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主流媒體涉華疫情報導分析與啟示

2020-12-18 參考消息

作者:鞠舒文(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阿拉伯語系講師

自疫情大規模暴發以來,阿拉伯國家新聞機構給予密切關注,其中不乏各類涉華報導。今年上半年,上海外國語大學「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涉華輿論和輿情監測研究課題組以6家具有影響力的阿文媒體為分析對象,從中採集與疫情相關的涉華報導進行編譯,並分析其內容。【1】此次分析的媒體包括:埃及《金字塔報》、黎巴嫩《白天報》、沙特《中東報》、約旦《憲章報》、敘利亞《革命報》和卡達半島網,共採集涉華疫情報導660篇;時間範圍自2020年1月起至6月30日止,分兩個階段進行:1月至3月中旬為第一階段;3月下旬至6月底為第二階段。【2】整體而言,此6家媒體的相關報導以發布客觀數據或援引事件事實為主,評論性內容以正面傾向居多,總體態度向好。與此同時,各家媒體不乏對當前疫情下中國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亦有個別批評性報導出現,其言論的負面程度不一。

整體報導特徵

一、時間節點與話題分布

上述新聞機構中,有關疫情的最早報導可以追溯至2020年1月12日,敘利亞《革命報》和約旦《憲章報》均報導了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於9日晚間死亡的消息(信源為武漢衛健委1月11日所作疫情通報)。至1月23日武漢實行封城,6家阿文媒體均對疫情保持了一定的關注。

2月至3月中旬,各家媒體的涉華疫情報導達到峰值,在話題類型方面大幅增加。其中,疫情實時數據的更新和關於中國發布防疫抗疫措施的報導量較大,體現出阿拉伯國家對此次疫情發展趨勢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以為本國應對此次全球公共衛生事件預做準備。結果顯示,第一階段的話題分布佔比最高的兩項為:防疫抗疫措施和疫情統計數據。

3月1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通報,中國內地報告首次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月中旬以後,監測範圍內各家媒體的涉華疫情報導數量有所下降。第二階段的報導話題類型開始明顯從疫情數據通報轉向相關問題的探討與評論,主要包括:1、中國的抗疫經驗;2、疫情所導致的社會經濟影響。

表1 三家阿拉伯媒體涉華疫情報導量走勢

二、客觀和正面的報導

在關於本次疫情的涉華報導中,凡是涉及疫情數據、感染者情況、官方發布的防疫抗疫舉措、相關藥品研發以及疫情的經濟影響等內容,各阿文媒體基本維持了客觀中立的基調,援引各方媒體的消息。例如,6家媒體在第一階段的報導中均涉及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和傳播的基本事實,並按照重要時間節點進行了梳理,以便阿拉伯國家的讀者對此次疫情有一個全面的把握。

除了關注疫情本身,6家媒體也都在第一階段對此次疫情可能對中國和世界經濟以及各行業造成的影響做出過相應預測和評估。例如,沙特《中東報》曾報導疫情導致中國股市的波動;黎巴嫩《白天報》分析了此次疫情給世界旅遊市場帶來的衝擊。另據《金字塔報》消息,埃及因疫情無限期暫停從中國進口製藥業原材料,致使本國藥品市場面臨短缺危機。

有關疫情所致社會經濟影響的內容在第二階段採集的報導中更為常見,且評論文章顯著增加。卡達半島網相關評論文章的涉及面之廣在6家媒體中尤為突出,例如探討利用科技手段抗擊疫情的利與弊、中國國內疫情穩定後的口罩出口及其質量問題、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復甦狀況以及歐美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等。

表2 阿拉伯報刊涉華疫情報導立場分布

在事關中國政府在國際層面發聲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應對疫情反響等報導方面,上述機構報導均體現出正面態度。例如,埃及《金字塔報》、沙特《中東報》和半島網都報導了世界各國以及歐盟、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對中國及時應對疫情、積極採取抗疫措施的讚賞;體現中國速度和效率的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情況成為各阿拉伯媒體共同關注的對象;包括埃及、沙特、阿聯在內的一些阿拉伯國家紛紛向中國提供援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金字塔報》官網早在2月5日便對人民網(阿文版)評論文章《通過團結和共同努力,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取得勝利》進行轉載。該文對中國應對疫情所付出的努力及所展現的負責任態度做出強調,就全世界為抗擊疫情向中國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表達感謝,並傳遞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抗疫行動中的重要意義。此外,半島網於2月下旬也發布了3篇文章,通過對比他國乃至全球疫情暴發態勢來反映中國疫情好轉情況,呈現出正面立場。

埃及《金字塔報》官網轉載人民網評論文章截圖【3】

報導傾向原因解析

今年以來,中國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付出巨大努力,做出突出貢獻,國際社會對此有目共睹,並大多表現出肯定與讚賞的態度。本次監測的6家阿文媒體總體對中國的積極行動進行了客觀報導。在有關疫情數據發布和中國政府抗疫舉措的報導中,這些媒體均秉持了較為客觀公正的態度;在對社會熱點問題或爭議話題進行報導時,這些媒體雖有所呈現,但不佔主導,且多為轉載內容,未見煽動性的汙名化言論。

在上述機構報導中,少量涉華負面報導可能主要基於「觀點平衡」原則,內容以轉載西方媒體為主。出於一定的歷史原因,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新聞機構在報導風格、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可見西方媒體的痕跡,在信源上對其存在很大依賴。阿拉伯國家媒體通常會為設定「觀點平衡」的框架,在對外部事件的報導中援引路透社、法新社和美聯社等西方媒體的消息和評論文章。此外,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媒體機構在中國無駐地記者,獲取一手資料的渠道有限,涉華報導和言論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媒體影響。因此,疫情之前阿拉伯媒體報導下的中國呈現出一種多面形象,在官方層面以正面或中性為主,在社會領域則存在災害事故頻發、民生亟待提高等論調。加之,新聞媒體吸引大眾的手段之一也包括通過強調報導對象或事件本身的衝突與對立,以此滿足讀者「獵奇心理」,所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報導中,阿拉伯新聞界也會出現一定隨西方媒體起舞、轉引個別負面內容的現象。需要說明的是,截至目前,阿拉伯主流媒體利用此類報導「吸睛」的發生頻率仍保持在較低水平。

對相關工作的啟示

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中阿媒體合作。目前,中國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新聞機構已在多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分社或記者站,但阿拉伯國家只有埃及中東通訊社、卡達半島電視臺和馬格里布阿拉伯通訊社在北京開設了分社,中阿媒體合作的程度尚待進一步加深。中阿應進一步加強媒體合作,在鼓勵更多阿拉伯媒體記者赴華採訪的同時,中方還應推動更多外語人才、專家學者和阿拉伯國家在華人士向阿拉伯主流媒體傳遞來自中國的聲音。

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快中國阿語媒體的發展。儘管新華社、CGTN、央視阿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日報等媒體機構的官方訪問路徑都設有阿語版,但來自這些媒體的阿語內容出現在阿拉伯國家媒體報導中的頻率還相對有限。中國阿語媒體在新聞採編、報導質量和對重大事件的響應速度方面均有待提升。就此次疫情而言,中國阿語媒體除了保證提供更具時效性的客觀報導外,還可以參照阿拉伯主流媒體的涉華內容,適當拓寬報導維度,針對特定主題或事件進行深度報導。例如,本次監測的所有阿拉伯主流媒體均有相當數量的報導涉及中國在疫病醫療攻關方面的努力,對這一現象的關注與分析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背景,即中國的製藥和醫療成就在阿拉伯世界備受矚目,中國更是與阿拉伯國家開展了多項醫療援建合作。如若中國阿語媒體工作者及時跟進,適當增加中國在抗擊此次疫情中的醫療科研和國際合作的相關報導並有所深入,與阿拉伯國家媒體的報導形成回應,將具有較強的積極意義。(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外國語大學校級重大科研項目「一帶一路」國家的涉華報導和輿情監測研究子課題「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涉華輿論和輿情監測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114035。)

 

注釋

1. 感謝上海外國語大學「一帶一路」阿拉伯國家涉華輿論和輿情監測研究課題組所有成員為此次監測工作做出的貢獻。特別鳴謝李婷婷、宋韋、丁玉西、張以諾為本文提供的數據和信息支持!

2. 此次監測的六家媒體中,埃及《金字塔報》、黎巴嫩《白天報》和沙特《中東報》的監測時段為1-4月,主要用於話題分布和報導立場的分析,其報導量統計集中在第一階段;卡達半島網、約旦《憲章報》和敘利亞《革命報》為全時段監測,即1-6月。

3.الانتصار في الحرب على وباء كورونا يتحقق بالوحدة والعمل معا . Al-Ahram , 2020-05-02. http://gate.ahram.org.eg/News/2368093.aspx.


參考文獻

陳杰, 綻戾燕. 阿拉伯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1(05):56-63.

高金萍, 王倩楠. 中東三國主流媒體新冠肺炎疫情輿情中的涉華報導分析[J]. 對外傳播, 2020, 000(004):P.72-74.

吉相虎. 卡達「半島」電視臺報導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分析及對策[J]. 傳承, 2014, 000(010):109-111.

井臻. 新形勢下阿拉伯主流媒體眼中的中國形象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01(No.929):113-117.

陸映波. 埃及官方媒體中的中國形象研究--以《金字塔報》為例[J]. 新聞與傳播評論, 2016(1):91-102.

申十蕾. 半島電視臺對華報導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研究(2001-2017)[D].

施越飛. 《金字塔報》中的中國經濟形象(2010-2015)[D]. 2016.

石夏寒.2010-2012年《金字塔報》涉華報導研究[D]. 北京外國語大學, 2013.

陶德言. 《參考消息》:探索「借嘴說話」創新輿論引導[J]. 中國記者, 2018, 000(006):33-35.

凡註明「來源:參考智庫」的所有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冷戰後《紐約時報》涉華政治類報導的意識形態傾向分析
    四是多元化報導階段(2001—至今),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構建進入複雜多變期,《時報》等媒體的中國形象也是多元的、複雜的。 冷戰後《紐約時報》涉華政治類報導的主要內容 冷戰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涉華報導總體上是消極的、負面的。
  • 「一帶一路」場景下的新型主流媒體傳播策略
    「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由中國發起、惠及全球的新型合作方式,借力「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一環。當前,在對外傳遞中國聲音的過程中,引導世界人民更加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借鑑國內新型主流媒體建設先進經驗,進一步優化對外傳播的方式方法,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 Twitter平臺央媒「一帶一路」報導的大數據分析
    Twitter平臺央媒「一帶一路」報導的大數據分析  ——如何打造傳播矩陣 拓展「一帶一路」朋友圈  內容提要 本文藉助大數據及可視化分析工具對Twitter平臺中的「一帶一路」報導進行內容分析,並調研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國主流媒體帳號的運營和參與
  • ...我們的故事》和《燃·青年》系列微紀錄片在阿拉伯主流媒體平臺...
    阿語譯配版《絲路,我們的故事》和《燃·青年》系列微紀錄片在阿拉伯主流媒體平臺熱播 娛樂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20日 20:58 A-A+ 、《阿拉伯埃及》網站、《七日報》網站等媒體平臺開播,每天一集,連續播出!
  • 美國主流媒體的對華意識形態特徵
    [1]美國對中國的關注程度不斷上升,中國相關話題在其主流媒體中不斷出現。那麼,美國主流媒體如何解讀中國、如何用美國意識形態評價中國?鑑於意識形態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比較分析內外部對行為和事件的評價差異,有助於發現隱藏的意識形態。[2]本文擬藉助美國《華盛頓郵報》的涉華社論,從主流媒體的議題選擇、報導角度等方面,觀察分析美國主流媒體的對華意識形態構建特徵。
  • 「一帶一路」的天然重要夥伴阿拉伯國家(下)
    深度融合 共建共贏——「一帶一路」的天然重要夥伴阿拉伯國家(下)  目前中國從阿拉伯國家進口石油佔進口量的一半;阿拉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接近全球五分之一,中國在該領域的設備技術水平、建設運營能力都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阿拉伯國家擁有連通歐非的區位優勢,4億人口的廣闊市場
  • 媒體同心 絲路生金——「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首屆理事會議綜述
    對此,寮國外文出版社社長通羅·端沙萬表示,成立「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建設「一帶一路」新聞合作平臺意義非凡,可以讓更多媒體獲得海量新聞資源,有利於各國人民了解「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的積極變化。
  • 美媒刊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指出有西方媒體涉華報導「把新聞當...
    據報導: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在1月1日發布的年度新年致辭中,抨擊一些西方媒體帶著偏見從事涉華報導,甚至像編文藝小說一樣編發虛假新聞,背離了客觀真實的新聞操守。慎海雄進一步指出,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如果靠想像發報導,錯把新聞當作小說編,這對任何一家媒體都是公信力的嚴重傷害。他還呼籲媒體負責人對此予以警覺。雖然慎海雄沒有點名是哪幾家西方媒體。但從去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指名道姓抨擊的媒體看,已經大致看出端倪。
  • 絲路循蹤:一帶一路上的湖南外國語職院(阿拉伯語篇)
    目前,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歷史性影響的「一帶一路」戰略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戰略的全面部署將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再次緊密相聯,橫貫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在龐大的幕布之中再次呈現出奇絕的璀璨景象。   遙想張騫及其副手,當年以壯士斷腕之決絕,橫穿中亞,翻越帕米爾高原,終抵航運繁忙、遍布奇珍的西亞。
  • 外國人眼中的「一帶一路」
    二、孟加拉媒體的中國印象  三、孟加拉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導  阿富汗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分析  一、中國—阿富汗外交、經貿關係  二、阿富汗政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目前各種研究主要集中的探討對象是印度政府,而集中於非印度政府群體,如印度的民間機構、媒體以及普通民眾的研究則較為分散。本章嘗試從印度人看「一帶一路」的視角來分析印度非官方機構、個人與媒體對「一帶一路」的看法,該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印度政府保持沉默的原因,也有助於我們從全面性的角度把握印度人對「一帶一路」的態度。
  • 大路通達 民心匯聚——全球媒體和網民熱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文章援引習近平在論壇所作主旨演講的重點內容,回顧了中國與各方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介紹了未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舉措,分析此次論壇對於意中兩國落實「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內容的促進意義。評論聚焦俄受眾最關注的「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現狀及前景,分析點評各國在「一帶一路」上全方位加強互聯互通的舉措以及論壇取得的豐碩成果。
  • 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涉藏報導分析
    本文以《紐約時報》1999—2001年間的涉藏報導為例,對此予以分析和評論。  涉藏報導的定量分析  這兩年的《紐約時報》含有西藏(Tibet)一詞的文章共210篇,除去各類只含西藏字眼的文章,實際涉及西藏內容的報導共78篇。對這78篇文章的版面、選題、報導語氣等方面進行分析,將會從中看出美國媒體對西藏的態度。
  • 用情感築起沿線「民心絲路」——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
    7月26日上午,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高朋滿座,勝友如雲。來自全球101個國家的212家主流媒體的代表齊聚一堂,出席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共襄「一帶一路」大業,共話媒體合作大計。  這是「一帶一路」的盛事,也是全球媒體的盛會。
  • 英語國家主流媒體報導雄安新區的輿情研究
    以輿情監測分析技術與實證量化分析方法為工具,測量英語國家主流媒體對雄安新區的關注度,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施政者等社會各界更加全面及時地了解國際社會輿情,發現國際社會對雄安新區建設的興奮點、關注點與痛點,尋出隱藏其中的隱患、病灶與弊端,在此基礎之上更好地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雄安理念。
  •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
    眾多的通道使得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東西方使節、商隊、僧侶、學者、工匠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沿線國家商貿與人文交流的半徑由此被大大擴展,貿易市場半徑由此被大大拓寬。唐朝宰相賈耽記載了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之間的「安西入西域道」和「廣州通海夷道」,同一時期的阿拉伯地理名著《道裡邦國志》記載了連接阿拉伯世界與我國的「呼羅珊大道」。
  • 中國人民大學論證「一帶一路」背景下加快建設阿拉伯語專業
    會議由教務處處長龍永紅持。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威烈,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副院長葉良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主任林豐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陳嶽、「一帶一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宋利芳、新聞學院教授趙永華、重陽金融研究院信息中心總編輯胡海濱等專家學者,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張曉京,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建平、書記羅建暉,發展規劃處副處長趙玉麟,教務處副處長蔣香仙,科研處副處長谷曙光,人事處副處長宋東霞
  • 300多家海外媒體報導第三屆阿拉伯網絡小說大賽
    本報訊 (記者孫海悅)近期,五洲傳播出版社和約旦空間出版社聯合舉辦的第三屆that’s books阿拉伯網絡小說創作大賽正處在緊張評選環節,大賽受到眾多阿拉伯主流媒體關注,有包括埃及《金字塔報》、約旦《憲法報》、埃及Vetogate新聞網、阿爾及利亞《文化》雜誌在內的300多家阿拉伯知名網站、報紙和雜誌對大賽進行了報導。
  • 中非媒體雲論壇:媒體應在抗擊疫情中負起責任
    中國外文局北京周報社副總編輯李建國、南非獨立傳媒集團外事主編香農·易卜拉欣、人民日報對外交流合作部國際合作處處長及「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秘書處代表張培、南非eNCA電視臺內容總監約翰·貝力、南非《外交學會》總監科坦·巴納和中國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賀文萍出席雲論壇,並結合各自領域,對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觀察丨新形勢下,如何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南非主流媒體「每日獨行者網」刊文認為,「一帶一路」發展勢頭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影響,但仍可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非洲國家和區域組織應繼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使其真正成為非洲大陸打造區域價值鏈、發展製造業和創造就業的平臺。