日電(記者陳斌華)前往廈門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的臺灣歌仔戲界人士1日經廈金航線抵達金門,再中轉返回臺灣本島。他們表示,這次交流活動很成功,兩岸進一步開展文化藝術交流,將有助於增進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教授說。  6日晚,蔡欣欣教授應邀到閩南師範大學開了一場題為「凝視臺灣歌仔戲的百年光影」專場講座。會後,蔡欣欣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成為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 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華夏經緯網9月16日訊:據中新社報導,二00一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日前在廈門舉行。此前,兩岸歌仔戲界人士相聚一堂,已相繼在臺灣宜蘭、臺北和福建漳州舉行了研討活動。
  • 兩岸歌仔戲崑山「團圓」
    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 作為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一場下鄉演出劇目,由兩岸合作排演的福建歌仔戲(薌劇)《陳三五娘》12日上演,這也是兩岸戲曲界的又一次合作和探索。據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介紹,歌仔戲是中國348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根源於大陸而形成於臺灣、由兩岸人民共同哺育成長的劇種,其發展史可謂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縮影。2019年,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接到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的演出邀請後,隨即對歌仔戲代表性經典作品進行梳理排序,同時向臺灣合作院團諮詢其可行性。經認真研究,雙方共同選擇《陳三五娘》作為合作排演劇目。
  • 歌仔戲兩岸受追捧
    孫翠鳳所在的臺灣明華園是時下寶島首屈一指的歌仔戲劇團。繼1990年赴北京公演後,此番明華園將首度在上海、杭州、南昌、深圳等城市舉行規模空前的內地巡演。中新社發 明華園 攝中新社上海十一月四日電 題:臺灣「無敵女小生」驚豔上海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臺灣「無敵小生」孫翠鳳和明華園來了!這讓移居上海的臺胞和滬上新老戲迷都為之驚豔。  二十年前的十一月,海峽兩岸恢復民間人員往來,從此兩岸文化藝術的民間交流亦日漸熱絡。
  • 歌仔戲系兩岸 歌仔戲同臺唱大劇(組圖)
    》,《閩臺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廈門民俗》,《臺灣文化概述》、《百年坎坷歌仔戲》。「廈門市舉行歌仔戲藝術節,共同推動兩岸的共同藝術,這個意義已經超出藝術本身,也超出了歌仔戲本身。」閩南文化研究的專家陳耕從1983年開始研究歌仔戲,他的著作《歌仔戲史》是我國第一部貫穿海峽兩岸的歌仔戲史,他對兩岸歌仔戲的傳承、交流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兩岸歌仔戲:親緣性促成攜手陳耕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兩岸歌仔戲交流探討,見證了兩岸歌仔戲的交流、促進的歷程。
  • 臺灣歌仔戲與閩南薌劇的淵源
    所以,在其誕生後的10餘年間,即風靡臺灣各地。上世紀20年代初,臺灣歌仔館、歌仔陣、歌仔戲遍及全島。1926年,臺灣旅廈(門)同鄉會在局口街組織一個「平和社」歌仔陣。1928年,臺灣歌仔戲「三樂軒」回到龍海角尾白礁慈濟宮掛香並演唱「歌仔調」,這是歌仔戲首次傳入閩南,後有「霓進社」「霓光班」「牡丹社」「如意社」相繼來閩演出,更為轟動。歌仔戲回到錦歌發源地,掀起更大的熱潮。
  • 兩岸合作歌仔戲《陳三五娘》首登「百戲」
    本報訊 10月12日,作為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一場下鄉演出劇目,由兩岸合作排演的福建歌仔戲(薌劇)《陳三五娘》在崑山澱山湖鎮影劇院精彩上演,給廣大戲迷帶來了一場別具風味、耳目一新的閩南歌仔大戲。
  • 兩岸歌仔戲(薌劇)在漳交流演出 名角同臺獻唱
    11月27日晚,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交流演出在漳州市歌仔戲(薌劇)藝術中心舉行。該場演出也是2015海峽兩岸歌仔戲(薌劇)藝術暨邵江海學術研討會的藝術交流晚會。  戴越興和徐玉香表演薌劇折子戲《討學錢》曲目演  當晚,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的表演藝術家及閩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師生聯袂演出歌仔戲(薌劇)藝術節目,為在場觀眾奉上一份美輪美奐的歌仔戲(薌劇)藝術大餐。
  • 歌仔戲在閩臺文化中孕育生成
    參加「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的近兩百位臺灣學者、專家、演藝人員,從金門乘船直抵鑼鼓喧天的和平碼頭。新朋舊友,歡聲笑語,離不開一個主題——歌仔戲。短短幾天,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兩岸歌仔戲青年演員比賽、兩岸歌仔戲老藝人座談及表演等等,一連串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動,讓參加此次藝術節的歌仔戲人興奮不已、激動萬分。
  • 兩岸非遺文化「雲」交流
    黃詠綢 攝中新網廈門12月6日電 (黃詠綢)2020「親親閩臺緣」兩岸非遺文化「雲」交流活動6日在廈門集美舉行。兩岸非遺傳承人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兒」,再續兩岸文化情緣,多名在閩臺青、臺商、臺生現場觀看,多平臺直播也吸引了兩岸網友線上觀看。
  • 廈門:歌仔戲《蝴蝶之戀》開創兩岸文化合作新篇章
    這是海峽兩岸首度全面合作創作演出的歌仔戲,由兩岸著名劇團--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攜手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合作完成,聚集兩岸眾多優秀藝術家全程參與,涵蓋劇本、導演就是這般傾心,就是這樣入魔,從剛開始兩岸存在差異,演員相互磨合,到如今一個眼神、一個細微動作,她們就知道對方心裡所想、動作所及;從剛開始的尚有生硬客套,到現在舞臺上表演如行雲流水,私下生活如親人密友一般。兩岸藝術家用最完美的演繹,詮釋了《蝴蝶之戀》。
  •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福建戲劇新引擎 兩岸交流急先鋒
    ——曾學文  他,開啟了廈門都市戲劇創作的新時代;他,提出了豐富傳統藝術的新實踐;他,開創了兩岸合作的新篇章;他,三摘「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和「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四度斬獲「文華獎」, 其藝術創作以寬闊的文化觀照,貫穿著對廈門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思考。一部戲就帶動一個劇團的建設,推動一個劇種的發展,讓「廈門劇」在全國叫響。
  • 一種戲劇兩岸情,一起來欣賞百年海派歌仔戲的雅致與悲情
    上午,由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臺海網協辦的非遺大課堂——歌仔戲系列課程《「海派歌仔戲傳人」謝月池的唱腔演繹》精彩開講!她涉獵歌唱、主持、配音,甚至是戲曲導演等;曾為臺灣偶像劇《轉角遇到愛》中的大S配音; 自導自演的歌仔戲劇目《竇娥冤》更是獲得了梅花獎,成為廈門百年歌仔戲的第一朵「梅花」。
  • 兩岸歌仔戲首個個人專場展演 「造星」促歌仔戲推廣
    歌仔戲在福建、臺灣和海外許多地區有廣大戲迷,被稱為是兩岸「並蒂開花」的一個戲種。這次專場演出被認為是兩岸歌仔戲界首次以個人專場形式舉辦的展演。在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看來,由中心上下全力支持的這場專場演出是相當成功的,歌仔戲就是需要打造自己的明星,這不但有利於歌仔戲的傳承,創新,也有利於歌仔戲培育更多戲迷,擴大自己的影響。
  • 【最廈門·最中國】歌仔戲:抒寫海峽兩岸可歌可泣的藝術交流史
    ,讓更多年輕人在體驗城市特色、感知廈門文化的同時,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田,在薪火相傳中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激勵大家為理想堅持、為生活圓夢、為新時代偉大祖國增光添彩!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魅力的關鍵,廈門擁有豐富的遺產資源,不僅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還有歌仔戲、高甲戲、答嘴鼓、閩南方言講古和中秋博餅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極具地方特色和互動性。正是這些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兩岸三地歌仔戲匯演」在新加坡舉辦
    7月20日-22日,由新加坡城隍藝術學院舉辦的「兩岸三地歌仔戲匯演」大型演出活動在韭菜芭城隍廟廣場舉行。海峽兩岸的歌仔戲名家及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藝術學校和臺灣戲曲學院的學員們聯袂參加了演出。  此次演出是兩岸歌仔戲演員首次在新加坡同臺表演。為期三晚的演出,兩岸戲曲名家薈萃。
  • 兩岸攜手開展歌仔戲青年演員種子培訓
    供圖 攝由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團共同舉辦的這場冬令營,旨在培育、挖掘出更多優秀的歌仔戲「種苗」。包括12名青年演員在內的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15名成員,與廈門青年演員一起參與培訓。演出一幕。
  • 兩岸攜手開展閩南歌仔戲青年演員種子培訓
    供圖 由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團共同舉辦的這場冬令營,旨在培育、挖掘出更多優秀的歌仔戲「種苗」。包括12名青年演員在內的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15名成員,與廈門青年演員一起參與培訓。
  • 一臺歌仔戲情牽兩岸人 閩臺名角共演蝴蝶戀(圖)
    圖片來源: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提供給《福建日報》  《蝴蝶之戀》也贏得臺灣各界的關注和讚賞。在臺灣的每一場演出,謝幕都長達20多分鐘。主演唐美雲每場謝幕都會說:「就在今天,不管是幕前的演員,幕後的製作群或樂師,甚至是現場看戲的觀眾,不要忘了我們正在共同寫下歷史的一頁。當百年之後,有人回顧記錄臺灣歌仔戲發展史的時候,你和我,都沒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